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地块,前造不宜是茄科作物和花生,并符合NY 5010 的规定。
11月~1月播种育苗,2月~3月定植,秋种6月下旬~7月上旬播种育苗,7月下旬~8月定植,冬种8月下旬~9月上旬播种育苗,9月~10月定植。
品种选择
选择安椒系列中耐热、抗病、丰产、果肉厚、耐贮运的品种。推荐选用安椒12号、安椒15号和安椒16号等。
育苗、播种前的准备
育苗设施
根据育苗季节、气候条件的不同选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阳畦等育苗设施,有条件的可采用穴盘育苗和工厂化育苗,并对育苗设施进行消毒处理,创造适合秧苗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4.2.1.2 营养土
因地制宜选用无或少病虫源的田土,腐熟厩肥,按7‥3配制,此外,每立方米营养土中再加入过磷酸钙1kg,硫酸钾0.25kg,尿素0.25kg,将配制好的营养土均匀铺于播种床内,厚度 10cm。
4.2.1.3 播种床
按照种植计划准备足够的播种床。每667m2栽培面积需准备播种8m2~10m2。
4.2.1.4 床土消毒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1‥1比例混合后,按每m2用药10g与过筛细土混合成药土,播种时一半铺在苗床上,另一半用以覆盖种子。
4.2.2 种子处理
4.2.2.1 种子质量
符合GB 16715.3—1999中2级以上要求。
4.2.2.2 消毒处理
在浸种之前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10%的磷酸三钠浸泡25min~35min或用1%硫酸铜溶液浸泡5 min,然后用清水冲洗3次~4次,放于20℃~30℃的温水中浸种8h~10h。
4.2.2.3 催芽
将消毒浸种后的种子置于25℃~30℃的条件下催芽,每天翻动种子4次~5次,并用清水搓洗1次,6d~7d露白即可播种。
4.2.3 播种
4.2.3.1 播种量
根据种子大小及定植密度,一般每667m2大田用种量50 g~60g。
4. 2.3.2 播种方法
将播种床上的营养土整平浇足底水,水渗下后将催出芽的种子均匀撒在床面上,覆药土1cm左右。
4.2.4 苗期管理
4.2.4.1 温度
冬春育苗靠塑料小拱棚或塑料大棚进行保温,夏季育苗用遮阳网或水帘来通风降温。
4.2.4.2 光照
冬春育苗尽可能增加光照时间,可采用在棚内架设日光灯的方法。
4.2.4.3 水分
视苗床干湿情况适当浇水。结合防病喷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次~2次。
4.2.4.4 分苗或间苗
幼苗在2叶1心到3叶1心期,分在营养钵中,每钵1株,分苗前1天,浇足起苗水,不分苗的要在幼苗4叶1心时进行间苗,使苗距达到3cm。
4.2.4.5 分苗后肥水管理
分苗后1周内,为促进根系恢复生长,要保持较高的地温,适温为18℃~20℃,白天气温要求25℃~30℃,夜间尽量保持在18℃~20℃,约1周后发出新叶。缓苗结束,为防止幼苗徒长,需逐步通风降温,白天气温25℃~28℃,夜间15℃~18℃,最低不应低于15℃。分苗以后到新根长出前一般不浇水,在生长过程中,如果睛天上午11时至下午2时叶片出现萎蔫,要适当浇水。苗期追肥2次~3次,每隔7d~10d一次,以淋施三元复合肥为主,浓度为0.5%以下。
4.2.4.6 炼苗
早春栽培时,定植前7d~10d进行低温炼苗,白天温度可降至20℃左右,夜间降至10℃~12℃。
4.2.4.7 壮苗指标
植株健壮,苗子具有12片左右展开叶,株高20cm,茎粗0.4cm,节间短,叶深绿,无病虫害,植株顶端已显花蕾。
4.3 定植
4.3.1 整地施基肥
深耕细耙,每667m2施堆肥1000 kg~1500 kg,过磷酸钙50kg,石灰50 kg~70kg,也可适当施入一些钾肥,如硫酸钾30 kg~40kg,或直接施入优良商品绿色有机肥150 kg~200kg。
4.3.2 定植方法及密度
种植规格一般为1.3m左右包沟,畦高25 cm,每畦两行,品字型栽植,畦内行距40cm,株距30 cm~40cm,每667m2定植密度3000株~4000株。
4.4 田间管理
4.4.1 肥水管理
定植成活后,约4d~5d进行追肥,前期用0.4%的左右的尿素淋施,在座果前,应控制灌水,浅中耕,并在根际培土,防止植株后期倒伏,坐果后特别是大量结果时,必须加强肥水管理,保证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衡发展,在缓苗后每667㎡追施尿素10kg,过磷酸钙10kg,结果初期可追施商品绿色有机肥20kg~25kg。之后每采收两次,追肥一次,每667㎡追施三元复合肥10kg~15kg。
4.4.2 整枝?
