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老街区承载了城市历史发展的文化脉络,是城市记忆与个性的活化石。厦门中山路片区是厦门生活态的缩影,如何进行有机更新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议题。在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之前,该地区的调研工作应当是持续的,系统的并且发展着的工作.
关键词:调研策略;有机更新;保护
摘要:城市老街区承载了城市历史发展的文化脉络,是城市记忆与个性的活化石。厦门中山路片区是厦门生活态的缩影,如何进行有机更新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议题。在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之前,该地区的调研工作应当是持续的,系统的并且发展着的工作。
关键词:调研策略、有机更新、保护
笔者在研究生阶段参与杭州中山路保护与更新项目的调研及策略设计等基础工作,后于厦门任教,对厦门中山路片区遗存的丰富业态、特色建筑、城市肌理及地区所呈现出的立体的生活气息所感染。借助学生实践周时间,展开中山路片区调研工作,耗时总计40天,分2个阶段记录中山路当下城市现状,并对日后可能的城市更新策略的提出提供借鉴。
项目概况
中山路此名最早于南京出现,是各个城市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规划的城市主干道。厦门中山路片区是以中山路为中心的骑楼街区,包括东西向的厦禾路、大同路、思明东西路、中山路和南北向思明南北路及之路大中路,镇海路等。厦门最早的一条马路开元路(即提督码头至浮屿)也位于该区位中。该区位中以骑楼建筑为特色,建筑随地形高低起伏,最早兴起于1925年前后,是厦门城市旧城改造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是当时华侨在华投资房地产的重要成果。
调研阶段
秉承对现场实际情况的尊重,我们借助相机记录、访谈对话、手绘描述等多种对街道立面、室内平面构造、使用家庭基本情况、商业业态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翔实的记录,尽可能的客观展现真实的中山路现状。在2010、2011年7月我们对中山路核心区(即北至大同路、西至思明北路,南至思明思路,东至镇邦路)进行了两次调研。第一次于2010.7.11号开始至2010.7.25号,重点调研大同路。第二次于2011.7.12号至26号,重点调研了核心区剩余区块。
2.1调研方法与策略:
A调研步骤:a感受—b记录、问卷—c描述、汇总
在调研开始之前,我们把整个中山路CAD图按1::1000打印出来贴于教室墙上,进行讲解分组,学生结合专业情况分成立面组、室内平面组、问卷调研组。并统一图示,如下图。在立面图中,竖向五栏分别表述手绘街道立面情景、门派编号、简化的调研文字记录、骑楼立面照片及小组编号和组员,并按照门排编号的前后关系10-12组组成立面拼合辑。在手绘街道立面情境和拼合图层中,我们强调尽可能多的细节表达和正确的比例尺寸。在平面表达中,强调对室外活动和室内空间并重观察,但若确实因为不可抗拒力而导致观察不到的平面,可结合调研进行适当的推测,但需在图纸中标注推测。
感受:首先在对中山路历史片区的相关历史资料有所了解和解读之后,对中山路片区的住宅、商铺、公共设施等进行了地毯式的观察,要求在几个不同的特定时间段,例如早上六点、中午2点、傍晚7点,夜间11点等,用相机记录不同天气状态下的原住民及游客等不同人群的生活态。并选定角度与场景,用速写的方式绘制该地区有意思的或触动的生活场景,争取多角度,多形式的立体的记录方式。
记录: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被访问者基本情况,建筑物基本情况,改造意愿选择等。其中建筑物基本情况中重点记录所在巷道名称、门牌号、建筑结构、建造年代、层数、表面材质(抹灰,木材,石材,红砖);使用面积、其中一层、二层以上各是多少;居住人口、是否有加建及加建空间所在位置、 加建空间功能; 底层业态、店名、二层及以上功能 。
描述与汇总:用之前定下的标准绘制立面与平面,并拼合街道,全面展示街景。
B调研成果
中山路的历史沿革:
20世纪20年代,随着厦门市市政会的成立,林尔嘉先生担任该市政会会长,厦门就发起“开山填海,拆除旧城兴建新城市”的倡议,之后兴修了厦门市第一条现代化的马路,即开元路,路面仿照英国的麦加顿式,再到1925年大规模拆除城墙,用来填平厦禾路内的沙滩,之后华侨不遗余力的引进南洋外廊式建筑,兴建骑楼。在1938年之后,到1949年,廈门的兴建新城市因为战争而停滞。之后,在新旧城的更新中,中山路日建繁华,成为厦门市繁华商业中心之一。但是在中山路背后的这些传统街区得到了比较好的保留。可以说,今天的厦门中山路片区是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缩影。
中山路片区业态现状
