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近期中央高层面对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表态,尤其是央行打破惯性未对金融业“钱荒”施以援手,巴克莱资本创造了一个新词“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用来代指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首的新一届政府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巴克莱称,李克强经济学有三大重要“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
这一关键词也迅速成為经济学界乃至民间热议的焦点,对其的各种解读有如汗牛充栋。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观点是,贯穿李克强经济学各个方面的灵魂应是简政放权,释放改革红利以稳增长和促转型。
就在7月19日,央行宣布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这一金融领域最新的重大改革,是向利率市场化迈出的重要一步,显示了中央新领导层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的决心。
不过,有评论表示,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在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攻坚期的当下,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每行一步都倍加艰难。李克强政府将面临更多更重的系统性改革任务,可谓任重道远。
在缓解下行与调结构间求平衡
6月,中国银行业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持续钱荒,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一路狂飙,6月20日当天一度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各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焦虑与挣扎。然而,在这场银行业“历史最严重资金短缺”中,央行并没有通过逆回购注入流动性,这打破了市场关于央行“放水”的惯性期待。
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同日,国务院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并出台了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推动民间资本进入等八项金融新政。
此举令金融界普遍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金融新政和货币思路已初现端倪。但按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的观点,这一思路与其说是巴克莱总结的“去杠杆化”,不如说是“不加杠杆”要更为确切。
在过去的3个月,中国经济经历了一轮增速下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二季度GDP增速继续回落,为7.5%,半年GDP增速为7.6%,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而新一届政府则顶住了出台新经济刺激措施的压力。
5月24日,李克强访欧期间在瑞士苏黎世表示,有人开始对于中国经济放缓有问号,但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是平稳的,并且是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他还称,中国经济增长只要实现6.9%就可以实现收入倍增计划。
7月1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就中国经济运行的“上下限”再次给出了明确答案:下限是“稳增长”和“保就业”,上限是防范通货膨胀,在区间内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为着力点。他还表示,不会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也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
与巴克莱所称“不出台刺激措施”,即除非中国经济或市场崩溃风险迫在眉睫,否则决策层不会采取激进的财政和货币扩张政策的看法类似,外界普遍分析称,上述表态显示中国新的领导层对经济放缓有更大的容忍度。而按照此前巴克莱资本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的说法,李克强经济学的政策可能让中国临时硬着陆,未来三年里,季度经济增速会降至3%,此后迅速反弹,未来10年内保持每年6%-8%左右的经济增长。但这显然与李克强要求守住相关底线的提法相去甚远。
7月24日,李克强明确了经济增长的底线是 7%(年初决策层设定的目标为7.5%),不允许越过这个底线,CPI要求控制在3.5%左右。
释放改革红利稳增长
新一届政府也一直在积极地寻找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新型城镇化被李克强寄予了厚望。早在去年11月,李克强就撰文提出城镇化将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今年3月17日回答新华社记者的提问时他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
李克强对城镇化的研究和实践事实上已历经多年。其硕士论文《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就是与城镇化发展相关的研究。在论文中他分析到,农村居民的现代化,在于因势利导,使农村人口顺乎自然地向小城镇集中,并不失时机地进行交通运输等设施的建设,逐步发展为中小城市。1998年到河南工作后,李克强提出了加快城镇化发展是农业大省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2004年调任辽宁,又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李克强之于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的多次强调,可谓切中肯綮。在经济增长下滑的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把城镇化等同于新一轮投资刺激的“机遇”,这无疑与“无大规模刺激计划”的李克强经济学相冲突。目前,原定于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城镇化会议一再推迟。有消息传,原因可能就是高层对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不满意。
力排众议推进上海设立自贸区,是李克强的另一大手笔。3月底在考察江苏、上海时,李克强表态鼓励支持上海积极探索建立自由贸易区试验区,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上海自贸区成为国内首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上海自贸区将促进跨界商品和资本流动,关键试验是开放区内外汇市场和使利率实现自由化。
