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立足于把爱作为教育的实践目标,通过对支教生活的真实体验,论述了新的教师该怎样掌握育人之道,怎样通过书籍点亮孩子的心灯,怎样以奉献精神实践爱的教育等。
关键词:感受;实践;付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12-02
“……我会把爱奉献在这里,而爱,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是我刚来时在县团委组织的欢迎会议上,对做好支教工作的表态。而“只有真的爱学生,爱教育,才能做好这项事业”,则既是出发前我所在学院党委书记的嘱托,也是我所以全身心投入这里的工作,以及主动联系学院师生及家长为高山镇学校成功捐赠图书室的基本理念。这段时间,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维持好两个身份:其一是,在这里的老师面前,做一个勤勉的学生,认真学习各种教学理念;其二是,在这里的学生面前,做一个负责的老师,仔细做好各项学生工作。与此同时,我还注意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学生工作,即:安全、学习和发展。总结目前我在高山镇的工作和学习经历,有如下感悟:
一、感受,家的温暖
头一次离开家,还没来得及体验孤独,就被这里的爱包围了。比如,刚到荣县报到,我们就受到县领导的热情接待;中秋国庆双节时,团县委就为我们及西部计划志愿者组织喜乐会;教育局的领导,曾专门到学校了解我们的情况;高山镇学校的领导,总是关心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添置棉被、厨具,为我们安排指导老师和办公室;教师节的第二天,高山镇学校的领导就带领我们参观了吴玉章先生的故居,使我们直接领悟了老校长的精神和荣县人的文化风貌;而高山镇学校的老师则更是手把手地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我们讲述高山镇的历史、荣县的文化,甚至邀请我们到家中做客。这一切,都让我们很快融入了这里的生活。可以说“回到高山镇学校,就是回到家里了”,这是我现在最真实的感受。
二、学习,育人之道
由于我的指导老师范老师同时教授两个班级的英语,所以我既是初三(3)班的班主任助理,又是初三(1)班的英语老师,加之,要负责管理初一、初二住校生的晚自习,因此,我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第一周起,我便上起了英语课。为了上好第一堂课,我首先向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及纪律情况。其次,向英语老师请教了教学方法和备课经验。随后,旁听了英语老师一个单元的课程,边听边记录,并及时总结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初步的感觉是:若想有好的课堂效果,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课上结合内容适当发挥,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再次,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主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以培养自己适合本地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以及有益教学推进进程的教学方式。实践告诉我:做老师不仅是教书这样简单,更重要的是教人和做人。而这,既需要心理辅导、口头功夫,也需要身为师范,以身作则。为学到这些本领,一方面,我通过观察老师们在课间,如何对遇到不同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来学习这些育人经验。另一方面,我也通过阅读教育书籍,以及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家访等,积累材料,并在一次次实践中增加着引导学生专注学习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我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积极向上,踏实学习,诚实严谨等,为学生做好表率。因为,我相信身教重于言教。
三、书籍,点亮心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来这一段时间后,我在教学中发现,学校可供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较少,且不少已过时,而孩子们又是如此地需要知识。加之,这所学校中有60%的在校生为留守儿童,他们更是需要各种图书的健康引导。因此,我在高山镇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开始筹备和发起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师生为高山镇学校的捐书活动。令我难忘的是,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所在学院的书记后,立即获得了极大的支持。一日复一日,望着学生们清澈的眼睛,我愈发地希望捐来的图书能早些到位。于是,我又迅速起草了图书募捐倡议,转交所在学院,并在其组织的捐书活动中,时刻保持联系,及时把这里的学生对书籍的渴望照成照片,作为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材料,助力学院捐书活动的顺利进行。自2010年9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师生得知此事后,很快就捐赠了各类图书近1000册;与此同时,我又联系到所在学院卿文博同学的父亲卿国兴先生,购买了10089册崭新的图书,2010年9月25日,价值近27万元(不算邮费)的图书统一邮寄到了高山镇学校。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的书法家王延鹏先生还亲笔题写了“劳人院文博书苑”的室名赠予了高山镇学校。更令我激动的是,高山镇学校为此立即调整了学校的用房,改造出一个面积60平方米的藏书室和一间60平方米的阅览室。并于9月28日,图书室正式开放。此后的每天,阅览室的门口都会排起长队,还没借到书的翘首盼望,借到书的则高兴地埋头翻阅。面对此情此景,不仅是我很受感动,学校的每一名老师也都深有感触。正如高山镇学校校长在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感谢信所写道的那样:“这批图书从首都北京寄到我校,从中国人民大学的青年学生们手中传递到西部农村孩子的手中,是社会大爱的传递,是吴老教育精神的传承。对于我校师生来说,这是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是我校抓好基础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竭的动力,也是学生们勤奋学习,健康成长的阶梯。”由于这件事很有意义,共青团中央主办中国青年网、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网站、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中国人民大学网站、人大青年网、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网站、中国国际电视协会网站、中国高校导航网站、伯乐一生网等均为此事做出专题报道。
