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是对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全方位检阅,大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专业教师的技能教学水平。要想在比赛中增大获奖率,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教学水平。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并且已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多层次技能竞赛的格局,参赛学校和选手逐届增多,比赛规模不断扩大,比赛大类、比赛项目逐年增加,大赛影响日益增强。技能大赛是一次从个体到集体、从单一技能到综合素质、从学的过程到教的过程的全方位检阅,是各职业学校的专业技能大比武、实践教学大阅兵。技能大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尤其是专业教师的技能教学水平。
一、专业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根据技能比赛项目要求,担当辅导教师的专业课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持有双证、且具备相应素质与能力的专业教师。从形式上看,“双师型”教师必须拥有中级以上教师资格证书与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书。从能力上看,“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他们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教学规律与方法,有较好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他们必须对行业实践有足够的了解和经验,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胜任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教师的知识要综合化。在项目教学中,一个项目牵扯到的知识往往是多学科的,如果教师的知识面窄,对整个专业的把握不全面,是无法完成该项目的教学,也不可能在项目过程中为学生答疑和提出好的建议,无法指导学生训练。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学习理论的同时更要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操作能力。对于学校而言,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以推进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辅导更多的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获奖。
在2009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上,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杨广大在建筑类工程算量的比赛项目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这是对该专业教学实力的肯定,但是要想在高级别比赛中获奖率增大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学校大部分专业教师的技能教学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二、专业教师队伍培养的对策
如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教学水平,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的策略:
1.立足高起点,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动态发展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1)通过短期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短期培训是指由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技能水平,一般按专业组织。目前的出国培训、国家级培训与省级培训一般都采用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包括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两个方面。短期培训最大的好处在于培训学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和学校,相互之间的交流不仅局限于教学领域,有利于教师的全面成长。但是,企业实训的任务落实有困难,不少国家级培训也安排了企业实习,但最后往往流于到企业参观或是考察的形式。
(2)通过企业交流,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每年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可以每周利用一天的时间安排专业课教师到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也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集中到企业实践。教师到企业顶岗的重点是提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了解专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了解该专业对员工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熟练掌握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和产品开发,努力提高技能操作水平。参加顶岗实习的教师,每周都做实习记录,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交流学习,以便及时掌握企业用人需求、管理模式和生产工艺流程等,研究技能教学新方法、新途径,把到企业顶岗学到的新知识、技能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兼职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构成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来源。学校应从企业聘请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娴熟并具有教师基本条件的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改善学校专业教师的技能结构,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协助开展专业开发与建设工作。这样的教师有企业管理的经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能起到互补作用。
(3)通过学习考试,培养“双师型”教师。学习考试是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参加行业部门组织的考试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如参加建造师、造价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等。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这是一种最能体现教师自我发展积极性的培养方式,对学校与教师本人而言,也是一种成本最低的培养方式。同时,这样的学习考试由人事部门或相关的行业部门组织,有一定的权威性,考试结果能得到社会的认可。通过考试,教师会产生业务上的成就感,获得自我激励。
(4)通过技能考证,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从而成为“双师型”教师。劳动部门针对不同的工种制订了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了应知与应会的内容,设置了题库,方便考前的练习。各市都建立了技能考核站,教师的技能考证很方便完成。
2.采取多种激励措施,保障专业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专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职业学校师生的职业技能。专业教师队伍涵盖了部分兼职教师,而他们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和管理系统,所以,应建立和完善教师参与技能训练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
(1)建立科学的技能训练评价制度。制度建设是技能训练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教师开展工作的有力保障。依靠制度的力量推动专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主要表现在工作量安排和绩效评估上。明确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质量反馈信息处理系统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分析系统。使专业教师在进行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实践的工作时,可以有章可循地折算成教学工作量,为落实奖勤罚懒的制度提供依据。
(2)建立有效的专业教育激励机制。建立起利益驱动机制,既是体现教师劳动的重要指标,也是保全教师主动、积极参与技能训练的重要动力。对在技能比赛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按照既定的报酬标准予以奖励。同时,要为专业教师个人的进步拓展空间,对于教师在教材编写、论文发表、进修培训、经验交流等方面的成就,除了给予物质性奖励,还应在软件方面创造条件,给予支持。利益上的激励机制建设、教学工作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能够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总之,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政府、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生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
相关链接
什么是“双师型”教师?
