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侍坐章》是名篇,每一次读它都有不同感受,但越深入下去,就越会有不同疑问出现,特别是对其解释、分析的文字。在此,提出两个问题,作个性化解读,力求还原文章的本意。
[关键词]《论语》 《侍坐章》 率尔哂
《侍坐章》是《论语》中最具有文学意味的一节,是一篇绝妙的散文,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人教版)选录了这一篇,它描述了孔子与其弟子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在一起,令弟子个人谈自己志向的一个场景。文章篇幅短小精悍,用问答的方式展开,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富有个性化特点,感情的流露纯真自然,非常直观地表达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但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对以下两个问题有些疑问,现陈述如下,求教于方家。
一问:“率尔以对”中的“率尔”该怎么翻译?
对这句话中的“率尔”,《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人教版教材)这样解释: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尔,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4版)这样解释:率尔,轻率的样子。
它们都认为有“轻率”之意,我认为这种理解有偏差,应该译为“急忙”。理由有三:
(1)从语境看,译为“急忙”最合理。之前是孔子引导弟子各自说出自己的志向,老师的态度非常诚恳,气氛非常轻松,这样弟子就没有任何思想包袱,自然想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志向说出来,听听老师的意见。子路第一个出来发言,更显得他早有想法。只是以前没有好的机会,今天机会来了,怎能轻易放过?于是才有“率尔以对”,占了先机。这是遵从老师的意思而行事,怎么能说轻率呢?
(2)从子路的回答内容看,他决不是不假思索,轻率作答。“率”更多地表现出他的率直,他的迫不及待。子路说:“如果有一个一千辆兵车的大国,夹在大国的中间,受到别国军队的侵犯,又遇到了灾荒年景,让我去治理,只需要三年时间,就可以使那里的人民不但勇敢,而且知道如何遵守礼仪。”可见,他的志向是明确的,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治理国家,使老百姓勇敢,并且懂得规矩,懂得礼义。而这一理想与孔子的以礼治国又是一致的,这怎么能说是轻率的回答呢?
(3)从“率”字的字义上,我们也可以找到释为“急忙”的依据。①《庄子·人间世篇》:“率然附之。”《释义》:率本又作卒。率:通卒。率然也就是猝然,突然的样子。②《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朱东润):(“率尔以对”)率尔,急速貌。③《古代汉语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王力校订):(“率尔以对”)率尔,不假思索的样子。王力的解释虽然没有直接解为急忙,但从中完全可以看出当时子路急忙的情形。
二问:“哂”该如何理解?
对文中的“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人教版教材)这样解释:哂,笑。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4版)解释为:讥笑。
由此可见,对“哂”解释难以达成共识,我认为教材的理解不准确,是微笑还是讥笑,无法知晓,而字典理解为“讥笑”更明确。更合理。
(1)孔子的回答是最好的说明。第一次出现“哂”字是在子路说完理想后,孔子“哂之”,第二次、第三次出现在文末,所有弟子谈完了理想之后。曾暂问:“夫子何故哂之?”孔子这样回答:“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意思是我笑他是因为他不懂得治国要讲“礼”,说话不“让”(谦让),如说自己“可使有勇”,又夸说自己能使民“知方”。而“礼”正是孔子提倡的治国方略,所以,此时的孔子不可能是微笑,更是一种态度的表明,讥笑之意毕现。
(2)从对曾皙与子路的不同态度上可知是讥笑。曾皙最后一个谈了理想:“暮春三月,春衣穿得住了,我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坛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去。”这是一幅生动和谐、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图景,其实它正是儒家理想“大同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安居乐业,无忧无虑。它与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完全相符。所以当最后曾皙把他的理想说出来后,夫子喟然日:“吾与点也。”“与”,“赞同”之意。而在子路说完自己的理想后,孔子却是“哂之”,一“哂”“与”,对比鲜明,足见其对曾皙的喜爱,对子路的不满。
(3)从求、赤等其它弟子的回答也能看出孔子对子路的讥笑之意。虽然“哂”只是一个神态,但求、赤都能读懂老师的深长意味,他们清楚老师对于路回答的不满意。于是回答时一个比一个谦虚。试想,如果孔子不是很明显地讥笑小路,而仅仅是微笑一下,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干载难逢的机会,其余几个学生怎么会要老师指名并不断鼓励之下才回答问题?并且一个比一个更加谨小慎微了?同样,如果孔子不是很明显地讥笑小路,曾皙也绝不可能有如此发问:“夫子何故哂之?”
