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最喜讲“缘”。不独大陆的中国人如此,港台及海外华人一般无二。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概念。据说不少翻译家曾为此大伤脑筋,其准确诠释的难度几可比肩“道”、“气”之流。
“缘”之一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中,可说是用途极广而又内涵极为丰富的。
若干年前,在北京的商厦店铺和酒肆茶坊之中,乃至人们居室的壁间案头,随处可见张挂着一首名为“莫生气”的歌谣,其开头的两句是“人生好比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歌谣的大意是说遇事不要过于较真,人在不如意时要善于自我调节宽解。这虽然有类似阿Q 的“精神胜利法”之嫌,但在时下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倒不失为一种自我心理调适或如社会心理学中所说“自助”的办法。至于实际上是否有效就因人而异了。
有意思的是所谓“有缘”,这种说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
你看,民谣俗语之中,常常涉及“缘”字。如:“相见即是有缘”、“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有因必有缘,有缘必有因”、“同船共渡,便有五百年的缘分”如此等等。生活中谈及的“缘”如:男女二人相识,便是“有缘”;因此而结成夫妻,就叫“姻缘”;倘若将来又离婚了,则叫“缘尽”。朋友之间也是如此,故而有“缘至则聚,缘尽则散”的说法。
不同的缘又因过程和结果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过程和结果好的称作“良缘”、“善缘”。所以美满的婚姻又叫“金玉良缘”。和尚募化则称“结个善缘”。过程和结果不好的则称作“孽缘”,例如结局悲惨的婚姻或爱情便被称作“孽缘”。还有以“缘”作书名或文名的,古代如《醒世姻缘》、《啼笑姻缘》、《再生缘》等等;现代小说如《尘缘的感念》、《邻居是缘》、《随缘》等等。还有以“缘”入诗的,如谢灵运诗“长与欢爱别,永绝平生缘”、杜甫诗“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诸如此类。
现实之中所用的缘就更多了,几乎在各种场合都能听到人们把“缘”字挂在嘴边。大抵来讲,眼下的人际交往,无论是相识相遇相聚相会,但凡只要感觉愉悦快乐,便往往会说一句:“缘分呐!” 缘的意义和应用,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究竟什么是“缘”或“缘分”?我曾就此问题向很多朋友发问求教,答案也是形形色色。比较多的一种说法是:该有的自然会有,不该有的怎么努力也没有,这就是缘。
如此说来,细细品味这诸多的“缘”字,便不难体会出:我们日常所说的“有缘”、“缘分”之“缘”,倘若从哲学的意义而言,其实指的是一种“必然的联系”。有这种“必然的联系” 便是“有缘”,没有这种“必然的联系”便是“无缘”。
这种必然的联系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有时也指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记得在《聊斋》之类明清时的笔记小说中看过这样的故事:某人自幼喜游佛寺,爱听梵唱,高僧因而断言其“夙有慧根,与佛门有缘云云。
不过,多数情况下“缘”还是指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倘若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联系,而又把这种联系视为必定会有、不可避免的,则往往将其归之于“有缘”。同样,倘若关系断绝或联系不再,则将其归之于“缘尽”。以这种解释去看待“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其意义便不言自明了。而“同船共渡,便有五百年的缘分”更无异是说: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偶遇,其实都是前生注定的。
由此不难窥见中国人的人生态度。
我们中国人对于人生的遭际遇合往往抱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和认识,看似截然相反,实则相辅相成。
一方面,有时会把人生的际遇看作是一种偶然的随机的过程。古诗有云:“人生到处何所似?恰似鸿爪印雪泥。”鸟儿飞来飞去,这里停一停,那里站一站,虽然留下了停驻的痕迹,却完全是随心所至,并没有预先的规定。人生也是如此,到过哪些地方,认识哪些人,都是由很多偶然的因素造成的,不存在命中注定的必然性。
但另一方面,有时又把人生的经历看作一种带有宿命色彩的必然过程。古语有云:“相见即是有缘。”由此去认识,则人与人之间的任何联系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其必然的原因。所谓“絮果兰因”、“有因必有缘”,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人生态度看似消极,实则是启示人们应从追究原因的方面去认识结果,暗含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意思;以鼓励人们去多结善缘、良缘,少造恶缘、孽缘;具有反省的味道。由此看来,其中未必没有积极意义。
所以,我们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真是十分耐人寻味,可以说是既重天道,又重人为。倘若用哲学的语言来归纳,便是“由偶然中看到必然,由随机中看到规律”。
