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大学生在就业时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本文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以期对指导大学生走出误区,避免心理陷阱。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人才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过程,这一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活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重要历程。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加上环境变化难以适应,因此在处理学习、工作、情感、生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复杂问题时,常常出现内心的矛盾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不平衡,带来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的心理体验。求职择业无疑是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校大规模扩招,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这些无不增加着莘莘学子的心理压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证大学生摆脱就业心理困境、促进其顺利就业的重要条件。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大学生在面对求职择业这一重大生活事件时却往往被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困扰。
1.焦虑心理
焦虑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事物和情境进行反应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体验的情绪状态。这是在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最常出现的一种不良情绪。据调查,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他们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且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屡屡被拒绝怎么办等等。成绩优秀的学生担心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难以实现人生价值,成绩不佳的同学担心没有单位选中自己,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不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这种焦虑,使大学生毕业时精神上负担重重、紧张烦躁;学习上得过且过、疲于应付;生活中意志消沉,有些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甚至产生了恐惧感,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
不得不做出说明的是,轻度的焦虑人皆有之,是正常的,而且适度的焦虑可以使大學生产生压力感,增强进取心,促进他们积极努力,但过度的焦虑则容易使他们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顺利就业。很多大学生正是因为过度的焦虑,影响到自己的行为,面试时不能将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使自己与期望的工作岗位失之交臂。
2.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轻视自己或低估自己能力的消极心理状态。这一消极有害的心理在不少大学生身上存在,影响他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择业这样的应激事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存在这种心理状态的学生往往过分注重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他们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多疑而敏感,没有信心与人交往,没有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反而更容易把自己的长处变成短处,不能够很好的扬长避短,进而影响了求职择业。大学生感到自卑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有的大学生成绩平平,择业时不敢大胆地推荐自己;有的学生自以为相貌不好,怕用人单位以貌取人,更害怕被用人单位拒绝而无地自容;有的大学生更因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而看轻自己。另外,某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学历层次不高,既没有关系可利用,又没有足够的金钱可以支撑,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时往往怯于出头,羞于表现,依赖性强,结果往往是错失良机,进而影响顺利就业。
3.自负心理
自负是一种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具体表现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个人能力,缺乏自知之明。如果说自卑是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忽视自己的长处,那么自负则正好相反。具有自负这种心态的学生认为自己什么都可做,觉得自己能力强、素质高,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自卑和自负恰好处于自我认识的两个极端,都是不能客观、正确评价自己的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中,自负心理也很常见。持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对用人单位吹毛求疵,“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愿脚踏实地地做平凡的工作,种种行为增加了其就业受挫的可能性,最终导致因预期就业目标未能实现而忧心忡忡,悲观失望。另外,自负心理还会影响到学生的面试成功率。在自负心理的支配下,这类学生带着傲视一切的表情参加面试,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但事实上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的表现往往会引起招聘人员的反感,即使对该生的各方面条件比较满意,在情感上也不愿意“锁定”这个人,最终可能将其拒之门外。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对自己的定位、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出现严重偏差,才会导致这类学生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所以,自负心理也是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4.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部分大学生不能自主、独立的选择就业单位,总想通过外部因素的作用找到工作,或当要做出选择时自身不能决断的心理状态。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计划性,这样的成长经历造成部分学生在求职就业方面缺乏一定的见解和主动性,对家长亲友过于依赖。很显然,这类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滞后,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清楚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去规划,而一味地等待家长、亲友为自己安排,是在学校中没有成长起来的一类学生,遇到困难、挫折只会逃避,或者干脆交给别人去处理,意志力比较薄弱。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尽快在工作中能够独挡一面的人才,而不是处处依赖他人、寄希望于他人的“孩子”,具有依赖心理的学生显然没有很好地适应他们应该面对的社会生活,没有很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尽快地成长,在求职过程中必然会遭受到更多的拒绝。
5.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这是一种没有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心理。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寻求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但如果过分追求与他人一致而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就值得反思了。例如,在择业过程中,很多人对某一类行业、某一类工作岗位比较青睐,究其原因,并不是自己的个性比较适合,而是因为比较“热”、“大多数人都这样选择”。这种盲从心理使大学生们错过了许多其他的就业机会,造成一些招聘单位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而另外一些招聘单位却门可罗雀、无人问津。显然,这样的心态是极不利于顺利就业的。另外,从众心理的另一种表现是盲目攀比。攀比是一种盲从心理,抛弃了自己的独立个性,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和公正的分析,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盲目的为了比较而比较,“超越他人”的想法成为选择职业的主要动机,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往往会造成个体舍弃所长,就其所短,导致走弯路,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6.功利心理