四、投入,爱的奉献
两个月来,我专注于学生的学习和心灵教育,致力于培养出博学、创新、求实的人才。每当学生有了小小的进步,我都会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鼓励,我相信尊重是教育的真谛。所以,当有学生说:“谢谢老师!真的,我能有老师您教我,是我最幸运的事”时;当有学生在我的开导下破涕为笑时;当学生在月考中逐渐进步时;当学生全力准备比赛并获得收获时;当班级的同学更加团结合作时,我体会到了:作一个人民教师是最幸福的。在工作中,为了能够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着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我除了认真备课,查阅各种习题和英语手册,进行启发式教学,批改课后作业外,还对教学课程进行了如下安排:一周共12课时,其中周一抽出一个课时练习听力,周二抽出一个课时讲解习题,周三、周五各抽出10分钟进行演讲,周四抽出一个课时提高兴趣,主要包括英语口语、歌曲和知识背景的讲解与学习。实践使我感到:这样做,无疑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有益于学生的发展。除此之外,我还积极组织、参与学生的日常活动,让学生自然体会到我与他们在一起,让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感觉并不孤独。例如:本学期目前共有两次校级活动:一个是班级教室布置的评比,一个是广播操比赛。在教室布置活动中,由于我同时兼任两个班的老师,所以我同时负责了两个班的布置。在活动中,我首先给大家讲了这次活动的意义,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体会合作和成功的快乐。随后,和王瑾一同购买了材料,并充分发挥了班干部的作用,由他们实际操作材料的修剪和颜色搭配,我主要负责思路的把持,以及在学生不会时的帮助。经过一个礼拜的深夜鏖战,两个班的布置终于完成。1班包括梦想缤纷(班歌)、风采展示、班级公告、卫生园地和班训——永不放弃、贵在坚持(书法作品)、图书漂流站6个板块;3班包括梦想扬帆(全班每个同学的梦想)、智慧之树(学生作品展示)、卫生园地、我们的约定和校长题词——做生活的主人,我自信我快乐(书法作品)5个板块。布置后的教室整洁美观,相信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两个班在评比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极大地鼓舞了两个班学生的士气。在广播操比赛中,我连续6周,每周边学,边教授3个班的第三套中学生广播体操,最后几周,又对我所在的两个班级进行了赛前辅导,虽然嗓子经常喊哑,但是看着学生认真做操,力争成绩的样子,我总是充满了教操的动力。学生从不会做到会做,从不标准到标准,从不整齐到整齐,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学会的不仅是一套操而已,更重要的是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比赛时,我作为计分员,在台上看着学生们的表演,有些紧张、有些兴奋,然而,学生们的表演都是那么地认真、出色,不禁再次感慨,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作为老师一定要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1班和3班在这次比赛中,分别获得了第3名和第6名的好成绩,均在他们已有表现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工作中洒下的汗水使我真心感到:这是孩子们自觉努力进步的收获!
五、走过,终身难忘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这是我来这里工作和学习时,对自己提出的基本要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教育作为人生的事业,今天的教育家人大附中的校长刘彭芝也说:“人生为一大事来。”教育是立国的事,是利民的事,基础教育更是为每一个人的一生打根基的事。而我,在自己的青春年华里,有幸参与到这样重要的事业中,该是多么有意义啊。正因如此,当学校安排我临时顶替小学一年级教师担任三周的语文任课工作时,我没有二话;当县教委的有关同志让我义务做有关全县教师情况统计表的设计修订等工作时,我也充分利用自己的节假日而尽心尽力。在这期间,我始终奉行着刚来这里时说的话,即前面所说到的:“一个爱的理念,两个身份和三个重点。”我要求自己:不求一己之力能为这所学校的学生带来多大程度的改变,只求做好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应做的每一件事,用爱与尊重的经纬线编织起孩子们美好的未来。吴玉章老先生是我所在学校——中国人民大学的老校长,荣县是吴老的故乡。我作为生在人大、长在人大的人大人,来到荣县参与这里的教书育人活动近乎命运的必然。人大“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精神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我也必将做好这项事业。回顾在这里走过的一段时间,已足使我终身难忘。我感到:这是吴老家乡所给予我的深深记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光中,我会进一步要求自己,继续向师长虚心学习,认真教好和带好学生,把在这里所学的东西带回自己的母校,带到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王瀛(1988-),女,汉族,北京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赴四川荣县研究生支教团。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篇。另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发表通讯、人物专访等若干篇。
