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7年4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访问中国,是中苏关系史上重大事件。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纷纷出面接待这位贵宾。在国家领导人的陪同下,伏罗希洛夫走访了北京、沈阳、上海、广州、武汉和杭州等地,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友好访问。
周总理陪同伏老在杭州访问期间,曾游西湖,寻访我校和其他一些地方。当时,我在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读一年级,是一名十六七岁的少年学生。天赐良机,让我两次巧遇周总理并幸运地三次握手,真是千载一时。
时光如箭,迅速飞逝,眨眼间,此事已过去五十多载光阴,尽管邂逅周总理的时间短暂得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周总理的民本思想和平民情结,使我长久长久地怀念和激动。去年我和上海市文史馆一伙老者在云南腾冲旅游,被人为困封在火山脚下闲聊时,我讲述了“三握周总理的手”的亲历故事,大家颇有感触。
三潭印月“邂逅”周总理
我们的学校在西湖的孤山上,平时称外西湖,登山可俯视大片湖面,三潭印月在视线以内,远处的玉皇山也清晰可见。校舍是一座青砖黑瓦古老中式建筑,名为“朱文公祠”,宿舍在孤山最高处“青白山居”,大学部在外西湖18号。毗邻有西湖水上派出所,与杭州饭店隔桥相望。杭州饭店是涉外宾馆,如有重要外宾和中央首长赴杭,都会在这里下榻。我们就住在毗邻此地的学校读书画画,像生活在天堂一般。你如要画画,无论坐在什么位置,旋转360度都可以取景作画。在1956届校友回忆录里曾发表过一幅铅笔风景画,画上有一段文字:“这里是我们的校舍,也是我们上素描课的写生对象,这里停着几艘学校的小船,我们坐上小船,荡漾在西子湖中,饱览湖光山色。还曾划着小船去看周总理和外宾。”这是1957年4月25日的事。
那天,杭州西湖柳暗花明,我们一帮同学得知周总理陪同外宾来杭州,估计一定会住在杭州饭店,并且会安排游湖。如要游湖,一定会来三潭印月。我们商量,只当上野外写生课,各备画具,划上学校的白色尖头小船(有别于木本色的方头有篷西湖游船)早早赶到三潭印月,把小船偷偷藏在一棵大垂柳树下(西湖游览处规定学校的船属运动类,不可登岸作游览船用)。此时的三潭印月没有游客,很清静,我们预感到必有贵客至,同学们四散开去,以写生来等待奇迹的出现。其实我们的行踪已被便衣警察发现,警察先是发现了无名小船,于是清岛搜寻到我们这些画画的学生,我们认出了这些便衣警察,都是西湖派出所的人,是我们学校的“邻居”,似曾相识。他们看我们这些少年学生,又是“熟人”,对我们未加干涉。这时我们醉翁之意不在画,而在赶热闹,想一睹周总理和外宾的风采为快。
中午时分,西湖湖山日丽,微风和畅。我们在三潭印月沿着苏堤向杭州饭店望去,见星星点点一大队人,登上木划游船,浩浩荡荡向着三潭印月而来。我们立即融入到岛上欢迎宾客的人流中去,目迎着这难忘幸福时刻的到来。
贵客终于登岸了,我等近距离目睹温和敦厚、质朴真诚的周总理和面色红润、文质彬彬的伏罗希洛夫元帅。周总理和伏老走在队伍的最前列,紧跟着的是伏老的家人,最后面是新闻记者。游览队伍一字排开,拉得很长,我等少年围随周总理近旁,得以一一握手,成了众人注目的焦点。
一路上我见到好多参观的新闻花絮,而真正的新闻记者因排在队伍的最后面,队伍前面发生的事情一概不知道,这时我们这些少年就成了新闻记者采访的“传声筒”。当时我向记者反映了两件事:其一是敬重长者。周总理陪同伏老在游览的路上,每每见到群众必打招呼,特别是见到长者,驻足上前握手,拉家常。我见伏老拥抱一名老汉,我曾亲自问过这位大爷,他说是划船的船夫,他感到莫大的荣幸和满足。其二是周总理拔春笋。三潭印月曲径通幽,修竹参差,别有天地。伏老在一片竹林处停下,周总理见伏老新奇爱慕的样子,弯下腰,拔起一棵鲜嫩的竹笋,递给伏老看,伏老接过竹笋就往嘴里放,周总理马上阻拦,在场的人惊呼声一片。这时,参观队伍的欢乐之情达到了高峰。
当我们得知周总理与伏老下一步游程是在苏堤登岸,继续参观杭州西山公园时,放眼苏堤,人如潮涌,欢声雷动,登岸的道路已堵塞,周总理一行只好改变计划,打道回杭州饭店。
陪周总理找莫朴院长
1957年4月27日天色已晚,孤山游人稀少,显得特别清静,晚饭后我走出校门,向大学部走去。周总理恰好独自从杭州饭店出来到外西湖散步,正从我们附中校舍门口经过。我靠湖边走,周总理靠湖边的内线走,我一眼望去,就认出了前天在三潭印月握过手的周总理。总理身旁还有周昌谷老师和他的一位女学生。我立即穿越马路,呆呆地伫立在周总理面前,手也不知往哪里放。这时周总理伸出了他的大手紧紧握住我的手,问:“你们是美院附中的吧?”
