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泥沙长期淤积而形成,处在极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并且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当前,我国将黄河三角州地区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大力推动生态保护够高质量发展工作,但同时黄河三角州地区也面临很多生态环境问题。本文结合黄河三角州生态保护分析,探讨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开发;生态环境;保护
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前提,应科学开展各项建设治理工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对此,应分析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制定黄河三角洲长期持续发展规划,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从而使黄河三角洲处在良性发展状态。
一、我国黄河三角洲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黄河口海水倒灌问题
黄河口海水倒灌通常是因为地下水被过度开采,严重破坏了地下承压层结构。黄河三角洲水资源需求量大,部分地方存在地表水不足的问题,导致地下水位降低。若地下水位比海平面低,就会使海水流入内陆地下,导致部分区域会形成海水倒灌现象。
(二)黄河下游水质及河道稳定问题
黄河三角洲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黄河河口流路的稳定。当前,黄河现行清水沟流路从黄河入海口流入渤海相对稳定,刁口河流路在黄河调水调沙和大水期间能过流,并从飞雁滩入海。黄河口实现了清水沟流路和刁口河备用流路可以同时入海的局面。根据黄河口潮区潮流界位置划分,河口流路分为潮区潮流界上部径流作用主干流路与潮区潮流界以下尾闾感潮河段两部分。上部主干流路两岸目前黄河大堤控导,基本能够控制河道稳定。下部感潮河段陆海相互作用剧烈,潮区潮流界位置目前不太明显,口门区域河道频繁出汊极其不稳定,河口的频繁摆动不仅对于湿地保护区管理带来威胁,还能引起溯源作用影响潮区界以上河道稳定。
二、黄河三角洲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
(一)科学制定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规划,实现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
我国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地理位置优越,有巨大的未来开发潜力。在进行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开发建设时,应借鉴国外、国内同类型地区经济开发的经验,充分考虑该地区的多种影响因素,结合整体国情和地区特点等,科学制定黄河三角洲經济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规划,强化对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先性。与此同时,应同步规划区域内城乡建设发展,同步实施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高质量提升,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经济。在实施黄河三角州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时,应突破各个市区县域等的行政管理限制,从整体角度实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当地政府提高扶持及管理力度。
(2)合理建设区域内城市与生态环境,促使城市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域非常广阔,大部分土地主要依赖农业经济的发展,小城市发展逐步成型。对此,为确保整个黄河三角洲全面发展,首先应合理规划区域内各城市的布局,将东营与滨州等城市作为发展中心,大力推动县区城市发展,实现对小城镇的大范围辐射,促使周围乡村快速发展建设。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要实现农业结构转型,提升农业发展水平,要探索富有盐碱地特色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做好促进黄河三角洲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工作。其次,应结合城市发展性质、实际规模、需求等,对区域内功能区进行合理划分,掌握黄河三角洲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当地水文、气象等,优化城市功能区的整体布局,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稳定结构,并在功能区内适当设置绿地和湿地。在此基础上,还应重视城市公园建设,结合城市的具体规模合理设置公园位置及数量等,促使绿化建设立体化发展。此外,应对城市及环境的功能进行完善,增添更多的生态环境因素,使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对于海水倒灌问题,在黄河三角洲区域,通过相应引黄闸引入黄河水对无淡水注入的河流进行生态补水,将淡水补充地下,使地下水水位抬高,逼退海水入侵,同时改善黄河三角州地区河流水环境及各河流两岸土壤环境,从而营造良好的诸河河口新的湿地环境。在生态补水前,应进行各河流本底地形地貌地物状况摸底调查,实施生态补水后及时进行补水成效分析。
(3)加强治理区域内污染问题,切实增强生态环境管控
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内河流水体达标问题,应与河流上游区域进行协调管控,有效控制外来污染源,综合性管控外来过境河的水污染问题。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加强对油类污染物的管控,科学处理油田污水及落地油的问题。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建设中,应禁止发展新上重污染工业有关项目,高度重视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效管控污染问题。在区域内中心城市内,合理设置污水处理厂,要求能保障污水日处理量达到八十万吨。应加强管控区域内各城镇的天然气工程、煤气工程发展,合理划分区域,推进区域集体供暖及连片供暖建设,使区域内大气质量得以有效改善。对于能源消耗,黄河三角洲地区应注重太阳能、风能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减少煤炭等资源的消耗。针对降尘污染问题,应引进适合当地的、具有抗盐碱性的树种及草种等,加强推进区域内植树造林管理,采用种草等方式覆盖土地,促进区域内林草覆盖率有效提升,从而实现降尘量下降。此外,应了解当地居民需求等,科学规划和建设交通道路,并增设防噪音带,加强对交通噪声的管控。
