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当前有效的加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它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其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现状。在当前我们可以发现高职教育它在进行深化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使其在一定的程度上让高职教育人才与行业企业需要两者存在脱节的情况。因此在本篇文章当中,我们主要是重点的探讨了当前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困境以及措施分析,希望能够提供给相关从事者一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高职教育 深化产教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018-01
1.当前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面临的难题分析
在当前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进步,可以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有着一定的进步,但是其融合的深度以及广度不足,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需要进行加强以及改进。
1.1缺少顶层制度方面的构建
第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相关部门十分注重其职業教育以及校企合作等方式来进行培养国家人才,因此在当前我们需要有效的发展教育深化产教合作。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在行业以及企业或者是职业教育它们都是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都各自内部当中都有着自身的运行体制。
1.2企业参与到其中的积极性不足
当高职院校来进行产教融合的过程当中,可以发现它存在着办学体制不太完善等问题,不能在最大的限度当中使其学校效益与企业经济两者得到一个平衡,这便使得企业被动的参与到其中,并没有积极主动的转变为办学主体。在这一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企业而言它们比较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在进行产教融合的时候,因为人才的培养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以及实践,企业不单单需要投入资金还需要使其企业自身的技术人员参与到其中,这便大大的使得企业自身的利益遭受到了损失。
1.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存在脱节的情况
由于产学合作的一体化,以及校企合作运行体系的障碍,高职院校不可能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满足当地产业的需求。其主要表现在于,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学知识具有培养人才的普遍性。只有学生需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这远远不是企业要求的员工的实用性。
2.有效的对策分析
2.1 加强相关制度以及设计,提高推动力
有效的校企合作在当前教育改革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在进行推动的过程当中,政府应当起到较大的主导作用,另外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不单单是高职院校的事情,它还在一定的程度上涉及到了产业、行业、政府等多个方面。那么在当前,政府应当有效的完善相关制度,以及调动企业参与到其中的积极性,从而加大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因此在当前对于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而言,还需要进行有效的构建产教融合方式以及相关的政策以及法规,明确规定院校与企业两者之间的责任以及权力,另外也需要考虑将中小型企业使其能够参与到其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刺激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以及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
2.2 打造互利共赢的平台
有效的加强产教融合,那么在进行合作的初期,便需要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目标来进行出发,从而在最大限度当中找寻出合作双方的利益平衡点。对于高职院校它在于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希望合作的企业能够进行提供技术方面的人员来进行教学,从而在最大的限度当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条件以及就业平台。而对于企业而言,它与学校进行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希望学校给企业提供较为优秀的科研成果以及人才培养,加强企业的知名度和扩张企业的影响力。
2.3 加强高职院校的学研能力,提升校企合作的吸引力
在高职院校当中,我们需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强对于自身师资队伍的构建,从而搭建一个企业人员与院校教师进行沟通的平台。因此在这一个过程当中可以从合作的企业中进行引入技术人员,使其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承担学校的培养以及教学工作,成为学校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结束语
大体的说来校企合作还应当进行不断的优化以及将改进,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应当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以及提高企业参与到其中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的限度当中进行构建以导向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式,使其能够在最大的限度当中让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两者朝着更好的方向进行发展和前进。
参考文献:
[1]董海英.校企“双元”育人在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82-85+89.
[2]姚瑶.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29):177-178.
[3]顾至欣.产教融合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发展挑战与对策研究——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56):148-151.
[4]张玉芝,孙晓静.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思想的思考与实践——以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1-3+7.
[5]时美英.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3):76-78.
作者简介:
刘一(1983.11-),女,湖北武汉人,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学。
【关键词】高职教育 深化产教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018-01
1.当前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面临的难题分析
在当前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进步,可以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有着一定的进步,但是其融合的深度以及广度不足,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需要进行加强以及改进。
1.1缺少顶层制度方面的构建
第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相关部门十分注重其职業教育以及校企合作等方式来进行培养国家人才,因此在当前我们需要有效的发展教育深化产教合作。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在行业以及企业或者是职业教育它们都是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都各自内部当中都有着自身的运行体制。
1.2企业参与到其中的积极性不足
当高职院校来进行产教融合的过程当中,可以发现它存在着办学体制不太完善等问题,不能在最大的限度当中使其学校效益与企业经济两者得到一个平衡,这便使得企业被动的参与到其中,并没有积极主动的转变为办学主体。在这一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企业而言它们比较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在进行产教融合的时候,因为人才的培养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以及实践,企业不单单需要投入资金还需要使其企业自身的技术人员参与到其中,这便大大的使得企业自身的利益遭受到了损失。
1.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存在脱节的情况
由于产学合作的一体化,以及校企合作运行体系的障碍,高职院校不可能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满足当地产业的需求。其主要表现在于,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学知识具有培养人才的普遍性。只有学生需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这远远不是企业要求的员工的实用性。
2.有效的对策分析
2.1 加强相关制度以及设计,提高推动力
有效的校企合作在当前教育改革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在进行推动的过程当中,政府应当起到较大的主导作用,另外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不单单是高职院校的事情,它还在一定的程度上涉及到了产业、行业、政府等多个方面。那么在当前,政府应当有效的完善相关制度,以及调动企业参与到其中的积极性,从而加大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因此在当前对于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而言,还需要进行有效的构建产教融合方式以及相关的政策以及法规,明确规定院校与企业两者之间的责任以及权力,另外也需要考虑将中小型企业使其能够参与到其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刺激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以及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
2.2 打造互利共赢的平台
有效的加强产教融合,那么在进行合作的初期,便需要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目标来进行出发,从而在最大限度当中找寻出合作双方的利益平衡点。对于高职院校它在于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希望合作的企业能够进行提供技术方面的人员来进行教学,从而在最大的限度当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条件以及就业平台。而对于企业而言,它与学校进行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希望学校给企业提供较为优秀的科研成果以及人才培养,加强企业的知名度和扩张企业的影响力。
2.3 加强高职院校的学研能力,提升校企合作的吸引力
在高职院校当中,我们需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强对于自身师资队伍的构建,从而搭建一个企业人员与院校教师进行沟通的平台。因此在这一个过程当中可以从合作的企业中进行引入技术人员,使其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承担学校的培养以及教学工作,成为学校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结束语
大体的说来校企合作还应当进行不断的优化以及将改进,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应当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以及提高企业参与到其中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的限度当中进行构建以导向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式,使其能够在最大的限度当中让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两者朝着更好的方向进行发展和前进。
参考文献:
[1]董海英.校企“双元”育人在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82-85+89.
[2]姚瑶.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29):177-178.
[3]顾至欣.产教融合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发展挑战与对策研究——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56):148-151.
[4]张玉芝,孙晓静.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思想的思考与实践——以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1-3+7.
[5]时美英.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3):76-78.
作者简介:
刘一(1983.11-),女,湖北武汉人,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