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4年7月古镇保护整治以来,平乐镇坚持实施“旅游立镇”发展战略,以旅游开发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以政府引导撬动民间资金,就地盘活资源要素,就地集聚人才资本,就地实现群众增收,就地转变农民身份,创造了古镇保护建设的“平乐速度”,有力推进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三个集中”,促进了平乐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规划先行 旅游总揽
激活地方经济
思路决定出路。在明确“秦汉古镇,川西水乡”的发展定位和“国际知名,全国一流”名镇的奋斗目标后,平乐镇先后完成了《平乐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平乐古镇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环境优美镇乡建设规划》、《平乐镇2005~2010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古镇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为古镇统筹自然与文化、经济与社会、城镇和乡村和谐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三个集中”提供科学指导。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依托平乐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整合古镇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优势资源,深度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打造“金华佛山、芦沟幽谷、秦汉驿道、贡茶茶圃、千年宅院”,抓好古镇核心区建设,加快风貌改造和文化节点打造,拉动平乐旅游快速起飞,不断提升古镇形象,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平乐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和特色产业。同时,紧紧把握住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和古镇旅游的特点,坚持“政府引导、专家把脉、市场参与、能工巧匠实施”的原则,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修旧如旧、尽量不拆迁、古镇不扩大、尽量不使用 现代装潢材料的原则,对银家大院、李家大院、剑仙楼、古戏台等院落、街区、码头等进行包装打造和恢复,专项整治平乐旅游服务环境,使古镇面貌日新月异,古镇旅游吸引力大增。去年一年古镇核心区和周边景区共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创旅游收入突破亿元。旅游的红火又带动和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古镇居民和到古镇集中居住的农民,以古镇旅游为依托,大力发展餐饮、娱乐、住宿等旅游服务业,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竹编、工艺装饰等旅游商品,有效实现了“就地转产,就地上岗、就地生财、就地转变身份”,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截至目前,全镇从事旅游服务业的近10000人,从事茶叶、竹编、果蔬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近10000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全镇富余劳动力6000余人实现就地转移就业,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平乐还被成都市评为充分就业镇。
多管齐下 撬动民资
打造“平乐速度”
平乐镇立足自身,不等不靠,以政府引导性投入搭建平台,创新机制,撬动民资,在工作中求发展,在保护与开发中融资。在建设中突破财政单一投入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乘数效应,大力吸纳民间资金参与到古镇开发中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经营、民资参与的投资格局。一是积极争取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对国家重点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争取四川省、成都市对重点镇建设资金的支持。二是树立经营城镇理念,搭建融资平台,盘活存量资产,变民间资金为民间资本,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三是创新思路,寻求多种合作模式和经营方式,多渠道筹措古镇建设资金。依托茶马旅游投资有限公司,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BT建设模式,筹集社会资金3600余万元,兴建了日产5000吨的自来水厂、多功能标准化农贸市场、河滨公园防洪堤等基础设施。自2004年8月启动古镇开发打造以来,通过政府6000多万元的引导性投入,吸引了8000多万元民间资金参与古镇建设。打造出了“水上人家”农家乐休闲带、民俗文化一条街、竹编工艺一条街、餐饮一条街等,新建了剑仙楼、岭秀山庄等特色景点,建成客栈156家(床位近4千个),餐馆、茶庄100余家,停车场8个,同时还吸引到大量资金参与到骑龙山庄园、茶马驿境、客运站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平乐古镇得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达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创造了古镇旅游开支的“平乐速度”
结构调整 产业支撑
实现农民增收
产业决定收入。要实现农民的集中居住,就不仅要让农民住上新房,还要解决农民持续增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等问题,使聚居农民能够住下来、能致富。