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方便迅捷的高新技术。所以,“课堂革命”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进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手段。笔者作为身处“互联网 ”时代的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范式的创新性实践中做了初步尝试,本文将依据实践案例予以阐述。
一、依靠信息技术构建新的教学范式
教育的核心是课程,教学则是课程得以落实的关键,教学范式就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方法论。所以要探讨教学改革,语文课堂教学范式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范式的转变,要抓住“面向未来,求新求变”的宗旨,要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纲,调动、整合各种资源,引导学生提升语言运用、逻辑思维、审美趣味、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学科素养—这是创新语文教学范式的原点。
信息技术对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新范式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音视频、动画演示、AR和VR技术、大数据统计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教学行为分析技术来设计学习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任务意识,而且能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的方法,便于其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提高。在特定情境中的项目学习,充满着挑战、探究、协作和问题解决,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得到了激发,更能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从文学联系到现实人生,放眼校外,关注社会,不但能深切体会文学的力量,更能获得深刻的人文教育。
其次,多样的数字化平台和终端,能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和渠道获得信息,得到教师的指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维互动,也可以在教学中得到实现;后台学习分析系统的评价反馈、信息推送也十分有利于师生反思教与学的过程,进而提高教与学的能力。总之,信息技术为信息获取、师生交流、学情反馈等教学活动提供了极大方便。
二、具体的课程框架与教学实施
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以“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学习评价”作为基本环节,环环相扣。教师们需要思考的则是在上述教学环节中,如何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创造优质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据此形成构建新的教学范式的基本
框架。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语文学习要在任务群(主题)的统领下进行。语文教学以课堂学习为主线,将诸多语文教育元素有機地融入主题单元,这就成了新的教学范式。笔者认为,“互联网 ”时代的语文教学范式,应依据教材和新《课标》,倡导“单元整体”的教学思路,即充分发挥教材主题单元的作用,选择和创设学习情境,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和多样的学习活动,将评价嵌入到学习过程中。再通过进阶学习和评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推动学习不断走向深入。
下面,我们以具体案例说明这种单元教学范式在信息技术下的构建。笔者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神奇的想象”作为主题单元,利用数字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
教学。
1.新《课标》的解读
新《课标》对7—9年级学段提出的“阅读”学习目标是:
(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写作”学习目标是:
(1)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2)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从文本上理解,新《课标》要求的教学重点是快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从而带动整体阅读;还要学生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并且能在写作时运用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2.教学设计
依据以上解读,我们设计了如下课堂教案,试看教学片段:
可以看出,数字化平台作为助学工具,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关键的帮助。有了这一工具,学生可以完成绘制思维导图、上传照片等课业活动,用时也比传统方式少很多,展示和交流也更加便捷。
三、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语文教学新范式的价值和意义
实践证明,“互联网 ”中学语文单元教学范式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应用。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激发教学策略的创新
新的教学范式将引领一线教师实施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任务,激发教学策略的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此,笔者撷取了部分范式先行者的体会,以此说明“范式”在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意义。
江苏省特级教师岳亚军认为,自己通过实施《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学与教指南八年级下册》“梳理与探究”单元的设计和教学,感受到单元教学的魅力:它突出了从感性到理性、从主观到客观、从被动到主动的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理念。他认为,这样的单元设计,通过因特网,设置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构化学习任务。通过教师预设隐含语文学习策略的问题,通过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引领高阶思维的生发。教师可以有目的、有策略地指导学生通过对各单元的综合探究,让学生学会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多层次地梳理课文内容,通过比较发现单元之间的内容差异和相互联系,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互联网 ”时代的语文单元教学范式,是面向未来的有效教学模式。
来自农村中学的高红老师说,自己在设计《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拥抱自然,热爱生活”的过程中,以“九月的校园生活”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让学生通过欣赏描写大自然的古今名篇,学习观察大自然,表达和交流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从学生撰写的一篇篇“随文作文”看,学生笔下描绘的校园景致—一片桐叶、一瓣荷花、一架紫藤,处处流淌着学生小小心灵中的真情实感,散发着语文素养的芳华。让老师深受感染,心向往之。
信息化教学能手朱苏兰老师对“互联网 ”时代的语文单元教学范式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独特理解。她认为,在范式应用中,学生手中的智能终端不仅是接收信息的载体,更是创新的工具,它连接着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学生们提供了记录、反思、创造、分享、交流的媒介。
2.有助于建立更为丰富的学习共同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度结合,有助于创建学生、教师、家长、远程同伴的无边界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就“通过范式应用让你产生了哪些进步”这个问题对50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学生的选择说明,通过范式应用,调动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在需求,使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确定有意义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进度,设计自己满意的评价指标。这样的变化,真正让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落到了实处。