(4)从孔子对子路的平时态度也可以知道孔子对子路讥笑的可能性。《论语·公治长》有“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可见孔子对其“好勇”这一点是颇有微词的,而孔子最会因材施教。对子路他采取的办法是“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就是在有些场合有意识地压一压子路的锐气,所以,这次在于路依然把“有勇”当做治国理想时,孔子讥笑他一下是很正常的。讥笑的是子路的治国主张,而不是他的“率然以对”这一行为。
[关键词]《论语》 《侍坐章》 率尔哂
《侍坐章》是《论语》中最具有文学意味的一节,是一篇绝妙的散文,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人教版)选录了这一篇,它描述了孔子与其弟子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在一起,令弟子个人谈自己志向的一个场景。文章篇幅短小精悍,用问答的方式展开,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富有个性化特点,感情的流露纯真自然,非常直观地表达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但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对以下两个问题有些疑问,现陈述如下,求教于方家。
一问:“率尔以对”中的“率尔”该怎么翻译?
对这句话中的“率尔”,《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人教版教材)这样解释: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尔,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4版)这样解释:率尔,轻率的样子。
它们都认为有“轻率”之意,我认为这种理解有偏差,应该译为“急忙”。理由有三:
(1)从语境看,译为“急忙”最合理。之前是孔子引导弟子各自说出自己的志向,老师的态度非常诚恳,气氛非常轻松,这样弟子就没有任何思想包袱,自然想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志向说出来,听听老师的意见。子路第一个出来发言,更显得他早有想法。只是以前没有好的机会,今天机会来了,怎能轻易放过?于是才有“率尔以对”,占了先机。这是遵从老师的意思而行事,怎么能说轻率呢?
(2)从子路的回答内容看,他决不是不假思索,轻率作答。“率”更多地表现出他的率直,他的迫不及待。子路说:“如果有一个一千辆兵车的大国,夹在大国的中间,受到别国军队的侵犯,又遇到了灾荒年景,让我去治理,只需要三年时间,就可以使那里的人民不但勇敢,而且知道如何遵守礼仪。”可见,他的志向是明确的,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治理国家,使老百姓勇敢,并且懂得规矩,懂得礼义。而这一理想与孔子的以礼治国又是一致的,这怎么能说是轻率的回答呢?
(3)从“率”字的字义上,我们也可以找到释为“急忙”的依据。①《庄子·人间世篇》:“率然附之。”《释义》:率本又作卒。率:通卒。率然也就是猝然,突然的样子。②《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朱东润):(“率尔以对”)率尔,急速貌。③《古代汉语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王力校订):(“率尔以对”)率尔,不假思索的样子。王力的解释虽然没有直接解为急忙,但从中完全可以看出当时子路急忙的情形。
二问:“哂”该如何理解?
对文中的“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人教版教材)这样解释:哂,笑。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4版)解释为:讥笑。
由此可见,对“哂”解释难以达成共识,我认为教材的理解不准确,是微笑还是讥笑,无法知晓,而字典理解为“讥笑”更明确。更合理。
(1)孔子的回答是最好的说明。第一次出现“哂”字是在子路说完理想后,孔子“哂之”,第二次、第三次出现在文末,所有弟子谈完了理想之后。曾暂问:“夫子何故哂之?”孔子这样回答:“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意思是我笑他是因为他不懂得治国要讲“礼”,说话不“让”(谦让),如说自己“可使有勇”,又夸说自己能使民“知方”。而“礼”正是孔子提倡的治国方略,所以,此时的孔子不可能是微笑,更是一种态度的表明,讥笑之意毕现。
(2)从对曾皙与子路的不同态度上可知是讥笑。曾皙最后一个谈了理想:“暮春三月,春衣穿得住了,我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坛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去。”这是一幅生动和谐、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图景,其实它正是儒家理想“大同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安居乐业,无忧无虑。它与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完全相符。所以当最后曾皙把他的理想说出来后,夫子喟然日:“吾与点也。”“与”,“赞同”之意。而在子路说完自己的理想后,孔子却是“哂之”,一“哂”“与”,对比鲜明,足见其对曾皙的喜爱,对子路的不满。
(3)从求、赤等其它弟子的回答也能看出孔子对子路的讥笑之意。虽然“哂”只是一个神态,但求、赤都能读懂老师的深长意味,他们清楚老师对于路回答的不满意。于是回答时一个比一个谦虚。试想,如果孔子不是很明显地讥笑小路,而仅仅是微笑一下,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干载难逢的机会,其余几个学生怎么会要老师指名并不断鼓励之下才回答问题?并且一个比一个更加谨小慎微了?同样,如果孔子不是很明显地讥笑小路,曾皙也绝不可能有如此发问:“夫子何故哂之?”
(4)从孔子对子路的平时态度也可以知道孔子对子路讥笑的可能性。《论语·公治长》有“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可见孔子对其“好勇”这一点是颇有微词的,而孔子最会因材施教。对子路他采取的办法是“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就是在有些场合有意识地压一压子路的锐气,所以,这次在于路依然把“有勇”当做治国理想时,孔子讥笑他一下是很正常的。讥笑的是子路的治国主张,而不是他的“率然以对”这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