背景:国家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一词是在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闻名世界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它在我国职教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因此,“双师型”教师其实是“双元”式的教师,它是指既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又有一定的相关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并能把这两种能力有效付诸教学实践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师。
内涵:一是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应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素质。此外,还能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具有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二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中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了解本学科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三是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特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熟悉生产实践,能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开发和专业技术服务工作,具有与学生获取的多种岗位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相关的证书(级别要高于或等于学生所获取证书的级别),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本专业群的最新操作技能。四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指导能力。双师型教师在其理论教学的相关专业要有较强的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能倾注相当的精力抓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工作。
特征:1.知识结构。“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应具有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2.能力素质。“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指导能力。3.职业素质。“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品德和关键能力。
(以上文字摘自孙传亮《关于“双师型”教师意义的再认识》,《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4期)
一、专业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根据技能比赛项目要求,担当辅导教师的专业课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持有双证、且具备相应素质与能力的专业教师。从形式上看,“双师型”教师必须拥有中级以上教师资格证书与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书。从能力上看,“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他们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教学规律与方法,有较好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他们必须对行业实践有足够的了解和经验,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胜任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教师的知识要综合化。在项目教学中,一个项目牵扯到的知识往往是多学科的,如果教师的知识面窄,对整个专业的把握不全面,是无法完成该项目的教学,也不可能在项目过程中为学生答疑和提出好的建议,无法指导学生训练。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学习理论的同时更要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操作能力。对于学校而言,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以推进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辅导更多的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获奖。
在2009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上,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杨广大在建筑类工程算量的比赛项目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这是对该专业教学实力的肯定,但是要想在高级别比赛中获奖率增大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学校大部分专业教师的技能教学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二、专业教师队伍培养的对策
如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教学水平,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的策略:
1.立足高起点,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动态发展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1)通过短期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短期培训是指由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技能水平,一般按专业组织。目前的出国培训、国家级培训与省级培训一般都采用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包括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两个方面。短期培训最大的好处在于培训学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和学校,相互之间的交流不仅局限于教学领域,有利于教师的全面成长。但是,企业实训的任务落实有困难,不少国家级培训也安排了企业实习,但最后往往流于到企业参观或是考察的形式。
(2)通过企业交流,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每年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可以每周利用一天的时间安排专业课教师到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也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集中到企业实践。教师到企业顶岗的重点是提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了解专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了解该专业对员工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熟练掌握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和产品开发,努力提高技能操作水平。参加顶岗实习的教师,每周都做实习记录,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交流学习,以便及时掌握企业用人需求、管理模式和生产工艺流程等,研究技能教学新方法、新途径,把到企业顶岗学到的新知识、技能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兼职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构成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来源。学校应从企业聘请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娴熟并具有教师基本条件的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改善学校专业教师的技能结构,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协助开展专业开发与建设工作。这样的教师有企业管理的经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能起到互补作用。
(3)通过学习考试,培养“双师型”教师。学习考试是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参加行业部门组织的考试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如参加建造师、造价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等。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这是一种最能体现教师自我发展积极性的培养方式,对学校与教师本人而言,也是一种成本最低的培养方式。同时,这样的学习考试由人事部门或相关的行业部门组织,有一定的权威性,考试结果能得到社会的认可。通过考试,教师会产生业务上的成就感,获得自我激励。
(4)通过技能考证,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从而成为“双师型”教师。劳动部门针对不同的工种制订了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了应知与应会的内容,设置了题库,方便考前的练习。各市都建立了技能考核站,教师的技能考证很方便完成。
2.采取多种激励措施,保障专业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专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职业学校师生的职业技能。专业教师队伍涵盖了部分兼职教师,而他们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和管理系统,所以,应建立和完善教师参与技能训练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
(1)建立科学的技能训练评价制度。制度建设是技能训练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教师开展工作的有力保障。依靠制度的力量推动专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主要表现在工作量安排和绩效评估上。明确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质量反馈信息处理系统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分析系统。使专业教师在进行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实践的工作时,可以有章可循地折算成教学工作量,为落实奖勤罚懒的制度提供依据。
(2)建立有效的专业教育激励机制。建立起利益驱动机制,既是体现教师劳动的重要指标,也是保全教师主动、积极参与技能训练的重要动力。对在技能比赛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按照既定的报酬标准予以奖励。同时,要为专业教师个人的进步拓展空间,对于教师在教材编写、论文发表、进修培训、经验交流等方面的成就,除了给予物质性奖励,还应在软件方面创造条件,给予支持。利益上的激励机制建设、教学工作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能够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总之,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政府、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生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
相关链接
什么是“双师型”教师?
背景:国家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一词是在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闻名世界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它在我国职教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因此,“双师型”教师其实是“双元”式的教师,它是指既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又有一定的相关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并能把这两种能力有效付诸教学实践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师。
内涵:一是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应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素质。此外,还能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具有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二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中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了解本学科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三是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特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熟悉生产实践,能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开发和专业技术服务工作,具有与学生获取的多种岗位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相关的证书(级别要高于或等于学生所获取证书的级别),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本专业群的最新操作技能。四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指导能力。双师型教师在其理论教学的相关专业要有较强的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能倾注相当的精力抓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工作。
特征:1.知识结构。“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应具有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2.能力素质。“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指导能力。3.职业素质。“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品德和关键能力。
(以上文字摘自孙传亮《关于“双师型”教师意义的再认识》,《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