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呈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构成了农村经济的主要格局,农村各类经济实体对方便、快捷的银行支付结算服务体系的需求更加旺盛,对不同层次金融产品的差异需求更加强烈。但目前农村金融服务方式简单、信贷产品单一,与当前农村实体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滞后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亟需得到加强和改善。
关键词:县域金融服务;思考
推进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成为基层人民银行履行金融服务职责的紧迫任务。为此人民银行达茂旗支行积极协调当地涉农金融机构,加强结算工具建设,创新信贷产品,有效推动了当地农村金融服务。
一、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做法:
(一)推广非现金结算工具
(1)银行卡。银行卡已成为连接农民与金融机构的纽带,是金融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以卡助农、惠农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民银行达茂旗支行结合全旗实际,引导当地金融机构以推广银行卡特色服务为突破口,针对不同人群量身定做了特色银行卡,如工商银行针对军人推出了“军人保障特色卡”;农业银行针对农牧民推出了“惠农卡”;农村信用社推出了集贷款发放、财政补贴资金发放为一体的金牛卡、“一卡通”。尤其农村信用社推出的“富贷通”,其特点是:“一次授信,随用随贷,随时支取,使用计息,不用不计息,用多少计多少”,既方便了客户,又降低了资金成本。截止目前,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发放金牛卡56000户,金额达45000万元,确保了农牧民生活生产需求。
(2)自助设备。结算机具的现代化建设是人民银行加强支付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几年来,人民银行达茂旗支行发挥“窗口指导”,协调涉农金融机构增加辖区POS机、ATM机等现代化结算機具的布放。仅2015年上半年,达茂旗全旗新增安装ATM机65台,POS机85台,其中乡镇以下安装30台,填补了部分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空白。
(3)“商易通”助农取款服务。商易通是可办理转账汇款、银行卡业务查询功能的电话机。达茂旗作为开办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试点,人民银行达茂支行从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利农、便农”政策出发,制定并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扎实督导推进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截至目前共设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9个,已为当地农牧民办理查询业务32800笔,办理取款业务32525笔,金额1224.5万元。
(二)推陈出新信贷产品
(1)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该贷款是信用社以个人的信誉为保证,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的无需抵押、担保的贷款。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其中:优秀户最高限额为5万元;较好户最高限额为3万元。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包涵的子贷款品种主要有下岗再就业贷款、居民消费性贷款、青年创业贷款等。贷款期限根据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周期确定,原则上不超过一年。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规定的利率政策并根据信用社的实际经营情况暂定利率为社员在基准利率上浮110%;非社员在基准利率上浮115%。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缓解了有创业愿望但资金不足居民贷款难的问题,既为居民创业就业提供了资金保障,也为进一步推进辖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截至2015年上半年末,达茂旗农村信用联社共为2293户信用户累计发放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6398万元,目前达茂旗辖内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为2106万元。
(2)农户联保贷款。农户组成联保小组,联社对联保小组成员发放的,并由联保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贷款。基本原则:农户联保贷款实行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截止2015年上半年末,达茂信用联社累计投放农户联保贷款23209万元,占全部贷款的12.5%,从而进一步满足了农户在生产、生活方面的信贷资金需求。
(3)青年信用示范户创业贷款。为了切实支持广大农村牧区青年创业、就业,人民银行达茂旗支行与达茂旗团委组织各家涉农金融机构开展了农牧区“青年信用示范户”试点推进工作,经调查了解、入户走访等形式,评定了首批有创业融资需求的12户“青年信用示范户”,通过三家涉农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被评定的青年信用示范户享受涉农金融机构“贷款优先、额度放宽、手续简便、利率优惠、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创业贷款优惠政策。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财政资金支持
目前,个人小额信用贷款以支持弱势群体为主,风险大、回报率低。达茂旗主打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低下,作为支持微利项目的小额信用贷款,亟需取得财政资金的贴息或风险担保的支持,但政府部门仅有社区居委会参与贷前的信用评级,政府财政一直未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缺乏财政贴息和财政风险担保支持的居民经营性小额信贷业务缺乏激励机制,影响了金融部门推广该项业务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其进一步扩展的能力。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涉农企业和农户仍存在贷款难问题
当前农户由于缺乏必要的抵押资产,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不愿意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到农民资金需求上来。特别是近年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对贷款需求额度扩大,仅发展规模种植业少则十几万元,多则上百万元,同时购买农机具及配套设备、喷灌设备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发放的个人信用额度贷款业务供需不匹配,涉农小微企业和农户仍存在贷款难问题。另外,金融机构都在争夺有限的A级以上信用户,不愿意挖掘中等偏下信用户的潜能,加之投入和风险防范成本过高,针对农户的信贷产品创新意识不强,使得受惠群体难以扩大,一些信用等级低的农户难以得到信贷支持。
