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构建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新格局为目标导向,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从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载体和供给环境四方面深化思政课结构性改革,从特色供给、提高活力、高效供给三方面给出实践性建议,用改革的办法矫正思政教育供给与学生需求结构错配问题,能够全面提高思政教育供给侧的有效性和精准度,真正发挥大思政立德树人的“引领效应”和“倍增效应”。
[关键词]大思政;供给;需求;三全育人
[作者简介]李俊玲,常州機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研究”(2019SJB460);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2020-YBJG-16);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研究”(ZYB355)
“大思政”是一种贯穿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崭新工作路径,是教育主体全员化、目标定位层次化、教育方法系统化的教育价值取向。[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表现为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单一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之间的矛盾。[2]显然,构建新时代“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大思政”育人体系迫切需要提上日程。
“大思政”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新思想引领下的无处不“思政”、无人不参与的崭新工作路径,具有更广泛的参与性、广阔的时空延展性等特点,更应该施之有方,导之有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
一、高效供给——“大思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解决供需矛盾,通过引导和刺激需求来实现供给结构的创新,达到高效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因此,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与期待成为当前形势下“大思政”改革的目标,即通过供给结构革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供给的实效性。[4]
(一)以“满足需要,聚焦未来”筑供给之基
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正是当前教育改革热点之一,“大思政”供给侧改革就是要紧紧围绕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主流价值取向。[5][6]以思路创新,贴近学生、服务学生为改革中心,以围绕日常生活、注重学生体验为理念,让新时代高职大学生需求的新变化成为思政教学改革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全面优化供给结构,从而有效满足新时代学生个性化、动态化、多样化的需求及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以“破解难题,提高效能”建高效之核
针对当前思政教育供给端面临的主体单一、方式守旧、载体不足等关键问题,而造成的感染力较弱、育人效果差等现实难题,课程教学改革只有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特色供给、增强活性、高效供给”行动导向为引领,在实践中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资源、转变话语体系、培育师资队伍、升华课程内容、改革教育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实现“大思政”教学的黏附力、吸引力,真正让“大思政”活起来,引导学生“动”起来。[7]
(三)以“融合共促,三全育人”构高效之形
在校内打造“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建立由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党政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行政人员与后勤保障人员等三个层面构成的课程思政教育全员共同体;同时构建多方资源“跨界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思政资源与人文、专业、社会等多层次教育资源的衔接与融合[8];搭建形式灵活、内容多样的智慧课堂所引领的高效教学平台,注重体验的社会实践及展示平台,以及“立体化、多彩化、即时化、共享化”的网络资源平台,有效融合家庭教育和社会资源共投共制、共施共建、共融共享,通过供给端“高效”与“特色”,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在深度、广度与维度上的延展;以“共享工厂”项目为案例载体,实施“课程+讲座”“项目+实战”“竞赛+双创”的三段式育人模式[9],实施贯穿全过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及发展性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
二、供需矛盾——“大思政”供给端的结构性失衡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构建,更加关系到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把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供需之间的矛盾上,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供给生态环境单一
树立“大思政”思维、模式、生态的创新理念,是“大思政”良好教学生态构建的前提。目前“大思政”教学生态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诸如:没有完整的以创新动力和产出导向(Out-Based Education,OBE)的改革理念、教学和实践体系,在传承性、系统性、科学性方面的实施仍不完善,研究平台建设滞后。没有形成规范化、立体化的学科支撑;没有完善的内部保障体系,保障政策与措施不到位,导致其作用无法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有效体现;没有有效形成多方联动的联合机制和协同共促的三全育人格局,社会、学校、家庭等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不够等等。[10]
(二)教学供给模式简单趋同 供给侧“高效供给”强调的是有效供给,根据当前高职学生素质及来源地域差异大的特点,要求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屈从于差异性和独特性的特征,才能形成一套适应个性化、碎片化、动态化、多样化的全新教学模式,有效满足高职大学生多层次的需求。目前,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已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但仍有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没有与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及专业特色相结合,思政教学的有效性难以保障。
(三)教学供给方式墨守成规
个性化、差异化的思政课程教学供给模式是其高效教学质量的保障,然而当前三全育人在供给结构上仍然是墨守成规。表现为重灌输、轻实践的公共必修大课堂等现象;在供给层次上表现为相互脱节没有衔接的教学单元,没有形成相辅相成的系统性课程模块[11];在多元供给主体上缺乏联动,思政课程教师“单兵作战”,思政课教学“孤岛化”窘境,思政理论学科间协同性弱,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融合度低;在供给方式上,多样化教学手段利用不够,贴近学生生活不够,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教学供给资源分散涩滞
