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成功进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砸掉了“大锅饭”,卓有成效地解决了13亿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农民奔上小康路,但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推进,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时代的飞快到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传统的一家一户耕作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经越来越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土地“三十年不变”,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包产到户……作为一种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解决了解放生产力后如何发展生产,建立集体经济后如何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这个长期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创新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同时也为深化农村改革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功绩永不磨灭
——它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我国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以来,只用了3年时间,农村的面貌就焕然一新,90%的农民解决了温饱,能够穿得比较好,居住情况有了明显改善。这项改革的成功,解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想要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全国人民温饱问题。这就是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创造出来的历史性奇迹。
——它把农民从旧体制中解放出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从旧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农民工进城,进而推进了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
在20世纪80年代末,乡镇工业迅速崛起,每年以20%的速度发展,解决了农村50%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二、三产业中,农业产业所占比重日益下降,二、三产业逐渐上升为主体产业。
——它促进了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过去,农业生产中以粮食生产为主体。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副业和经济作物得到迅速发展,相当多的地方建立自己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又一渠道。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向城市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满足了城市居民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农村改革只用了五六年时间,就结束了长达30多年的凭票证供应时代。
家庭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矛盾日益突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从生产关系上解放了农民,却没有从生产技术与管理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它改变了被扭曲的农业生产关系,却没有完成改造农业的历史任务。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家庭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与国家大力倡导的发展现代农业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耕作方式落后,手工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小作坊式的一家一户的承包经营,不利于发挥农业机械化大作业的优势,束缚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改革。把分散经营、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转变为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生产优势,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规模小、成本高、增收难。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规模狭小,耕种、收割、销售样样要管,不仅费工费时,而且效率很低。
三、劳动力素质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由于农活有限,土地不多,很多青年农民外出打工挣钱,一些不能外出的老人和妇女,留守种田。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难于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因此,在农村推行科学种田的难度很大。
四、驾驭市场本领低,抵御风险能力弱。一家一户的田园经济,既无法扩大再生产,又不能很好地规避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造成的损失。一旦发生了上述风险,将给单干的农民带来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破题”的现实之举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的希望之路、农民的致富之路、国家的强国之路,但发展现代农业决不能摒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中国特有的农村经营模式。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失为一条弥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足、紧跟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路径。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对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丰富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农户依据本地自然条件,自愿组织的一种新型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分工为基础,围绕一类产品、一个产业进行系列化服务,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因而很好地解决了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有效地消除了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的难题,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是在“长期稳定”基础上“不断完善”的产物。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农业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组织起来,通过自我合作与服务,保护自身利益,可全面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它是健全农户和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是实行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民可以集聚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做许多单家独户不能做的事。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可以联合起来,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经营,也可以联合起来从事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联合起来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业机械的租赁、农产品的贮藏、销售以及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强化,不仅会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还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智库研究三大短板亟待补齐
“在当前的智库研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很多战略研究报告没能抓住现实问题。”近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郭铁成在一场报告中指出,伪问题、分析缺失及无效建议成为当前智库研究的三大短板。
在郭铁成看来,真正具有研究价值的现实问题是事物之间以及同一事物不同方面之间的核心相关性。当人们意识到相关性的存在却又对其本质缺乏理性认识时,问题便产生了。
当前,我国已进入复杂性社会,从政府到市场、从宏观到微观,决策对战略研究的依赖性增加,智库建设成为热点。但由于战略研究方法缺失,有的智库把“伪问题”作为问题研究。例如,把某个选题范围当问题,把表面现象当问题,把领导批示当问题,把不言自明的公理当问题,把理论套在现实上当问题。
问题分析也存在缺失。最常见的就是不经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由问题直接得出结论。结论不是来自对问题的研究,不反映事物固有的本质联系,而是停留在简单的直觉或常识上,甚至根据臆想的、强加的联系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所提建议也往往无效。如政策对象不明确,政策不能落实到实践主体;政策工具不明确,只能一般号召,没有具体办法;政策目标不明确,效果不可测,过程不可控;政策基础不明确,甚至政策基础于理不公正、于法不周延。
如何补齐上述三个短板?郭铁成认为,进行战略研究首先要通过快速搜索、实地考察、矛盾发现、问题表述等步骤提出问题;其次要通过信息加工、结论假设、建模分析、结论还原等步骤分析问题;最后要通过政策设计提出政策目标、明晰政策对象、确定政策工具、制定实施方案、寻求政策基础,从而解决问题。这里的几个关键点是:通过矛盾发现问题、在研究之前提出假设、建模分析之后得出结论、设计具体政策解决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社会现象的内在关联无法仅凭经验、直觉获得,必须凭借扎实的数据分析基础才能发现。然而,与单纯的自然科学问题不同,战略问题常常是自然、社会等领域的叠加,具有边界模糊、条件变动、信息不完全等复杂性问题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的研究人员具有交叉型的知识结构,既要有自然科学基础,又要有社会科学知识,让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郭铁成表示。