外媒披露,李克强“非常热切地想要将自贸区打造成伴随而来的经济改革方案的一个重大成就”,为此,否决了包括银监会和证监会在内的金融监管机构对外国投资者开放上海金融服务业的计划表示的异议。“李克强下定决心选择上海作为第一个橱窗,展现‘李克强经济学’是如何发挥作用将中国从硬着陆的风险中拯救出来的。” 此外,在李克强3月15日入主国务院后的第8天,各方期盼已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就“靴子落地”。3月2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通知,决定缩短成品油调价周期,取消调价幅度限制,调整挂靠油种。
作为新一届政府在经济领域的第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此次机制调整彰显了官方改革的勇气和决心。专家称,新的成品油定价方法将有助于中国应对日趋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而按照李克强“发挥价格改革的杠杆性作用”的要求,中国要素价格改革的大幕未来也或将逐渐拉开。
今年5月6日,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将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等九个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力度。
7月24日,国务院再推重大举措:将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决定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此外还确定促进贸易便利化措施。
由“简政放权”破局
有分析称,从坚持未出台规模刺激政策并为经济增长设定上下限,到不救钱荒、要求盘活存量货币,从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到以上海自贸区、能源价格改革等激发改革红利,事实上,贯穿李克强经济学各个方面的灵魂始终是改革。
如果说日前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是李克强政府最新的一大改革举措,而在其自上任以来的百余日施政中,则是以“简政放权”作为破局、获取改革红利的第一步棋。
十二屆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涉及铁路政企分开、卫生计生整合、食品药品监管等方面。针对自己亲自操刀主持的这一大部制改革方案,3月18日,新一届国务院正式上班第一天,李克强主持召开第一次常务会议,内容就是加快推进机构改革,落实任务。国务院将《方案》分解为72项任务,各部门责任明确。
李克强说,这次改革的核心就是转变政府职能,也是简政放权。要限期完成职能转变的各项任务,绝不能“换汤不换药”。
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定”规定,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的新组建部门“三定”全部完成。3个月内按计划完成“简政”任务的同时,“放权”同样快马加鞭。
在温家宝的两个任期里,国务院曾经分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497项。到李克强接任时,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李克强承诺,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在李克强看来,这就是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是要“言出必行,说到做到”。他要求各部门按季度列出工作时间表,简化程序,限时办结。
4月24日,国务院第一批取消71项行政审批事项;5月6日,再取消和下放61项行政审批事项;6月19日,第三批取消和下放32项行政审批事项。上任100天,李克强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164项,他曾经承诺在本届政府内取消和下放近600个项目,已经完成近30%。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之后,“跑部钱进”现象能减少,国务院各部门的重心将转为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
倾注民生
在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间努力寻求平衡,并通过简政放权,释放改革红利来服务于这一目标的同时,外界也很清楚地注意到,李克强执政以来,其对于民生的极大关注。而民生的巨大投入事实上亦是稳增长的手段之一。
6月2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提出将棚户区改造等作为接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求调整优化投资安排,压缩一般性投资,集中一部分资金重点加强对这些方面的支持。
据悉,今后五年将再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的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其中2013年改造304万户。专家测算,304万户的棚户区改造,按每户50平方米推算(建安成本2000元/平方米),至少可以拉动3000亿元以上的投资。
有分析人士即指,以棚户区改造来稳增长,是李克强经济学的一个特点。早在李克强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期间,就推动辽宁成为棚户区改造最早的试点地区,其也被当作成功典范。
7月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中央对棚户区改造的重视可见一斑。
医改则是李克强主持的一个既涉及民生又事关发展的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自担任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后,他就负责“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
当前,医改的重点是推进和扩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将有近700个县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17个试点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大型公立医院改革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
6月28日在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要求,要向深化改革要红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第三次艰难闯关
