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自闭症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尽管针对其三大核心症状国内外研究者给出了针对性的训练方法,但在个案具体教育训练中训练者往往由于儿童的特殊性而难以实施,训练者在综合各训练方法基础上明析和构建整体思路是个案训练成效的关键与先决条件。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整体思路
二、教育训练的核心:以行为为切入点,强化认知,创造社会生态环境
1.了解把握儿童行为背后的动机
这个问题内容非常多,不同年龄的儿童其行为有不同的动机,能力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动机,性格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动机,了解这些需要心理学的知识和深入细致的观察。如自闭症儿童有明显的感觉统合运动障碍,有些对感觉刺激反应不足,有些是反应过度,对感官刺激存有异常反应或者说多呈现选择性反应,会出现过度偏好或过度排斥某种刺激后的感觉行为。笔者所接触到的儿童中有的过度偏好嗅觉,这类儿童在感受外界刺激时经常先用鼻子去闻;有的过度偏好触觉,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外界刺激,都要用手去摸;有的偏好味觉,不管什么都想去尝尝,不顾任何危险,即使他不小心摔倒了,他还会生气地用嘴巴去舔使他摔倒的东西;有的儿童独处时口中念念有词,同时会伴随一些特有的躯体动作特别是手部动作;还有的儿童用吐口水、跺脚、来回无目的地走动、转圈圈来安定自己。此外,自闭症儿童对刺激的处理方式,存在着“感知关联具体化”的特点(Peeters,1997)。如缺乏对一些抽象词语和用抽象词语描述的事物的理解与把握,这就会导致特殊行为产生。如有个儿童非常爱妈妈,当妈妈不小心被碰了一下,只要妈妈表现出一点儿难受的感觉,他就会用手打妈妈被碰痛的地方。问他时他会说“我想到妈妈会难受就打她,因为妈妈难受了就应该再挨打”,把因果关系颠倒了;他也不会主动去安慰妈妈,而是会故意像妈妈那样几次“摔倒”,也被碰一下,那感觉是替妈妈再受了一次碰就是对妈妈的安慰了。他好像需要去体验那种种肢体的疼痛后,才能体验痛苦,而后表达出自己同情的心理。以上描述的自闭症儿童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常人是有显著区别的,寻求动机是把握自闭症儿童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关联度的关键所在。
2.明晰儿童需要矫正的行为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复杂的行为当中总会有那么一些行为是起主导作用的,我们需要通过观察找出那些所谓的“靶”行为,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一般在训练初期,儿童的行为全部是自发的和他人无关,训练者此时就应该给自己留出时间和空间远远地观察儿童,并记录儿童行为的发生时间、过程、次数以及当时周围的情境,以便发现儿童的固有行为与异常行为,并加以合理区分,对其固有的刻板行为先放在一边,对异常行为的方式、目的、需要等进行记录并建立档案,详细分类,为制订矫正目标、选择矫正方案、实施矫正计划作准备。总体而言,对儿童需要矫正的行为必须有完整的了解与把握。当儿童的世界有了你的位置后,儿童的有互动欲望的破坏性行为开始逐渐增多,如他会故意投掷玩具以引起注意,会故意重复去做被禁止的事,此外还会主动去打你一下,掐你一下,拉你一下,当你以固有方式反应时,儿童往往乐不可支,不仅不停止以上行为反而更加乐此不疲。对这种行为进行矫正时就需要注意以正确合适的行为替代,而不是简单地制止,因为这往往是儿童与人主动交流的体现。此外,儿童在治疗期间会有一些暂时性的后退行为,这是其固有世界和外在世界相互调整与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走出自闭世界对儿童来讲内心充满了矛盾,充满了不安,因此就出现了后退行为以维护自闭世界的完整。大多后退行为出现在儿童有了一定的互动意识和行为后,训练者一定要足够重视,因为如果把握不当就会错失训练时机。
3.掌握儿童行为矫正的方法
行为矫症法是一种治疗自闭症的比较好的方法。行为矫正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除了一些本能的行为外,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既然个体能习得一种行为,那么个体也就可能改变或消除这种行为;同时改变相应的环境,也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对自闭症儿童进行矫治的主要方法有系统脱敏法、实践性脱敏法、厌恶疗法、正性强化法、负性强化法、惩罚法等。行为矫正已形成一门学科,训练者应对其中每个方法的适应范围、适应对象、适应行为、实施步骤、实施监控、目标行为非常熟悉,并且一定要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特质有选择性地加以运用:有些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有时当儿童的某个行为需要几种矫正方法同时运用时要注意分清主次,并分类记录各种方法的效果以及最终的综合效果,作出翔实细致的分析。方法是针对问题的,因而这一切都应建立在对儿童行为背后的动机的把握上。
4.创造社会生态环境延续矫正效果
