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象征。陶瓷艺术的神采和意韵,只有通过对造型、装饰的整体去审视,才能体味其中奥妙意味。它是以线性结构组构造型姿态进行釉彩装饰,完成如诗般意境的创造。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审美旨趣,蕴涵着民族文化精华,表现了东方艺术风采,具有永恒的美。本文就对陶瓷的艺术之美进行阐述。
【关键词】 陶瓷艺术;艺术之美;审美艺术;残缺美
一、陶瓷艺木设计之美
陶瓷的美有很多种,首先我们看一下它的设计美它的塑造是由土、水、火等基本材料构成的,所以要想塑造完美的陶瓷,需要掌握水土的揉合性、流变性及烧结性同时还要驾驭材料注重造型和装饰的完美结合,呈现完美的陶瓷形态所以它的设计美主要体现在材料、造型装饰、工艺等众多方面,在材料方面,陶瓷需要水、土、火的有机结合,在设计时要良好的把握材料,了解材料,运用材料,同时还要掌握火的的运用,因为在最后一步,火的烧结对陶瓷的形态很重要,掌握好温度和湿度,才能达到那个切合点,产生“鬼斧神工”的完美效果,在造型方面,我们知道事物越简单,越具有特色美陶瓷也不例外,陶瓷简单的造型通常更能体现审美意趣,更具有宽广性和包容性因为它的简单造型给我们的感觉是确定、具体和可触摸的,它概括性的诊释着它的外在美,设计和制造出美丽形态的陶瓷器型拿一个将军罐造型来说,其外部形态非常简单、明确,主题一目了然同时又从它外部能了解到厚重底部的庄重威严;肩部上升性;腹部横展性;下腹崇高性整体造型显得很端庄、威严和稳重,方圆旨有、起伏不一、完全一件天然成品,很自然、所以这款造型在视觉和触觉,都会让人感到清新和快乐。
二、陶瓷艺术造型的形体美
陶瓷艺术造型形体之美具有着广泛的含义。从器物功能上说,它应该从属人体工程学;从材料上说,它应符合材料成型、复制、烧成的特性;从造型上说,它应遵从力学原理及泥性。归根结底,应该是一个和谐统一体,进而达到各得其所、恰如其分、相得益彰的审美要求。陶瓷艺术造型,无论单纯还是复杂,在形式处理上,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整体与局部之间,应取舍得当,使整体统一合理,符合内在和外在的视觉和心理的互相照应。使单纯造型不致乏味、复杂造型不致繁缛。有些陶瓷艺术器物造型虽然简单,但却富有韵味,形式感强。其实越简单的造型越具有其审美意趣的包容性,因为它的造型影象感是明确的,它以概括性很强的外在审美线性,推出让人赞美的器型。如我们熟知的元代将军罐造型。其外形非常简洁、明快。但能显示盖部厚实、有庄重势;肩部方圆,有上升势;腹部浑圆,有横展势;下腹挺拔,有崇高势。整个型体端庄、稳重,转折明确、方圆有度、起伏有致、自然天成。无论视觉还是触觉,都会使人感到清晰、明快、稳固的审美意趣。
三、陶瓷艺木气韵之美
陶瓷可以看做一位气质的美女,它所体现的气韵之美是其他工艺品所无法比拟的,观察它的气韵,我们可以从它的釉色和装饰两个方面来诊释,就像我们人类外在打扮和装饰一样。
1、陶瓷艺术的釉色美
说到景德镇,人们就会想到“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四大特点。而“白如玉”,“明如镜”,既是形容陶瓷釉色之美。亦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詩句形容历史上的名贵釉色,赞美他们用无声的色彩,勾勒出美丽苍穹的变幻神奇。五颜六色、璀璨多姿的陶瓷釉色,凝聚着古往今来技艺人员的聪明才智,或热烈、或奔放、或沉稳、或雅静,体现着火的艺术及人类审美的心智。漫长的陶瓷历史,岁月沧桑,积淀着陶瓷之路釉彩的辉煌。陶瓷釉色之美,以光、色、透、洁的审美特性令人遐思、心爱。光者,晶莹、闪亮、夺目生辉;色者,纯静瑰丽、内蕴丰富;透者,清澈如玉,貌如乳汁;洁者,平滑无瑕,蕴含内秀。陶瓷造型因釉而出光彩,被历代收藏家称为“类宝石”,倍受珍爱。艺术陶瓷釉色绚丽如诗般美丽,深深地打动着爱美人的心。
2、陶瓷艺术装饰美
