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镇化建设能够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地都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模式,本文首先阐述我国多年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其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今后新型城镇化建设打开思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机制;产业支撑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脚步逐渐加快,同时带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据专家预计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而在此过程中,逐渐发现很多问题,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一、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首先是人口因素,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53.73%),农业人口为62961万人(46.27%),而在这些农业人口中,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缺少专业职业技能,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大阻力。其次是资金因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离不开资金支持,仅靠国家下拨的款项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筹措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也是当前的一大问题。第三是资源因素。由于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总量有限,加上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有限,使得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低下,有些地区还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
2.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管理不到位。有些乡镇没有编制乡镇总体规划,使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得相邻城镇之间、城镇与周边之间难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部分乡镇有总体规划,也设有详细控规,不注重特色设计,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大中城市建设长期存在“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期”等问题,造成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协调。
3.新型城镇化建设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首先是道路设计不科学,而且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出现交通拥挤、出行不便等问题。其次是给排水系統过于落后,无法保证居民生活用水质量,另一方面生活及工业污水处理问题也亟待解决。第三是环境卫生问题,缺乏有力的保护措施,生活垃圾没有专门的处理措施。第四是教育和医疗设施有待提高,外来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存在入学难、费用高等问题。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1.科学规划,建设高质量城镇。
首先是要准确定位城镇发展方向。正确合理的发展定位是科学制定规划的前提,决定着城镇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其次是邀请高水平专家参与设计。知名专家和规划设计机构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站得高、看得远、观念新,能够更准确把握城镇发展脉搏,量身制定城镇规划。第三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在制定城镇规划中,除了要立足本地实际进行规划外,必须还要站在全局角度、更高位置来审视一个地区的发展,只有将本地规划融入地区发展大环境中,才能紧跟全局发展步伐,获得更多支持。因此在制定城镇发展规划中,可以邀请各级领导参与论证,将城镇发展纳入全局发展规划中,保证规划全面合理,长远超前。
2.加强管理,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大力实施“数字城管”和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乡镇小城镇管理配套机构建设,健全市政环卫、行政执法等机构。二是完善城管综合执法机制。进一步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重点地段和重点区域市容市貌和客运交通秩序等的综合整治力度,形成良好的城市秩序。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利。赋予重点城镇更大的管理自主权,完善城镇管理法规,突出城镇文化特色,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一种市民认识到位、部门监督有力、社会自觉共管的城市管理新局面。
3.扶持产业,带动城镇经济发展。
首先是要加强城镇战略规划研究,培育发展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区域发展政策指导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避免趋同发展、低水平竞争。其次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县域经济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低耗能、节水型工业。建制镇、中心乡镇要发展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优化园区企业布局,实现上下游产业衔接,减少资源浪费。搞好招商引资,扩大园区发展规模,拉长产业链条。重视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力。
4.户籍改革,促进城镇农转非。
户籍制度改革不是一项单纯变更户口的工作,随之进行的是相关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改革,要求各地区根据本地经济水平、综合承载能力等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先放开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对已在城镇取得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来源但仍是农村居民身份的人员,居住满一定年限后优先办理;对具有投资移民性质的人员,在户籍管理上相应实行优惠政策。然后再逐渐放开小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的户籍管理,通过自下而上的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户籍管理制度。对暂时不具备在城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改善公共服务,加强权益保护,使这部分人员能够享受到满意的教育、医疗、培训、居住条件。
5.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城镇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是加强城市总体建筑风格的规划设计。提炼出一批形象生动、内涵丰富、雅俗共赏的地域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体现到城镇的空间布局中去。其次是加强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历史特色建筑和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摸底和立法保护。有计划地对历史特色建筑进行恢复性修建、保护性修缮、展示性利用。第三是规划建设文化中心功能区和重点文化街区。加快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文化公园、特色街区等项目建设进度。
参考文献:
[1]马晓河,胡拥军.中国城镇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与未来总体战略构想[J].农业经济问题,2010(11).
