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扬,是常用的教育手段,要是发现学生进步了,及时称赞也就完事。至于效果如何,不会深入探究。管建刚所著的《一线表扬学》,却把看似普通的“表扬”做出了一门学问,研究出18种类型,每一种都有生动形象的例子,为一线教师今后的工作铺平了道路。
逆袭,出其不意
学生表现优异,得到表扬这是人之常情,要是做错了事情,批评在所难免。可管老师却打破了这一传统,推出“逆袭性”表扬,顿时让人眼前一亮。当学生做得不好、不对的地方,他难为情地低下了头。此时明明要批评,却得到了表扬,这称之为“逆袭性”表扬。它颠覆了我的惯性思维,不禁让人产生了疑问:做错事情也表扬,这合适吗?
在事例中,对于破坏班级靠椅的两名学生,管老师并没有直接批评错误之处,反而让他们先去调查靠椅情况。得知自己班级靠椅损毁严重,管老师给他们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修椅子。学生抓住了这次机会,靠椅安装好后焕然一新,表扬的机会也就此出现。
看到学生的缺点,对他们进行批评,这是人性的使然。回想入职之初,一切方法无从谈起,只能学着身边老教师,希望学生能在严格的管教下最终“破壳而出”,取得好成绩。就这样,管理班级我采取“高压政策”,批评成了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刚开始一切还算太平,可不知学生悄然间发生着变化,一双双胆怯的眼神让我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灿烂的笑脸不见了,远远遇见躲着走,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教育,可出路又在何方呢?
如今看来,教育中批评占了主导,寒冷的“北风”吹得学生瑟瑟发抖,怎么会和老师亲密接触呢?错误中也蕴含着表扬的机会,看到学生的缺点,能从中找到闪光点,朝着明亮的方向前行,这才是作为专业教师的教育。是啊,在寒冷中给予温暖,会让学生难以忘怀。正如作者所说:“老师嘴巴要‘甜’,不吝惜表扬孩子,小间断地夸孩子。”其实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获得教师的表扬和鼓励,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坏事”,教师如果能从中发现教育的价值,少一分批评,多一分鼓励,将表扬进行到底,改变就在小经意间产生了。
物证,效果明显
表扬学生,你便能轻易地进入他们的心灵,但是光靠教师的一张嘴巴,只能逞一时之效,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免疫力,这又该如何是好呢?作者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没有说服力!要想让学生产生敬佩、向往感,教师就需要有意识收集事件中留下的实证性材料,让物证拿出来说话。
俗话说得好,“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以往都是学生所做的事情结束之后,再进行表扬,缺乏一定的说服力。难怪学生光顾着点头应道,之后表现寥寥。或许这只是“隔靴搔痒”而己,并没有深入内心。
早晨到班级,教室要是没有教师的到来,肯定会乱成一团。有放椅子的“噼里啪啦”声,有同桌的交谈声,有互相追逐嬉戏声……虽批评了破坏纪律的学生,又或是表扬了做得出色的学生,可他们依旧不为所动,这到底是怎么?管老师使用了奇招——手机录像。这样一来,班级的情况就一目了然,谁好谁坏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效果也就突显而出。表扬的物证还有录音、拍照、物件等。看来做老师也需要与时俱进,拿出十八般武艺,保留物证给予表扬。让效果显现,释放学生“善”的一面,遏制、隐藏“恶”的一面,继而渐渐改变。
表扬有了物证的存在,就显得更为真实、可靠。以实际出发,深入学生的内心,成为一种价值导向。
制造,明确目标
受到老师的表扬,毕竟只是少数,很多学生长期以来表现平平,因此很难获得机会。这样的孩子总是得不到表扬,他们就会越泄气,越气馁。为了分析表扬学生的次数,管老师特地设置了一张表格,一星期过后进行统计,对于缺少表扬的学生就要想办法制造。
想来也是,学生如没有任何优点,把他晾在一边也不是办法。教师要时刻想着,怎么产生积极的、值得表扬的一面,而不是呵斥学生。
班级学生50余个,最终记不清到底谁被表扬了。我的随意性与管老师的记录相比,真是汗颜不己。华杰,有名的“刺头”,任课老师对他也是直摇头。曾经我发现了他微小的进步,及时予以鼓励,孩子笑了,做事也勤快了。可没过多久又恢复了原形,批评纷至沓来,他表现出意想不到的叛逆:撕书本、扔作业本、欺负同桌……各种坏毛病袭来,使我措手不及,这到底该如何是好?两年来的明争暗斗我己伤痕累累,对他,真是无能为力,只能放弃。自认为是明智的选择,这真是如此吗?管老师指出:一些坏事儿,也要想想,怎样转化一下,表扬学生。毕竟,和谐融洽的氛围才能使师生的生活开心不少。
古人有云:士为知己者死。所有的知己,都必定欣赏对方的优点、长处,而不是紧盯他的缺点。面对华杰的反复,要是能够坦然面对,积极制造各种机会进行表扬,也许就会像爬山虎那样,将斑斑驳驳的丑墙变为秀色的风景。如今想来,追悔莫及。
面对教育的种种现实,表扬并不是一剂无所不能的良方,还需统筹安排,合理开发。若能减少随意性,增加目的性、连续性,注意表扬的密度、频率、场合、时间,它就能有更大的作为。与表扬一路随行,就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同开启教育的幸福人生吧!(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逆袭,出其不意
学生表现优异,得到表扬这是人之常情,要是做错了事情,批评在所难免。可管老师却打破了这一传统,推出“逆袭性”表扬,顿时让人眼前一亮。当学生做得不好、不对的地方,他难为情地低下了头。此时明明要批评,却得到了表扬,这称之为“逆袭性”表扬。它颠覆了我的惯性思维,不禁让人产生了疑问:做错事情也表扬,这合适吗?