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是提升“大思政”供给质量的有效手段。[12]当前“大思政”资源供给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资源整合窄滞,协调沟通阻塞,没有有效的跨区域共享平台;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整合不够,特色实践基地薄弱;没有融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资源的全员育人格局;没有有效构建“互联网平台+个人”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移动大数据运用能力不足。
三、多元供给——新时代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构建模式
所谓“大思政”育人,是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和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因此,构建“大思政”的育人体系就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从教育供给主体出发进行改革,调动各方力量,凝聚合力,构建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
“大思政”对全员参与思政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牢牢抓住“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供给侧角度构建全方位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和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协同联动的育人体系为工作重点,协同推进思政课的显性价值引领和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的隐性价值渗透的有机融合,才能精准完成需求侧的响应,构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大思政”课。
(一)扩展多元主体,构建供给新格局
1.高职院校首先树立供给侧视角下的“三全”育人理念,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和客体需求之间的矛盾,即高职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单一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之间的矛盾,积极融合多方面提供的思政教育元素。
2.加強“大思政”机制建设。高职院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大思政”工作机制,搭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育人体系,明确思政课程教师、校内各部门人员、各行业典型先进人物的定位,多主体间紧密协作形成合力,努力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供给主体格局。
(二)推进“OBE”理念,革新供给内容
1.积极推进“大思政”的OBE教学改革。一是对现有思政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立体化、活页式教学资源整合,实现专题式项目化教学;二是要保证思政课程的学时,有效平衡思政理论课与实践课;三是要努力推广OBE教学法。OBE是以成果成效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满足学生需求侧为产出端,以课程思政学习效果为导向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实现优质的思政资源供给。
2.全力促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互融合嵌套。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属性要求,专业课程教师和思政课程教师都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课程思政”必然要成为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的重要选择。
(三)创新供给载体,践行“互联网+党建”“新媒体+思政”的工作机制
随着“互联网”进一步融入现代生活,各高校不断探索“互联网+党建”“新媒体+思政”的新模式,打造党建“智慧通道”“云平台”,思政微课堂、“云思政”,把党建引领和思政教学的物理空间延伸至虚拟空间。创建师生一体化基层党支部,充分调配单位内部党建工作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协同学生党、团、学、社等学生组织,做到党建引领团建,团建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13],积极实施党建思政创新载体规划项目,推行“互联网+党建”“新媒体+思政”等工作模式。
(四)搭建供给环境,营造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交融的“大思政”氛围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政工作格局为目标导向,深入挖掘提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推动“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专业与思政的交融,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心同向的育人格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推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育人成效。
四、供需平衡——新时代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实践探索
在实践探索中,“大思政”育人要从资源供给与多元需求两方面寻求平衡,供给方面主要体现在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载体和供给环境,需求方面则体现在特色供给、增强活力和高校供给等。
(一)供需平衡之特色供给
为了提高“大思政”育人的教育质量和创新特色,要为学生提供动态化、个性化、多样性、碎片化学习等特色模式。
1.创新教学模式。以当代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知习惯为出发点,以“理论连贯、强化实践、注重体验、贴近生活、活页专题、资源整合、服务特色”为落脚点,完善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2.遴选教学内容。为了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优化思政课程话语内容遴选,完善高职思政课话语方式,需要根据当代高职大学生新特点,建构适应时代的教学话语体系。在供给内容上分别从时代性、专业性和地域性特色进行研究,时代性是指供给内容和供给形式要与时代相适应,让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校园;专业性是指要根据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让课程思政的教学贴近专业特色。
3.建设“课内外互补”的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基地应具有地域性特色,根据当地红色人文历史资源强化红色基因,根据历史名人事迹打牢传统文化基础。并将现代发展地域特色与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结合,充分利用地域特色的学习内容,如明确具有实践教育功能的地方《党建地图》《红色地图》和《传统文化地图》,从而最终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
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特色供给方面充分挖掘“常州三杰”为代表的地方文化价值内涵,把红色资源、历史名人、大运河文化、新四军纪念馆等特色资源与专业结合起来,强化理论渗透与实践基地建设,形成新媒体下的特色专业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