在他看来,智库人才应具有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态度,对事物全局、历史趋势、发展规律保持高度敏感,并具有传道精神。而这些都只能建立在出色的专业能力之上。因此,我国智库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深谙战略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专门人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土地“三十年不变”,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包产到户……作为一种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解决了解放生产力后如何发展生产,建立集体经济后如何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这个长期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创新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同时也为深化农村改革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功绩永不磨灭
——它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我国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以来,只用了3年时间,农村的面貌就焕然一新,90%的农民解决了温饱,能够穿得比较好,居住情况有了明显改善。这项改革的成功,解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想要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全国人民温饱问题。这就是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创造出来的历史性奇迹。
——它把农民从旧体制中解放出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从旧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农民工进城,进而推进了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
在20世纪80年代末,乡镇工业迅速崛起,每年以20%的速度发展,解决了农村50%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二、三产业中,农业产业所占比重日益下降,二、三产业逐渐上升为主体产业。
——它促进了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过去,农业生产中以粮食生产为主体。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副业和经济作物得到迅速发展,相当多的地方建立自己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又一渠道。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向城市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满足了城市居民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农村改革只用了五六年时间,就结束了长达30多年的凭票证供应时代。
家庭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矛盾日益突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从生产关系上解放了农民,却没有从生产技术与管理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它改变了被扭曲的农业生产关系,却没有完成改造农业的历史任务。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家庭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与国家大力倡导的发展现代农业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耕作方式落后,手工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小作坊式的一家一户的承包经营,不利于发挥农业机械化大作业的优势,束缚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改革。把分散经营、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转变为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生产优势,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规模小、成本高、增收难。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规模狭小,耕种、收割、销售样样要管,不仅费工费时,而且效率很低。
三、劳动力素质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由于农活有限,土地不多,很多青年农民外出打工挣钱,一些不能外出的老人和妇女,留守种田。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难于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因此,在农村推行科学种田的难度很大。
四、驾驭市场本领低,抵御风险能力弱。一家一户的田园经济,既无法扩大再生产,又不能很好地规避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造成的损失。一旦发生了上述风险,将给单干的农民带来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破题”的现实之举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的希望之路、农民的致富之路、国家的强国之路,但发展现代农业决不能摒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中国特有的农村经营模式。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失为一条弥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足、紧跟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路径。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对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丰富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农户依据本地自然条件,自愿组织的一种新型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分工为基础,围绕一类产品、一个产业进行系列化服务,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因而很好地解决了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有效地消除了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的难题,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是在“长期稳定”基础上“不断完善”的产物。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农业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组织起来,通过自我合作与服务,保护自身利益,可全面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它是健全农户和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是实行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民可以集聚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做许多单家独户不能做的事。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可以联合起来,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经营,也可以联合起来从事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联合起来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业机械的租赁、农产品的贮藏、销售以及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强化,不仅会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还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智库研究三大短板亟待补齐
“在当前的智库研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很多战略研究报告没能抓住现实问题。”近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郭铁成在一场报告中指出,伪问题、分析缺失及无效建议成为当前智库研究的三大短板。
在郭铁成看来,真正具有研究价值的现实问题是事物之间以及同一事物不同方面之间的核心相关性。当人们意识到相关性的存在却又对其本质缺乏理性认识时,问题便产生了。
当前,我国已进入复杂性社会,从政府到市场、从宏观到微观,决策对战略研究的依赖性增加,智库建设成为热点。但由于战略研究方法缺失,有的智库把“伪问题”作为问题研究。例如,把某个选题范围当问题,把表面现象当问题,把领导批示当问题,把不言自明的公理当问题,把理论套在现实上当问题。
问题分析也存在缺失。最常见的就是不经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由问题直接得出结论。结论不是来自对问题的研究,不反映事物固有的本质联系,而是停留在简单的直觉或常识上,甚至根据臆想的、强加的联系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所提建议也往往无效。如政策对象不明确,政策不能落实到实践主体;政策工具不明确,只能一般号召,没有具体办法;政策目标不明确,效果不可测,过程不可控;政策基础不明确,甚至政策基础于理不公正、于法不周延。
如何补齐上述三个短板?郭铁成认为,进行战略研究首先要通过快速搜索、实地考察、矛盾发现、问题表述等步骤提出问题;其次要通过信息加工、结论假设、建模分析、结论还原等步骤分析问题;最后要通过政策设计提出政策目标、明晰政策对象、确定政策工具、制定实施方案、寻求政策基础,从而解决问题。这里的几个关键点是:通过矛盾发现问题、在研究之前提出假设、建模分析之后得出结论、设计具体政策解决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社会现象的内在关联无法仅凭经验、直觉获得,必须凭借扎实的数据分析基础才能发现。然而,与单纯的自然科学问题不同,战略问题常常是自然、社会等领域的叠加,具有边界模糊、条件变动、信息不完全等复杂性问题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的研究人员具有交叉型的知识结构,既要有自然科学基础,又要有社会科学知识,让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郭铁成表示。
在他看来,智库人才应具有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态度,对事物全局、历史趋势、发展规律保持高度敏感,并具有传道精神。而这些都只能建立在出色的专业能力之上。因此,我国智库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深谙战略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