平乐镇在巩固提高酒业、电缆、木器加工、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上,突出抓好竹编、旅游产品、制茶、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依托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将农产品加工,工艺品加工与旅游工艺品加工相结合,开发丰富的旅游产品,发挥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本镇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就地取材、就地加工,通过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把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产业化生态农业,尤其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立观光生态示范区,推进竹、畜、果、茶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例如花楸村,按照“茶竹富民,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深度挖掘李家大院、徐家大院等清代古民居群和“天下第一圃,百年古茶园”、万亩竹海长廊、官田古溶洞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依托玉富木业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动群众自力更生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发展“茶业、竹业、旅游”三大产业,以发展环境建设和产业支撑不断实现山区农村的城镇化。花楸村也被媒体作为成都远郊山区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可供参考的模式被予以推广。目前,全镇已建成了花楸贡茶基地、茉莉花基地、万亩竹源基地、黄金梨基地等具有浓郁川西田园风情的生态观光农业新景点,新栽黄金梨300多亩,新栽茶叶2600多亩,新栽竹子2000多亩,有力带动了农民的长效增收。
整合资源 设施配套
加快推进集中居住
整合多方资源,改善集中居住区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有力促进了农民集中居住。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平乐完成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实施了“组组通”道路改造和路网延伸工程;完成了白沫江“一江分三水”工程;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平乐,启动实施了安乐堰、黄金堰综合整治工程,新建了一座日产5000吨的自来水厂,完成天然气管网铺设,实现天然气进村入户。按照“集中居住,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的原则,完成了鹤林土地整理项目聚居点建设,完成了“茶马驿境”农民新居建设工程,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解决3360户农户的安居乐业。实施了以建成垃圾池和沼气化粪池为主的“改水、改厨、改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成垃圾池、垃圾中转站70多个,建成沼气池300多口,对生产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清运、集中处理和集中填埋,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净化和集中达标排放。在集镇区启动实施雨污分流工程,铺设生活污水排放管网1万余米。农村通讯设施和光纤电视逐步普及,农村卫生环境建设不断完善,新建村级医疗站15个,实施了药品集中配送,群众用药得到了可靠保障。大力实施文明宣传、法律法规、科技文化、卫生保健、文化活动、信息网络“六进村”,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延伸,农民生活方式日益城市化。以法律知识、素质技能、信息技术等为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帮助村民转变观念,全面提高村民素质。兴建村标准化活动室10座,增添了文体设施,开展文艺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助推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城乡面貌正发生质的变化,一幅秦汉古韵、川西水乡的风情画卷已呈现在世人眼前!
规划先行 旅游总揽
激活地方经济
思路决定出路。在明确“秦汉古镇,川西水乡”的发展定位和“国际知名,全国一流”名镇的奋斗目标后,平乐镇先后完成了《平乐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平乐古镇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环境优美镇乡建设规划》、《平乐镇2005~2010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古镇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为古镇统筹自然与文化、经济与社会、城镇和乡村和谐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三个集中”提供科学指导。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依托平乐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整合古镇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优势资源,深度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打造“金华佛山、芦沟幽谷、秦汉驿道、贡茶茶圃、千年宅院”,抓好古镇核心区建设,加快风貌改造和文化节点打造,拉动平乐旅游快速起飞,不断提升古镇形象,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平乐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和特色产业。同时,紧紧把握住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和古镇旅游的特点,坚持“政府引导、专家把脉、市场参与、能工巧匠实施”的原则,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修旧如旧、尽量不拆迁、古镇不扩大、尽量不使用 现代装潢材料的原则,对银家大院、李家大院、剑仙楼、古戏台等院落、街区、码头等进行包装打造和恢复,专项整治平乐旅游服务环境,使古镇面貌日新月异,古镇旅游吸引力大增。去年一年古镇核心区和周边景区共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创旅游收入突破亿元。旅游的红火又带动和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古镇居民和到古镇集中居住的农民,以古镇旅游为依托,大力发展餐饮、娱乐、住宿等旅游服务业,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竹编、工艺装饰等旅游商品,有效实现了“就地转产,就地上岗、就地生财、就地转变身份”,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截至目前,全镇从事旅游服务业的近10000人,从事茶叶、竹编、果蔬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近10000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全镇富余劳动力6000余人实现就地转移就业,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平乐还被成都市评为充分就业镇。