本次调研共涉及思明西路、升平路、镇邦路、大中路、棉袜巷、土崎巷、梧桐埕横巷、天一巷、南桥巷、大同路、局口街、山顶巷、曾姑娘巷,共计305户人家。在调研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对每位被访谈者都发放了详细的问卷,如下图。
通过对回收回来的问卷进行分析得到该地区的业态分布:其中104户为住宅,66户经营服装鞋帽,24户经营餐饮,33户经营杂食百货,21户提供美容美发等生活服务,政府事业服务为8户,另有8户为功能不详,另有3家旅店。总体上来说,中山路核心区即背向街道区,保留着较好的具有厦门地域特色的生活态,商业等级较为低端,但是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较为齐全,商业的参与者也多为该地域的原住民。这种街坊商业生活态原始尚未被现代商业态所侵染,邻里关系和谐,90%的被调查者皆不愿意离开该区域。
中山路片区改造意愿及现状要求
通过对调研问卷和调研结果的总体分析计算,得出183户被调查人员选择房主自发的进行改造,以政府的政策为辅助,并且认为改造迫在眉睫,立刻需要有规模的改造。但是也有 68户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进行政府政策为主导的,自发改造为辅的改造行为。53户被调查者的人认为选择维持现状,但18户提出改善社区的卫生问题,26户对社区的建筑质量问题提出质疑,19户人家对社区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忧,希望能加以治理。144户被调查者同意中山路社区进行逐步开发,成为具有文化和地域特征的宜居宜商社区。
结语
厦门中山路片区的调研是一个长期资料汇总与访谈记录的过程,我们不仅需要对地块分区、问卷做的更加细分与详细,而且应当对所得到的问卷进行更为科学的分析。只有在非常详实而又细致的调研基础上才能得到最该地块最真实的地理人文信息,而基于真实的信息基础上的更新才能更尊重该地域的原住民意愿以及做出更好的更新策略。目前的工作不仅需要完成剩下区域的调研工作,而且应该用更为科学的如类似SPSS的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参考文献
[1]梁宇.“承”与“延”杭州中山路业态调研方法及有机更新策略研究[J]. 建筑与文化.2007.11
[2]中国美术学院中山路课题组. 杭州中出路综合保护和有机更新的原则[J]. 现代城市2008.6
[3] 董明如 陈力 关瑞明.厦门中山路历史街区的复兴探讨[J]. 福建建筑. 2011.3
[4] 李百浩 严昕. 近代厦门旧城改造规划实践及思想(1920—1938年) [J]. 城市规划学刊2008-05-15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调研策略;有机更新;保护
摘要:城市老街区承载了城市历史发展的文化脉络,是城市记忆与个性的活化石。厦门中山路片区是厦门生活态的缩影,如何进行有机更新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议题。在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之前,该地区的调研工作应当是持续的,系统的并且发展着的工作。
关键词:调研策略、有机更新、保护
笔者在研究生阶段参与杭州中山路保护与更新项目的调研及策略设计等基础工作,后于厦门任教,对厦门中山路片区遗存的丰富业态、特色建筑、城市肌理及地区所呈现出的立体的生活气息所感染。借助学生实践周时间,展开中山路片区调研工作,耗时总计40天,分2个阶段记录中山路当下城市现状,并对日后可能的城市更新策略的提出提供借鉴。
项目概况
中山路此名最早于南京出现,是各个城市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规划的城市主干道。厦门中山路片区是以中山路为中心的骑楼街区,包括东西向的厦禾路、大同路、思明东西路、中山路和南北向思明南北路及之路大中路,镇海路等。厦门最早的一条马路开元路(即提督码头至浮屿)也位于该区位中。该区位中以骑楼建筑为特色,建筑随地形高低起伏,最早兴起于1925年前后,是厦门城市旧城改造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是当时华侨在华投资房地产的重要成果。
调研阶段
秉承对现场实际情况的尊重,我们借助相机记录、访谈对话、手绘描述等多种对街道立面、室内平面构造、使用家庭基本情况、商业业态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翔实的记录,尽可能的客观展现真实的中山路现状。在2010、2011年7月我们对中山路核心区(即北至大同路、西至思明北路,南至思明思路,东至镇邦路)进行了两次调研。第一次于2010.7.11号开始至2010.7.25号,重点调研大同路。第二次于2011.7.12号至26号,重点调研了核心区剩余区块。
2.1调研方法与策略:
A调研步骤:a感受—b记录、问卷—c描述、汇总