在择业的过程中,有些大学生明显地表现出急功近利的特点:他们往往以金钱的多少和物质待遇的好坏作为衡量、选择工作的标准,他们讲实惠、怕艰苦;轻贡献、重功利。在具体的选择职业的行为中,为数不少的毕业生仍以政府机关、教育部门作为职业的选择。他们认为,虽然这些行业待遇不高,但各种保障体制和福利比较完善,而且工作稳定,“旱涝保收”。同时,一些热门行业和职业对毕业生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因为那里有比较高的工资待遇、良好的培训、晋升机会和比较好的福利。还有很多学生一心想进条件好、待遇佳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纷纷涌向经济发达地区;而条件艰苦、待遇较差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单位、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常常受到毕业生的冷落。大学生毕业之后走向社会,是他们人生的万里长征中的第一步,在今后的生活中,每个人的人生如何发展还会有无限的可能性,人正是在这样的不断探索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历史足迹,获得珍贵的人生体验,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大学生应树立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择业观,留给自己自由成长的空间。而过分追求眼前利益的功利思想势必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面越来越窄,严重影响就业成功率。因此,择业观念中的功利思想也是大学生必须重视的问题,亟需调整。
7.挫折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大学生的挫折心理表现为在求职的过程中遭遇挫折后,感到失落、悲观、自惭形秽,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此外,在求职方面的一再挫败会使不少大学生产生其他的负面情绪,如悲观、抑郁、急躁、嫉妒、冷漠、不满等不良心理。
选择职业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合适又理想的职业不是俯拾皆是的,常常需要自己努力推销自己。因此,在寻觅中容易产生一种不踏实感、失落感和迷茫感,尤其是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之后,更容易产生悲观失望、自我否定的情绪。有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先于自己找到满意的工作,而自己迟迟没有落实用人单位,更是愤愤不平,认为社会不公平,就业机会不均等,陷于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有的同学会在挫折中不断消沉,就像患了一场大病,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失去继续参加择业竞争的信心。更有甚者,在一次次的挫折中倍受打击,逐渐产生冷漠心理,在进入就业阶段后往往表现出不思进取、情感淡漠、意志麻木、极力规避他人等状态。显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中败下阵来,在之后的求职中表现得相当消极,这类学生缺乏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进取精神,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也会严重影响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曾恒.大学毕业生的不良就业心理及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08,(1).
[2]虞鲲.大学生就业消极心理探析[J].经济师,2003,(8).
[3]宋荣绪.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5,(23).
[4]敖晓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挫折现象及其辅导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3,(9).
[5]洪磊.探析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和就业观念[J].教育与职业,2006,(7).
[6]朱秀珍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6,(10).
作者简介:赵郝锐(1982—),女,宁夏大武口人,现供职于北方民族大学社会科学部,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测量。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人才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过程,这一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活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重要历程。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加上环境变化难以适应,因此在处理学习、工作、情感、生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复杂问题时,常常出现内心的矛盾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不平衡,带来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的心理体验。求职择业无疑是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校大规模扩招,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这些无不增加着莘莘学子的心理压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证大学生摆脱就业心理困境、促进其顺利就业的重要条件。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大学生在面对求职择业这一重大生活事件时却往往被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困扰。
1.焦虑心理
焦虑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事物和情境进行反应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体验的情绪状态。这是在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最常出现的一种不良情绪。据调查,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他们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且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屡屡被拒绝怎么办等等。成绩优秀的学生担心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难以实现人生价值,成绩不佳的同学担心没有单位选中自己,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不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这种焦虑,使大学生毕业时精神上负担重重、紧张烦躁;学习上得过且过、疲于应付;生活中意志消沉,有些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甚至产生了恐惧感,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
不得不做出说明的是,轻度的焦虑人皆有之,是正常的,而且适度的焦虑可以使大學生产生压力感,增强进取心,促进他们积极努力,但过度的焦虑则容易使他们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顺利就业。很多大学生正是因为过度的焦虑,影响到自己的行为,面试时不能将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使自己与期望的工作岗位失之交臂。
2.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轻视自己或低估自己能力的消极心理状态。这一消极有害的心理在不少大学生身上存在,影响他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择业这样的应激事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存在这种心理状态的学生往往过分注重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他们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多疑而敏感,没有信心与人交往,没有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反而更容易把自己的长处变成短处,不能够很好的扬长避短,进而影响了求职择业。大学生感到自卑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有的大学生成绩平平,择业时不敢大胆地推荐自己;有的学生自以为相貌不好,怕用人单位以貌取人,更害怕被用人单位拒绝而无地自容;有的大学生更因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而看轻自己。另外,某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学历层次不高,既没有关系可利用,又没有足够的金钱可以支撑,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时往往怯于出头,羞于表现,依赖性强,结果往往是错失良机,进而影响顺利就业。