学院着重实施课程思政,强化顶层设计,打造课程思政“一把手”工程,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课程思政研究项目组”实施OBE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和教学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实施“隐性融合”教育策略,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该学院2020年评选出校级“课程思政”先进团队9个、示范课程20门、优秀案例30个。其中“回应式教学模式研究”获江苏省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示范点项目;公共艺术在线课程《音乐与中国文化》获江苏省公共艺术微课比赛一等奖,并获学习强国平台经验推广;《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获国家精品在线课程荣誉;29部教材成功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4部教材获江苏省重点教材立项。
激发创新成果,积极搭建常州“立德树人”平台——“常州树人书记”工作室及国家级工作室项目,大力引导、培育和激励思政教育创新成果。
(二)供需平衡之增强活力
1.坚持文化创新。通过坚持“精神引领、品牌带动、典型示范”的理念增强“大思政”教育的活力,坚持以家国情怀、全人格教育为重点,打造层次多样、健康向上、环境高雅的校园活动,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真感受”,不断拓展文化的深度,实现“大思政”教学维度的延伸。
2.坚持平台创新。融合新媒体技术载体及“互联网+”平台,深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微课视频”“翻转课堂”“微电影”等多种“碎片化”方式及“紅色领航”“学习强国”等思政辅学平台,加快数字化课程建设,充分扩展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及“实操化”。
3.强化整合资源,以“大思政”理念促进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和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首先是加强校内资源整合,强化全员育人氛围;其次是整合域内高校优势教育资源,实现区域资源协同共享,并通过建立教育协作共同体,让师生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再次是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协调文化实践基地;最后是数字化资源整合,有效利用各类优质课程资源平台,充分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
4.引入工业文化,建设凸显工业文化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在推进工业化的探索实践中我国已经培育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例如三线建设、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一系列先进工业文化典型,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单位和英雄模范,也留下了大量承载工业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先进工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是校企合作进入深层次环节的关键和重要途径,也是高职思政课适应社会的需求、坚持守正创新的有益探索。在思政课教学中提前给高职大学生进行工业文化教育和熏陶,以工业文化为主轴实现对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地方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整合,有益于提升高职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觉。
5.多元主体,探索建立建设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共投、共商、共管、共育”的育人新机制。例如产业学院及共享工厂等形式,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各个环节的有效资源,搭建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提高“大思政”协同教育的倍增效应,从多方面、多种形式进行引导,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增强“大思政”的活力;创新“大思政”的组织形式和教育内容的植入形式,进而提升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从增强供给活力入手,利用信息技术集成时空要素、评价要素、交互要素,打造了“求知行远”思政课移动互联教学平台,构建了新型“时空拓展+泛在学习+精准评价”三位一体的思政教学模式。疫情期间,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录制并在平台上推出思政战“疫”小课堂系列主题微课,通过运用该平台辅学引导、评价驱动、调查回应、展示激励四大模块功能,有效解决了思政课教学互动难、实践难、评价难的问题,构筑思政课程网络育人新生态。
在“多元主体”育人改革方面,目前已成立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汇博智行机器人产业学院、北京精雕产业学院、仕泰隆智能产业学院等五大产业学院,让企业“5S”标准提前进入校园,共同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实施资金共投——学校投入人才培养服务费、双方共投创新中心建设资金;方案共制——共同制订专业集群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共施——采取“一课双师”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一项目、一团队”模块化教学路径;资源共建——双方共建集“专业标准输出、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应用、成果孵化推广”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师资共融——共同组建“项目引领矩阵联动”的校企混编、专业融合教学团队;成果共享——积极推进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共享创新应用成果;风险共担——学校制定绩效考核评估体系,每年对双主体办学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校企双方共同打造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融合式、高水平、结构化的“混编型”教学团队。校企联合制定基于工匠精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目标为导向,将现代工匠精神及工业文化目标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实践为导向,将真实的企业项目融入项目化课程体系中;以职业为导向,将1+X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内容贯穿于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在教材改革方面,整理出版“贯穿式、立体化、活页式”教材,在引入课程思政内容中着重强化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融入美育和体育,出版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教材。
(三)供需平衡之高效供给
