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说“请认真听,请注意听”,殊不知“听”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的痕迹是模糊的、不深刻的.面对“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作者以“发现—归纳—猜想—证明”为主脉络组织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不断地让他们体验成就感,走出了“教”和“学”的两难境地.
关键词: 发现 归纳 猜想 证明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我听了,我就忘了;我看了,我就记住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说“请认真听,请注意听”,殊不知“听”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的痕迹是模糊的、不深刻的,不久即忘了,于是又强调“做”,“题山”也就必然出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过程中本该予以强调的“思维、探索、体验”被索之高阁,弃而不用.我在组织学生进行《三角函数》的学习过程中,面对“老师难教,学生难学”,我以“发现—归纳—猜想—证明”为主脉络组织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不断地让他们体验成就感,走出了“教”和“学”的两难境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
一、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产生与发展
问题的引入:1、在一个30°的斜坡上,铺设水管,并建造如图中的支架,问(1)铺设的水管为100米时,支架高度多少米?(2)铺设水管为200米时,支架高度为多少米?(3)若支架高度为150米时,铺设水管为多长?(4)支架的高度与铺设水管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寻求到答案,(1)为支架高为50米;(2)支架高为100米;(3)水管长为300米;(4)支架的高度是水管长度的一半,其依据为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将30°分别改为45°,60°等情况予以研究,学生不难得出,这些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之比为一定值.
二、通过猜想进一步拓展知识
若这一角度是锐角呢?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不难得出如图中:■=■,进而得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A固定不变时,∠A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之比为一定值.
三、让学生从证明猜想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已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出△ABC∽△ADE,从而证明了■=■猜想的正确性,体验到成就感.此时启发学生思考:在图中还有哪些线段成比例,学生容易得出:■=■,■=■,■=■,总结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固定不变时,■、■、■、■均为定值,为了进一步研究方便,我们分别予以定义为正弦,余弦,正切和余切.
四、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个锐角的正弦(或余弦)同它的余角的余弦(或正弦)相等的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运用定义求出sin30°=■,sin60°=■,cos30°=■,cos60°=■,再观察总结:sin30°=cos60°,cos30°=sin60°,提问:30°和60°的角是什么关系?(互余)拓展猜想:一个锐角的正弦(或余弦)同它的余角的余弦(或正弦)什么关系?(相等);运用定义再进行证明,转化为表达式:sinA=cos(90°-A);cosA=Sin(90°-A).
五、激励学生活学活用,不拘泥于书本
以sinA=cos(90°-A),cosA=sinA(90°-A)为基本知识点的有这样基本题例:将下列各角的正弦(或余弦)转化为余弦(或正弦),书中的例题的解答是这样的:
sin20°=sin(90°-70°)=cos70°
cos35°15,=cos(90°-54°45′)=sin54°45′
我让学生阅读此例,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并分组进行讨论.这时有几个小组发现了一种新的解法:
sin20°=cos(90°-20°)=cos20°
cos35°15′=sin(90°-35°15′)=sin54°45′
哪一种解法最优呢?赞成书上的解法的同学寥寥无几,而解法二得到了认同.我进一步提问:解法2优在何处?一个学生说:书中的解法是公式的反用,难以理解sin20°=sin(90°-70°) cos35°15′=cos(90°-54°45′),要写出这两式子都必须先写出20°,35°15′的余角,很不方便;而解法二中是公式的正用,是不需要计算20°,35°15′的余角,所以最优.这学生的发言博得满堂彩.
六、 从“笑话”中汲取知识
在讲解正切,余切的定义时,我说到■的值叫∠A的正切,■的值叫∠A的……此时一位学生脱口而出:倒切.哄笑过后,我问那个学生:为什么认为是倒切呢?他说:■和■互为倒数,既然■是正切,那么显然■叫倒切了.这个学生说明他定义“倒切”的理由时,显而易见地引导其他学生注意到了正切和余切的倒数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学教学(数学).2011.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3]郭思乐著.漫话数学归纳法.
关键词: 发现 归纳 猜想 证明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我听了,我就忘了;我看了,我就记住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说“请认真听,请注意听”,殊不知“听”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的痕迹是模糊的、不深刻的,不久即忘了,于是又强调“做”,“题山”也就必然出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过程中本该予以强调的“思维、探索、体验”被索之高阁,弃而不用.我在组织学生进行《三角函数》的学习过程中,面对“老师难教,学生难学”,我以“发现—归纳—猜想—证明”为主脉络组织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不断地让他们体验成就感,走出了“教”和“学”的两难境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
一、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产生与发展
问题的引入:1、在一个30°的斜坡上,铺设水管,并建造如图中的支架,问(1)铺设的水管为100米时,支架高度多少米?(2)铺设水管为200米时,支架高度为多少米?(3)若支架高度为150米时,铺设水管为多长?(4)支架的高度与铺设水管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寻求到答案,(1)为支架高为50米;(2)支架高为100米;(3)水管长为300米;(4)支架的高度是水管长度的一半,其依据为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将30°分别改为45°,60°等情况予以研究,学生不难得出,这些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之比为一定值.
二、通过猜想进一步拓展知识
若这一角度是锐角呢?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不难得出如图中:■=■,进而得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A固定不变时,∠A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之比为一定值.
三、让学生从证明猜想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已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出△ABC∽△ADE,从而证明了■=■猜想的正确性,体验到成就感.此时启发学生思考:在图中还有哪些线段成比例,学生容易得出:■=■,■=■,■=■,总结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固定不变时,■、■、■、■均为定值,为了进一步研究方便,我们分别予以定义为正弦,余弦,正切和余切.
四、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个锐角的正弦(或余弦)同它的余角的余弦(或正弦)相等的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运用定义求出sin30°=■,sin60°=■,cos30°=■,cos60°=■,再观察总结:sin30°=cos60°,cos30°=sin60°,提问:30°和60°的角是什么关系?(互余)拓展猜想:一个锐角的正弦(或余弦)同它的余角的余弦(或正弦)什么关系?(相等);运用定义再进行证明,转化为表达式:sinA=cos(90°-A);cosA=Sin(90°-A).
五、激励学生活学活用,不拘泥于书本
以sinA=cos(90°-A),cosA=sinA(90°-A)为基本知识点的有这样基本题例:将下列各角的正弦(或余弦)转化为余弦(或正弦),书中的例题的解答是这样的:
sin20°=sin(90°-70°)=cos70°
cos35°15,=cos(90°-54°45′)=sin54°45′
我让学生阅读此例,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并分组进行讨论.这时有几个小组发现了一种新的解法:
sin20°=cos(90°-20°)=cos20°
cos35°15′=sin(90°-35°15′)=sin54°45′
哪一种解法最优呢?赞成书上的解法的同学寥寥无几,而解法二得到了认同.我进一步提问:解法2优在何处?一个学生说:书中的解法是公式的反用,难以理解sin20°=sin(90°-70°) cos35°15′=cos(90°-54°45′),要写出这两式子都必须先写出20°,35°15′的余角,很不方便;而解法二中是公式的正用,是不需要计算20°,35°15′的余角,所以最优.这学生的发言博得满堂彩.
六、 从“笑话”中汲取知识
在讲解正切,余切的定义时,我说到■的值叫∠A的正切,■的值叫∠A的……此时一位学生脱口而出:倒切.哄笑过后,我问那个学生:为什么认为是倒切呢?他说:■和■互为倒数,既然■是正切,那么显然■叫倒切了.这个学生说明他定义“倒切”的理由时,显而易见地引导其他学生注意到了正切和余切的倒数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学教学(数学).2011.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3]郭思乐著.漫话数学归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