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官司懵懂官(上)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科举制度为选拔机制的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现在已被人誉为一大发明,而且是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是否如此,且让学界争鸣。我只记得唐太宗李世民那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名言和《儒林外史》里科举出身的官僚们施政、审案时那些奇奇怪怪的事情。
  古代的地方官吏所管的事情比现代要简单得多,没有外事,没有那么多的会议,无须天天发表讲话,也不用担心股市的涨落,不必操持形形色色的评比检查,为官所务无非是钱谷、刑名两桩大事。钱谷是朝廷开销、官吏俸禄之所出,政绩之所系,怠慢不得。刑名则是治民的要务,关系到社会的秩序与安定,也同样不能轻忽。但钱谷、刑名,毕竟都是实务,无论农桑、河工、贸易、漕运、司法、行政,总得明白其中窍要,懂得操作程序,才能办好。然而科举考试所训练的,却不是实务而是作文,在《儒林外史》所写的时代,是做八股文。做八股,在思想内容上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纯洁性——必须与圣贤(古圣和今圣)保持完全的一致,不许说圣贤没有说过的话,即便要变,也只是换一个说法,并无实质的不同;在形式上则要求格式一致,中规中矩,不许自作聪明,变换格式。总之,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许创新,也无须创新。这样从小到大甚至到老,在子曰诗云、时文范本中泡大的人,一旦中举,当了官吏,他究竟有多少执政的本领是很可怀疑的。但是,从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最高利益出发,最高统治者或许认为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惟上之命是从的庸员,比之事事都要独立思考的能臣要可靠得多。至于思想,有天般聪明、金口玉言的皇上已经足够了。因此在这种选拔机制下,虽也出现过出类拔萃之辈,但大量的却是颟顸庸碌的昏虫。
  范进中举的房师是广东高要县的县令汤奉。据范进说:“我这老师看文章是法眼。”这当然是自夸的手段。因为他是取在汤奉手里,汤奉的法眼看中了他,他自然就是俊才了。今天当学生的把自己的老师捧成泰山北斗,沿袭的依旧是老例。这种吹捧当不得真。但汤奉既然中了举,而且当上了广东高要县令,八股总是曾经做过的。他会不会做官呢?看样子不怎么在行。
  比如,朝廷禁宰耕牛,那意思无非是要保护农业生产力。但禁宰耕牛未必连菜牛也不许宰,可汤奉的坚决贯彻竟弄到连衙门里也没得肉吃。当然,他是官,有钱,可以吃燕窝、虾圆儿,可老百姓呢?
  高要是个回民聚居的地方,牛羊肉是主要的菜肴,回民们派代表送来五十斤牛肉,无非是宰了牛怕追究,送些来塞官府的嘴,来个“瞒上不瞒下”。但汤奉却听了张师陆那个光棍的主意,为了表示对皇上旨意的坚决贯彻,把回民代表重责三十大板,枷号示众,还把那送来的牛肉堆在沉重的长枷上面,枷了三天,枉害死了那老师傅一条性命,直闹到民众包围了县衙。但凡当官的,都应该知道,对于民意民怨民愤,必须谨慎应对,尤其涉及民族问题,更要有临深履薄的态度,万不可随意胡行,稍有不慎,就易酿成民变。但汤奉连这一点常识都没有,足见糊涂。当然,民众也糊涂。中国的民众往往相信所谓民意的作用,以为民意所在可以左右官府,因此请愿之类代不乏人。但官僚体制是要维持体面的。官府的逻辑是,若因骚乱摘去县令乌纱,岂不长了“刁民”的志气,今后这政体如何维持?所以事情越是闹得不可开交,从官僚体制的总体利益出发就越是要维护官吏们的权威 ,哪怕他是个混账透顶的瘟官,也要保他下来,至少是暂时保他下来。高要民变后,按察司对汤奉说的话泄漏了天机:“论起来,这件事你汤老爷也忒孟浪了些。不过枷责就罢了,何必将牛肉堆在枷上?这个成何刑法?但此刁风也不可长,我这里少不得拿几个为头的来尽法处置。你且回衙门去办事,凡事须要斟酌些,不可任性。”闹事的发落了,汤奉的官也就这样保住了。