尽管经过多方努力,当前社会对自闭症的了解与接纳依然是有限的,如何创造社会生态环境延续矫正效果一直是特教工作者长期探讨的问题。大多自闭症儿童在训练机构中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某些行为矫正,形成正确的行为反应,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依然问题多多,这已经成为训练效果延续的瓶颈所在,也是训练机构和家长最为担忧的,因为回归主流社会是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最高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训练机构应有意识培训儿童的家长,在家庭中首先延续好矫正效果;其次,作为政府机构应有意识有责任培养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使之对自闭症的表现与问题处理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握,为自闭症儿童能够步入正常社会奠定基础;最后,全社会的接纳是所有自闭症儿童和家长所期待的,这需要更多、更宽泛的培育。
让自闭症儿童学会从混乱与无序中整合出内在的自我,这是自闭症训练的最高目标,因为无论家长还是训练者都无法替儿童成长,自我意识的形成与构建是儿童逐渐适应和融入社会的先决必备条件,因而自闭症整体训练思路的建构与引导就是训练效果整合的核心要素。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Alpert CL,Rogers-Warren Ak.Communication on antisticpersons,characterstics and intervention.In:Warren SF,Rogers-Warren AK.eds.Teaching functional language.Baltimore:University Park Press,1985:123~155
[3]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黄伟合.儿童自闭症及其他发展性障碍的行为干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Marcus L, Schopler E, Lord C.TEACCH services for preschool children.In: Handleman J, Harris SL. eds. Preschool education program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Austin TX:Pro-Ed,2001:215~232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社科部。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整体思路
二、教育训练的核心:以行为为切入点,强化认知,创造社会生态环境
1.了解把握儿童行为背后的动机
这个问题内容非常多,不同年龄的儿童其行为有不同的动机,能力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动机,性格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动机,了解这些需要心理学的知识和深入细致的观察。如自闭症儿童有明显的感觉统合运动障碍,有些对感觉刺激反应不足,有些是反应过度,对感官刺激存有异常反应或者说多呈现选择性反应,会出现过度偏好或过度排斥某种刺激后的感觉行为。笔者所接触到的儿童中有的过度偏好嗅觉,这类儿童在感受外界刺激时经常先用鼻子去闻;有的过度偏好触觉,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外界刺激,都要用手去摸;有的偏好味觉,不管什么都想去尝尝,不顾任何危险,即使他不小心摔倒了,他还会生气地用嘴巴去舔使他摔倒的东西;有的儿童独处时口中念念有词,同时会伴随一些特有的躯体动作特别是手部动作;还有的儿童用吐口水、跺脚、来回无目的地走动、转圈圈来安定自己。此外,自闭症儿童对刺激的处理方式,存在着“感知关联具体化”的特点(Peeters,1997)。如缺乏对一些抽象词语和用抽象词语描述的事物的理解与把握,这就会导致特殊行为产生。如有个儿童非常爱妈妈,当妈妈不小心被碰了一下,只要妈妈表现出一点儿难受的感觉,他就会用手打妈妈被碰痛的地方。问他时他会说“我想到妈妈会难受就打她,因为妈妈难受了就应该再挨打”,把因果关系颠倒了;他也不会主动去安慰妈妈,而是会故意像妈妈那样几次“摔倒”,也被碰一下,那感觉是替妈妈再受了一次碰就是对妈妈的安慰了。他好像需要去体验那种种肢体的疼痛后,才能体验痛苦,而后表达出自己同情的心理。以上描述的自闭症儿童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常人是有显著区别的,寻求动机是把握自闭症儿童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关联度的关键所在。
