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也关系到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考核,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较好的解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 解题能力 学生
纳入中考的各门学科,均以能力测试为主,数学也不例外。它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的能力。当然,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知识的掌握的基础上的。因此,要想让学生能灵活应对中考,真正学好数学,就得先让他们读懂题目,然后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会解题,还要会反思,完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学习过程。此后的学习,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了。
一、要读懂题
1.明确基本概念及其性质。概念及其性质,在数学学习中是基础而又基础的东西,这是要记忆并且理解的。比如,如果对正、负数以及代数式的概念理解不透,就会像不少同学那样犯低级错误:看到数字 a,就认为是正数;看到-a 就认为是负数。
2.理清题意。著名美籍匈牙利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他的《怎样解题》中说道:“回答一个你尚未弄清的问题是愚蠢的。”在思考数学题之前,一定要先把题目都弄清楚,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例如,在复习的时候,我们遇到这样一道题:请说明在关于 x 的方程(a2-8a 20)x2 2ax 1=0 中,不论 a取何值,此方程都为一元二次方程。不少同学没有认真读懂题目,一晃眼看去,就直接做题,结果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混淆起来,拿 b2-4ac 来进行判断,求出来的过程及结果就成了:解:∵a= a2-8a 20,b=2a,c=1
∴b2-4ac=4a2-4(a2-8a 20)=32a-80∴a≥52时,此方程有实数根
二、学会解题
波利亚还说过:“中学数学教育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他认为,解题能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分析能力。如果是有效的解题,的确能让学生达到这一目的。那么,何谓有效呢?我以为,有效就是不仅模仿着例题去做题,还能从这些模仿中归纳出一定的规律,总结出一定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作更进一步的探索,来优化原有方法,最后,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创新方法。
1.模仿。模仿是众多学习的起始,模仿能让学生觉得比较轻松,进而提高兴趣。因此,我们的课本的章节,基本上都是给出典型例题之后,才给出习题,例题在此时的作用之一,就是引路了。例如,“有理數及其运算”这一章的编排,就是出示“主要内容”和“学习指导”,然后安排了 “典型例题”的 4 个例子,紧跟着就是习题。这样的安排,很明显的思路就是举一反三: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按照例题的解法,去解决其他相似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材的思路,既符合学科规律,也让学生思路清晰。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强化这一方法,学生渐渐就能自己走上正轨。
2.动脑。做了几次同一类型题之后,学生通常就会有自己的想法:这种题是这样做的。这些想法或正确,或半正确,或不正确。不管想法如何,对学生来说,这都是一个巨大进步,通通应该大力表扬。只是表扬了以后,还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正确的思维是样形成的;半正确的想法哪部分正确,哪部分错误,分别说明为什么会这样;错误的想法又错在哪。如果能这样分门别类的做好分析,虽然一开始的课程会上得慢一点,但是学生一方面能彻底通透地了解了本章内容,还能够在一次一次的分析中,也形成这样的思维,这个收获才是更大的——毕竟,思维的形成就是需要时间的。由例题到练习,再到总结归纳,经历了一大半的动脑过程之后,往前走,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开放题型,培养深刻的思维。这一步做得好,能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站到一个高度去看数学问题,他们就可以以理论指导实践,想出更多的招法来对待各种各样的题目,自然解题能力就上了一个层次。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内容时,我在多媒体上出示了一道题:在△ACD 和△BCD 中,AD=BC,在不允许增加任何辅助线和字母的情况下,使△ACD≌△BCD,还需要增加的条件是 。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答案是不唯一的。当学生找出了不同的答案之后,他们对三角形全等的内容,理解得就很深刻了,有的还想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三角形全等需要的是这些条件,能不能有其他的条件呢,不管如何,都能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稳固程度、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增强其数学思维的深刻程度,“更上一层楼”。
三、能反思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培养学生在解题之后形成反思的习惯,是教给他们更高级的捕鱼工具。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既可以通过对开放题的思考练习来达到,也可以通过反思来培养。反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题目的结构特征,也可以是解题的思路,等等。写反思的方式也不少,近年来,数学反思和数学作文渐渐流行起来,原因就是,这类作业日渐显出其作用的重要。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做好读懂题目、学会思考并归纳解题方法,最后做好反思,对于学好初中数学是不成问题的,在这几个过程中,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会想出与众不同的解法。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是培养好学生的这些能力的过程。正如《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那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2]刘红.改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安徽教育,2003(12)