高效供给是解决教学供给矛盾的根本保障。首先要有完备的组织、制度和经费保障,才能够顺利构建育人体系及实施;其次是制定连续不间断的培养方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采取不同方案进行思政教育,搭建“三全”育人平台;再次是构建精准育人的实施体系,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实施课程思政行动计划,对学生进行课程精细化教学,结合专业课程、课程特色,设计课程导论环节,强调专业伦理、时政要素、工匠精神等思政内容,比如有的课程适合于渗透“大国工匠”精神,注重培养学生专注、坚持、毅力及专业知识;有的课程适合渗透文化自信,其中可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及工业文化;有的课程适合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包括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能力等等。总而言之要在课程思政内容设置过程中,对每一门专业课和公共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分清侧重,以达到精准供给与精准考核的目的。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结合上注重“大思政”引领下的专创融合教育,例如,人工智能技术专业团队的口罩遮挡下的人脸识别及非接触体温检测设备的研发项目,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过程,掌握人工智能算法的原理和应用,让学生总结“智能战疫”中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并把这段难忘的人生经历转为奋斗不止的精神动力。教师在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表达和沟通,重视提升自己的敏锐感知力,养成勤学善思的学习习惯,增强自己的行动力。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在高职院校构建和实施“大思政”育人体系,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新格局为目标导向,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补齐短板,强化供给,从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载体和供给环境四个方面深化思政课结构性改革,从特色供给、提高活力、高效供给三个方面给出实践性建议,才能实现生态、模式、方式、资源上的创新与突破,全面提升思政教育供给端的有效性和精准度,为“大思政”立德树人提供可靠保障,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闯.构建多方参与,共同推动的“大思政”工作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17,(12).
[2]屈文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2017,(7).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業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李忠昶.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医学院校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6).
[5]夏建国,叶林娟,章申.高校“三全育人”协同体制机制及路径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
[6]陶好飞,莫勇.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8).
[7]史美青.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06).
[8]金爱国,吴加权,邢晖.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14).
[9]中国科技网.常州机电:“三段式”模式,让高技能人才培养走向高质量.[EB/OL]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9-12/24/content_846707.s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scene=2&clicktime=1577177870&en%E2%80%A6%00%00,2019-12-24.
[10]岳金霞,吴琼.OBE理论视角下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9,(5).
[11]张贺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
[12]汤涛.略论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
[13]刘艳艳,顾润国.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
[责任编辑:马丽莎]
[关键词]大思政;供给;需求;三全育人
[作者简介]李俊玲,常州機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研究”(2019SJB460);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2020-YBJG-16);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研究”(ZYB355)
“大思政”是一种贯穿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崭新工作路径,是教育主体全员化、目标定位层次化、教育方法系统化的教育价值取向。[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表现为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单一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之间的矛盾。[2]显然,构建新时代“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大思政”育人体系迫切需要提上日程。
“大思政”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新思想引领下的无处不“思政”、无人不参与的崭新工作路径,具有更广泛的参与性、广阔的时空延展性等特点,更应该施之有方,导之有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
一、高效供给——“大思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解决供需矛盾,通过引导和刺激需求来实现供给结构的创新,达到高效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因此,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与期待成为当前形势下“大思政”改革的目标,即通过供给结构革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供给的实效性。[4]
(一)以“满足需要,聚焦未来”筑供给之基
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正是当前教育改革热点之一,“大思政”供给侧改革就是要紧紧围绕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主流价值取向。[5][6]以思路创新,贴近学生、服务学生为改革中心,以围绕日常生活、注重学生体验为理念,让新时代高职大学生需求的新变化成为思政教学改革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全面优化供给结构,从而有效满足新时代学生个性化、动态化、多样化的需求及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以“破解难题,提高效能”建高效之核
针对当前思政教育供给端面临的主体单一、方式守旧、载体不足等关键问题,而造成的感染力较弱、育人效果差等现实难题,课程教学改革只有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特色供给、增强活性、高效供给”行动导向为引领,在实践中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资源、转变话语体系、培育师资队伍、升华课程内容、改革教育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实现“大思政”教学的黏附力、吸引力,真正让“大思政”活起来,引导学生“动”起来。[7]
(三)以“融合共促,三全育人”构高效之形
