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瞬间落泪的音符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不只穷尽了当时钢琴演奏上所有的可能语法,而且还运用了超越那个时代钢琴工艺与演奏水准的许多旋律与和声。
  在三十二首中,如果只能选择一首,那么我选的,却是没有那么有名的第七号D大调奏鸣曲。
  当年正在巅峰状态的前苏联钢琴家里赫特,到布达佩斯访问演出,演奏这首奏鸣曲时出现了神奇的状况——在一个音符上,一半以上的听众竟然同时掉下泪来。
  这首贝多芬早期的作品,创作于1798年,用的是当时贝多芬野心勃勃极力开发的“大奏鸣曲”形式,所以一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以急板出现,接着却是戏剧性降速的缓板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安排了快板的小步舞曲,最后以同样快板的轮旋曲结尾。
  这部作品最特别的焦点,是第二乐章。缓板乐章却用了平常用于第一、第三快板乐章的“呈示发展再现”奏鸣曲形式,贝多芬在乐曲指示上,除了“缓板”,还加上了“忧伤”——“用各种光影变化的色调,来描写悲伤者的心情”。
  貝多芬耳朵听力恶化,无法不悲伤,无法忽视自己心中的沮丧与挫折。听力的衰退,也让他转而对视觉的效果格外敏感,他似乎想要用视觉的强调来弥补听觉。他近乎绝望地努力说服自己,音乐不见得只能依靠声音与听觉。
  正是这种我们知其荒谬的努力,让这个乐章分外悲伤。在这个乐章里的贝多芬,是一个纯然的表现主义者。他一心一意只要表现悲伤的不同面貌,专心到完全不在意那不断旋紧的和声,配合优美到无奈的旋律,刻画了那么深的哀伤与忧郁,以致音乐完全没有诉说哀伤之后,进而发泄哀伤积郁的功能。
  罗曼·罗兰称这个乐章为“时代的史诗,宏伟地体现出人们的精神”,如果真的这样,那贝多芬所要体现的时代,或罗曼·罗兰感受的时代,必然有着本质性的哀伤沉痛啊!
  不过,这个伟大的乐章绝对不能单独听。其沉痛哀伤毕竟是与急板乐章中的愉悦风格对比、对照呈现出来的。更重要的,要连着听到贝多芬第三乐章的安排,我们才更能明了第二乐章真正的心理冲击。
  回到里赫特的故事,看看他在布达佩斯到底做了什么?饱受前苏联统治钳制,又具备最挑剔艺术思考能力的里赫特,领会了贝多芬的纯粹描述用意,固执地反复用惊人音色变化表现那不放松的悲伤张力,让全场听众都感染了挥之不去的沉重,唤醒了自己心中不敢或不愿面对的悲伤经验,仿佛一生所有的痛苦全都伴随音乐回来了。乐章结束,每个人都被钉压在座位上,动都不能动,更发不出一点点声音来。绝对的静默之后,里赫特终于抬起手,弹下第三乐章的第一个音符。啊,他指下发出歌唱般的音乐,仿佛来自天堂,如此甜美温暖。于是刹那间,全场紧绷的哀伤全然释放,大家都哭了。为音乐而哭,为人生而哭,为自己的痛苦也为自己救赎的希望而同声一哭……
  (林冬冬摘自《想乐:发掘五十首古典音乐的恒永光彩》)
其他文献
重看一遍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发现一个细节:阿梅向周星星告白的背景音乐是《索尔维格之歌》。  我第一次听这首曲子,是出自自己的演奏。  那时候我十八岁,自学吹口琴,买了一本教材,整天呜啦呜啦地练。等到能吹顺溜教材上面所有的练习曲了,又开始尋找新的曲谱。  那时我在北疆一个闭塞的哈萨克乡村当裁缝,青春被倒扣在铁桶之中,却并不感到压抑。野蛮而汹涌的希望,在混沌中奋力奔突。  有一天,我照着旧乐谱里的一
期刊
7月7日,清华大学2019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来自甘肃镇原的张薇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她的发言在网上引起众多网友共鸣。有网友评论:“这才是青年该有的样子!”  我来自甘肃镇原——一个黄土高原上的国家级贫困县,交通不便,教育资源有限,经济相对落后。第一次去省城参加物理竞赛,我甚至没有见过比赛所用的仪器,当我终于找到仪器开关时,实验时间已经到了。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不同地域的教育差异如此巨大,短暂的失落也
期刊
不知不觉间,盼望了许久的假期一眨眼就要结束了,新的学期即将开始了。过去的一个学年里,我们的身边发生了很多印象深刻的故事,在一个全新的起点,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来思索和抒写着与我们挥手作别的时光。因为有太多的感慨和留恋,这段时光必将被我们珍藏在记忆深处,留下永恒的纪念。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过去的一年,你会用哪个词语呢?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迎接崭新的学年,让我们再次出发,怀抱梦想,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期刊