关键词:感受;实践;付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12-02
“……我会把爱奉献在这里,而爱,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是我刚来时在县团委组织的欢迎会议上,对做好支教工作的表态。而“只有真的爱学生,爱教育,才能做好这项事业”,则既是出发前我所在学院党委书记的嘱托,也是我所以全身心投入这里的工作,以及主动联系学院师生及家长为高山镇学校成功捐赠图书室的基本理念。这段时间,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维持好两个身份:其一是,在这里的老师面前,做一个勤勉的学生,认真学习各种教学理念;其二是,在这里的学生面前,做一个负责的老师,仔细做好各项学生工作。与此同时,我还注意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学生工作,即:安全、学习和发展。总结目前我在高山镇的工作和学习经历,有如下感悟:
一、感受,家的温暖
头一次离开家,还没来得及体验孤独,就被这里的爱包围了。比如,刚到荣县报到,我们就受到县领导的热情接待;中秋国庆双节时,团县委就为我们及西部计划志愿者组织喜乐会;教育局的领导,曾专门到学校了解我们的情况;高山镇学校的领导,总是关心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添置棉被、厨具,为我们安排指导老师和办公室;教师节的第二天,高山镇学校的领导就带领我们参观了吴玉章先生的故居,使我们直接领悟了老校长的精神和荣县人的文化风貌;而高山镇学校的老师则更是手把手地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我们讲述高山镇的历史、荣县的文化,甚至邀请我们到家中做客。这一切,都让我们很快融入了这里的生活。可以说“回到高山镇学校,就是回到家里了”,这是我现在最真实的感受。
二、学习,育人之道
由于我的指导老师范老师同时教授两个班级的英语,所以我既是初三(3)班的班主任助理,又是初三(1)班的英语老师,加之,要负责管理初一、初二住校生的晚自习,因此,我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第一周起,我便上起了英语课。为了上好第一堂课,我首先向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及纪律情况。其次,向英语老师请教了教学方法和备课经验。随后,旁听了英语老师一个单元的课程,边听边记录,并及时总结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初步的感觉是:若想有好的课堂效果,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课上结合内容适当发挥,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再次,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主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以培养自己适合本地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以及有益教学推进进程的教学方式。实践告诉我:做老师不仅是教书这样简单,更重要的是教人和做人。而这,既需要心理辅导、口头功夫,也需要身为师范,以身作则。为学到这些本领,一方面,我通过观察老师们在课间,如何对遇到不同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来学习这些育人经验。另一方面,我也通过阅读教育书籍,以及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家访等,积累材料,并在一次次实践中增加着引导学生专注学习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我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积极向上,踏实学习,诚实严谨等,为学生做好表率。因为,我相信身教重于言教。
三、书籍,点亮心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来这一段时间后,我在教学中发现,学校可供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较少,且不少已过时,而孩子们又是如此地需要知识。加之,这所学校中有60%的在校生为留守儿童,他们更是需要各种图书的健康引导。因此,我在高山镇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开始筹备和发起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师生为高山镇学校的捐书活动。令我难忘的是,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所在学院的书记后,立即获得了极大的支持。一日复一日,望着学生们清澈的眼睛,我愈发地希望捐来的图书能早些到位。于是,我又迅速起草了图书募捐倡议,转交所在学院,并在其组织的捐书活动中,时刻保持联系,及时把这里的学生对书籍的渴望照成照片,作为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材料,助力学院捐书活动的顺利进行。自2010年9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师生得知此事后,很快就捐赠了各类图书近1000册;与此同时,我又联系到所在学院卿文博同学的父亲卿国兴先生,购买了10089册崭新的图书,2010年9月25日,价值近27万元(不算邮费)的图书统一邮寄到了高山镇学校。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的书法家王延鹏先生还亲笔题写了“劳人院文博书苑”的室名赠予了高山镇学校。更令我激动的是,高山镇学校为此立即调整了学校的用房,改造出一个面积60平方米的藏书室和一间60平方米的阅览室。并于9月28日,图书室正式开放。此后的每天,阅览室的门口都会排起长队,还没借到书的翘首盼望,借到书的则高兴地埋头翻阅。面对此情此景,不仅是我很受感动,学校的每一名老师也都深有感触。正如高山镇学校校长在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感谢信所写道的那样:“这批图书从首都北京寄到我校,从中国人民大学的青年学生们手中传递到西部农村孩子的手中,是社会大爱的传递,是吴老教育精神的传承。对于我校师生来说,这是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是我校抓好基础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竭的动力,也是学生们勤奋学习,健康成长的阶梯。”由于这件事很有意义,共青团中央主办中国青年网、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网站、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中国人民大学网站、人大青年网、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网站、中国国际电视协会网站、中国高校导航网站、伯乐一生网等均为此事做出专题报道。