在校内打造“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建立由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党政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行政人员与后勤保障人员等三个层面构成的课程思政教育全员共同体;同时构建多方资源“跨界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思政资源与人文、专业、社会等多层次教育资源的衔接与融合[8];搭建形式灵活、内容多样的智慧课堂所引领的高效教学平台,注重体验的社会实践及展示平台,以及“立体化、多彩化、即时化、共享化”的网络资源平台,有效融合家庭教育和社会资源共投共制、共施共建、共融共享,通过供给端“高效”与“特色”,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在深度、广度与维度上的延展;以“共享工厂”项目为案例载体,实施“课程+讲座”“项目+实战”“竞赛+双创”的三段式育人模式[9],实施贯穿全过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及发展性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
二、供需矛盾——“大思政”供给端的结构性失衡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构建,更加关系到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把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供需之间的矛盾上,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供给生态环境单一
树立“大思政”思维、模式、生态的创新理念,是“大思政”良好教学生态构建的前提。目前“大思政”教学生态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诸如:没有完整的以创新动力和产出导向(Out-Based Education,OBE)的改革理念、教学和实践体系,在传承性、系统性、科学性方面的实施仍不完善,研究平台建设滞后。没有形成规范化、立体化的学科支撑;没有完善的内部保障体系,保障政策与措施不到位,导致其作用无法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有效体现;没有有效形成多方联动的联合机制和协同共促的三全育人格局,社会、学校、家庭等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不够等等。[10]
(二)教学供给模式简单趋同 供给侧“高效供给”强调的是有效供给,根据当前高职学生素质及来源地域差异大的特点,要求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屈从于差异性和独特性的特征,才能形成一套适应个性化、碎片化、动态化、多样化的全新教学模式,有效满足高职大学生多层次的需求。目前,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已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但仍有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没有与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及专业特色相结合,思政教学的有效性难以保障。
(三)教学供给方式墨守成规
个性化、差异化的思政课程教学供给模式是其高效教学质量的保障,然而当前三全育人在供给结构上仍然是墨守成规。表现为重灌输、轻实践的公共必修大课堂等现象;在供给层次上表现为相互脱节没有衔接的教学单元,没有形成相辅相成的系统性课程模块[11];在多元供给主体上缺乏联动,思政课程教师“单兵作战”,思政课教学“孤岛化”窘境,思政理论学科间协同性弱,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融合度低;在供给方式上,多样化教学手段利用不够,贴近学生生活不够,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教学供给资源分散涩滞
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是提升“大思政”供给质量的有效手段。[12]当前“大思政”资源供给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资源整合窄滞,协调沟通阻塞,没有有效的跨区域共享平台;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整合不够,特色实践基地薄弱;没有融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资源的全员育人格局;没有有效构建“互联网平台+个人”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移动大数据运用能力不足。
三、多元供给——新时代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构建模式
所谓“大思政”育人,是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和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因此,构建“大思政”的育人体系就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从教育供给主体出发进行改革,调动各方力量,凝聚合力,构建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
“大思政”对全员参与思政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牢牢抓住“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供给侧角度构建全方位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和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协同联动的育人体系为工作重点,协同推进思政课的显性价值引领和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的隐性价值渗透的有机融合,才能精准完成需求侧的响应,构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大思政”课。
(一)扩展多元主体,构建供给新格局
1.高职院校首先树立供给侧视角下的“三全”育人理念,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和客体需求之间的矛盾,即高职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单一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之间的矛盾,积极融合多方面提供的思政教育元素。
2.加強“大思政”机制建设。高职院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大思政”工作机制,搭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育人体系,明确思政课程教师、校内各部门人员、各行业典型先进人物的定位,多主体间紧密协作形成合力,努力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供给主体格局。
(二)推进“OBE”理念,革新供给内容
1.积极推进“大思政”的OBE教学改革。一是对现有思政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立体化、活页式教学资源整合,实现专题式项目化教学;二是要保证思政课程的学时,有效平衡思政理论课与实践课;三是要努力推广OBE教学法。OBE是以成果成效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满足学生需求侧为产出端,以课程思政学习效果为导向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实现优质的思政资源供给。
2.全力促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互融合嵌套。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属性要求,专业课程教师和思政课程教师都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课程思政”必然要成为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的重要选择。
(三)创新供给载体,践行“互联网+党建”“新媒体+思政”的工作机制