(三)偏远农村难以与城市客户享受同等结算服务
由于农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回报率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支付结算方式又单一、支付结算服务手段陈旧、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比重低,造成农村难以与城市客户享受同等结算服务。 (四)农牧民对“银行卡”的认知观念滞后
达茂旗信用社发放的“一卡通”,其是国家的粮食直补、退耕补贴、低保、禁牧补贴等其他资金通过财政部门直接打在了农民“一卡通”里,农牧民缺乏金融方面知识,对资金的分析能力较差,许多农牧民对每项资金数额、资金性质不清楚。加上对卡的适用保管意识较弱,容易造成卡的丟失折扣。
三、相关建议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创新信贷产品的激励机制
地方财政要合理调配资金,加大对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等民生信贷业务财政贴息资金和风险担保基金的投入力度。政府部门同金融部门协调建立金融服务创新推广制度,并出台更多的优惠激励政策。对拓展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做出突出实绩的金融机构,可按投放的该项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同时该部分贷款可免征营业税,以此调动金融机构发放民生贷款的积极性。
(二)加大投入,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
非现金支付工具离不开支付结算体系建设,而支付体系建设需要投入。因此,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在支付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特别是要在农村交易比较集中的地点(小文公乡)选择交易量大的商户布放POS、ATM等机具,大力推进“商易通”类的转账电话,让农牧民“人不出村”就能办理新农保、小额存取款、贷款、结算等金融业务。
(三)增设银行机构网点,解决乡镇的金融服务需求
人民银行为推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探索推广新型服务方式,充分发挥指导支持效应。试着通过各种新型服务方式来解决农牧民金融需求问题。如考虑到成本问题,可采用“流动服务机具+银行电子支付”方式在居民集中区设立银行网点,部分乡镇如小文公乡人口流动密集点安放流动服务车,多渠道增设农村自助服务网点,解决农村金融结算单一、空白的问题。
(四)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
鼓励抵押品的各种替代形式,例“专业合作社+农牧户”创新信贷产品可促进抵押市场的多样化,打破牧户因缺少抵押和担保而形成的贷款难瓶颈。积极推广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包括农村住房消费信贷、汽车消费贷款等;构建城乡通用的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积极推广信用卡业务,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融资渠道,以适应农村对金融的多样性、多层次需求,引导信贷资源更多的向“三农”和民生领域倾斜。全面实行信贷过程公开化、透明化管理,即公开贷款条件、流程、利率、收费标准、办结时限和监督方式,让农户了解银行办理贷款的全过程,让银行更加贴近农户,增强银行和农户的信息对称的阳光信贷方式。
关键词:县域金融服务;思考
推进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成为基层人民银行履行金融服务职责的紧迫任务。为此人民银行达茂旗支行积极协调当地涉农金融机构,加强结算工具建设,创新信贷产品,有效推动了当地农村金融服务。
一、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做法:
(一)推广非现金结算工具
(1)银行卡。银行卡已成为连接农民与金融机构的纽带,是金融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以卡助农、惠农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民银行达茂旗支行结合全旗实际,引导当地金融机构以推广银行卡特色服务为突破口,针对不同人群量身定做了特色银行卡,如工商银行针对军人推出了“军人保障特色卡”;农业银行针对农牧民推出了“惠农卡”;农村信用社推出了集贷款发放、财政补贴资金发放为一体的金牛卡、“一卡通”。尤其农村信用社推出的“富贷通”,其特点是:“一次授信,随用随贷,随时支取,使用计息,不用不计息,用多少计多少”,既方便了客户,又降低了资金成本。截止目前,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发放金牛卡56000户,金额达45000万元,确保了农牧民生活生产需求。
(2)自助设备。结算机具的现代化建设是人民银行加强支付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几年来,人民银行达茂旗支行发挥“窗口指导”,协调涉农金融机构增加辖区POS机、ATM机等现代化结算機具的布放。仅2015年上半年,达茂旗全旗新增安装ATM机65台,POS机85台,其中乡镇以下安装30台,填补了部分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空白。
(3)“商易通”助农取款服务。商易通是可办理转账汇款、银行卡业务查询功能的电话机。达茂旗作为开办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试点,人民银行达茂支行从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利农、便农”政策出发,制定并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扎实督导推进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截至目前共设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9个,已为当地农牧民办理查询业务32800笔,办理取款业务32525笔,金额1224.5万元。
(二)推陈出新信贷产品
