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加坡德育特色的评析,旨在借鉴新加坡品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并对其德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以期站在新的角度审视我国德育的实践,能更好地认识到我国德育存在的问题,以推动我国教育实践的完善发展。
【关键词】: 新加坡;德育;多元文化;价值观
新加坡自1965年建国以来,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新加坡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成功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精神层面上的因素。新加坡高度重视德育的发展,不断改良新加坡品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在增强国家意识,弘扬民族精神,抵御西方腐朽思想侵蚀,提高公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行为了特色鲜明的德育体系。
一、新加坡德育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
新加坡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岛屿国家,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连自来水、粮食等基本生存资料都要靠邻国马来西亚供给,特殊的地缘环境使得新加坡这个地处马来海洋生存的华人岛屿具有强烈的危机感。建国之初的新加坡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落后的经济状况,恶劣的生存条件,由经济问题引发的一系列暴力犯罪问题,国内此起彼伏的族群冲突导致的流血事件,国外敌对势利的虎视眈眈,这些严重影响着新加坡这个新兴国家的社会秩序和长治久安。新加坡这个华人岛屿如何在充满妒意的马来海洋邻国的夹缝中生存下去,抵御外来侵略,发展经济,摆脱落后,尽早实现国家富强是建国之初的新加坡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新加坡的品德教育特别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政治目的凌驾于品德教育之上,品德教育成为新加坡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学校的品德教育依随国际政治形势的的变化而变化。新加坡品德教育的过分政治化最鲜明体现就是新加坡推崇的国家意识教育。新加坡推崇国家意识教育,李光耀曾于1981年新加坡建国25周年之际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作为品德教育的首要目标,培养“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的总体目标始终贯穿新加坡品德教育的始终,培养新加坡人民的国家意识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新加坡品德教育目标的核心内容。同时,学校成为新加坡灌输核心价值观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新加坡品德教育过分强调公民的效忠服从意识,如新加坡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以国家为荣并终于国家”是该课程的五大主题之一。新加坡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品德教育的政治性,对国民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培养国民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过分强调品德教育的政治功能,甚至把政治目的凌驾于品德教育之上,把学校作为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新加坡过分强调公民对国家对政府的服从和效忠,从而妨碍了公民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不利于政府和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则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和国家民主进步的实现,其中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需要有批判意识的公民对政府进行监督和与政府行为进行良性互动。
二、新加坡德育强调公民责任
新加坡于上个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实现了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遭遇了严峻的道德危机。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腐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伴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并涌入新加坡社会,日益冲击着新加坡赖以为精神支柱的,诸如家族本位、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东方传统价值观念。社会风气日渐西化,极端个人主义、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等腐朽现象以及吸毒、色情、暴力、腐败等罪恶现象在社会横行,传统的东方价值观体系面临分崩瓦解的处境,新加坡正处在被西方社会侵蚀为“伪西方社会”的危险境地,人情观念、群体意识、国家意识日以淡薄,新加坡社会面临失去国家凝聚力、国际竞争力的危险。新加坡政府认为,社会道德出现危机,会影响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良好势头。因此,新加坡把公民道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注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高素质的公民,强调培养具有责任感的“好公民”,强调公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一分子,要肩负起公民应尽的责任以及如何能够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之上。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其中“国家至上,社会为先”是五大共同价值观的核心,强调每一位新加坡国民在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关系时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人民,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民要自觉地把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当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人民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以国家利益为先,必要时甚至要牺牲个人利益及个人以保全国家。但是公民教育不等同于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在于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而公民教育在于使公民明白自身的权力和义务,明白其作为公民对于国家的意义。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合格公民,既能充分地享有国家和社会赋予他的權力,又能认真履行他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新加坡品德教育过分强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忽视公民的权利,那么新加坡社会就会因为缺乏人道和文明而走向野蛮。