在调研开始之前,我们把整个中山路CAD图按1::1000打印出来贴于教室墙上,进行讲解分组,学生结合专业情况分成立面组、室内平面组、问卷调研组。并统一图示,如下图。在立面图中,竖向五栏分别表述手绘街道立面情景、门派编号、简化的调研文字记录、骑楼立面照片及小组编号和组员,并按照门排编号的前后关系10-12组组成立面拼合辑。在手绘街道立面情境和拼合图层中,我们强调尽可能多的细节表达和正确的比例尺寸。在平面表达中,强调对室外活动和室内空间并重观察,但若确实因为不可抗拒力而导致观察不到的平面,可结合调研进行适当的推测,但需在图纸中标注推测。
感受:首先在对中山路历史片区的相关历史资料有所了解和解读之后,对中山路片区的住宅、商铺、公共设施等进行了地毯式的观察,要求在几个不同的特定时间段,例如早上六点、中午2点、傍晚7点,夜间11点等,用相机记录不同天气状态下的原住民及游客等不同人群的生活态。并选定角度与场景,用速写的方式绘制该地区有意思的或触动的生活场景,争取多角度,多形式的立体的记录方式。
记录: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被访问者基本情况,建筑物基本情况,改造意愿选择等。其中建筑物基本情况中重点记录所在巷道名称、门牌号、建筑结构、建造年代、层数、表面材质(抹灰,木材,石材,红砖);使用面积、其中一层、二层以上各是多少;居住人口、是否有加建及加建空间所在位置、 加建空间功能; 底层业态、店名、二层及以上功能 。
描述与汇总:用之前定下的标准绘制立面与平面,并拼合街道,全面展示街景。
B调研成果
中山路的历史沿革:
20世纪20年代,随着厦门市市政会的成立,林尔嘉先生担任该市政会会长,厦门就发起“开山填海,拆除旧城兴建新城市”的倡议,之后兴修了厦门市第一条现代化的马路,即开元路,路面仿照英国的麦加顿式,再到1925年大规模拆除城墙,用来填平厦禾路内的沙滩,之后华侨不遗余力的引进南洋外廊式建筑,兴建骑楼。在1938年之后,到1949年,廈门的兴建新城市因为战争而停滞。之后,在新旧城的更新中,中山路日建繁华,成为厦门市繁华商业中心之一。但是在中山路背后的这些传统街区得到了比较好的保留。可以说,今天的厦门中山路片区是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缩影。
中山路片区业态现状
本次调研共涉及思明西路、升平路、镇邦路、大中路、棉袜巷、土崎巷、梧桐埕横巷、天一巷、南桥巷、大同路、局口街、山顶巷、曾姑娘巷,共计305户人家。在调研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对每位被访谈者都发放了详细的问卷,如下图。
通过对回收回来的问卷进行分析得到该地区的业态分布:其中104户为住宅,66户经营服装鞋帽,24户经营餐饮,33户经营杂食百货,21户提供美容美发等生活服务,政府事业服务为8户,另有8户为功能不详,另有3家旅店。总体上来说,中山路核心区即背向街道区,保留着较好的具有厦门地域特色的生活态,商业等级较为低端,但是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较为齐全,商业的参与者也多为该地域的原住民。这种街坊商业生活态原始尚未被现代商业态所侵染,邻里关系和谐,90%的被调查者皆不愿意离开该区域。
中山路片区改造意愿及现状要求
通过对调研问卷和调研结果的总体分析计算,得出183户被调查人员选择房主自发的进行改造,以政府的政策为辅助,并且认为改造迫在眉睫,立刻需要有规模的改造。但是也有 68户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进行政府政策为主导的,自发改造为辅的改造行为。53户被调查者的人认为选择维持现状,但18户提出改善社区的卫生问题,26户对社区的建筑质量问题提出质疑,19户人家对社区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忧,希望能加以治理。144户被调查者同意中山路社区进行逐步开发,成为具有文化和地域特征的宜居宜商社区。
结语
厦门中山路片区的调研是一个长期资料汇总与访谈记录的过程,我们不仅需要对地块分区、问卷做的更加细分与详细,而且应当对所得到的问卷进行更为科学的分析。只有在非常详实而又细致的调研基础上才能得到最该地块最真实的地理人文信息,而基于真实的信息基础上的更新才能更尊重该地域的原住民意愿以及做出更好的更新策略。目前的工作不仅需要完成剩下区域的调研工作,而且应该用更为科学的如类似SPSS的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参考文献
[1]梁宇.“承”与“延”杭州中山路业态调研方法及有机更新策略研究[J]. 建筑与文化.2007.11
[2]中国美术学院中山路课题组. 杭州中出路综合保护和有机更新的原则[J]. 现代城市2008.6
[3] 董明如 陈力 关瑞明.厦门中山路历史街区的复兴探讨[J]. 福建建筑. 2011.3
[4] 李百浩 严昕. 近代厦门旧城改造规划实践及思想(1920—1938年) [J]. 城市规划学刊2008-05-15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