(1)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该贷款是信用社以个人的信誉为保证,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的无需抵押、担保的贷款。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其中:优秀户最高限额为5万元;较好户最高限额为3万元。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包涵的子贷款品种主要有下岗再就业贷款、居民消费性贷款、青年创业贷款等。贷款期限根据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周期确定,原则上不超过一年。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规定的利率政策并根据信用社的实际经营情况暂定利率为社员在基准利率上浮110%;非社员在基准利率上浮115%。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缓解了有创业愿望但资金不足居民贷款难的问题,既为居民创业就业提供了资金保障,也为进一步推进辖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截至2015年上半年末,达茂旗农村信用联社共为2293户信用户累计发放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6398万元,目前达茂旗辖内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为2106万元。
(2)农户联保贷款。农户组成联保小组,联社对联保小组成员发放的,并由联保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贷款。基本原则:农户联保贷款实行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截止2015年上半年末,达茂信用联社累计投放农户联保贷款23209万元,占全部贷款的12.5%,从而进一步满足了农户在生产、生活方面的信贷资金需求。
(3)青年信用示范户创业贷款。为了切实支持广大农村牧区青年创业、就业,人民银行达茂旗支行与达茂旗团委组织各家涉农金融机构开展了农牧区“青年信用示范户”试点推进工作,经调查了解、入户走访等形式,评定了首批有创业融资需求的12户“青年信用示范户”,通过三家涉农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被评定的青年信用示范户享受涉农金融机构“贷款优先、额度放宽、手续简便、利率优惠、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创业贷款优惠政策。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财政资金支持
目前,个人小额信用贷款以支持弱势群体为主,风险大、回报率低。达茂旗主打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低下,作为支持微利项目的小额信用贷款,亟需取得财政资金的贴息或风险担保的支持,但政府部门仅有社区居委会参与贷前的信用评级,政府财政一直未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缺乏财政贴息和财政风险担保支持的居民经营性小额信贷业务缺乏激励机制,影响了金融部门推广该项业务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其进一步扩展的能力。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涉农企业和农户仍存在贷款难问题
当前农户由于缺乏必要的抵押资产,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不愿意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到农民资金需求上来。特别是近年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对贷款需求额度扩大,仅发展规模种植业少则十几万元,多则上百万元,同时购买农机具及配套设备、喷灌设备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发放的个人信用额度贷款业务供需不匹配,涉农小微企业和农户仍存在贷款难问题。另外,金融机构都在争夺有限的A级以上信用户,不愿意挖掘中等偏下信用户的潜能,加之投入和风险防范成本过高,针对农户的信贷产品创新意识不强,使得受惠群体难以扩大,一些信用等级低的农户难以得到信贷支持。
(三)偏远农村难以与城市客户享受同等结算服务
由于农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回报率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支付结算方式又单一、支付结算服务手段陈旧、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比重低,造成农村难以与城市客户享受同等结算服务。 (四)农牧民对“银行卡”的认知观念滞后
达茂旗信用社发放的“一卡通”,其是国家的粮食直补、退耕补贴、低保、禁牧补贴等其他资金通过财政部门直接打在了农民“一卡通”里,农牧民缺乏金融方面知识,对资金的分析能力较差,许多农牧民对每项资金数额、资金性质不清楚。加上对卡的适用保管意识较弱,容易造成卡的丟失折扣。
三、相关建议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创新信贷产品的激励机制
地方财政要合理调配资金,加大对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等民生信贷业务财政贴息资金和风险担保基金的投入力度。政府部门同金融部门协调建立金融服务创新推广制度,并出台更多的优惠激励政策。对拓展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做出突出实绩的金融机构,可按投放的该项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同时该部分贷款可免征营业税,以此调动金融机构发放民生贷款的积极性。
(二)加大投入,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
非现金支付工具离不开支付结算体系建设,而支付体系建设需要投入。因此,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在支付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特别是要在农村交易比较集中的地点(小文公乡)选择交易量大的商户布放POS、ATM等机具,大力推进“商易通”类的转账电话,让农牧民“人不出村”就能办理新农保、小额存取款、贷款、结算等金融业务。
(三)增设银行机构网点,解决乡镇的金融服务需求
人民银行为推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探索推广新型服务方式,充分发挥指导支持效应。试着通过各种新型服务方式来解决农牧民金融需求问题。如考虑到成本问题,可采用“流动服务机具+银行电子支付”方式在居民集中区设立银行网点,部分乡镇如小文公乡人口流动密集点安放流动服务车,多渠道增设农村自助服务网点,解决农村金融结算单一、空白的问题。
(四)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
鼓励抵押品的各种替代形式,例“专业合作社+农牧户”创新信贷产品可促进抵押市场的多样化,打破牧户因缺少抵押和担保而形成的贷款难瓶颈。积极推广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包括农村住房消费信贷、汽车消费贷款等;构建城乡通用的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积极推广信用卡业务,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融资渠道,以适应农村对金融的多样性、多层次需求,引导信贷资源更多的向“三农”和民生领域倾斜。全面实行信贷过程公开化、透明化管理,即公开贷款条件、流程、利率、收费标准、办结时限和监督方式,让农户了解银行办理贷款的全过程,让银行更加贴近农户,增强银行和农户的信息对称的阳光信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