随着“互联网”进一步融入现代生活,各高校不断探索“互联网+党建”“新媒体+思政”的新模式,打造党建“智慧通道”“云平台”,思政微课堂、“云思政”,把党建引领和思政教学的物理空间延伸至虚拟空间。创建师生一体化基层党支部,充分调配单位内部党建工作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协同学生党、团、学、社等学生组织,做到党建引领团建,团建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13],积极实施党建思政创新载体规划项目,推行“互联网+党建”“新媒体+思政”等工作模式。
(四)搭建供给环境,营造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交融的“大思政”氛围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政工作格局为目标导向,深入挖掘提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推动“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专业与思政的交融,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心同向的育人格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推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育人成效。
四、供需平衡——新时代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实践探索
在实践探索中,“大思政”育人要从资源供给与多元需求两方面寻求平衡,供给方面主要体现在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载体和供给环境,需求方面则体现在特色供给、增强活力和高校供给等。
(一)供需平衡之特色供给
为了提高“大思政”育人的教育质量和创新特色,要为学生提供动态化、个性化、多样性、碎片化学习等特色模式。
1.创新教学模式。以当代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知习惯为出发点,以“理论连贯、强化实践、注重体验、贴近生活、活页专题、资源整合、服务特色”为落脚点,完善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2.遴选教学内容。为了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优化思政课程话语内容遴选,完善高职思政课话语方式,需要根据当代高职大学生新特点,建构适应时代的教学话语体系。在供给内容上分别从时代性、专业性和地域性特色进行研究,时代性是指供给内容和供给形式要与时代相适应,让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校园;专业性是指要根据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让课程思政的教学贴近专业特色。
3.建设“课内外互补”的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基地应具有地域性特色,根据当地红色人文历史资源强化红色基因,根据历史名人事迹打牢传统文化基础。并将现代发展地域特色与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结合,充分利用地域特色的学习内容,如明确具有实践教育功能的地方《党建地图》《红色地图》和《传统文化地图》,从而最终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
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特色供给方面充分挖掘“常州三杰”为代表的地方文化价值内涵,把红色资源、历史名人、大运河文化、新四军纪念馆等特色资源与专业结合起来,强化理论渗透与实践基地建设,形成新媒体下的特色专业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
学院着重实施课程思政,强化顶层设计,打造课程思政“一把手”工程,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课程思政研究项目组”实施OBE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和教学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实施“隐性融合”教育策略,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该学院2020年评选出校级“课程思政”先进团队9个、示范课程20门、优秀案例30个。其中“回应式教学模式研究”获江苏省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示范点项目;公共艺术在线课程《音乐与中国文化》获江苏省公共艺术微课比赛一等奖,并获学习强国平台经验推广;《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获国家精品在线课程荣誉;29部教材成功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4部教材获江苏省重点教材立项。
激发创新成果,积极搭建常州“立德树人”平台——“常州树人书记”工作室及国家级工作室项目,大力引导、培育和激励思政教育创新成果。
(二)供需平衡之增强活力
1.坚持文化创新。通过坚持“精神引领、品牌带动、典型示范”的理念增强“大思政”教育的活力,坚持以家国情怀、全人格教育为重点,打造层次多样、健康向上、环境高雅的校园活动,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真感受”,不断拓展文化的深度,实现“大思政”教学维度的延伸。
2.坚持平台创新。融合新媒体技术载体及“互联网+”平台,深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微课视频”“翻转课堂”“微电影”等多种“碎片化”方式及“紅色领航”“学习强国”等思政辅学平台,加快数字化课程建设,充分扩展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及“实操化”。
3.强化整合资源,以“大思政”理念促进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和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首先是加强校内资源整合,强化全员育人氛围;其次是整合域内高校优势教育资源,实现区域资源协同共享,并通过建立教育协作共同体,让师生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再次是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协调文化实践基地;最后是数字化资源整合,有效利用各类优质课程资源平台,充分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
4.引入工业文化,建设凸显工业文化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在推进工业化的探索实践中我国已经培育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例如三线建设、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一系列先进工业文化典型,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单位和英雄模范,也留下了大量承载工业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先进工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是校企合作进入深层次环节的关键和重要途径,也是高职思政课适应社会的需求、坚持守正创新的有益探索。在思政课教学中提前给高职大学生进行工业文化教育和熏陶,以工业文化为主轴实现对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地方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整合,有益于提升高职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觉。