3.自负心理
自负是一种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具体表现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个人能力,缺乏自知之明。如果说自卑是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忽视自己的长处,那么自负则正好相反。具有自负这种心态的学生认为自己什么都可做,觉得自己能力强、素质高,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自卑和自负恰好处于自我认识的两个极端,都是不能客观、正确评价自己的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中,自负心理也很常见。持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对用人单位吹毛求疵,“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愿脚踏实地地做平凡的工作,种种行为增加了其就业受挫的可能性,最终导致因预期就业目标未能实现而忧心忡忡,悲观失望。另外,自负心理还会影响到学生的面试成功率。在自负心理的支配下,这类学生带着傲视一切的表情参加面试,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但事实上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的表现往往会引起招聘人员的反感,即使对该生的各方面条件比较满意,在情感上也不愿意“锁定”这个人,最终可能将其拒之门外。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对自己的定位、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出现严重偏差,才会导致这类学生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所以,自负心理也是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4.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部分大学生不能自主、独立的选择就业单位,总想通过外部因素的作用找到工作,或当要做出选择时自身不能决断的心理状态。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计划性,这样的成长经历造成部分学生在求职就业方面缺乏一定的见解和主动性,对家长亲友过于依赖。很显然,这类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滞后,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清楚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去规划,而一味地等待家长、亲友为自己安排,是在学校中没有成长起来的一类学生,遇到困难、挫折只会逃避,或者干脆交给别人去处理,意志力比较薄弱。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尽快在工作中能够独挡一面的人才,而不是处处依赖他人、寄希望于他人的“孩子”,具有依赖心理的学生显然没有很好地适应他们应该面对的社会生活,没有很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尽快地成长,在求职过程中必然会遭受到更多的拒绝。
5.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这是一种没有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心理。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寻求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但如果过分追求与他人一致而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就值得反思了。例如,在择业过程中,很多人对某一类行业、某一类工作岗位比较青睐,究其原因,并不是自己的个性比较适合,而是因为比较“热”、“大多数人都这样选择”。这种盲从心理使大学生们错过了许多其他的就业机会,造成一些招聘单位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而另外一些招聘单位却门可罗雀、无人问津。显然,这样的心态是极不利于顺利就业的。另外,从众心理的另一种表现是盲目攀比。攀比是一种盲从心理,抛弃了自己的独立个性,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和公正的分析,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盲目的为了比较而比较,“超越他人”的想法成为选择职业的主要动机,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往往会造成个体舍弃所长,就其所短,导致走弯路,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6.功利心理
在择业的过程中,有些大学生明显地表现出急功近利的特点:他们往往以金钱的多少和物质待遇的好坏作为衡量、选择工作的标准,他们讲实惠、怕艰苦;轻贡献、重功利。在具体的选择职业的行为中,为数不少的毕业生仍以政府机关、教育部门作为职业的选择。他们认为,虽然这些行业待遇不高,但各种保障体制和福利比较完善,而且工作稳定,“旱涝保收”。同时,一些热门行业和职业对毕业生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因为那里有比较高的工资待遇、良好的培训、晋升机会和比较好的福利。还有很多学生一心想进条件好、待遇佳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纷纷涌向经济发达地区;而条件艰苦、待遇较差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单位、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常常受到毕业生的冷落。大学生毕业之后走向社会,是他们人生的万里长征中的第一步,在今后的生活中,每个人的人生如何发展还会有无限的可能性,人正是在这样的不断探索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历史足迹,获得珍贵的人生体验,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大学生应树立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择业观,留给自己自由成长的空间。而过分追求眼前利益的功利思想势必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面越来越窄,严重影响就业成功率。因此,择业观念中的功利思想也是大学生必须重视的问题,亟需调整。
7.挫折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大学生的挫折心理表现为在求职的过程中遭遇挫折后,感到失落、悲观、自惭形秽,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此外,在求职方面的一再挫败会使不少大学生产生其他的负面情绪,如悲观、抑郁、急躁、嫉妒、冷漠、不满等不良心理。
选择职业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合适又理想的职业不是俯拾皆是的,常常需要自己努力推销自己。因此,在寻觅中容易产生一种不踏实感、失落感和迷茫感,尤其是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之后,更容易产生悲观失望、自我否定的情绪。有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先于自己找到满意的工作,而自己迟迟没有落实用人单位,更是愤愤不平,认为社会不公平,就业机会不均等,陷于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有的同学会在挫折中不断消沉,就像患了一场大病,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失去继续参加择业竞争的信心。更有甚者,在一次次的挫折中倍受打击,逐渐产生冷漠心理,在进入就业阶段后往往表现出不思进取、情感淡漠、意志麻木、极力规避他人等状态。显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中败下阵来,在之后的求职中表现得相当消极,这类学生缺乏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进取精神,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也会严重影响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曾恒.大学毕业生的不良就业心理及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08,(1).
[2]虞鲲.大学生就业消极心理探析[J].经济师,2003,(8).
[3]宋荣绪.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5,(23).
[4]敖晓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挫折现象及其辅导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3,(9).
[5]洪磊.探析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和就业观念[J].教育与职业,2006,(7).
[6]朱秀珍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6,(10).
作者简介:赵郝锐(1982—),女,宁夏大武口人,现供职于北方民族大学社会科学部,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