摘除门椒以下长出的侧枝,到后期要摘除下部老叶,提高通风效果。
4.5病虫害防治
4.5.1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控制原则。
4.5.2 农业防治
针对当地主要病虫控制对象,选用高抗多抗的品种,实行严格轮作制度,不与茄科蔬菜连作;可与禾本科作物、十字花科蔬菜轮作3年以上;可与大蒜套种,减轻发病。采用高畦栽培,使用配方施肥。合理使用氮肥,增施磷肥和钾肥;清洁田园,发病初期及时消除病株、病叶、病果,并携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 4.5.3 物理防治
温汤浸种;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高压汞灯、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杀灭成虫。
4.5.4 生物防治
4.5.4.1 天敌
积极保护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
4.5.4.2 生物药剂
采用病毒、线虫等防治害虫及植物源农药如藜芦碱、苦参碱、印楝素等和生物源农药如齐墩螨素、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
4.5.5 主要病虫害与药剂防治
4.5.5.1 药剂防治的原则和要求
使用药剂时,严格按照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标准》的规定执行,农药用量和安全间隔期按附录A的规定执行。
4.5.5.2 主要病虫害与药剂防治
4.5.5 .2.1 猝倒病
可用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上述药剂交替使用。
4.5.5.2.2 立枯病
发病初期用5%井冈霉素1500倍液。若猝倒病、立枯病并发,可喷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粉剂800倍液。
4.5.5.2.3 病毒病
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2%好普水剂 600倍喷雾,隔10d左右1次,连续防治3次~4次。
4.5.5.2.4 炭疽病
用30%琥胶肥酸铜(DT)400倍~500倍液,或50%叶斑净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500倍液,或50%施保功粉剂1500倍液,每隔7d~10d喷一次,连续2次~3次。
4.5.5.2.5 灰霉病
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每隔7d左右喷一次,连喷2次~3次。
4.5.5.2.6 疮痂病
用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或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隔7d~10d喷一次,连续防治2次~3次。
4.5.5.2.7 疫病
发病初期喷洒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75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每隔7d~10d喷一次,连续2次~3次,病害严重时需隔5d~7d喷一次,连续2次~3次。
4.5.5.2.8 早疫病
发病初期可选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上述药剂交替使用,每隔7d左右喷一次,连喷2次~3次。
4.5.5.2.9 枯萎病
可用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2.5%适乐时悬浮剂500倍液灌根,每穴灌药液0.5L,视病情连灌2次~3次。
4.5.5.2.10 青枯病
进入发病阶段,预防性喷淋可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3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隔7d~10d一次,连续防治3次~4次。
4.5.5.2.11 棉铃虫、蚜虫
可2.5%功夫乳油3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2000倍~3000倍液喷雾,在2龄以前用药。
4.5.5.2.12 白蜘蛛、茶黄螨
可用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或1.8%虫螨克乳油2000倍液喷雾。
4.5.5.2.13 烟青虫