一、依靠信息技术构建新的教学范式
教育的核心是课程,教学则是课程得以落实的关键,教学范式就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方法论。所以要探讨教学改革,语文课堂教学范式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范式的转变,要抓住“面向未来,求新求变”的宗旨,要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纲,调动、整合各种资源,引导学生提升语言运用、逻辑思维、审美趣味、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学科素养—这是创新语文教学范式的原点。
信息技术对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新范式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音视频、动画演示、AR和VR技术、大数据统计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教学行为分析技术来设计学习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任务意识,而且能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的方法,便于其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提高。在特定情境中的项目学习,充满着挑战、探究、协作和问题解决,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得到了激发,更能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从文学联系到现实人生,放眼校外,关注社会,不但能深切体会文学的力量,更能获得深刻的人文教育。
其次,多样的数字化平台和终端,能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和渠道获得信息,得到教师的指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维互动,也可以在教学中得到实现;后台学习分析系统的评价反馈、信息推送也十分有利于师生反思教与学的过程,进而提高教与学的能力。总之,信息技术为信息获取、师生交流、学情反馈等教学活动提供了极大方便。
二、具体的课程框架与教学实施
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以“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学习评价”作为基本环节,环环相扣。教师们需要思考的则是在上述教学环节中,如何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创造优质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据此形成构建新的教学范式的基本
框架。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语文学习要在任务群(主题)的统领下进行。语文教学以课堂学习为主线,将诸多语文教育元素有機地融入主题单元,这就成了新的教学范式。笔者认为,“互联网 ”时代的语文教学范式,应依据教材和新《课标》,倡导“单元整体”的教学思路,即充分发挥教材主题单元的作用,选择和创设学习情境,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和多样的学习活动,将评价嵌入到学习过程中。再通过进阶学习和评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推动学习不断走向深入。
下面,我们以具体案例说明这种单元教学范式在信息技术下的构建。笔者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神奇的想象”作为主题单元,利用数字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
教学。
1.新《课标》的解读
新《课标》对7—9年级学段提出的“阅读”学习目标是:
(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写作”学习目标是:
(1)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2)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从文本上理解,新《课标》要求的教学重点是快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从而带动整体阅读;还要学生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并且能在写作时运用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2.教学设计
依据以上解读,我们设计了如下课堂教案,试看教学片段:
可以看出,数字化平台作为助学工具,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关键的帮助。有了这一工具,学生可以完成绘制思维导图、上传照片等课业活动,用时也比传统方式少很多,展示和交流也更加便捷。
三、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语文教学新范式的价值和意义
实践证明,“互联网 ”中学语文单元教学范式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应用。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激发教学策略的创新
新的教学范式将引领一线教师实施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任务,激发教学策略的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此,笔者撷取了部分范式先行者的体会,以此说明“范式”在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意义。
江苏省特级教师岳亚军认为,自己通过实施《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学与教指南八年级下册》“梳理与探究”单元的设计和教学,感受到单元教学的魅力:它突出了从感性到理性、从主观到客观、从被动到主动的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理念。他认为,这样的单元设计,通过因特网,设置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构化学习任务。通过教师预设隐含语文学习策略的问题,通过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引领高阶思维的生发。教师可以有目的、有策略地指导学生通过对各单元的综合探究,让学生学会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多层次地梳理课文内容,通过比较发现单元之间的内容差异和相互联系,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互联网 ”时代的语文单元教学范式,是面向未来的有效教学模式。
来自农村中学的高红老师说,自己在设计《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拥抱自然,热爱生活”的过程中,以“九月的校园生活”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让学生通过欣赏描写大自然的古今名篇,学习观察大自然,表达和交流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从学生撰写的一篇篇“随文作文”看,学生笔下描绘的校园景致—一片桐叶、一瓣荷花、一架紫藤,处处流淌着学生小小心灵中的真情实感,散发着语文素养的芳华。让老师深受感染,心向往之。
信息化教学能手朱苏兰老师对“互联网 ”时代的语文单元教学范式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独特理解。她认为,在范式应用中,学生手中的智能终端不仅是接收信息的载体,更是创新的工具,它连接着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学生们提供了记录、反思、创造、分享、交流的媒介。
2.有助于建立更为丰富的学习共同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度结合,有助于创建学生、教师、家长、远程同伴的无边界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就“通过范式应用让你产生了哪些进步”这个问题对50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学生的选择说明,通过范式应用,调动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在需求,使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确定有意义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进度,设计自己满意的评价指标。这样的变化,真正让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