尽管新一届政府的施政方针已然日渐清晰,但在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的当下,经济改革仍是千头万绪,包括财政税收制度、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改革,每一项都十分考验当政者的勇气和智慧。且改革因步入深水区和攻坚区而倍加艰难,“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毫无疑问,艰难繁复的改革对李克强政府将是十分严峻的考验。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以“三次闯关”来总结过往三个关键时间点上所经历的三次重大改革: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物价闯关,内容是将实行了4年的“价格双轨制”并轨,让市场决定价格的变化。第二次是1990年代中后期市场化改革闯关。第三次则是当下正在进行的转型闯关。“目前观察,国务院所做的去杠杆、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会在中国经济史上成为第三次闯关。”
第二次闯关是由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导完成的,而这一次闯关的大任则落在了李克强的肩上。“如果说朱镕基时代的任务是确保顺利转轨,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那么李克强时代的任务就是建立强化市场型政府,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 不过,李克强所要面临的困难较朱镕基有过之而无不及。管清友分析:一是外部环境更为复杂,全球化红利在减退;二是上一轮改革红利基本消耗殆尽,新一轮改革遭遇深水区;三是利益更加多元化,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大相径庭;四是经济转型的任务很重,但中国经济升级版不可能一天完成。
早在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时,李克强就提出了“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即通过“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三种经济指标,来研判经济發展状况,2010年被英国《经济学人》推出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
外界期待着,拥有深厚经济学根基、强烈的市场思维和改革观念的李克强,以及他的“李克强经济学”,在不远的将来能够真正将转型期的中国经济顺利带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他领导人经济学
安倍经济学: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12年底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尤其是宽松货币政策引发日元大幅贬值。安倍经济学有三个主轴:安倍首先强势要求日本央行配合发钞;其次,在2013年1月11日通过了1170亿美元(总数2267.6亿美元)的政府投资;最后是日元贬值政策,从去年10月至今年5月,日元对美元一度贬值幅度达28.75%。
里根经济学:
1981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提出经济复兴计划,包括削减财政开支 (不包括军费),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大规模减税,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这一政策带来了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经济繁荣。
撒切尔经济学:
在“里根经济学”推出的同时,在英国,时任首相撒切尔夫人启动了一系列经济改革,通过大幅加息和控制货币供应增长来遏制高企的通胀,并且推动预算削减和工会制度改革。与此同时,她还大力倡导监管放松和私有化。
罗斯福新政:
虽然没有以“经济学”相称,但上世纪初美国总统罗斯福无疑是最早被用来冠名经济政策的领导人。面对经济危机,当时罗斯福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政府还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社会保障法》。
这一关键词也迅速成為经济学界乃至民间热议的焦点,对其的各种解读有如汗牛充栋。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观点是,贯穿李克强经济学各个方面的灵魂应是简政放权,释放改革红利以稳增长和促转型。
就在7月19日,央行宣布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这一金融领域最新的重大改革,是向利率市场化迈出的重要一步,显示了中央新领导层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的决心。
不过,有评论表示,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在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攻坚期的当下,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每行一步都倍加艰难。李克强政府将面临更多更重的系统性改革任务,可谓任重道远。
在缓解下行与调结构间求平衡
6月,中国银行业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持续钱荒,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一路狂飙,6月20日当天一度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各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焦虑与挣扎。然而,在这场银行业“历史最严重资金短缺”中,央行并没有通过逆回购注入流动性,这打破了市场关于央行“放水”的惯性期待。
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同日,国务院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并出台了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推动民间资本进入等八项金融新政。
此举令金融界普遍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金融新政和货币思路已初现端倪。但按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的观点,这一思路与其说是巴克莱总结的“去杠杆化”,不如说是“不加杠杆”要更为确切。
在过去的3个月,中国经济经历了一轮增速下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二季度GDP增速继续回落,为7.5%,半年GDP增速为7.6%,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而新一届政府则顶住了出台新经济刺激措施的压力。
5月24日,李克强访欧期间在瑞士苏黎世表示,有人开始对于中国经济放缓有问号,但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是平稳的,并且是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他还称,中国经济增长只要实现6.9%就可以实现收入倍增计划。