2.明晰儿童需要矫正的行为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复杂的行为当中总会有那么一些行为是起主导作用的,我们需要通过观察找出那些所谓的“靶”行为,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一般在训练初期,儿童的行为全部是自发的和他人无关,训练者此时就应该给自己留出时间和空间远远地观察儿童,并记录儿童行为的发生时间、过程、次数以及当时周围的情境,以便发现儿童的固有行为与异常行为,并加以合理区分,对其固有的刻板行为先放在一边,对异常行为的方式、目的、需要等进行记录并建立档案,详细分类,为制订矫正目标、选择矫正方案、实施矫正计划作准备。总体而言,对儿童需要矫正的行为必须有完整的了解与把握。当儿童的世界有了你的位置后,儿童的有互动欲望的破坏性行为开始逐渐增多,如他会故意投掷玩具以引起注意,会故意重复去做被禁止的事,此外还会主动去打你一下,掐你一下,拉你一下,当你以固有方式反应时,儿童往往乐不可支,不仅不停止以上行为反而更加乐此不疲。对这种行为进行矫正时就需要注意以正确合适的行为替代,而不是简单地制止,因为这往往是儿童与人主动交流的体现。此外,儿童在治疗期间会有一些暂时性的后退行为,这是其固有世界和外在世界相互调整与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走出自闭世界对儿童来讲内心充满了矛盾,充满了不安,因此就出现了后退行为以维护自闭世界的完整。大多后退行为出现在儿童有了一定的互动意识和行为后,训练者一定要足够重视,因为如果把握不当就会错失训练时机。
3.掌握儿童行为矫正的方法
行为矫症法是一种治疗自闭症的比较好的方法。行为矫正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除了一些本能的行为外,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既然个体能习得一种行为,那么个体也就可能改变或消除这种行为;同时改变相应的环境,也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对自闭症儿童进行矫治的主要方法有系统脱敏法、实践性脱敏法、厌恶疗法、正性强化法、负性强化法、惩罚法等。行为矫正已形成一门学科,训练者应对其中每个方法的适应范围、适应对象、适应行为、实施步骤、实施监控、目标行为非常熟悉,并且一定要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特质有选择性地加以运用:有些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有时当儿童的某个行为需要几种矫正方法同时运用时要注意分清主次,并分类记录各种方法的效果以及最终的综合效果,作出翔实细致的分析。方法是针对问题的,因而这一切都应建立在对儿童行为背后的动机的把握上。
4.创造社会生态环境延续矫正效果
尽管经过多方努力,当前社会对自闭症的了解与接纳依然是有限的,如何创造社会生态环境延续矫正效果一直是特教工作者长期探讨的问题。大多自闭症儿童在训练机构中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某些行为矫正,形成正确的行为反应,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依然问题多多,这已经成为训练效果延续的瓶颈所在,也是训练机构和家长最为担忧的,因为回归主流社会是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最高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训练机构应有意识培训儿童的家长,在家庭中首先延续好矫正效果;其次,作为政府机构应有意识有责任培养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使之对自闭症的表现与问题处理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握,为自闭症儿童能够步入正常社会奠定基础;最后,全社会的接纳是所有自闭症儿童和家长所期待的,这需要更多、更宽泛的培育。
让自闭症儿童学会从混乱与无序中整合出内在的自我,这是自闭症训练的最高目标,因为无论家长还是训练者都无法替儿童成长,自我意识的形成与构建是儿童逐渐适应和融入社会的先决必备条件,因而自闭症整体训练思路的建构与引导就是训练效果整合的核心要素。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Alpert CL,Rogers-Warren Ak.Communication on antisticpersons,characterstics and intervention.In:Warren SF,Rogers-Warren AK.eds.Teaching functional language.Baltimore:University Park Press,1985:123~155
[3]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黄伟合.儿童自闭症及其他发展性障碍的行为干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Marcus L, Schopler E, Lord C.TEACCH services for preschool children.In: Handleman J, Harris SL. eds. Preschool education program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Austin TX:Pro-Ed,2001:215~232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社科部。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