陶瓷艺术的装饰美及发展历程陶瓷艺术美与其它造型艺术一样,来源于自然美和生活美;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讲究潜移默化的社会功能,遵循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中国陶瓷艺术特别是陶瓷装饰画面,具有东方艺术的美学传统。它的表现手法正象陆机《文赋》所咏:“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上下历史跨度几千年,东西纵横几万里,天上人间种种事物,都可在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指导下,把它们组合成美的艺术品。陶瓷艺术的发展,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鲜明的时代感。从器物造型到装饰都显示出社会习尚和审美意识。我国古陶瓷装饰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烧制工艺虽原始,但彩陶纹饰却极富艺术创造,纹饰的变化单纯而色彩艳丽。稚拙、淳朴、豪放的彩陶其基本构成是点、线、面的符号组合。如在黄河流域的彩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水波纹、旋涡纹的组织与色彩,看到它们,似乎看到了滚滚而来的卷着泥沙旋涡的黄河水,让人激动感怀。其它如;方格纹、编织纹、谷叶纹及鱼纹、蛙纹、人纹等纹饰,这些题材,全是从生活中来,又用于生活,创造性地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物象表现为瑰丽优美的图案,给装饰艺术奠定了第一个里程碑。
四、陶瓷艺术中的残缺美
月有阴晴圆缺,日有东升西落,四季轮回,春华秋实,潮起潮落,花开花落,我们不难看到,神奇的大自然也不能将大千世界中最完美的画面定格为永恒,而留下了残缺的一面,反而使完美与残缺相得益彰。“残缺也是一种美。”法国雕塑家罗丹如是说。
残缺是事物表象的破坏和不完美,是现实中往往不愿看到和经历的,是美中不足,是与人们理想愿望相违背的。但成功的艺术家或设计师总能够很好地将感性知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利用表象的残缺将理念融入其中,让破坏产生新的有价值的意义,使残缺的形象得到艺术的升华。
所谓“残缺美”,应该是本体的或内在的美,因其本身的美感力量特别强大,克服了局部的或外在的残缺,顽强地显出自身,以至于局部的残缺之单纯的遗憾、不幸和丑陋,似乎也可以神奇地消于无形,成为整体美的一部分--至少没有成为损害整体美的不和谐因素。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博士郑福兴将吕品昌教授的残缺化美的理论归纳了三个特点:一、以它的抽象性和象征性为欣赏者的再创作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二、它的不平衡结构样式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三、以它千变万化的偶然效果激发创作者的灵感。这个总结它已不仅仅是对吕品昌教授的作品的总结,它已经转化为对整个残缺美的总结,是对残缺美的最好的诠释。
作品的残缺是一种遗憾,但也是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正是因为存在部分的精彩,才使得观赏者尽力用想象去完善失去的部分。欣赏这样的作品,我们能强烈地感觉到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残缺化美的肌理去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某种生机与强力。这种发掘在某种程度上较传统的美更能撼人心魄……作品的“残缺”似乎是一种遗憾,但却能给人带来一种企求和希望。因为作品与观赏者的艺术心灵的对话,是由这种“残缺”所诱发的。
当然,残缺并不是艺术创作者唯一所要告诉观赏者的。在他们的作品中还暗喻了更为重要的主题,残缺只不过是这种主题出现前的铺垫而已。残缺的外壳里,都包着一个精致、完美的内核,这个似藏似露的内核,与外壳形成强烈的反差,破裂的块片与浑然一体的表现手法也成为鲜明的对照。这些作品在给予人们强烈感受的同时,又总给人带来一种企求和希望,而在这种企求和希望里,充满了美的东西终究会出现的信念。
五、结语
纵观现代陶瓷艺术中残缺美的运用和发展,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其艺术地位不可忽视,在现代陶瓷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装饰作用和表现作用,给人们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龚劲松.浅谈陶瓷文化与陶瓷艺术的发展[J].陶瓷研究,2012,03:53-54.
[2]刘伟,赵紫云.浅谈陶瓷艺术审美与实用的关系[J].景德镇陶瓷,2005,03:37-38+71-72.
