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人肠道微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机制

来源 :肠外与肠内营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病人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变化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07月至2019年07月入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首次确诊60例NAFLD病人作为观察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技术检测观察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的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6和TGF-β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Toll样受体(TLR)-4和NF-κB(p65)蛋白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BMI、LDL-C与总胆红素(CHO)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肠道菌群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为主的致病菌显著增加,而以乳酸杆菌、罗氏菌为主的益生菌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致病菌数量减少,益生菌增加(P<0.05).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IL-6、TGF-β、TLR-4和NF-κB(p65)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清IL-6、TGF-β、TLR-4和NF-κB(p65)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NAFLD病人肠道微生态系统出现致病菌增多,益生菌减少,并导致机体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升高,可能是NAFLD发生和病情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文章主要简单介绍了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维修的相关内容,阐述了加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维修与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加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维修与管理的有效措施,以明确电器化铁路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