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与常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C-TBNA)相关的纵隔内间隙(纵隔内淋巴结位点)的形态、位置及其与气管支气管腔内生理和解剖标志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广东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支气管镜检查的连续1 000例患者进行薄层胸部CT分析,了解与C-TBNA相关的纵隔间隙形态、定位并确定与这些纵隔间隙密切相关的管腔内生理及解剖标志,确定穿刺点;全身麻醉下,采用EBUS-TBNA对52例患者的81组淋巴结按选择的穿刺点进行穿刺,再以超声显示验证穿刺点选择的准确性。
结果与C-TBNA操作相关的4R、4L、7等纵隔淋巴结组所处的纵隔间隙为气管前间隙、主动脉-左肺动脉窗间隙、隆突上间隙及隆突下间隙等4个间隙,与这些间隙相对应的管腔内生理和解剖标志为主动脉对管腔的压迹和主动脉搏动点对气管前间隙进行定位,气管第一软骨环12点位置的倒三角为隆突上间隙、左气管支气管转角9~10点为主动脉-左肺动脉窗、隆突尖至右中叶支气管开口连线的8~9点为隆突下间隙;52例81组淋巴结的EBUS-TBNA验证,仅3组淋巴结有所偏差,无纵隔出血、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纵隔间隙及其中的淋巴结与管腔内的一些生理和解剖标志相对固定,利用这些标志可对纵隔淋巴结进行较准确的定位,有助于改善医生对纵隔淋巴结解剖位置及对C-TBNA定位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