前段时间,国家地理2019年旅行者摄影大赛落幕。这场赛事最重磅的奖项——全球总冠军大奖和城市组一等奖,都颁给了一位90后中国户外摄影师——储卫民!而此前获奖的,大多是国外的摄影师。  储卫民在上大学之前,其实连远门都没出过。和许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储卫民从小就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身上最大的优点就是勤奋。大二时,储卫民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去德国留学。那是他第一次长途旅行。“在挪威布道岩下,我遇到了一群
期刊
落雪后,除了刮风天,冬日总是很安静的。而十三岁的冬天尤为让人难忘。  在一个中午的一瞬间,我发现我认识多年的雪变成蓝色的了。因为阳光那么专注地温存着雪,所以雪才变了。院子里的雪是蓝的,屋脊上的雪是蓝的。这时,我先听见一阵“扑啦啦”骤然响起的风声,随后,不远处,奇迹般地落下几十只鸟……我看见它们在蓝雪和耀眼光线的映衬下,骄傲地抖着黑羽毛,在蓝雪地上印出无数朵令人着迷的爪花。一会儿,它们飞走了,它们当
期刊
从2015年开始,清华大学的新生都会收到“录取三件套”:录取通知书、校长的一封信和一本书。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每年都会给新生推荐一本书,并且嘱咐他们在入学前的暑假读完。  今年,清华送给新生的是许倬云的通史著作《万古江河》,校长希望学生们能“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  许倬云是个很有趣的历史学家。王小波在美国学习期间,没有合适的课程可选,许倬云就给他开了门一对一的“独立学习”课,两人经常一聊就是一整个
期刊
那年父亲辛苦经营的小纸厂遭受重创,不仅赔光了家底,还欠了很多外债。父亲拨拉着算盘算了一番,然后重重地叹了口气说:“这些钱,咱们这辈子还不清了!”母亲想安慰父亲,可她张了张嘴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这样的时候,说什么都是苍白的。  一夜之间,父亲两鬓的头发都白了。他整个人像被抽走了魂儿一样,眼神黯淡,一言不发,往日风风火火的劲头儿完全没了。一整天,他呆呆地枯坐着,毫无表情,树桩一样木然。厨房里,却传
期刊
电影《烈火英雄》的主角是和平时代最可爱的逆行者——中国消防员。导演陈国辉筹备了3年,终于把这群默默无闻的伟大英雄送上大银幕。  《烈火英雄》取材于真人真事,來源有两个,一是长篇报告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二是沿海城市的重大火灾事件。  海港附近的石油输油管道爆炸后,油罐失火。由于油罐之间的阀门没有关闭,导致爆炸不停发生。油罐隔壁是储存着苯、氰化物等危险物品的化学罐区,一旦化学罐区和油罐一起爆炸,一
期刊
当地时间7月18日晚上,位于加州的伊万帕太阳能发电站出现一段无比惊艳的画面:日落月升之后,沙漠里10万多面太阳能电池板的镜面突然开始调整自己和月亮的角度,月光反射到镜面上,组成了一幅女性半身像,旁边还有一个数字和环绕的英文字母:阿波罗11号,Margaret Hamilton。  7月20日,是人类登月50周年纪念日。50年前,阿波罗11号踏上了月球。50年后,人们用月光组成肖像,致敬“阿波罗11
期刊
《芒果街上的小屋》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女孩,她叫小埃斯佩朗莎,住在美国的芒果街上,她的梦想就是有一所房子,一所属于自己的大房子。  这是一个像童话一样轻快、美好的开头,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在真实的生活里,小埃斯佩朗莎家里很穷,只能跟着父母搬来搬去,房子是租来的,很小,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推开,窗户小得“像是在屏气呼吸”一样。她是从墨西哥移民来的,在美国,拉美裔移民大多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住在白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