四、投入,爱的奉献
两个月来,我专注于学生的学习和心灵教育,致力于培养出博学、创新、求实的人才。每当学生有了小小的进步,我都会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鼓励,我相信尊重是教育的真谛。所以,当有学生说:“谢谢老师!真的,我能有老师您教我,是我最幸运的事”时;当有学生在我的开导下破涕为笑时;当学生在月考中逐渐进步时;当学生全力准备比赛并获得收获时;当班级的同学更加团结合作时,我体会到了:作一个人民教师是最幸福的。在工作中,为了能够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着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我除了认真备课,查阅各种习题和英语手册,进行启发式教学,批改课后作业外,还对教学课程进行了如下安排:一周共12课时,其中周一抽出一个课时练习听力,周二抽出一个课时讲解习题,周三、周五各抽出10分钟进行演讲,周四抽出一个课时提高兴趣,主要包括英语口语、歌曲和知识背景的讲解与学习。实践使我感到:这样做,无疑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有益于学生的发展。除此之外,我还积极组织、参与学生的日常活动,让学生自然体会到我与他们在一起,让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感觉并不孤独。例如:本学期目前共有两次校级活动:一个是班级教室布置的评比,一个是广播操比赛。在教室布置活动中,由于我同时兼任两个班的老师,所以我同时负责了两个班的布置。在活动中,我首先给大家讲了这次活动的意义,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体会合作和成功的快乐。随后,和王瑾一同购买了材料,并充分发挥了班干部的作用,由他们实际操作材料的修剪和颜色搭配,我主要负责思路的把持,以及在学生不会时的帮助。经过一个礼拜的深夜鏖战,两个班的布置终于完成。1班包括梦想缤纷(班歌)、风采展示、班级公告、卫生园地和班训——永不放弃、贵在坚持(书法作品)、图书漂流站6个板块;3班包括梦想扬帆(全班每个同学的梦想)、智慧之树(学生作品展示)、卫生园地、我们的约定和校长题词——做生活的主人,我自信我快乐(书法作品)5个板块。布置后的教室整洁美观,相信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两个班在评比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极大地鼓舞了两个班学生的士气。在广播操比赛中,我连续6周,每周边学,边教授3个班的第三套中学生广播体操,最后几周,又对我所在的两个班级进行了赛前辅导,虽然嗓子经常喊哑,但是看着学生认真做操,力争成绩的样子,我总是充满了教操的动力。学生从不会做到会做,从不标准到标准,从不整齐到整齐,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学会的不仅是一套操而已,更重要的是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比赛时,我作为计分员,在台上看着学生们的表演,有些紧张、有些兴奋,然而,学生们的表演都是那么地认真、出色,不禁再次感慨,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作为老师一定要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1班和3班在这次比赛中,分别获得了第3名和第6名的好成绩,均在他们已有表现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工作中洒下的汗水使我真心感到:这是孩子们自觉努力进步的收获!
五、走过,终身难忘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这是我来这里工作和学习时,对自己提出的基本要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教育作为人生的事业,今天的教育家人大附中的校长刘彭芝也说:“人生为一大事来。”教育是立国的事,是利民的事,基础教育更是为每一个人的一生打根基的事。而我,在自己的青春年华里,有幸参与到这样重要的事业中,该是多么有意义啊。正因如此,当学校安排我临时顶替小学一年级教师担任三周的语文任课工作时,我没有二话;当县教委的有关同志让我义务做有关全县教师情况统计表的设计修订等工作时,我也充分利用自己的节假日而尽心尽力。在这期间,我始终奉行着刚来这里时说的话,即前面所说到的:“一个爱的理念,两个身份和三个重点。”我要求自己:不求一己之力能为这所学校的学生带来多大程度的改变,只求做好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应做的每一件事,用爱与尊重的经纬线编织起孩子们美好的未来。吴玉章老先生是我所在学校——中国人民大学的老校长,荣县是吴老的故乡。我作为生在人大、长在人大的人大人,来到荣县参与这里的教书育人活动近乎命运的必然。人大“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精神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我也必将做好这项事业。回顾在这里走过的一段时间,已足使我终身难忘。我感到:这是吴老家乡所给予我的深深记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光中,我会进一步要求自己,继续向师长虚心学习,认真教好和带好学生,把在这里所学的东西带回自己的母校,带到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王瀛(1988-),女,汉族,北京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赴四川荣县研究生支教团。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篇。另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发表通讯、人物专访等若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