[3]陈永春.浅谈陶瓷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和商品性[J].景德镇陶瓷,2005,04:19-20.
[4]李丹虹.浅谈我国陶瓷艺术与民族审美文化的关系[J].美术界,2007,07:55-56.
【关键词】 陶瓷艺术;艺术之美;审美艺术;残缺美
一、陶瓷艺木设计之美
陶瓷的美有很多种,首先我们看一下它的设计美它的塑造是由土、水、火等基本材料构成的,所以要想塑造完美的陶瓷,需要掌握水土的揉合性、流变性及烧结性同时还要驾驭材料注重造型和装饰的完美结合,呈现完美的陶瓷形态所以它的设计美主要体现在材料、造型装饰、工艺等众多方面,在材料方面,陶瓷需要水、土、火的有机结合,在设计时要良好的把握材料,了解材料,运用材料,同时还要掌握火的的运用,因为在最后一步,火的烧结对陶瓷的形态很重要,掌握好温度和湿度,才能达到那个切合点,产生“鬼斧神工”的完美效果,在造型方面,我们知道事物越简单,越具有特色美陶瓷也不例外,陶瓷简单的造型通常更能体现审美意趣,更具有宽广性和包容性因为它的简单造型给我们的感觉是确定、具体和可触摸的,它概括性的诊释着它的外在美,设计和制造出美丽形态的陶瓷器型拿一个将军罐造型来说,其外部形态非常简单、明确,主题一目了然同时又从它外部能了解到厚重底部的庄重威严;肩部上升性;腹部横展性;下腹崇高性整体造型显得很端庄、威严和稳重,方圆旨有、起伏不一、完全一件天然成品,很自然、所以这款造型在视觉和触觉,都会让人感到清新和快乐。
二、陶瓷艺术造型的形体美
陶瓷艺术造型形体之美具有着广泛的含义。从器物功能上说,它应该从属人体工程学;从材料上说,它应符合材料成型、复制、烧成的特性;从造型上说,它应遵从力学原理及泥性。归根结底,应该是一个和谐统一体,进而达到各得其所、恰如其分、相得益彰的审美要求。陶瓷艺术造型,无论单纯还是复杂,在形式处理上,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整体与局部之间,应取舍得当,使整体统一合理,符合内在和外在的视觉和心理的互相照应。使单纯造型不致乏味、复杂造型不致繁缛。有些陶瓷艺术器物造型虽然简单,但却富有韵味,形式感强。其实越简单的造型越具有其审美意趣的包容性,因为它的造型影象感是明确的,它以概括性很强的外在审美线性,推出让人赞美的器型。如我们熟知的元代将军罐造型。其外形非常简洁、明快。但能显示盖部厚实、有庄重势;肩部方圆,有上升势;腹部浑圆,有横展势;下腹挺拔,有崇高势。整个型体端庄、稳重,转折明确、方圆有度、起伏有致、自然天成。无论视觉还是触觉,都会使人感到清晰、明快、稳固的审美意趣。
三、陶瓷艺木气韵之美
陶瓷可以看做一位气质的美女,它所体现的气韵之美是其他工艺品所无法比拟的,观察它的气韵,我们可以从它的釉色和装饰两个方面来诊释,就像我们人类外在打扮和装饰一样。
1、陶瓷艺术的釉色美
说到景德镇,人们就会想到“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四大特点。而“白如玉”,“明如镜”,既是形容陶瓷釉色之美。亦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詩句形容历史上的名贵釉色,赞美他们用无声的色彩,勾勒出美丽苍穹的变幻神奇。五颜六色、璀璨多姿的陶瓷釉色,凝聚着古往今来技艺人员的聪明才智,或热烈、或奔放、或沉稳、或雅静,体现着火的艺术及人类审美的心智。漫长的陶瓷历史,岁月沧桑,积淀着陶瓷之路釉彩的辉煌。陶瓷釉色之美,以光、色、透、洁的审美特性令人遐思、心爱。光者,晶莹、闪亮、夺目生辉;色者,纯静瑰丽、内蕴丰富;透者,清澈如玉,貌如乳汁;洁者,平滑无瑕,蕴含内秀。陶瓷造型因釉而出光彩,被历代收藏家称为“类宝石”,倍受珍爱。艺术陶瓷釉色绚丽如诗般美丽,深深地打动着爱美人的心。
2、陶瓷艺术装饰美
陶瓷艺术的装饰美及发展历程陶瓷艺术美与其它造型艺术一样,来源于自然美和生活美;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讲究潜移默化的社会功能,遵循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中国陶瓷艺术特别是陶瓷装饰画面,具有东方艺术的美学传统。它的表现手法正象陆机《文赋》所咏:“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上下历史跨度几千年,东西纵横几万里,天上人间种种事物,都可在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指导下,把它们组合成美的艺术品。陶瓷艺术的发展,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鲜明的时代感。