在事例中,对于破坏班级靠椅的两名学生,管老师并没有直接批评错误之处,反而让他们先去调查靠椅情况。得知自己班级靠椅损毁严重,管老师给他们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修椅子。学生抓住了这次机会,靠椅安装好后焕然一新,表扬的机会也就此出现。
看到学生的缺点,对他们进行批评,这是人性的使然。回想入职之初,一切方法无从谈起,只能学着身边老教师,希望学生能在严格的管教下最终“破壳而出”,取得好成绩。就这样,管理班级我采取“高压政策”,批评成了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刚开始一切还算太平,可不知学生悄然间发生着变化,一双双胆怯的眼神让我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灿烂的笑脸不见了,远远遇见躲着走,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教育,可出路又在何方呢?
如今看来,教育中批评占了主导,寒冷的“北风”吹得学生瑟瑟发抖,怎么会和老师亲密接触呢?错误中也蕴含着表扬的机会,看到学生的缺点,能从中找到闪光点,朝着明亮的方向前行,这才是作为专业教师的教育。是啊,在寒冷中给予温暖,会让学生难以忘怀。正如作者所说:“老师嘴巴要‘甜’,不吝惜表扬孩子,小间断地夸孩子。”其实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获得教师的表扬和鼓励,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坏事”,教师如果能从中发现教育的价值,少一分批评,多一分鼓励,将表扬进行到底,改变就在小经意间产生了。
物证,效果明显
表扬学生,你便能轻易地进入他们的心灵,但是光靠教师的一张嘴巴,只能逞一时之效,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免疫力,这又该如何是好呢?作者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没有说服力!要想让学生产生敬佩、向往感,教师就需要有意识收集事件中留下的实证性材料,让物证拿出来说话。
俗话说得好,“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以往都是学生所做的事情结束之后,再进行表扬,缺乏一定的说服力。难怪学生光顾着点头应道,之后表现寥寥。或许这只是“隔靴搔痒”而己,并没有深入内心。
早晨到班级,教室要是没有教师的到来,肯定会乱成一团。有放椅子的“噼里啪啦”声,有同桌的交谈声,有互相追逐嬉戏声……虽批评了破坏纪律的学生,又或是表扬了做得出色的学生,可他们依旧不为所动,这到底是怎么?管老师使用了奇招——手机录像。这样一来,班级的情况就一目了然,谁好谁坏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效果也就突显而出。表扬的物证还有录音、拍照、物件等。看来做老师也需要与时俱进,拿出十八般武艺,保留物证给予表扬。让效果显现,释放学生“善”的一面,遏制、隐藏“恶”的一面,继而渐渐改变。
表扬有了物证的存在,就显得更为真实、可靠。以实际出发,深入学生的内心,成为一种价值导向。
制造,明确目标
受到老师的表扬,毕竟只是少数,很多学生长期以来表现平平,因此很难获得机会。这样的孩子总是得不到表扬,他们就会越泄气,越气馁。为了分析表扬学生的次数,管老师特地设置了一张表格,一星期过后进行统计,对于缺少表扬的学生就要想办法制造。
想来也是,学生如没有任何优点,把他晾在一边也不是办法。教师要时刻想着,怎么产生积极的、值得表扬的一面,而不是呵斥学生。
班级学生50余个,最终记不清到底谁被表扬了。我的随意性与管老师的记录相比,真是汗颜不己。华杰,有名的“刺头”,任课老师对他也是直摇头。曾经我发现了他微小的进步,及时予以鼓励,孩子笑了,做事也勤快了。可没过多久又恢复了原形,批评纷至沓来,他表现出意想不到的叛逆:撕书本、扔作业本、欺负同桌……各种坏毛病袭来,使我措手不及,这到底该如何是好?两年来的明争暗斗我己伤痕累累,对他,真是无能为力,只能放弃。自认为是明智的选择,这真是如此吗?管老师指出:一些坏事儿,也要想想,怎样转化一下,表扬学生。毕竟,和谐融洽的氛围才能使师生的生活开心不少。
古人有云:士为知己者死。所有的知己,都必定欣赏对方的优点、长处,而不是紧盯他的缺点。面对华杰的反复,要是能够坦然面对,积极制造各种机会进行表扬,也许就会像爬山虎那样,将斑斑驳驳的丑墙变为秀色的风景。如今想来,追悔莫及。
面对教育的种种现实,表扬并不是一剂无所不能的良方,还需统筹安排,合理开发。若能减少随意性,增加目的性、连续性,注意表扬的密度、频率、场合、时间,它就能有更大的作为。与表扬一路随行,就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同开启教育的幸福人生吧!(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