5.多元主体,探索建立建设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共投、共商、共管、共育”的育人新机制。例如产业学院及共享工厂等形式,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各个环节的有效资源,搭建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提高“大思政”协同教育的倍增效应,从多方面、多种形式进行引导,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增强“大思政”的活力;创新“大思政”的组织形式和教育内容的植入形式,进而提升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从增强供给活力入手,利用信息技术集成时空要素、评价要素、交互要素,打造了“求知行远”思政课移动互联教学平台,构建了新型“时空拓展+泛在学习+精准评价”三位一体的思政教学模式。疫情期间,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录制并在平台上推出思政战“疫”小课堂系列主题微课,通过运用该平台辅学引导、评价驱动、调查回应、展示激励四大模块功能,有效解决了思政课教学互动难、实践难、评价难的问题,构筑思政课程网络育人新生态。
在“多元主体”育人改革方面,目前已成立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汇博智行机器人产业学院、北京精雕产业学院、仕泰隆智能产业学院等五大产业学院,让企业“5S”标准提前进入校园,共同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实施资金共投——学校投入人才培养服务费、双方共投创新中心建设资金;方案共制——共同制订专业集群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共施——采取“一课双师”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一项目、一团队”模块化教学路径;资源共建——双方共建集“专业标准输出、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应用、成果孵化推广”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师资共融——共同组建“项目引领矩阵联动”的校企混编、专业融合教学团队;成果共享——积极推进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共享创新应用成果;风险共担——学校制定绩效考核评估体系,每年对双主体办学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校企双方共同打造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融合式、高水平、结构化的“混编型”教学团队。校企联合制定基于工匠精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目标为导向,将现代工匠精神及工业文化目标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实践为导向,将真实的企业项目融入项目化课程体系中;以职业为导向,将1+X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内容贯穿于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在教材改革方面,整理出版“贯穿式、立体化、活页式”教材,在引入课程思政内容中着重强化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融入美育和体育,出版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教材。
(三)供需平衡之高效供给
高效供给是解决教学供给矛盾的根本保障。首先要有完备的组织、制度和经费保障,才能够顺利构建育人体系及实施;其次是制定连续不间断的培养方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采取不同方案进行思政教育,搭建“三全”育人平台;再次是构建精准育人的实施体系,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实施课程思政行动计划,对学生进行课程精细化教学,结合专业课程、课程特色,设计课程导论环节,强调专业伦理、时政要素、工匠精神等思政内容,比如有的课程适合于渗透“大国工匠”精神,注重培养学生专注、坚持、毅力及专业知识;有的课程适合渗透文化自信,其中可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及工业文化;有的课程适合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包括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能力等等。总而言之要在课程思政内容设置过程中,对每一门专业课和公共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分清侧重,以达到精准供给与精准考核的目的。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结合上注重“大思政”引领下的专创融合教育,例如,人工智能技术专业团队的口罩遮挡下的人脸识别及非接触体温检测设备的研发项目,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过程,掌握人工智能算法的原理和应用,让学生总结“智能战疫”中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并把这段难忘的人生经历转为奋斗不止的精神动力。教师在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表达和沟通,重视提升自己的敏锐感知力,养成勤学善思的学习习惯,增强自己的行动力。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在高职院校构建和实施“大思政”育人体系,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新格局为目标导向,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补齐短板,强化供给,从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载体和供给环境四个方面深化思政课结构性改革,从特色供给、提高活力、高效供给三个方面给出实践性建议,才能实现生态、模式、方式、资源上的创新与突破,全面提升思政教育供给端的有效性和精准度,为“大思政”立德树人提供可靠保障,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闯.构建多方参与,共同推动的“大思政”工作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17,(12).
[2]屈文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2017,(7).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業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李忠昶.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医学院校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6).
[5]夏建国,叶林娟,章申.高校“三全育人”协同体制机制及路径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
[6]陶好飞,莫勇.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8).
[7]史美青.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06).
[8]金爱国,吴加权,邢晖.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14).
[9]中国科技网.常州机电:“三段式”模式,让高技能人才培养走向高质量.[EB/OL]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9-12/24/content_846707.s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scene=2&clicktime=1577177870&en%E2%80%A6%00%00,2019-12-24.
[10]岳金霞,吴琼.OBE理论视角下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9,(5).
[11]张贺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
[12]汤涛.略论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
[13]刘艳艳,顾润国.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
[责任编辑:马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