可用5%美除乳油1500倍液, 或40.7%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2.5%菜喜胶悬剂1000倍液、交替使用,在下午至傍晚喷药。
采收
当果实已充分长大,果肉厚,坚实,有光泽时可采收。植株下部的果实成熟后应及时采收,以免影响上部的果实的生长。采收时要细致,不要损伤枝叶。
11月~1月播种育苗,2月~3月定植,秋种6月下旬~7月上旬播种育苗,7月下旬~8月定植,冬种8月下旬~9月上旬播种育苗,9月~10月定植。
品种选择
选择安椒系列中耐热、抗病、丰产、果肉厚、耐贮运的品种。推荐选用安椒12号、安椒15号和安椒16号等。
育苗、播种前的准备
育苗设施
根据育苗季节、气候条件的不同选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阳畦等育苗设施,有条件的可采用穴盘育苗和工厂化育苗,并对育苗设施进行消毒处理,创造适合秧苗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4.2.1.2 营养土
因地制宜选用无或少病虫源的田土,腐熟厩肥,按7‥3配制,此外,每立方米营养土中再加入过磷酸钙1kg,硫酸钾0.25kg,尿素0.25kg,将配制好的营养土均匀铺于播种床内,厚度 10cm。
4.2.1.3 播种床
按照种植计划准备足够的播种床。每667m2栽培面积需准备播种8m2~10m2。
4.2.1.4 床土消毒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1‥1比例混合后,按每m2用药10g与过筛细土混合成药土,播种时一半铺在苗床上,另一半用以覆盖种子。
4.2.2 种子处理
4.2.2.1 种子质量
符合GB 16715.3—1999中2级以上要求。
4.2.2.2 消毒处理
在浸种之前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10%的磷酸三钠浸泡25min~35min或用1%硫酸铜溶液浸泡5 min,然后用清水冲洗3次~4次,放于20℃~30℃的温水中浸种8h~10h。
4.2.2.3 催芽
将消毒浸种后的种子置于25℃~30℃的条件下催芽,每天翻动种子4次~5次,并用清水搓洗1次,6d~7d露白即可播种。
4.2.3 播种
4.2.3.1 播种量
根据种子大小及定植密度,一般每667m2大田用种量50 g~60g。
4. 2.3.2 播种方法
将播种床上的营养土整平浇足底水,水渗下后将催出芽的种子均匀撒在床面上,覆药土1cm左右。
4.2.4 苗期管理
4.2.4.1 温度
冬春育苗靠塑料小拱棚或塑料大棚进行保温,夏季育苗用遮阳网或水帘来通风降温。
4.2.4.2 光照
冬春育苗尽可能增加光照时间,可采用在棚内架设日光灯的方法。
4.2.4.3 水分
视苗床干湿情况适当浇水。结合防病喷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次~2次。
4.2.4.4 分苗或间苗
幼苗在2叶1心到3叶1心期,分在营养钵中,每钵1株,分苗前1天,浇足起苗水,不分苗的要在幼苗4叶1心时进行间苗,使苗距达到3cm。
4.2.4.5 分苗后肥水管理
分苗后1周内,为促进根系恢复生长,要保持较高的地温,适温为18℃~20℃,白天气温要求25℃~30℃,夜间尽量保持在18℃~20℃,约1周后发出新叶。缓苗结束,为防止幼苗徒长,需逐步通风降温,白天气温25℃~28℃,夜间15℃~18℃,最低不应低于15℃。分苗以后到新根长出前一般不浇水,在生长过程中,如果睛天上午11时至下午2时叶片出现萎蔫,要适当浇水。苗期追肥2次~3次,每隔7d~10d一次,以淋施三元复合肥为主,浓度为0.5%以下。
4.2.4.6 炼苗
早春栽培时,定植前7d~10d进行低温炼苗,白天温度可降至20℃左右,夜间降至10℃~12℃。
4.2.4.7 壮苗指标
植株健壮,苗子具有12片左右展开叶,株高20cm,茎粗0.4cm,节间短,叶深绿,无病虫害,植株顶端已显花蕾。
4.3 定植
4.3.1 整地施基肥
深耕细耙,每667m2施堆肥1000 kg~1500 kg,过磷酸钙50kg,石灰50 kg~70kg,也可适当施入一些钾肥,如硫酸钾30 kg~40kg,或直接施入优良商品绿色有机肥150 kg~200kg。
4.3.2 定植方法及密度
种植规格一般为1.3m左右包沟,畦高25 cm,每畦两行,品字型栽植,畦内行距40cm,株距30 cm~40cm,每667m2定植密度3000株~4000株。
4.4 田间管理
4.4.1 肥水管理
定植成活后,约4d~5d进行追肥,前期用0.4%的左右的尿素淋施,在座果前,应控制灌水,浅中耕,并在根际培土,防止植株后期倒伏,坐果后特别是大量结果时,必须加强肥水管理,保证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衡发展,在缓苗后每667㎡追施尿素10kg,过磷酸钙10kg,结果初期可追施商品绿色有机肥20kg~25kg。之后每采收两次,追肥一次,每667㎡追施三元复合肥10kg~15kg。
4.4.2 整枝?