(4)加强区域内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推进水生态监测研究
为有效保护黄河三角洲区域内生态环境,应加强相关法制建设,要求相关人员按要求执行环保法规,保障各项环保管理工作有法律支持。加强监督与管理区域内生态环境,将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挂钩,借助技术手段、法律手段等有效管控危害环境的活动。应加强监测区域内环境,实时监管实际排污情况,查找污染源,追究直接负责人的管控责任,还应做到对污染动向的实时掌控,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有效管控污染问题。此外,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开发建设中,应注重环保科研工作,综合性考虑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研究先进的环保技术,并在大范围推广应用,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深层管控,实施生态修复,促使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在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还应高度重视黄河入海口感潮河段的监测工作,构建黄河入海口及尾闾感潮河段测验监控体系,主要包括感潮河段水沙运动规律监测、海洋水文要素监测、河口尾闾出汊摆岔预警监控机制监测、河口入海切变锋流场机制监测、河口水生态监测体系、生物多样性监测等。通过多种监测措施的实施,能周密监测掌握河口尾闾的行河进程,监控河口淡水资源需求量与水生态、生物多样性变化,监控河口外海潮汐海流运动规律,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三、总结
综上,为推动黄河三角洲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应科学制定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规划,对城市工程项目与生态环境的建设进行科学管控,加强治理河流水体不达标问题,重视生态修复问题,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与研究,从全局角度实施针对性治理措施,使黄河三角洲地区保持良性发展循环。
参考文献、
[1]邓祥征,张帆,刘刚.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人民黄河,2020,42(09):117-122.
[2]翟俊,金点点,陈妍,刘鑫,杨栩,侯鹏,徐延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变化、问题与对策[J].资源科学,2020,42(03):517-526.
[3]吴春生,黄翀,刘高焕,刘庆生.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性评价[J].生态学报,2018,38(13):4584-4595.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开发;生态环境;保护
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前提,应科学开展各项建设治理工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对此,应分析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制定黄河三角洲长期持续发展规划,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从而使黄河三角洲处在良性发展状态。
一、我国黄河三角洲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黄河口海水倒灌问题
黄河口海水倒灌通常是因为地下水被过度开采,严重破坏了地下承压层结构。黄河三角洲水资源需求量大,部分地方存在地表水不足的问题,导致地下水位降低。若地下水位比海平面低,就会使海水流入内陆地下,导致部分区域会形成海水倒灌现象。
(二)黄河下游水质及河道稳定问题
黄河三角洲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黄河河口流路的稳定。当前,黄河现行清水沟流路从黄河入海口流入渤海相对稳定,刁口河流路在黄河调水调沙和大水期间能过流,并从飞雁滩入海。黄河口实现了清水沟流路和刁口河备用流路可以同时入海的局面。根据黄河口潮区潮流界位置划分,河口流路分为潮区潮流界上部径流作用主干流路与潮区潮流界以下尾闾感潮河段两部分。上部主干流路两岸目前黄河大堤控导,基本能够控制河道稳定。下部感潮河段陆海相互作用剧烈,潮区潮流界位置目前不太明显,口门区域河道频繁出汊极其不稳定,河口的频繁摆动不仅对于湿地保护区管理带来威胁,还能引起溯源作用影响潮区界以上河道稳定。
二、黄河三角洲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
(一)科学制定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规划,实现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
我国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地理位置优越,有巨大的未来开发潜力。在进行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开发建设时,应借鉴国外、国内同类型地区经济开发的经验,充分考虑该地区的多种影响因素,结合整体国情和地区特点等,科学制定黄河三角洲經济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规划,强化对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先性。与此同时,应同步规划区域内城乡建设发展,同步实施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高质量提升,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经济。在实施黄河三角州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时,应突破各个市区县域等的行政管理限制,从整体角度实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当地政府提高扶持及管理力度。
