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证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llpp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已成为社会焦点。文章主要通过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等方法研究重庆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学生、全国青年组常模的比较以及不同性别、年级、学科贫困大学生9个因子的得分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关键词:贫困大学生;SCL-90;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0)01-0158-05
  近年来,随着扩招、学费上升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
  

越来越严峻,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重庆由于地处西部内陆,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及其它直辖市相比相对落后,重庆高校录取分数线及生活费用相对偏低,使一些较为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考生更愿意报考重庆高校,造成了贫困大学生在重庆生源中所占比重较大,心理健康问题也更加突出。事实上,重庆高校贫困大学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组特殊群体。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选取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学院5所院校学生共1000名,覆盖了文、理、工、医、教育等学科。本次调查采用Derogatis、L、R编制的I临床症状自体表(SCL-90)对重庆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889份,回收率88.9%。其中有效问卷806份,总有效率80.6%。各院校所占比例为:重庆大学298份,占总有效卷的37
  

.O%;重庆师范大学176份,占总有效卷的21.8%;重庆科技学院88份,占总有效卷的10.9%;重庆医科大学157份,占总有效卷的19.5%;重庆邮电学院87份,占总有效卷的10.8%。
  在有效问卷中,家庭困难学生235名,占总调查人数的29.2%,问卷调查结果全部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普通学生阳性者因子分分布情况
  课题组按SCL-90筛选阳性标准,对照了贫困大学生、普通学生阳性者因子分分布情况。表1显示,普通大学生阳性分布顺序为:强迫、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偏执;贫困大学生阳性分布顺序为: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偏执。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与全国青年组常模的比较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在强迫、忧郁、敌对和偏执等方面的得分较高,其得分均值不仅高于常模,且高于普通大学生,在与全国青年组常模比较中,除了人际关系敏感这一项无显著差异,其他各因子的差异均有显著性。
  
  


  (三)高校不同性别贫困大学生在SCL-90因子上的比较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重庆高校贫困大学生中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惧、偏执和精神病性这几项因子男生比女生高,女生在强迫、忧郁这两项因子其上的均值略高于男生。其中躯体化、敌对、精神病性这三个因子特别明显,差异性非常显著,其他各项无明显差异。
  
  (四)高校文理科贫困大学生在SCL-90因子上的比较分析
  如表4可知,高校文理科贫困大学生中。文科学生在各因子上得分都比理科学生高,但焦虑和恐惧两个因子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各因子上无差异。
  
  (五)高校四年级与其余年级贫困大学生的SCL-90因子比较分析
  如表5所示,大学一、三年级,尤其是三年级。心理问题最轻。二、四年级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相对较多,其中四年级特别明显,在SCL-90因子上的得分明显地高于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四个年级在SCL-90因子上的得分,除了强迫这一因子无显著性差异,其他各因子上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讨论
  
  问卷调查结果全部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由于重庆高校生源主要来源于两部,重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比例比全国家庭困难学生20%的平均比例高出9个百分点,这说明贫困大学生问题在西部一重庆高校更为突出。
  


  参照有关标准,本文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可能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据统计,在重庆高校贫困大学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83.4%,重庆高校普通学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49.2%,可见,在重庆高校贫困大学生中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这可能与重庆地属内陆,人们的思想意识相对保守,贫困大学生在家庭成员思想意识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心理问题相对难以得到调适。
  重庆高校贫困大学生在SCL-90因子上的得分均极显著地高于普通学生和全国青年组常模。这可能与他们既要承受大学学习的压力,承担高额的学费及缺乏生活来源的经济压力有关。由于经济困难,贫困大学生往往过低的评价自己,在交往中常常缺乏自信,容易产生自卑、消极悲观或者冷漠孤僻的心理,有的贫困大学生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出现了对未来的担忧及对周边人群的不信任。
  本次调查显示,男生心理障碍多于女生,这一结果符合男女社会化和性别角色发展过程,男女不同的人格特征和应激反应是引起差异的主要原因。传统的观念和社会
  

角色要求男生承受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另外,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使一部分家庭把希望寄托在男孩子身上,有的牺牲家中其他姊妹的学习机会,供男孩子读书,渴望他们光宗耀祖,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家庭的高期望使男生比女生具有更大的心理压力。男生在躯体化、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项目得分均高于女生,差异显著,这与男生固执、个性、独立性、自卑与自尊强有关。而女生在强迫、忧郁这两项因上得分高于男生,这与女生胆怯、多愁善感有关。
  研究发现,文科生在各因子上均高于理科学生,主要是与他们所学专业有关,文理专业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学习方法和生活理念的培养等都有一定差别,使文理科学生在兴趣爱好、个性情趣、生活态度、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等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很明显,文科学生偏重于感性思维,更多愁善感,而理科学生偏重于理性思维,更客观地认识所遇到的阻碍,能比文科学生更好地处理问题。
  一至四年级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存在差异。一年级时由于对未来的美好希望以及学习较轻松,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不突出。到了大二,随着专业课程、英语和计算机学习压力的增大,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在英语和计算机的学习处于劣势。此外,他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然而经济拮据,他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为生活奔波,因此需要承受较大经济心理压力。到三年级,贫困大学生个人素质得到加强,心理适应能力也逐渐增加,加之勤工助学减轻了部分生活压力,这个阶段心理问题最轻。到高年级之后,就业问题突现,能否在就业过程中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仅与个人素质、专业知识、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等相关,还与家庭背景紧密相系,这方面贫困大学生比较欠缺,到了四年级许多各方面都表现优秀的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并不具有优势。这一落差,使学生心理压抑,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因此,毕业班贫困大学生在SCL-90因子上得分显著增大,这与面临毕业,就业压力的增大相关。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重庆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其独特性。首先,经济困难是引起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应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家庭人均收入,同时完善各种资助措施,从根本上减少重庆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出现的问题。其次,加强心理咨询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一种职业性的帮助行为。所以,高校应加强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为经济贫困大学生开设心理咨询门诊,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经济贫困大学生疏导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同时应充分考虑性别、年级、学科等因素,有层次、有区别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帮助其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不断自我调节,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其他文献
转承责任不是单一归责原则而是复合归责原则的适用:责任人转承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是无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侵权行为构成判断原则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归责原则的复合性决定了转
拾荒者现象已日趋演变成严峻的社会问题,体现在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拾荒者群体数十年无序发展已逼近群体过饱和临界点,对社会产生的负面效应愈发增大.基于实证调查和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