7月1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就中国经济运行的“上下限”再次给出了明确答案:下限是“稳增长”和“保就业”,上限是防范通货膨胀,在区间内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为着力点。他还表示,不会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也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
与巴克莱所称“不出台刺激措施”,即除非中国经济或市场崩溃风险迫在眉睫,否则决策层不会采取激进的财政和货币扩张政策的看法类似,外界普遍分析称,上述表态显示中国新的领导层对经济放缓有更大的容忍度。而按照此前巴克莱资本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的说法,李克强经济学的政策可能让中国临时硬着陆,未来三年里,季度经济增速会降至3%,此后迅速反弹,未来10年内保持每年6%-8%左右的经济增长。但这显然与李克强要求守住相关底线的提法相去甚远。
7月24日,李克强明确了经济增长的底线是 7%(年初决策层设定的目标为7.5%),不允许越过这个底线,CPI要求控制在3.5%左右。
释放改革红利稳增长
新一届政府也一直在积极地寻找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新型城镇化被李克强寄予了厚望。早在去年11月,李克强就撰文提出城镇化将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今年3月17日回答新华社记者的提问时他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
李克强对城镇化的研究和实践事实上已历经多年。其硕士论文《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就是与城镇化发展相关的研究。在论文中他分析到,农村居民的现代化,在于因势利导,使农村人口顺乎自然地向小城镇集中,并不失时机地进行交通运输等设施的建设,逐步发展为中小城市。1998年到河南工作后,李克强提出了加快城镇化发展是农业大省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2004年调任辽宁,又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李克强之于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的多次强调,可谓切中肯綮。在经济增长下滑的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把城镇化等同于新一轮投资刺激的“机遇”,这无疑与“无大规模刺激计划”的李克强经济学相冲突。目前,原定于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城镇化会议一再推迟。有消息传,原因可能就是高层对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不满意。
力排众议推进上海设立自贸区,是李克强的另一大手笔。3月底在考察江苏、上海时,李克强表态鼓励支持上海积极探索建立自由贸易区试验区,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上海自贸区成为国内首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上海自贸区将促进跨界商品和资本流动,关键试验是开放区内外汇市场和使利率实现自由化。
外媒披露,李克强“非常热切地想要将自贸区打造成伴随而来的经济改革方案的一个重大成就”,为此,否决了包括银监会和证监会在内的金融监管机构对外国投资者开放上海金融服务业的计划表示的异议。“李克强下定决心选择上海作为第一个橱窗,展现‘李克强经济学’是如何发挥作用将中国从硬着陆的风险中拯救出来的。” 此外,在李克强3月15日入主国务院后的第8天,各方期盼已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就“靴子落地”。3月2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通知,决定缩短成品油调价周期,取消调价幅度限制,调整挂靠油种。
作为新一届政府在经济领域的第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此次机制调整彰显了官方改革的勇气和决心。专家称,新的成品油定价方法将有助于中国应对日趋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而按照李克强“发挥价格改革的杠杆性作用”的要求,中国要素价格改革的大幕未来也或将逐渐拉开。
今年5月6日,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将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等九个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力度。
7月24日,国务院再推重大举措:将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决定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此外还确定促进贸易便利化措施。
由“简政放权”破局
有分析称,从坚持未出台规模刺激政策并为经济增长设定上下限,到不救钱荒、要求盘活存量货币,从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到以上海自贸区、能源价格改革等激发改革红利,事实上,贯穿李克强经济学各个方面的灵魂始终是改革。
如果说日前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是李克强政府最新的一大改革举措,而在其自上任以来的百余日施政中,则是以“简政放权”作为破局、获取改革红利的第一步棋。
十二屆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涉及铁路政企分开、卫生计生整合、食品药品监管等方面。针对自己亲自操刀主持的这一大部制改革方案,3月18日,新一届国务院正式上班第一天,李克强主持召开第一次常务会议,内容就是加快推进机构改革,落实任务。国务院将《方案》分解为72项任务,各部门责任明确。
李克强说,这次改革的核心就是转变政府职能,也是简政放权。要限期完成职能转变的各项任务,绝不能“换汤不换药”。
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定”规定,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的新组建部门“三定”全部完成。3个月内按计划完成“简政”任务的同时,“放权”同样快马加鞭。
在温家宝的两个任期里,国务院曾经分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497项。到李克强接任时,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李克强承诺,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在李克强看来,这就是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是要“言出必行,说到做到”。他要求各部门按季度列出工作时间表,简化程序,限时办结。
4月24日,国务院第一批取消71项行政审批事项;5月6日,再取消和下放61项行政审批事项;6月19日,第三批取消和下放32项行政审批事项。上任100天,李克强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164项,他曾经承诺在本届政府内取消和下放近600个项目,已经完成近30%。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之后,“跑部钱进”现象能减少,国务院各部门的重心将转为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