我手指了指后面的“朱文公祠”和高处的“青白山居”说:“这里是我们附中的校舍和宿舍。”
周总理说:“这里是画画的好地方。”
周总理利用接待外宾空闲独自散步和我们相遇并亲切交谈,他对我们学校当时的情况很了解。那时,学校闹“迁校”(把学校迁往上海)风波刚刚平息,我等少年对政治运动莫名其妙,只知道“迁校”是有人想摆脱浙江省委领导,反对省委领导就是“反党”,所以“迁校”是错误的。
总理突然问我们:“你们还准备‘迁校’吗?”
我马上告诉周总理:“不去上海了,学校也不迁了。”
我接着问周总理:“你这是要到哪里去?”
周总理说:“去你们学院,找你们院长去。”
我说:“院长莫朴在大学部,我正好要去,我带你去。”
于是我们边走边聊。一路上不断有同学加入到寻找莫朴院长的队伍中来。不觉到了外西湖18号大学部,告知莫朴院长在宿舍,于是我们陪着周总理赶到平湖秋月对面大学部宿舍。
由于周总理突然来访,没有事先与莫朴院长预约,故没有遇见。这时宿舍的走廊、大门口都有围观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都想一睹周总理的风采,抢着上前与周总理握手。周总理见人太多,就对大家说:“排队,排队!”
我站在周总理身旁,近水楼台,又握了一次手,周总理说:“你握过了。”哈哈。在大学部宿舍的马路边,早有一辆黑色轿车停在那里,我们目送着周总理的高大背影进了汽车,汽车朝着杭州饭店方向驶去。
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抚今追昔,今非昔比,往事不再。想当年,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到杭州,住在杭州饭店时,饭后独自来外西湖孤山散步,与普通群众亲密接触,至今历历在目,恍如昨日。看今朝,在进步了的物化社会,有些“特权阶层”的人,怕普通人,脱离群众,不为民,反扰民的特权和特殊利益的生活现象,不尽如人意,令人困惑、担扰。
末了,我引一段老同学周初明回忆文字作为本文的结语:“同学王志艺作素描画稿,画总理在三潭印月喜看美院学生写生。其画稿颇佳,惜时在三中全会刚过,歌颂领袖热已降温,未能上色完稿,至为可惜。”这幅画虽然没有完成,但是,周恩来总理的艺术形象却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2011年1月30日
(作者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沈飞德
周总理陪同伏老在杭州访问期间,曾游西湖,寻访我校和其他一些地方。当时,我在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读一年级,是一名十六七岁的少年学生。天赐良机,让我两次巧遇周总理并幸运地三次握手,真是千载一时。
时光如箭,迅速飞逝,眨眼间,此事已过去五十多载光阴,尽管邂逅周总理的时间短暂得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周总理的民本思想和平民情结,使我长久长久地怀念和激动。去年我和上海市文史馆一伙老者在云南腾冲旅游,被人为困封在火山脚下闲聊时,我讲述了“三握周总理的手”的亲历故事,大家颇有感触。
三潭印月“邂逅”周总理
我们的学校在西湖的孤山上,平时称外西湖,登山可俯视大片湖面,三潭印月在视线以内,远处的玉皇山也清晰可见。校舍是一座青砖黑瓦古老中式建筑,名为“朱文公祠”,宿舍在孤山最高处“青白山居”,大学部在外西湖18号。毗邻有西湖水上派出所,与杭州饭店隔桥相望。杭州饭店是涉外宾馆,如有重要外宾和中央首长赴杭,都会在这里下榻。我们就住在毗邻此地的学校读书画画,像生活在天堂一般。你如要画画,无论坐在什么位置,旋转360度都可以取景作画。在1956届校友回忆录里曾发表过一幅铅笔风景画,画上有一段文字:“这里是我们的校舍,也是我们上素描课的写生对象,这里停着几艘学校的小船,我们坐上小船,荡漾在西子湖中,饱览湖光山色。还曾划着小船去看周总理和外宾。”这是1957年4月25日的事。
那天,杭州西湖柳暗花明,我们一帮同学得知周总理陪同外宾来杭州,估计一定会住在杭州饭店,并且会安排游湖。如要游湖,一定会来三潭印月。我们商量,只当上野外写生课,各备画具,划上学校的白色尖头小船(有别于木本色的方头有篷西湖游船)早早赶到三潭印月,把小船偷偷藏在一棵大垂柳树下(西湖游览处规定学校的船属运动类,不可登岸作游览船用)。此时的三潭印月没有游客,很清静,我们预感到必有贵客至,同学们四散开去,以写生来等待奇迹的出现。其实我们的行踪已被便衣警察发现,警察先是发现了无名小船,于是清岛搜寻到我们这些画画的学生,我们认出了这些便衣警察,都是西湖派出所的人,是我们学校的“邻居”,似曾相识。他们看我们这些少年学生,又是“熟人”,对我们未加干涉。这时我们醉翁之意不在画,而在赶热闹,想一睹周总理和外宾的风采为快。