  靠八股选出来的瘟官,政事没有主意,贪墨之事却几乎个个在行。因为当初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这书中的“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如果弄不到钱,当官也就没有意思了。蘧公孙的令岳鲁编修说得坦白:“做穷翰林的人,只望着几回差事。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白白坐在京里赔钱度日……不如告假返舍,料理些家务。”弄钱,也要手段。圣贤书读得昏头昏脑的人,就连弄钱的手段也要差一些的。比如高要,据严贡生说:“是广东出名县分,一岁之中,钱粮、耗羡、花、布、牛、驴、渔船、田房税,不下万金。”“像汤父母这个做法,不过八千金。”这所谓万金、八千金,是指当官的能弄到的好处,就像今天有的贪官可以贪到数千万,有的则不过弄个数十万罢了。同“实有万金”的前任比起来,汤奉弄钱的本事也是要差上一截儿的。
  同样是做八股出身的,有的人不以文章为务,有一些办事的手段,因而被称为“能员”或“干员”。荀玫同榜的进士王惠,中得进士时,已经须发皓然,但也许就因为历练得久,显得十分干练。他一中进士便借同乡、同年大拉关系——“你我都是天榜有名,将来同寅协恭,多少事业都要同做。”他替荀玫安排住房,替他料理母丧,处处透着精明,全没有一丝书卷气。因此很快就名声鹊起,保举当了南昌知府。但这样的干员,真正能干之处,也还是在弄钱。他在上任伊始,同前任交接时便大捞了一笔。
  官员的交接,就如今天的离任审计,是一道关口。因为中饱私囊、贿赂上司、联络同僚,大抵都要动用官帑。官员在任时,没有人举报,没有人检查,亏空不易发现。待到换任时一审计,漏洞就要显现出来。如果调任时是升迁,而且有很硬的靠山,或者一经查处就会牵动甚大,后任官员为了讨好,为了未来的利益,为了不树敌过多,往往马马虎虎,一总兜了下来,以赢得升了官的前任和左右同僚的好感,将来总有借助之处。如果前任是退休或遭贬,后任就不愿背此包袱,老实不客气,来个仔细审计,弄不好还参上一本,以示自己办事的认真和清廉。这种时候,前任官员最为稳妥的办法就是以赔补国库损耗为名,送给后任一笔钱财——这也是官僚阶层中财产再分配的一个渠道——有钱大家赚,才能摆平。否则,一桩官场贪赃的丑闻就不免闹得沸沸扬扬。
  王惠是聪明人,他用不着开口说话,只在前任蘧太守的公子面前对交接一事作出为难的样子,蘧公子便心知肚明,马上说:“老先生不必过费清心。家君在此数年,布衣蔬食,不过仍旧是儒生行径,历年所积俸余,约有两千余金,如此地仓谷、马匹、杂项之类,有什么缺少不敷处,悉将此项送与老先生任意填补。家君知道老先生数任京官,宦囊清苦,决不有累。”王惠聽他说得大方爽快,自然满心欢喜。蘧公子不愧是老谋深算的蘧太守的儿子,对王惠的来历、心理,摸得一清二楚,知道他一直没有放过外任,口胃不小,所以一上来马上“入港”答应送上两千金,让他“任意”使用。而蘧太守当然也决不止这一点“俸余”。这种前任给后任送钱的事,在那时是很普遍的事。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的父亲在湖北应城罢归之时,就碰到“代者苛责”,最后送了千金才算了事。这事记在朱筠所作《祭史孺人文》中。当然他是以此表彰史氏的节俭的。
  在这样的一通交接之后,王惠会怎样为官,大约已不问可知了。王惠与蘧公子的一段对话,很可以代表这前后两任科举出身的官员不同的风格:
  蘧公子说:“家君在这里无他好处,只落得个讼简刑清;所以这些幕宾先生,在衙门里,都也吟啸自若。还记得前任臬司向家君说道:‘闻得贵府衙门里有三种声息。’”
  王太守道:“是哪三种?”
  蘧公子道:“是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
  王太守大笑道:“这三样声息却也有趣得紧。”
  蘧公子道:“将来老先生一番振作,只怕要换三样声息。”
  王太守道:“是哪三样?”
