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二羟维生素D3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前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xswd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体内外实验证实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具有抗肿瘤活性.1,25(OH)2D3抗肿瘤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认为与其能抑制肿瘤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分化、降低肿瘤侵袭性及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有关.国内外众多学者以1,25(OH)2D3为基础,联合细胞毒药物、放疗、地塞米松等制剂干预肿瘤,发现能增强1,25(OH)2D3抗肿瘤活性,有望成为未来的抗癌剂。

其他文献
自然杀伤(NK)细胞是具有多种免疫学功能的淋巴样细胞,处于机体防御体系的第一道防线.输注活化同种NK细胞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之一,尤其配合骨髓移植治疗显示出了强大的抗瘤效应.现综述同种NK细胞识别、作用机制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乏氧是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乏氧促进了肿瘤的恶性表型和侵袭性行为及转移的发生,导致肿瘤患者生存率的降低.乏氧诱导因子-1(HIF-1)通常在人类肿瘤中过表达,其转录活性受细胞氧浓度的精确调节,是乏氧时进入细胞核激活转录的信使,继而可导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其他已知的HIF-1靶基因的转录激活.乏氧靶向治疗涉及多个方面,抑制HIF-1的活性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热休克蛋白-抗原肽复合物(HSPPC)被称为个体化肿瘤疫苗.临床研究显示HSPPC用于肿瘤患者免疫接种是安全可行的,它能触发部分患者强有力的抗肿瘤免疫排斥反应,并产生一定临床效果.研究发现临床效果与免疫学反应间有一定相关性,且不良反应轻微,未观察到自身免疫现象。
组织学分期是结肠癌复发最重要的预后因素。为了对患者更好地治疗,尤其是对处于同一分期的患者,有必要研究其他的预后因子。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蛋白(pRb)是肿瘤细胞失去控制进入细胞周期关键的调节因子,而pRb的活性则受D型细胞周期素(Cyclin)调节,可被激酶抑制剂下调。
期刊
期刊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和WHO标准是两种主要的肿瘤疗效评价标准,两者有所不同,总体讲前者较后者在肿瘤疗效评价中有一定优势.RECIST作为一种新的标准仍有诸多不足,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仍需不断改进。
近期的干细胞研究提示门静脉癌栓(PVTT)可能与肝癌干细胞在门静脉微环境诱导下的定向转移有关,肝癌干细胞脱离原发病灶,外渗到细胞外基质,促进血管的生成或细胞内渗,从而进入循环系统,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通过趋化作用迁移到特定的门静脉内皮黏附,归巢到特定的微环境,形成门静脉癌栓。
大炎肽(daintain)是从猪肠中纯化、含146个氨基酸的活性肽[1],基因定位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区域,参与自身免疫和炎症反应[2].大炎肽分布在肠黏膜固有层、肝巨噬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和淋巴等免疫器官,可能是上述器官中的一种强抗原性标记物,因此称之为大炎肽.大炎肽不仅和炎症反应相关,而且参与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实验证明,大炎肽存在于老鼠和人类肿瘤的活化细胞中[3].本研究用
期刊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预后因素包括肿瘤大小和患者年龄、手术方式和胸膜浸润情况等.分子生物学预后因素包括肿瘤细胞信号通路中的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细胞周期素和凋亡基因Bcl-2、p53的异常表达等,以及肿瘤血管生成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异常表达等.因此,需要将Ⅰ期NSCLC临床和分子生物学预后因素两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准确判断预后。
白藜芦醇(Res)是一种天然植物补体,具有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它可以通过抗氧化、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抑制环氧化酶(COX)、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等来发挥抗癌作用.Res不仅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而且可提高机体细胞与体液免疫应答的水平,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体内研究表明,Res无明显毒副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化疗和预防药物.因此,作为一种理想的天然化疗药物,将有希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