(2)合理建设区域内城市与生态环境,促使城市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域非常广阔,大部分土地主要依赖农业经济的发展,小城市发展逐步成型。对此,为确保整个黄河三角洲全面发展,首先应合理规划区域内各城市的布局,将东营与滨州等城市作为发展中心,大力推动县区城市发展,实现对小城镇的大范围辐射,促使周围乡村快速发展建设。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要实现农业结构转型,提升农业发展水平,要探索富有盐碱地特色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做好促进黄河三角洲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工作。其次,应结合城市发展性质、实际规模、需求等,对区域内功能区进行合理划分,掌握黄河三角洲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当地水文、气象等,优化城市功能区的整体布局,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稳定结构,并在功能区内适当设置绿地和湿地。在此基础上,还应重视城市公园建设,结合城市的具体规模合理设置公园位置及数量等,促使绿化建设立体化发展。此外,应对城市及环境的功能进行完善,增添更多的生态环境因素,使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对于海水倒灌问题,在黄河三角洲区域,通过相应引黄闸引入黄河水对无淡水注入的河流进行生态补水,将淡水补充地下,使地下水水位抬高,逼退海水入侵,同时改善黄河三角州地区河流水环境及各河流两岸土壤环境,从而营造良好的诸河河口新的湿地环境。在生态补水前,应进行各河流本底地形地貌地物状况摸底调查,实施生态补水后及时进行补水成效分析。
(3)加强治理区域内污染问题,切实增强生态环境管控
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内河流水体达标问题,应与河流上游区域进行协调管控,有效控制外来污染源,综合性管控外来过境河的水污染问题。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加强对油类污染物的管控,科学处理油田污水及落地油的问题。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建设中,应禁止发展新上重污染工业有关项目,高度重视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效管控污染问题。在区域内中心城市内,合理设置污水处理厂,要求能保障污水日处理量达到八十万吨。应加强管控区域内各城镇的天然气工程、煤气工程发展,合理划分区域,推进区域集体供暖及连片供暖建设,使区域内大气质量得以有效改善。对于能源消耗,黄河三角洲地区应注重太阳能、风能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减少煤炭等资源的消耗。针对降尘污染问题,应引进适合当地的、具有抗盐碱性的树种及草种等,加强推进区域内植树造林管理,采用种草等方式覆盖土地,促进区域内林草覆盖率有效提升,从而实现降尘量下降。此外,应了解当地居民需求等,科学规划和建设交通道路,并增设防噪音带,加强对交通噪声的管控。
(4)加强区域内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推进水生态监测研究
为有效保护黄河三角洲区域内生态环境,应加强相关法制建设,要求相关人员按要求执行环保法规,保障各项环保管理工作有法律支持。加强监督与管理区域内生态环境,将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挂钩,借助技术手段、法律手段等有效管控危害环境的活动。应加强监测区域内环境,实时监管实际排污情况,查找污染源,追究直接负责人的管控责任,还应做到对污染动向的实时掌控,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有效管控污染问题。此外,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开发建设中,应注重环保科研工作,综合性考虑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研究先进的环保技术,并在大范围推广应用,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深层管控,实施生态修复,促使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在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还应高度重视黄河入海口感潮河段的监测工作,构建黄河入海口及尾闾感潮河段测验监控体系,主要包括感潮河段水沙运动规律监测、海洋水文要素监测、河口尾闾出汊摆岔预警监控机制监测、河口入海切变锋流场机制监测、河口水生态监测体系、生物多样性监测等。通过多种监测措施的实施,能周密监测掌握河口尾闾的行河进程,监控河口淡水资源需求量与水生态、生物多样性变化,监控河口外海潮汐海流运动规律,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三、总结
综上,为推动黄河三角洲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应科学制定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规划,对城市工程项目与生态环境的建设进行科学管控,加强治理河流水体不达标问题,重视生态修复问题,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与研究,从全局角度实施针对性治理措施,使黄河三角洲地区保持良性发展循环。
参考文献、
[1]邓祥征,张帆,刘刚.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人民黄河,2020,42(09):117-122.
[2]翟俊,金点点,陈妍,刘鑫,杨栩,侯鹏,徐延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变化、问题与对策[J].资源科学,2020,42(03):517-526.
[3]吴春生,黄翀,刘高焕,刘庆生.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性评价[J].生态学报,2018,38(13):4584-4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