  蘧公子道:“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王太守并不知这话是讥诮他,正容答道:“而今你我替朝廷办事,只怕也不得不如此认真。”
  一个是政事不理,吟诗唱曲;一个是苛政盘剥,贪得无厌。这两类官都是科举制度的产物。老百姓摊着这样的官吏,着实是三生倒霉。但是比较起来,前者还比后者好些,所以历来百姓对不管事的瘟官口碑要好一些——官闲民乐。如果一面贪得无厌,一面又花样百出,老百姓就更加苦不堪言了。
  前面说过,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员主要管的是钱谷、刑名两件大事。而科举出身的官员对此二者大致都是懵里懵懂。以懵里懵懂之人,办懵里懵懂之事,那糊涂官司也就层出不穷了。
其他文献
上个世纪有人说过中国人长着膝盖骨是拿来下跪的,不下跪要它何用?先跪皇上再跪洋人。我读过的小学课本就有许多洋人花着中国大元宝和象征割地地图的插画,让我们小学生毋忘国耻。洋人打到哪儿在哪儿签约,中英南京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英法联军的天津条约、英法联军烧完圆明园签北京条约留了几个石头桩给后代找乐子。中日马关条约后来居上,赔款二亿两银子人说是天文数字。  中俄条约更邪乎了,他们只派来使不交兵
期刊
自古以来,东西方妇女的权利地位呈现着巨大的差异——西方妇女的权利与地位明显地优于东方妇女。以往人们只了解古代东西方法律对妇女的共同歧视与男女不平等,却没有注意到在这一共性下的相对差异。毕竟,古代西方的妇女从未被置于任由男子奴役的境地,不论在法律上,还是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她们的权利得到了相当的保障,不似东方的女性处于极为悲惨的境地。    一    当我们研究古代东西方法制与文明时,只要稍微留心,
期刊
陈四益先生的文声并不如某些大家彰显,大凡订阅《读书》杂志的人,才会对他那短小精悍、鞭辟入里的文章有着深刻的印象。许多人喜爱他的文章,趣味却有所不同。萧乾先生曾说:“倘若有人要我列举这最后十年间,我们在文化上有什么特殊贡献,在我所举的众多成就中,会把丁聪、陈四益合作的这些漫画诗文列进去。”而《书屋》杂志中有庄周的一篇文章,说看陈四益先生的一部著作《绘图新百喻》,“颇觉情绪怏怏,言语无味”,倒不是说他
期刊
科学和宗教是现当代社会的两大支柱,没有科学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没有宗教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也是不可思议的。在本质上,科学〔1〕是对宗教的反动。宗教宣传人是上帝创造的,科学宣称人是由低级生物逐步进化而来的;宗教否定现世的意义,号召人为了来世或天堂而努力,科学否定来世和天堂的存在,而聚焦于改造现实世界;宗教引导人们注意精神追求和灵魂的解救,科学旨在改善物质生活和帮助人们实现物欲的满足。
期刊
《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一书于2002年2月已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是我大约十年前就萌生的念想,今日终于可奉献给广大读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改革开放逐渐深入至各个领域,新闻媒体也由“完全一律”走向个性化,这在改革开放前是不可想像的。在报刊上,也零零星星的出现追忆“1949年以前《大公报》”的文章。我突发奇想,可否出一本书,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的概貌,编者
期刊
在现代哲学史上,无论尼采、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三人谁的影响更大,但有一点无可置疑,即在尼采的哲学面前,谁也没法无动于衷。不管你是震惊而悲凉,还是欣喜而迷信,你都会认为尼采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如同魔咒。尼采说“上帝死了”,二十世纪果真是一个上帝缺席的时代,一如上帝说“要有光”,世界也就有了光。  尼采过世已逾一个世纪,对其研究可谓热闹非凡,成果亦是汗牛充栋,东西方亦然。可是在学者们眼里,尼采始终
期刊
本刊特稿    在首都文化界纪念雨果诞生200周年  大会上的开幕词 柳鸣九 2002.1    书屋讲坛    喀拉拉邦和底层的宪法权利 冯克利 2002.1  解放农民 张英红 2002.1  文化宽容:在道德考量之外 程亚文 2002.2  为恐怖叫好很恐怖
期刊
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评说与考证《大公报》领导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好书——《百年沧桑》。  《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直到二十一世纪初,《大公报》仍在香港特区继续出版,今年是它跨越两个世纪的百年寿诞之喜。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报业史上,算得上是一大奇观。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杰出的政论家、《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先生的哲嗣王芝琛。我觉得对《大公报》没有比这更厚重的百年生日贺礼了!  自从1
期刊
对于热爱中国文化的读书人而言,同盛唐一样,北宋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那么多光照千秋的名字竟然如此集中的出现在那么短短数十年间。北宋文化一时的繁荣当然与社会相对较长时间的安定和统治集团对士大夫的优容密不可分,但是如此众多的顶尖级文化大师们能在流淌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狭路相逢,不能不说是某种神秘的缘分在起作用。生在那个时代的文化大师们是不会感到孤独的。但是,
期刊
自从“9·11事件”发生以后,“恐怖主义”这个词,在报刊上就几乎天天见面了。“恐怖”怎么会成了一种“主义”?按我们中国的文法讲,好像是讲不通的。“恐”字,在古文字中,是一个“象形”兼“会意”的字。上面的“工”是画的一把斧头,“凡”是画的一个人跪着,平伸出两只手,表示他将受到用斧头砍去两只手的刑罚。下面的“心”字是“会意”,表示他此时的心理状态,那当然是极端惊慌与害怕的。“怖”字在古文字中,右边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