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幸福、体验幸福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作为数学老师不仅要启迪智慧,还要历练品质,增强学生的“数学幸福感”,让大多数学生喜欢数学,让抽象的数学符号、图形充满情趣,以情趣促进教学,赋予数学情感色彩,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关键词:幸福感;有“招”;有“味”;有“道”;积极心理学
亚里士多德说过:“有数学的地方,就会有智慧灵光闪烁。”可是有的学生觉得根本体验不到数学的价值和神奇,感受不到数学无穷的魅力,甚至觉得数学是最难学的功课之一,所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幸福感”势在必行。哈什尔认为幸福感可以分为短期维度和长期维度,短期幸福感即幸福状态,指个体对当前情境的积极情感和认知(如对一堂数学课的喜爱和积极评价);长期幸福感是一种幸福品质(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长期的快乐体验,及面对一些困难情境时的胜任感)。数学幸福感从积极的情绪体验开始,随着学习者数学知识的不断拓展、学习体验的不断丰富,最终发展为学习者的一种数学学习品质:能够评价数学知识和自身数学能力、独立胜任数学学习活动并感到自信。
那么我们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呢?
1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
当前的学生虽然认识到数学的社会公用和思维公用,但自己“用数学”的意识不强、数学学习兴趣中等、数学学习情感一般。而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与数学学习成绩之间有较高的相关度,若是学生产生了消极情感,那么可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强化并且伴随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困难产生的情感原因,协调学科认知与学科情感发展的不一致,以此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数学价值观;另一方面,由于幸福感发展的情境性,教师要识别情境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进而改善教学设计。
2 数学教学要有“招”、有“味”、 有“道”
当学生接触某一课堂教学情境时,并非主要从课程性质及其最终结果的未来社会价值的认知性角度对之进行反应,而是更多地从教学内容和形式当前是否“有趣”的情绪性角度对之进行评估,并据以决定自己的学习行为。充满乐趣、鼓励学生参与、重视反馈与合作、明确任务等均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增加幸福感,所以数学教学中要有“招”、 有“味”、有“道”。
数学的讲解并不像语文那样,生动有趣,故事性强,而是几道例题生硬巴巴的,学生听的都无精打采的,教师应时不时添加些幽默风趣的“润滑剂”,也可以给他们讲一个关于数学的故事。教师智趣般的语言充盈着课堂,孩子在这样语言中感受着学习数学的幸福,一个个瞪大了眼睛……此时此刻,学生的心情是完全放松和投入的,他们在“玩”中愉快的学习到了知识。小学数学的教学更重要的遵循小学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逐步引导学习,寓教于乐,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给活跃起来,学生会感到学习很愉快,会滋生幸福感。所以说当遇到教学瓶颈时,不要一味的为数学而讲数学,要有“招”突破瓶颈。
教学有“道”,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文顿教授认为,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的第—需要,自我接受的前提是肯定自我价值。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被人肯定与赞赏,当其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与超越时,其内心的幸福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每节课上孩子都高举着小手,期待老师能够叫到他,所以教师尽量要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能有表现自己机会,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被人肯定与欣赏的快乐,幸福就此延续。同样,当孩子解决了一道难题时老师和同学赞许的眼神就足以让其幸福加倍。所以,40分钟的上课时间一定要留出10分钟来做“限时训练”,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经验来巩固数学幸福感。我们要结合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整合课本、资料上的题目,分层次设计题目,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进行系列训练。由于个体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可以把当堂检测分成A、B、C三种不同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同时要求学生限时独立完成,教师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也可以针对同一道题目的解答,学习困难者可以一题一解,学习优秀者可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3运用积极心理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类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学生总把老师当作“神”,因为老师永远是对的,而且,一开始就朝向正确解答,没有走一点的弯路。因为学生永远也学不到“我”该如何去想、去分析问题。积极心理学则主张人们要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尤其是分享犯错误、走弯路的心路历程,这样学生会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样的,面对题目,老师一样会有解题上的困惑,他们的重点自然转向老师是如何破解问题,而非去自责自己的愚蠢无知,仰慕老师的聪颖机智了。
4 用爱心关怀学生,浸润数学,浸润生命
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老师、学校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社会各界对成绩关注的多,而对精神层面的人格心理、品质意志等方面关注的少了。心理不健康的患者越来越多了,一旦受挫就有可能离家出走、跳楼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 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 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之线。”教育总根于爱,教师之所以爱学生,是心甘情愿的付出,是出自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地悦纳学生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想到自己学生的存在就产生的愉悦或关切、关注。
教师要用爱心关怀学生,让他们对学习知识感到愉悦,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和价值。当学生意识到教师尊重和回应他们的学习需求、认可他们的努力与进步时,他们就会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并且更加主动的回应学习活动,促发学生产生积极的、幸福的情绪体验。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以或简单或漠视或粗暴的方式处理, 这有可能堵塞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打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
参考文献:
[1]王滟明.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
[2]柳叶青.克拉克森数学幸福感理论及其启示平[J].上海教育科研,2014(4)
关键词:幸福感;有“招”;有“味”;有“道”;积极心理学
亚里士多德说过:“有数学的地方,就会有智慧灵光闪烁。”可是有的学生觉得根本体验不到数学的价值和神奇,感受不到数学无穷的魅力,甚至觉得数学是最难学的功课之一,所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幸福感”势在必行。哈什尔认为幸福感可以分为短期维度和长期维度,短期幸福感即幸福状态,指个体对当前情境的积极情感和认知(如对一堂数学课的喜爱和积极评价);长期幸福感是一种幸福品质(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长期的快乐体验,及面对一些困难情境时的胜任感)。数学幸福感从积极的情绪体验开始,随着学习者数学知识的不断拓展、学习体验的不断丰富,最终发展为学习者的一种数学学习品质:能够评价数学知识和自身数学能力、独立胜任数学学习活动并感到自信。
那么我们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呢?