三、新加坡品德教育强调法律的制裁作用
新加坡的品德教育是以法律制裁作为后盾的。新加坡的法律呈现出道德法律化的现象,大量的品德内容被写入法律之中,制定成专门的法律条文。例如口香糖在新加坡境内是被禁止销售的的,使用厕所后未冲水、在非吸烟区吸烟、不在制定的地方如天桥和隧道过马路、在地铁上饮食都会导致罚款,随地乱扔垃圾则会导致强制劳役,人们的生活习惯、两性关系、行为作风只要为主流道德所排斥都会立法予以禁止。各种在世界各国法典都无案可查的品德行为,无论巨细,都一一立法执行,没有疏漏。同时,新加坡的法律法规是及其严苛的,例如随地乱扔垃圾罚款1000新元,在非吸烟区吸烟罚款500新元,如厕后不冲水罚款1000新元,不在指定区域泊车罚款500新元,男子盗窃将会判处鞭刑。在新加坡的公园、地铁、马路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不准乱扔垃圾”、“不准吸烟”、“限制区”等告示牌,时刻提醒着新加坡人应遵守法律法规,违者将接受相应得惩罚。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以强权手段的行政权力、政策法令来管理一个国家,使其子民随顺,以压服的方式采用强硬的刑罚来约束,使之达到所谓的“安分守己”,只不过是让人隐藏了一颗不知羞耻的心。暂时不表现出违规违法的现象,表面上一派平和。假如,以礼仁之德法双彰的方法、行为来感化人民随德存仁,以礼义之法度引导人们提起相应的礼仁之心,类齐比肩,那么人人都会做到,勇于知耻,且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格除自己的不良习惯和丑恶心理进而长期保持不变。新加坡过分强调法律的约束作用,动辄以法律制裁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遏制社会道德败坏现象的后盾,这样还是导致了公民对法律惩罚和制裁的畏惧,忽视了道德的内省作用,没有培养公民自觉维护道德和遵守法律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朱国平.亚洲四小龙高校德育特色及其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2)
[2]魏晓文 孙淑秋.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2)
[3]王天桥 刘红.新加坡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启示[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0)
[4]王学风.多元文化视野下新加坡学校德育的特质[J],外国教育研究,2005(3)
[5]姚静.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探析及借鉴[J].教学研究.2011(5)
[6]冯玉军.新加坡宗教事务的法律治理.政法论丛[J].2013(6)
【关键词】: 新加坡;德育;多元文化;价值观
新加坡自1965年建国以来,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新加坡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成功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精神层面上的因素。新加坡高度重视德育的发展,不断改良新加坡品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在增强国家意识,弘扬民族精神,抵御西方腐朽思想侵蚀,提高公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行为了特色鲜明的德育体系。
一、新加坡德育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
新加坡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岛屿国家,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连自来水、粮食等基本生存资料都要靠邻国马来西亚供给,特殊的地缘环境使得新加坡这个地处马来海洋生存的华人岛屿具有强烈的危机感。建国之初的新加坡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落后的经济状况,恶劣的生存条件,由经济问题引发的一系列暴力犯罪问题,国内此起彼伏的族群冲突导致的流血事件,国外敌对势利的虎视眈眈,这些严重影响着新加坡这个新兴国家的社会秩序和长治久安。新加坡这个华人岛屿如何在充满妒意的马来海洋邻国的夹缝中生存下去,抵御外来侵略,发展经济,摆脱落后,尽早实现国家富强是建国之初的新加坡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新加坡的品德教育特别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政治目的凌驾于品德教育之上,品德教育成为新加坡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学校的品德教育依随国际政治形势的的变化而变化。新加坡品德教育的过分政治化最鲜明体现就是新加坡推崇的国家意识教育。新加坡推崇国家意识教育,李光耀曾于1981年新加坡建国25周年之际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作为品德教育的首要目标,培养“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的总体目标始终贯穿新加坡品德教育的始终,培养新加坡人民的国家意识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新加坡品德教育目标的核心内容。同时,学校成为新加坡灌输核心价值观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新加坡品德教育过分强调公民的效忠服从意识,如新加坡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以国家为荣并终于国家”是该课程的五大主题之一。新加坡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品德教育的政治性,对国民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培养国民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过分强调品德教育的政治功能,甚至把政治目的凌驾于品德教育之上,把学校作为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新加坡过分强调公民对国家对政府的服从和效忠,从而妨碍了公民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不利于政府和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则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和国家民主进步的实现,其中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需要有批判意识的公民对政府进行监督和与政府行为进行良性互动。