摘除门椒以下长出的侧枝,到后期要摘除下部老叶,提高通风效果。
4.5病虫害防治
4.5.1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控制原则。
4.5.2 农业防治
针对当地主要病虫控制对象,选用高抗多抗的品种,实行严格轮作制度,不与茄科蔬菜连作;可与禾本科作物、十字花科蔬菜轮作3年以上;可与大蒜套种,减轻发病。采用高畦栽培,使用配方施肥。合理使用氮肥,增施磷肥和钾肥;清洁田园,发病初期及时消除病株、病叶、病果,并携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 4.5.3 物理防治
温汤浸种;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高压汞灯、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杀灭成虫。
4.5.4 生物防治
4.5.4.1 天敌
积极保护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
4.5.4.2 生物药剂
采用病毒、线虫等防治害虫及植物源农药如藜芦碱、苦参碱、印楝素等和生物源农药如齐墩螨素、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
4.5.5 主要病虫害与药剂防治
4.5.5.1 药剂防治的原则和要求
使用药剂时,严格按照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标准》的规定执行,农药用量和安全间隔期按附录A的规定执行。
4.5.5.2 主要病虫害与药剂防治
4.5.5 .2.1 猝倒病
可用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上述药剂交替使用。
4.5.5.2.2 立枯病
发病初期用5%井冈霉素1500倍液。若猝倒病、立枯病并发,可喷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粉剂800倍液。
4.5.5.2.3 病毒病
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2%好普水剂 600倍喷雾,隔10d左右1次,连续防治3次~4次。
4.5.5.2.4 炭疽病
用30%琥胶肥酸铜(DT)400倍~500倍液,或50%叶斑净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500倍液,或50%施保功粉剂1500倍液,每隔7d~10d喷一次,连续2次~3次。
4.5.5.2.5 灰霉病
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每隔7d左右喷一次,连喷2次~3次。
4.5.5.2.6 疮痂病
用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或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隔7d~10d喷一次,连续防治2次~3次。
4.5.5.2.7 疫病
发病初期喷洒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75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每隔7d~10d喷一次,连续2次~3次,病害严重时需隔5d~7d喷一次,连续2次~3次。
4.5.5.2.8 早疫病
发病初期可选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上述药剂交替使用,每隔7d左右喷一次,连喷2次~3次。
4.5.5.2.9 枯萎病
可用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2.5%适乐时悬浮剂500倍液灌根,每穴灌药液0.5L,视病情连灌2次~3次。
4.5.5.2.10 青枯病
进入发病阶段,预防性喷淋可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3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隔7d~10d一次,连续防治3次~4次。
4.5.5.2.11 棉铃虫、蚜虫
可2.5%功夫乳油3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2000倍~3000倍液喷雾,在2龄以前用药。
4.5.5.2.12 白蜘蛛、茶黄螨
可用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或1.8%虫螨克乳油2000倍液喷雾。
4.5.5.2.13 烟青虫
可用5%美除乳油1500倍液, 或40.7%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2.5%菜喜胶悬剂1000倍液、交替使用,在下午至傍晚喷药。
采收
当果实已充分长大,果肉厚,坚实,有光泽时可采收。植株下部的果实成熟后应及时采收,以免影响上部的果实的生长。采收时要细致,不要损伤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