“缘”之真谛,或许即在于此?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概念。据说不少翻译家曾为此大伤脑筋,其准确诠释的难度几可比肩“道”、“气”之流。
“缘”之一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中,可说是用途极广而又内涵极为丰富的。
若干年前,在北京的商厦店铺和酒肆茶坊之中,乃至人们居室的壁间案头,随处可见张挂着一首名为“莫生气”的歌谣,其开头的两句是“人生好比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歌谣的大意是说遇事不要过于较真,人在不如意时要善于自我调节宽解。这虽然有类似阿Q 的“精神胜利法”之嫌,但在时下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倒不失为一种自我心理调适或如社会心理学中所说“自助”的办法。至于实际上是否有效就因人而异了。
有意思的是所谓“有缘”,这种说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
你看,民谣俗语之中,常常涉及“缘”字。如:“相见即是有缘”、“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有因必有缘,有缘必有因”、“同船共渡,便有五百年的缘分”如此等等。生活中谈及的“缘”如:男女二人相识,便是“有缘”;因此而结成夫妻,就叫“姻缘”;倘若将来又离婚了,则叫“缘尽”。朋友之间也是如此,故而有“缘至则聚,缘尽则散”的说法。
不同的缘又因过程和结果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过程和结果好的称作“良缘”、“善缘”。所以美满的婚姻又叫“金玉良缘”。和尚募化则称“结个善缘”。过程和结果不好的则称作“孽缘”,例如结局悲惨的婚姻或爱情便被称作“孽缘”。还有以“缘”作书名或文名的,古代如《醒世姻缘》、《啼笑姻缘》、《再生缘》等等;现代小说如《尘缘的感念》、《邻居是缘》、《随缘》等等。还有以“缘”入诗的,如谢灵运诗“长与欢爱别,永绝平生缘”、杜甫诗“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诸如此类。
现实之中所用的缘就更多了,几乎在各种场合都能听到人们把“缘”字挂在嘴边。大抵来讲,眼下的人际交往,无论是相识相遇相聚相会,但凡只要感觉愉悦快乐,便往往会说一句:“缘分呐!” 缘的意义和应用,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究竟什么是“缘”或“缘分”?我曾就此问题向很多朋友发问求教,答案也是形形色色。比较多的一种说法是:该有的自然会有,不该有的怎么努力也没有,这就是缘。
如此说来,细细品味这诸多的“缘”字,便不难体会出:我们日常所说的“有缘”、“缘分”之“缘”,倘若从哲学的意义而言,其实指的是一种“必然的联系”。有这种“必然的联系” 便是“有缘”,没有这种“必然的联系”便是“无缘”。
这种必然的联系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有时也指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记得在《聊斋》之类明清时的笔记小说中看过这样的故事:某人自幼喜游佛寺,爱听梵唱,高僧因而断言其“夙有慧根,与佛门有缘云云。
不过,多数情况下“缘”还是指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倘若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联系,而又把这种联系视为必定会有、不可避免的,则往往将其归之于“有缘”。同样,倘若关系断绝或联系不再,则将其归之于“缘尽”。以这种解释去看待“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其意义便不言自明了。而“同船共渡,便有五百年的缘分”更无异是说: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偶遇,其实都是前生注定的。
由此不难窥见中国人的人生态度。
我们中国人对于人生的遭际遇合往往抱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和认识,看似截然相反,实则相辅相成。
一方面,有时会把人生的际遇看作是一种偶然的随机的过程。古诗有云:“人生到处何所似?恰似鸿爪印雪泥。”鸟儿飞来飞去,这里停一停,那里站一站,虽然留下了停驻的痕迹,却完全是随心所至,并没有预先的规定。人生也是如此,到过哪些地方,认识哪些人,都是由很多偶然的因素造成的,不存在命中注定的必然性。
但另一方面,有时又把人生的经历看作一种带有宿命色彩的必然过程。古语有云:“相见即是有缘。”由此去认识,则人与人之间的任何联系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其必然的原因。所谓“絮果兰因”、“有因必有缘”,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人生态度看似消极,实则是启示人们应从追究原因的方面去认识结果,暗含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意思;以鼓励人们去多结善缘、良缘,少造恶缘、孽缘;具有反省的味道。由此看来,其中未必没有积极意义。
所以,我们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真是十分耐人寻味,可以说是既重天道,又重人为。倘若用哲学的语言来归纳,便是“由偶然中看到必然,由随机中看到规律”。
“缘”之真谛,或许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