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教案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57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在亲自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1米 实际长度表象,认识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具学具:米尺、绸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有谁能告诉老师你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举手回答
  师:我发现你们说的身高都有米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
  板书:认识米(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估一估1米有多长
  师:米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查字典。
  学生举手回答
  师:米的英文是metre,首字母是m,所以米用字母m表示。
  师:谁来估一估老师的哪个部位到地面是1米,并贴上标签。
  学生上来给老师贴标签
  师:估一估绸带1米有多长,请两个同学上来,一个同学拿一头,另一个同学慢慢拉,同学们觉得是1米长时,就喊停。
  老师把大约1米长的绸带贴在黑板上。
  2.观察米尺,认识1米
  师:绸带是不是1米長呢?(用工具米尺量)
  师:为什么叫米尺?
  生:尺子有1米长
  师;我怎么看到的是100
  生:1米是100厘米
  学生观察米尺认识1米=100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米尺量一量刚才同学估的绸带是不是1米?
  学生在量的时候,老师指导学生怎么量。(通过用米尺量,得到一条1米长的绸带)
  三、体验1米大约有多长
  1.活动:找身体米尺
  (1)师:谁愿意用米尺量一量老师哪个部位到地面是1米长,并做标记。
  同学们观察1米是多长。
  (2)小组合作量其中一个同学的哪个部位到地面是1米高,找到后贴标签。(第一个同学站直,第二个同学用米尺量,第三个同学检查量的对不对,第四个同学贴标签。)
  (3)找横着的身体米尺
  师:手臂张开两手之间哪到哪大约是1米呢?
  请小组合作,用米尺去量,并做标记。
  2.活动:1米大约有多长
  师:同学们,真实感受1米的方法还有很多,小组合作量教室的物体哪到哪是1米,并伸开双手去比划说:“哦,这儿到这儿是1米。”
  (1)量教室中的物体
  (2)1米长能站几人
  老师把米尺放地上,同学们去站一站。得出:站的方法不一样,人数不一样,但1米是不变的。
  3.活动:感受1米大约有多长
  (1)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是多长,把脑海中1米拿出来,比划一下,再在米尺上准确地比划。
  (2)小组合作剪1米长的绸带,不能用米尺,把每组剪好的绸带贴在黑板上,用尺子量看哪组估的准。
  四、找一找
  师:同学们,找一找教室哪些物体是1米长?
  学生自由回答。
  五、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啊?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米用字母M表示
  1米=100厘米
  作业设计:
  1、我们长度单位有()和()
  2、1米=()厘米 200厘米=()
  3、量比较长的物体用()作单位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的性质。  2.会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点的对应点,再连线。  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
期刊
一、案例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而“发展思维”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思维”应与“语言”共生。一年级的课文内容相对浅显易懂,重点是对字词的教学。学生若能对课文中的字词很好地理解与掌握,那么这对他们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也是很有用的。  
期刊
活动目标:  1.在听听、唱唱中,激发幼儿学习上海话的兴趣。  2. 在活动中感受上海童谣的语言韵律。  活动准备:  1.教学具准备:教学PPT。  2.经验准备:幼儿有接触上海话的生活经验。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兴趣(教师用上海话提问)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朝礼拜几?  小结:上海话是我们的方言,我们是小小上海人,让我们一起来学说上海话吧。  二、欣赏童谣  1.幼儿欣赏上海话
期刊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现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具有难度梯度的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促成学生达到下一阶段的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分析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围绕“最近发展区”进行问题设计和组织活动。[1]  比如:人教版九年级
期刊
教学内容: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  教学要求:  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期刊
一、学情分析  2020年的春节,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肆虐,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春节。在习近平主席“疫情就是命令,抗疫就是责任”的号召下,无数逆行者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组成了一道铁壁铜墙,将病毒挡在身前,守卫着身后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疫情之下的逆行者们,有着一份初心,义无反顾的逆流而上;疫情之下的逆行者们,有着一份耐心,不辞辛劳的照顾病患;疫情之下的逆行者们有着一份恒心,奋战在不同岗位,夜以继日地
期刊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和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  4.初步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初步学习作者从多方面抓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体会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  2. 体会莫高窟的壁画、彩塑、藏
期刊
课例研究是指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学习来达成专业成长的一个途径。通过系列课例研究及反思可以增长教师自身的教学智慧。正如郑毓信教授文章指出:“应特别重视教师‘实践性智慧’(其主要特征就是‘借助于案例进行思维’)的发展。  一、筛选课例  课例研究需要有整体关联的意识,即先有整体架构,然后在整体框架下细分,做局部个案研究,在局部研究的基础上,又回到整体,这样的统整思想能让研究持之以恒并常研常新。研究有代表性
期刊
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一颗宽容心去看待学生,掌握班级管理方法,成为一名快乐的班主任,快乐的工作。  关键词:魅力 ;热爱学生;沟通;宽容心  从小学升入初中,由于年龄因素和生理特征,大多数学生在性格上都具有一定的叛逆性,作为初中班主任,怎样才能引导好、教育好、管理好学生,让一个班级成为朝气蓬勃、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做一名快乐的班主任,下面就如何做一名快乐的班主任
期刊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教师在教学时使用的教学方法不恰当  教师在上数学课的时候,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时候都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不注重学生是否对这一知识点理解透彻了,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地把握这一知识点,但是教师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使得他们的数学成绩逐渐落后,这样的后果也导致了學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而也就导致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也不高。  2.仍然受应试教育的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