[3]王联君.谈谈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中学课程辅导 教学研究,2010(15)
关键词:初中数学 解题能力 学生
纳入中考的各门学科,均以能力测试为主,数学也不例外。它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的能力。当然,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知识的掌握的基础上的。因此,要想让学生能灵活应对中考,真正学好数学,就得先让他们读懂题目,然后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会解题,还要会反思,完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学习过程。此后的学习,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了。
一、要读懂题
1.明确基本概念及其性质。概念及其性质,在数学学习中是基础而又基础的东西,这是要记忆并且理解的。比如,如果对正、负数以及代数式的概念理解不透,就会像不少同学那样犯低级错误:看到数字 a,就认为是正数;看到-a 就认为是负数。
2.理清题意。著名美籍匈牙利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他的《怎样解题》中说道:“回答一个你尚未弄清的问题是愚蠢的。”在思考数学题之前,一定要先把题目都弄清楚,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例如,在复习的时候,我们遇到这样一道题:请说明在关于 x 的方程(a2-8a 20)x2 2ax 1=0 中,不论 a取何值,此方程都为一元二次方程。不少同学没有认真读懂题目,一晃眼看去,就直接做题,结果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混淆起来,拿 b2-4ac 来进行判断,求出来的过程及结果就成了:解:∵a= a2-8a 20,b=2a,c=1
∴b2-4ac=4a2-4(a2-8a 20)=32a-80∴a≥52时,此方程有实数根
二、学会解题
波利亚还说过:“中学数学教育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他认为,解题能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分析能力。如果是有效的解题,的确能让学生达到这一目的。那么,何谓有效呢?我以为,有效就是不仅模仿着例题去做题,还能从这些模仿中归纳出一定的规律,总结出一定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作更进一步的探索,来优化原有方法,最后,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创新方法。
1.模仿。模仿是众多学习的起始,模仿能让学生觉得比较轻松,进而提高兴趣。因此,我们的课本的章节,基本上都是给出典型例题之后,才给出习题,例题在此时的作用之一,就是引路了。例如,“有理數及其运算”这一章的编排,就是出示“主要内容”和“学习指导”,然后安排了 “典型例题”的 4 个例子,紧跟着就是习题。这样的安排,很明显的思路就是举一反三: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按照例题的解法,去解决其他相似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材的思路,既符合学科规律,也让学生思路清晰。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强化这一方法,学生渐渐就能自己走上正轨。
2.动脑。做了几次同一类型题之后,学生通常就会有自己的想法:这种题是这样做的。这些想法或正确,或半正确,或不正确。不管想法如何,对学生来说,这都是一个巨大进步,通通应该大力表扬。只是表扬了以后,还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正确的思维是样形成的;半正确的想法哪部分正确,哪部分错误,分别说明为什么会这样;错误的想法又错在哪。如果能这样分门别类的做好分析,虽然一开始的课程会上得慢一点,但是学生一方面能彻底通透地了解了本章内容,还能够在一次一次的分析中,也形成这样的思维,这个收获才是更大的——毕竟,思维的形成就是需要时间的。由例题到练习,再到总结归纳,经历了一大半的动脑过程之后,往前走,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开放题型,培养深刻的思维。这一步做得好,能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站到一个高度去看数学问题,他们就可以以理论指导实践,想出更多的招法来对待各种各样的题目,自然解题能力就上了一个层次。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内容时,我在多媒体上出示了一道题:在△ACD 和△BCD 中,AD=BC,在不允许增加任何辅助线和字母的情况下,使△ACD≌△BCD,还需要增加的条件是 。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答案是不唯一的。当学生找出了不同的答案之后,他们对三角形全等的内容,理解得就很深刻了,有的还想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三角形全等需要的是这些条件,能不能有其他的条件呢,不管如何,都能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稳固程度、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增强其数学思维的深刻程度,“更上一层楼”。
三、能反思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培养学生在解题之后形成反思的习惯,是教给他们更高级的捕鱼工具。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既可以通过对开放题的思考练习来达到,也可以通过反思来培养。反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题目的结构特征,也可以是解题的思路,等等。写反思的方式也不少,近年来,数学反思和数学作文渐渐流行起来,原因就是,这类作业日渐显出其作用的重要。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做好读懂题目、学会思考并归纳解题方法,最后做好反思,对于学好初中数学是不成问题的,在这几个过程中,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会想出与众不同的解法。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是培养好学生的这些能力的过程。正如《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那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2]刘红.改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安徽教育,2003(12)
[3]王联君.谈谈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中学课程辅导 教学研究,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