二、新加坡德育强调公民责任
新加坡于上个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实现了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遭遇了严峻的道德危机。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腐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伴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并涌入新加坡社会,日益冲击着新加坡赖以为精神支柱的,诸如家族本位、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东方传统价值观念。社会风气日渐西化,极端个人主义、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等腐朽现象以及吸毒、色情、暴力、腐败等罪恶现象在社会横行,传统的东方价值观体系面临分崩瓦解的处境,新加坡正处在被西方社会侵蚀为“伪西方社会”的危险境地,人情观念、群体意识、国家意识日以淡薄,新加坡社会面临失去国家凝聚力、国际竞争力的危险。新加坡政府认为,社会道德出现危机,会影响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良好势头。因此,新加坡把公民道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注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高素质的公民,强调培养具有责任感的“好公民”,强调公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一分子,要肩负起公民应尽的责任以及如何能够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之上。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其中“国家至上,社会为先”是五大共同价值观的核心,强调每一位新加坡国民在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关系时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人民,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民要自觉地把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当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人民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以国家利益为先,必要时甚至要牺牲个人利益及个人以保全国家。但是公民教育不等同于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在于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而公民教育在于使公民明白自身的权力和义务,明白其作为公民对于国家的意义。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合格公民,既能充分地享有国家和社会赋予他的權力,又能认真履行他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新加坡品德教育过分强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忽视公民的权利,那么新加坡社会就会因为缺乏人道和文明而走向野蛮。
三、新加坡品德教育强调法律的制裁作用
新加坡的品德教育是以法律制裁作为后盾的。新加坡的法律呈现出道德法律化的现象,大量的品德内容被写入法律之中,制定成专门的法律条文。例如口香糖在新加坡境内是被禁止销售的的,使用厕所后未冲水、在非吸烟区吸烟、不在制定的地方如天桥和隧道过马路、在地铁上饮食都会导致罚款,随地乱扔垃圾则会导致强制劳役,人们的生活习惯、两性关系、行为作风只要为主流道德所排斥都会立法予以禁止。各种在世界各国法典都无案可查的品德行为,无论巨细,都一一立法执行,没有疏漏。同时,新加坡的法律法规是及其严苛的,例如随地乱扔垃圾罚款1000新元,在非吸烟区吸烟罚款500新元,如厕后不冲水罚款1000新元,不在指定区域泊车罚款500新元,男子盗窃将会判处鞭刑。在新加坡的公园、地铁、马路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不准乱扔垃圾”、“不准吸烟”、“限制区”等告示牌,时刻提醒着新加坡人应遵守法律法规,违者将接受相应得惩罚。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以强权手段的行政权力、政策法令来管理一个国家,使其子民随顺,以压服的方式采用强硬的刑罚来约束,使之达到所谓的“安分守己”,只不过是让人隐藏了一颗不知羞耻的心。暂时不表现出违规违法的现象,表面上一派平和。假如,以礼仁之德法双彰的方法、行为来感化人民随德存仁,以礼义之法度引导人们提起相应的礼仁之心,类齐比肩,那么人人都会做到,勇于知耻,且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格除自己的不良习惯和丑恶心理进而长期保持不变。新加坡过分强调法律的约束作用,动辄以法律制裁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遏制社会道德败坏现象的后盾,这样还是导致了公民对法律惩罚和制裁的畏惧,忽视了道德的内省作用,没有培养公民自觉维护道德和遵守法律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朱国平.亚洲四小龙高校德育特色及其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2)
[2]魏晓文 孙淑秋.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2)
[3]王天桥 刘红.新加坡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启示[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0)
[4]王学风.多元文化视野下新加坡学校德育的特质[J],外国教育研究,2005(3)
[5]姚静.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探析及借鉴[J].教学研究.2011(5)
[6]冯玉军.新加坡宗教事务的法律治理.政法论丛[J].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