1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
当前的学生虽然认识到数学的社会公用和思维公用,但自己“用数学”的意识不强、数学学习兴趣中等、数学学习情感一般。而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与数学学习成绩之间有较高的相关度,若是学生产生了消极情感,那么可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强化并且伴随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困难产生的情感原因,协调学科认知与学科情感发展的不一致,以此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数学价值观;另一方面,由于幸福感发展的情境性,教师要识别情境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进而改善教学设计。
2 数学教学要有“招”、有“味”、 有“道”
当学生接触某一课堂教学情境时,并非主要从课程性质及其最终结果的未来社会价值的认知性角度对之进行反应,而是更多地从教学内容和形式当前是否“有趣”的情绪性角度对之进行评估,并据以决定自己的学习行为。充满乐趣、鼓励学生参与、重视反馈与合作、明确任务等均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增加幸福感,所以数学教学中要有“招”、 有“味”、有“道”。
数学的讲解并不像语文那样,生动有趣,故事性强,而是几道例题生硬巴巴的,学生听的都无精打采的,教师应时不时添加些幽默风趣的“润滑剂”,也可以给他们讲一个关于数学的故事。教师智趣般的语言充盈着课堂,孩子在这样语言中感受着学习数学的幸福,一个个瞪大了眼睛……此时此刻,学生的心情是完全放松和投入的,他们在“玩”中愉快的学习到了知识。小学数学的教学更重要的遵循小学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逐步引导学习,寓教于乐,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给活跃起来,学生会感到学习很愉快,会滋生幸福感。所以说当遇到教学瓶颈时,不要一味的为数学而讲数学,要有“招”突破瓶颈。
教学有“道”,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文顿教授认为,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的第—需要,自我接受的前提是肯定自我价值。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被人肯定与赞赏,当其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与超越时,其内心的幸福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每节课上孩子都高举着小手,期待老师能够叫到他,所以教师尽量要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能有表现自己机会,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被人肯定与欣赏的快乐,幸福就此延续。同样,当孩子解决了一道难题时老师和同学赞许的眼神就足以让其幸福加倍。所以,40分钟的上课时间一定要留出10分钟来做“限时训练”,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经验来巩固数学幸福感。我们要结合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整合课本、资料上的题目,分层次设计题目,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进行系列训练。由于个体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可以把当堂检测分成A、B、C三种不同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同时要求学生限时独立完成,教师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也可以针对同一道题目的解答,学习困难者可以一题一解,学习优秀者可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3运用积极心理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类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学生总把老师当作“神”,因为老师永远是对的,而且,一开始就朝向正确解答,没有走一点的弯路。因为学生永远也学不到“我”该如何去想、去分析问题。积极心理学则主张人们要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尤其是分享犯错误、走弯路的心路历程,这样学生会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样的,面对题目,老师一样会有解题上的困惑,他们的重点自然转向老师是如何破解问题,而非去自责自己的愚蠢无知,仰慕老师的聪颖机智了。
4 用爱心关怀学生,浸润数学,浸润生命
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老师、学校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社会各界对成绩关注的多,而对精神层面的人格心理、品质意志等方面关注的少了。心理不健康的患者越来越多了,一旦受挫就有可能离家出走、跳楼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 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 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之线。”教育总根于爱,教师之所以爱学生,是心甘情愿的付出,是出自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地悦纳学生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想到自己学生的存在就产生的愉悦或关切、关注。
教师要用爱心关怀学生,让他们对学习知识感到愉悦,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和价值。当学生意识到教师尊重和回应他们的学习需求、认可他们的努力与进步时,他们就会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并且更加主动的回应学习活动,促发学生产生积极的、幸福的情绪体验。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以或简单或漠视或粗暴的方式处理, 这有可能堵塞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打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
参考文献:
[1]王滟明.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
[2]柳叶青.克拉克森数学幸福感理论及其启示平[J].上海教育科研,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