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治疗方法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5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平分为两组,每组各28例病例。对照组采用牵引手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①观察组中有21例患者治疗效果为优、6例患者治疗效果为良,总优良率为96.4%。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治疗效果为优、7例患者治疗效果为良,总优良率为78.6%。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中有2例并发症病例,并发症率为7.1%。对照组中有3例并发症病例,并发症率为10.7%。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不过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非手术治疗相较,采用手术治疗更能确保临床疗效,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可达到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的目的。不过同时要注重控制因小骨折间接诱发的并发症,便于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效果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它所指的就是股骨颈基底部至粗隆水平部位间的骨折,若未及时接受治疗,便可能诱发畸形愈合,对患者活动与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并且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在出现骨折前,可能合并了内科疾病,以往采用牵引治疗,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极易诱发各种并发症,严重情况下,甚至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为了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临床疗效,必须对此类骨折的治疗方法进行讨论,本文主要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在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5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平分为两组,每组各28例病例。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在20至76岁间,平均年龄(38.76±5.29)岁。观察组采用手术治疗,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在18至75岁间,平均年龄(37.85±5.37)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牵引治疗。患者入院后,卧于骨科牵引床上,选取患侧胫骨结节或股骨踝部位,持续牵引,牵引时间为6-8周。在牵引治疗的同时,注重对牵引重量进行调整,并利用X线检查牵引情况,确保取得较好的牵引效果,完成骨折复位操作,防止畸形。患者经牵引治疗后,还需采用中药治疗,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观察组:手术治疗。以患者骨质状况与骨折稳定性为依据,选择手术方式。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5例、空心螺钉固定术9例、DHS固定术6例、PFNA固定术例5、髁钢板固定3例。完成手术治疗后,均行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7至14天后,便可参与功能训练,使用CPM且采取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负重时间视患者疾病的具体情况而定。
1.3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利用Sanders 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患者治疗情况,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疼痛、行走、运动肌力、X线、功能恢复方面。分数在0至60分之间,优:55至60分;良:34至54分;差:<34分。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通过研究发现,观察组中治疗效果优者21例,治疗效果良者6例,治疗效果差者1例,总优良率为96.4%。对照组中治疗效果优者15例,治疗效果良者7例,治疗效果差者6例,总优良率为78.6%。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并发症率
观察组中有2例并发症病例,其中泌尿系统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并发症率为7.1%。对照组中有3例并发症病例,其中泌尿系统感染2例、脑血管病1例,并发症率为10.7%。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不过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患者住院时间
经研究得知,如表3所示,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以老年患者数量居多,对于老年群体而言,一旦受到低能耗损伤,便可能导致粉碎性骨折[2]。现阶段,这类骨折疾病的治疗手段较多,主要可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两种类型。在非手术治疗中,牵引治疗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完成牵引治疗后,患者还需接受中药治疗,缓解疾病症状,不过这种治疗方式并未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目前,手术治疗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通过实施手术,有利于患者患肢部位的固定,完成复位操作[3]。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后,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值得注意的是,要采取措施控制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在手术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需仔细观察内固定情况,确保内固定稳固,术后逐层缝合,降低感染发生率。完成手术治疗后,患者还要参与功能训练,有利于促进患肢功能的康复。
综上所述,采用手术治疗,可改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取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通过这种治疗方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参与功能训练后,对肢体功能训练同样具备促进作用。手术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卫斌,唐福云,江泽文等.高龄股骨粗隆部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策略[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6):145-147.
[2]司春明,王国选,王磊等.股骨粗隆部骨折内固定选择及临床评估[J].实用骨科杂志,2009(03):201-203.
[3]贺秀峰,吴海龙.股骨粗隆部骨折内固定治疗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32):4263-4265.
关键词: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效果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它所指的就是股骨颈基底部至粗隆水平部位间的骨折,若未及时接受治疗,便可能诱发畸形愈合,对患者活动与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并且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在出现骨折前,可能合并了内科疾病,以往采用牵引治疗,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极易诱发各种并发症,严重情况下,甚至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为了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临床疗效,必须对此类骨折的治疗方法进行讨论,本文主要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在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5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平分为两组,每组各28例病例。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在20至76岁间,平均年龄(38.76±5.29)岁。观察组采用手术治疗,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在18至75岁间,平均年龄(37.85±5.37)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牵引治疗。患者入院后,卧于骨科牵引床上,选取患侧胫骨结节或股骨踝部位,持续牵引,牵引时间为6-8周。在牵引治疗的同时,注重对牵引重量进行调整,并利用X线检查牵引情况,确保取得较好的牵引效果,完成骨折复位操作,防止畸形。患者经牵引治疗后,还需采用中药治疗,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观察组:手术治疗。以患者骨质状况与骨折稳定性为依据,选择手术方式。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5例、空心螺钉固定术9例、DHS固定术6例、PFNA固定术例5、髁钢板固定3例。完成手术治疗后,均行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7至14天后,便可参与功能训练,使用CPM且采取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负重时间视患者疾病的具体情况而定。
1.3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利用Sanders 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患者治疗情况,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疼痛、行走、运动肌力、X线、功能恢复方面。分数在0至60分之间,优:55至60分;良:34至54分;差:<34分。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通过研究发现,观察组中治疗效果优者21例,治疗效果良者6例,治疗效果差者1例,总优良率为96.4%。对照组中治疗效果优者15例,治疗效果良者7例,治疗效果差者6例,总优良率为78.6%。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并发症率
观察组中有2例并发症病例,其中泌尿系统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并发症率为7.1%。对照组中有3例并发症病例,其中泌尿系统感染2例、脑血管病1例,并发症率为10.7%。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不过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患者住院时间
经研究得知,如表3所示,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以老年患者数量居多,对于老年群体而言,一旦受到低能耗损伤,便可能导致粉碎性骨折[2]。现阶段,这类骨折疾病的治疗手段较多,主要可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两种类型。在非手术治疗中,牵引治疗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完成牵引治疗后,患者还需接受中药治疗,缓解疾病症状,不过这种治疗方式并未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目前,手术治疗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通过实施手术,有利于患者患肢部位的固定,完成复位操作[3]。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后,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值得注意的是,要采取措施控制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在手术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需仔细观察内固定情况,确保内固定稳固,术后逐层缝合,降低感染发生率。完成手术治疗后,患者还要参与功能训练,有利于促进患肢功能的康复。
综上所述,采用手术治疗,可改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取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通过这种治疗方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参与功能训练后,对肢体功能训练同样具备促进作用。手术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卫斌,唐福云,江泽文等.高龄股骨粗隆部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策略[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6):145-147.
[2]司春明,王国选,王磊等.股骨粗隆部骨折内固定选择及临床评估[J].实用骨科杂志,2009(03):201-203.
[3]贺秀峰,吴海龙.股骨粗隆部骨折内固定治疗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32):4263-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