多管齐下 撬动民资
打造“平乐速度”
平乐镇立足自身,不等不靠,以政府引导性投入搭建平台,创新机制,撬动民资,在工作中求发展,在保护与开发中融资。在建设中突破财政单一投入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乘数效应,大力吸纳民间资金参与到古镇开发中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经营、民资参与的投资格局。一是积极争取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对国家重点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争取四川省、成都市对重点镇建设资金的支持。二是树立经营城镇理念,搭建融资平台,盘活存量资产,变民间资金为民间资本,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三是创新思路,寻求多种合作模式和经营方式,多渠道筹措古镇建设资金。依托茶马旅游投资有限公司,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BT建设模式,筹集社会资金3600余万元,兴建了日产5000吨的自来水厂、多功能标准化农贸市场、河滨公园防洪堤等基础设施。自2004年8月启动古镇开发打造以来,通过政府6000多万元的引导性投入,吸引了8000多万元民间资金参与古镇建设。打造出了“水上人家”农家乐休闲带、民俗文化一条街、竹编工艺一条街、餐饮一条街等,新建了剑仙楼、岭秀山庄等特色景点,建成客栈156家(床位近4千个),餐馆、茶庄100余家,停车场8个,同时还吸引到大量资金参与到骑龙山庄园、茶马驿境、客运站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平乐古镇得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达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创造了古镇旅游开支的“平乐速度”
结构调整 产业支撑
实现农民增收
产业决定收入。要实现农民的集中居住,就不仅要让农民住上新房,还要解决农民持续增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等问题,使聚居农民能够住下来、能致富。平乐镇在巩固提高酒业、电缆、木器加工、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上,突出抓好竹编、旅游产品、制茶、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依托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将农产品加工,工艺品加工与旅游工艺品加工相结合,开发丰富的旅游产品,发挥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本镇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就地取材、就地加工,通过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把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产业化生态农业,尤其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立观光生态示范区,推进竹、畜、果、茶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例如花楸村,按照“茶竹富民,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深度挖掘李家大院、徐家大院等清代古民居群和“天下第一圃,百年古茶园”、万亩竹海长廊、官田古溶洞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依托玉富木业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动群众自力更生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发展“茶业、竹业、旅游”三大产业,以发展环境建设和产业支撑不断实现山区农村的城镇化。花楸村也被媒体作为成都远郊山区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可供参考的模式被予以推广。目前,全镇已建成了花楸贡茶基地、茉莉花基地、万亩竹源基地、黄金梨基地等具有浓郁川西田园风情的生态观光农业新景点,新栽黄金梨300多亩,新栽茶叶2600多亩,新栽竹子2000多亩,有力带动了农民的长效增收。
整合资源 设施配套
加快推进集中居住
整合多方资源,改善集中居住区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有力促进了农民集中居住。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平乐完成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实施了“组组通”道路改造和路网延伸工程;完成了白沫江“一江分三水”工程;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平乐,启动实施了安乐堰、黄金堰综合整治工程,新建了一座日产5000吨的自来水厂,完成天然气管网铺设,实现天然气进村入户。按照“集中居住,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的原则,完成了鹤林土地整理项目聚居点建设,完成了“茶马驿境”农民新居建设工程,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解决3360户农户的安居乐业。实施了以建成垃圾池和沼气化粪池为主的“改水、改厨、改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成垃圾池、垃圾中转站70多个,建成沼气池300多口,对生产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清运、集中处理和集中填埋,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净化和集中达标排放。在集镇区启动实施雨污分流工程,铺设生活污水排放管网1万余米。农村通讯设施和光纤电视逐步普及,农村卫生环境建设不断完善,新建村级医疗站15个,实施了药品集中配送,群众用药得到了可靠保障。大力实施文明宣传、法律法规、科技文化、卫生保健、文化活动、信息网络“六进村”,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延伸,农民生活方式日益城市化。以法律知识、素质技能、信息技术等为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帮助村民转变观念,全面提高村民素质。兴建村标准化活动室10座,增添了文体设施,开展文艺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助推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城乡面貌正发生质的变化,一幅秦汉古韵、川西水乡的风情画卷已呈现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