中午时分,西湖湖山日丽,微风和畅。我们在三潭印月沿着苏堤向杭州饭店望去,见星星点点一大队人,登上木划游船,浩浩荡荡向着三潭印月而来。我们立即融入到岛上欢迎宾客的人流中去,目迎着这难忘幸福时刻的到来。
贵客终于登岸了,我等近距离目睹温和敦厚、质朴真诚的周总理和面色红润、文质彬彬的伏罗希洛夫元帅。周总理和伏老走在队伍的最前列,紧跟着的是伏老的家人,最后面是新闻记者。游览队伍一字排开,拉得很长,我等少年围随周总理近旁,得以一一握手,成了众人注目的焦点。
一路上我见到好多参观的新闻花絮,而真正的新闻记者因排在队伍的最后面,队伍前面发生的事情一概不知道,这时我们这些少年就成了新闻记者采访的“传声筒”。当时我向记者反映了两件事:其一是敬重长者。周总理陪同伏老在游览的路上,每每见到群众必打招呼,特别是见到长者,驻足上前握手,拉家常。我见伏老拥抱一名老汉,我曾亲自问过这位大爷,他说是划船的船夫,他感到莫大的荣幸和满足。其二是周总理拔春笋。三潭印月曲径通幽,修竹参差,别有天地。伏老在一片竹林处停下,周总理见伏老新奇爱慕的样子,弯下腰,拔起一棵鲜嫩的竹笋,递给伏老看,伏老接过竹笋就往嘴里放,周总理马上阻拦,在场的人惊呼声一片。这时,参观队伍的欢乐之情达到了高峰。
当我们得知周总理与伏老下一步游程是在苏堤登岸,继续参观杭州西山公园时,放眼苏堤,人如潮涌,欢声雷动,登岸的道路已堵塞,周总理一行只好改变计划,打道回杭州饭店。
陪周总理找莫朴院长
1957年4月27日天色已晚,孤山游人稀少,显得特别清静,晚饭后我走出校门,向大学部走去。周总理恰好独自从杭州饭店出来到外西湖散步,正从我们附中校舍门口经过。我靠湖边走,周总理靠湖边的内线走,我一眼望去,就认出了前天在三潭印月握过手的周总理。总理身旁还有周昌谷老师和他的一位女学生。我立即穿越马路,呆呆地伫立在周总理面前,手也不知往哪里放。这时周总理伸出了他的大手紧紧握住我的手,问:“你们是美院附中的吧?”
我手指了指后面的“朱文公祠”和高处的“青白山居”说:“这里是我们附中的校舍和宿舍。”
周总理说:“这里是画画的好地方。”
周总理利用接待外宾空闲独自散步和我们相遇并亲切交谈,他对我们学校当时的情况很了解。那时,学校闹“迁校”(把学校迁往上海)风波刚刚平息,我等少年对政治运动莫名其妙,只知道“迁校”是有人想摆脱浙江省委领导,反对省委领导就是“反党”,所以“迁校”是错误的。
总理突然问我们:“你们还准备‘迁校’吗?”
我马上告诉周总理:“不去上海了,学校也不迁了。”
我接着问周总理:“你这是要到哪里去?”
周总理说:“去你们学院,找你们院长去。”
我说:“院长莫朴在大学部,我正好要去,我带你去。”
于是我们边走边聊。一路上不断有同学加入到寻找莫朴院长的队伍中来。不觉到了外西湖18号大学部,告知莫朴院长在宿舍,于是我们陪着周总理赶到平湖秋月对面大学部宿舍。
由于周总理突然来访,没有事先与莫朴院长预约,故没有遇见。这时宿舍的走廊、大门口都有围观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都想一睹周总理的风采,抢着上前与周总理握手。周总理见人太多,就对大家说:“排队,排队!”
我站在周总理身旁,近水楼台,又握了一次手,周总理说:“你握过了。”哈哈。在大学部宿舍的马路边,早有一辆黑色轿车停在那里,我们目送着周总理的高大背影进了汽车,汽车朝着杭州饭店方向驶去。
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抚今追昔,今非昔比,往事不再。想当年,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到杭州,住在杭州饭店时,饭后独自来外西湖孤山散步,与普通群众亲密接触,至今历历在目,恍如昨日。看今朝,在进步了的物化社会,有些“特权阶层”的人,怕普通人,脱离群众,不为民,反扰民的特权和特殊利益的生活现象,不尽如人意,令人困惑、担扰。
末了,我引一段老同学周初明回忆文字作为本文的结语:“同学王志艺作素描画稿,画总理在三潭印月喜看美院学生写生。其画稿颇佳,惜时在三中全会刚过,歌颂领袖热已降温,未能上色完稿,至为可惜。”这幅画虽然没有完成,但是,周恩来总理的艺术形象却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2011年1月30日
(作者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沈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