倾注民生
在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间努力寻求平衡,并通过简政放权,释放改革红利来服务于这一目标的同时,外界也很清楚地注意到,李克强执政以来,其对于民生的极大关注。而民生的巨大投入事实上亦是稳增长的手段之一。
6月2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提出将棚户区改造等作为接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求调整优化投资安排,压缩一般性投资,集中一部分资金重点加强对这些方面的支持。
据悉,今后五年将再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的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其中2013年改造304万户。专家测算,304万户的棚户区改造,按每户50平方米推算(建安成本2000元/平方米),至少可以拉动3000亿元以上的投资。
有分析人士即指,以棚户区改造来稳增长,是李克强经济学的一个特点。早在李克强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期间,就推动辽宁成为棚户区改造最早的试点地区,其也被当作成功典范。
7月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中央对棚户区改造的重视可见一斑。
医改则是李克强主持的一个既涉及民生又事关发展的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自担任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后,他就负责“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
当前,医改的重点是推进和扩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将有近700个县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17个试点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大型公立医院改革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
6月28日在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要求,要向深化改革要红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第三次艰难闯关
尽管新一届政府的施政方针已然日渐清晰,但在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的当下,经济改革仍是千头万绪,包括财政税收制度、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改革,每一项都十分考验当政者的勇气和智慧。且改革因步入深水区和攻坚区而倍加艰难,“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毫无疑问,艰难繁复的改革对李克强政府将是十分严峻的考验。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以“三次闯关”来总结过往三个关键时间点上所经历的三次重大改革: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物价闯关,内容是将实行了4年的“价格双轨制”并轨,让市场决定价格的变化。第二次是1990年代中后期市场化改革闯关。第三次则是当下正在进行的转型闯关。“目前观察,国务院所做的去杠杆、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会在中国经济史上成为第三次闯关。”
第二次闯关是由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导完成的,而这一次闯关的大任则落在了李克强的肩上。“如果说朱镕基时代的任务是确保顺利转轨,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那么李克强时代的任务就是建立强化市场型政府,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 不过,李克强所要面临的困难较朱镕基有过之而无不及。管清友分析:一是外部环境更为复杂,全球化红利在减退;二是上一轮改革红利基本消耗殆尽,新一轮改革遭遇深水区;三是利益更加多元化,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大相径庭;四是经济转型的任务很重,但中国经济升级版不可能一天完成。
早在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时,李克强就提出了“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即通过“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三种经济指标,来研判经济發展状况,2010年被英国《经济学人》推出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
外界期待着,拥有深厚经济学根基、强烈的市场思维和改革观念的李克强,以及他的“李克强经济学”,在不远的将来能够真正将转型期的中国经济顺利带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他领导人经济学
安倍经济学: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12年底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尤其是宽松货币政策引发日元大幅贬值。安倍经济学有三个主轴:安倍首先强势要求日本央行配合发钞;其次,在2013年1月11日通过了1170亿美元(总数2267.6亿美元)的政府投资;最后是日元贬值政策,从去年10月至今年5月,日元对美元一度贬值幅度达28.75%。
里根经济学:
1981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提出经济复兴计划,包括削减财政开支 (不包括军费),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大规模减税,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这一政策带来了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经济繁荣。
撒切尔经济学:
在“里根经济学”推出的同时,在英国,时任首相撒切尔夫人启动了一系列经济改革,通过大幅加息和控制货币供应增长来遏制高企的通胀,并且推动预算削减和工会制度改革。与此同时,她还大力倡导监管放松和私有化。
罗斯福新政:
虽然没有以“经济学”相称,但上世纪初美国总统罗斯福无疑是最早被用来冠名经济政策的领导人。面对经济危机,当时罗斯福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政府还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社会保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