[2]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机制;产业支撑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脚步逐渐加快,同时带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据专家预计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而在此过程中,逐渐发现很多问题,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一、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首先是人口因素,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53.73%),农业人口为62961万人(46.27%),而在这些农业人口中,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缺少专业职业技能,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大阻力。其次是资金因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离不开资金支持,仅靠国家下拨的款项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筹措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也是当前的一大问题。第三是资源因素。由于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总量有限,加上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有限,使得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低下,有些地区还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
2.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管理不到位。有些乡镇没有编制乡镇总体规划,使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得相邻城镇之间、城镇与周边之间难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部分乡镇有总体规划,也设有详细控规,不注重特色设计,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大中城市建设长期存在“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期”等问题,造成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协调。
3.新型城镇化建设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首先是道路设计不科学,而且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出现交通拥挤、出行不便等问题。其次是给排水系統过于落后,无法保证居民生活用水质量,另一方面生活及工业污水处理问题也亟待解决。第三是环境卫生问题,缺乏有力的保护措施,生活垃圾没有专门的处理措施。第四是教育和医疗设施有待提高,外来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存在入学难、费用高等问题。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1.科学规划,建设高质量城镇。
首先是要准确定位城镇发展方向。正确合理的发展定位是科学制定规划的前提,决定着城镇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其次是邀请高水平专家参与设计。知名专家和规划设计机构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站得高、看得远、观念新,能够更准确把握城镇发展脉搏,量身制定城镇规划。第三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在制定城镇规划中,除了要立足本地实际进行规划外,必须还要站在全局角度、更高位置来审视一个地区的发展,只有将本地规划融入地区发展大环境中,才能紧跟全局发展步伐,获得更多支持。因此在制定城镇发展规划中,可以邀请各级领导参与论证,将城镇发展纳入全局发展规划中,保证规划全面合理,长远超前。
2.加强管理,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大力实施“数字城管”和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乡镇小城镇管理配套机构建设,健全市政环卫、行政执法等机构。二是完善城管综合执法机制。进一步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重点地段和重点区域市容市貌和客运交通秩序等的综合整治力度,形成良好的城市秩序。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利。赋予重点城镇更大的管理自主权,完善城镇管理法规,突出城镇文化特色,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一种市民认识到位、部门监督有力、社会自觉共管的城市管理新局面。
3.扶持产业,带动城镇经济发展。
首先是要加强城镇战略规划研究,培育发展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区域发展政策指导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避免趋同发展、低水平竞争。其次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县域经济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低耗能、节水型工业。建制镇、中心乡镇要发展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优化园区企业布局,实现上下游产业衔接,减少资源浪费。搞好招商引资,扩大园区发展规模,拉长产业链条。重视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力。
4.户籍改革,促进城镇农转非。
户籍制度改革不是一项单纯变更户口的工作,随之进行的是相关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改革,要求各地区根据本地经济水平、综合承载能力等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先放开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对已在城镇取得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来源但仍是农村居民身份的人员,居住满一定年限后优先办理;对具有投资移民性质的人员,在户籍管理上相应实行优惠政策。然后再逐渐放开小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的户籍管理,通过自下而上的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户籍管理制度。对暂时不具备在城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改善公共服务,加强权益保护,使这部分人员能够享受到满意的教育、医疗、培训、居住条件。
5.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城镇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是加强城市总体建筑风格的规划设计。提炼出一批形象生动、内涵丰富、雅俗共赏的地域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体现到城镇的空间布局中去。其次是加强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历史特色建筑和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摸底和立法保护。有计划地对历史特色建筑进行恢复性修建、保护性修缮、展示性利用。第三是规划建设文化中心功能区和重点文化街区。加快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文化公园、特色街区等项目建设进度。
参考文献:
[1]马晓河,胡拥军.中国城镇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与未来总体战略构想[J].农业经济问题,2010(11).
[2]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