从器物造型到装饰都显示出社会习尚和审美意识。我国古陶瓷装饰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烧制工艺虽原始,但彩陶纹饰却极富艺术创造,纹饰的变化单纯而色彩艳丽。稚拙、淳朴、豪放的彩陶其基本构成是点、线、面的符号组合。如在黄河流域的彩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水波纹、旋涡纹的组织与色彩,看到它们,似乎看到了滚滚而来的卷着泥沙旋涡的黄河水,让人激动感怀。其它如;方格纹、编织纹、谷叶纹及鱼纹、蛙纹、人纹等纹饰,这些题材,全是从生活中来,又用于生活,创造性地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物象表现为瑰丽优美的图案,给装饰艺术奠定了第一个里程碑。
四、陶瓷艺术中的残缺美
月有阴晴圆缺,日有东升西落,四季轮回,春华秋实,潮起潮落,花开花落,我们不难看到,神奇的大自然也不能将大千世界中最完美的画面定格为永恒,而留下了残缺的一面,反而使完美与残缺相得益彰。“残缺也是一种美。”法国雕塑家罗丹如是说。
残缺是事物表象的破坏和不完美,是现实中往往不愿看到和经历的,是美中不足,是与人们理想愿望相违背的。但成功的艺术家或设计师总能够很好地将感性知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利用表象的残缺将理念融入其中,让破坏产生新的有价值的意义,使残缺的形象得到艺术的升华。
所谓“残缺美”,应该是本体的或内在的美,因其本身的美感力量特别强大,克服了局部的或外在的残缺,顽强地显出自身,以至于局部的残缺之单纯的遗憾、不幸和丑陋,似乎也可以神奇地消于无形,成为整体美的一部分--至少没有成为损害整体美的不和谐因素。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博士郑福兴将吕品昌教授的残缺化美的理论归纳了三个特点:一、以它的抽象性和象征性为欣赏者的再创作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二、它的不平衡结构样式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三、以它千变万化的偶然效果激发创作者的灵感。这个总结它已不仅仅是对吕品昌教授的作品的总结,它已经转化为对整个残缺美的总结,是对残缺美的最好的诠释。
作品的残缺是一种遗憾,但也是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正是因为存在部分的精彩,才使得观赏者尽力用想象去完善失去的部分。欣赏这样的作品,我们能强烈地感觉到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残缺化美的肌理去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某种生机与强力。这种发掘在某种程度上较传统的美更能撼人心魄……作品的“残缺”似乎是一种遗憾,但却能给人带来一种企求和希望。因为作品与观赏者的艺术心灵的对话,是由这种“残缺”所诱发的。
当然,残缺并不是艺术创作者唯一所要告诉观赏者的。在他们的作品中还暗喻了更为重要的主题,残缺只不过是这种主题出现前的铺垫而已。残缺的外壳里,都包着一个精致、完美的内核,这个似藏似露的内核,与外壳形成强烈的反差,破裂的块片与浑然一体的表现手法也成为鲜明的对照。这些作品在给予人们强烈感受的同时,又总给人带来一种企求和希望,而在这种企求和希望里,充满了美的东西终究会出现的信念。
五、结语
纵观现代陶瓷艺术中残缺美的运用和发展,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其艺术地位不可忽视,在现代陶瓷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装饰作用和表现作用,给人们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龚劲松.浅谈陶瓷文化与陶瓷艺术的发展[J].陶瓷研究,2012,03:53-54.
[2]刘伟,赵紫云.浅谈陶瓷艺术审美与实用的关系[J].景德镇陶瓷,2005,03:37-38+71-72.
[3]陈永春.浅谈陶瓷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和商品性[J].景德镇陶瓷,2005,04:19-20.
[4]李丹虹.浅谈我国陶瓷艺术与民族审美文化的关系[J].美术界,2007,0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