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不只穷尽了当时钢琴演奏上所有的可能语法,而且还运用了超越那个时代钢琴工艺与演奏水准的许多旋律与和声。
在三十二首中,如果只能选择一首,那么我选的,却是没有那么有名的第七号D大调奏鸣曲。
当年正在巅峰状态的前苏联钢琴家里赫特,到布达佩斯访问演出,演奏这首奏鸣曲时出现了神奇的状况——在一个音符上,一半以上的听众竟然同时掉下泪来。
这首贝多芬早期的作品,创作于1798年,用的是当时贝多芬野心勃勃极力开发的“大奏鸣曲”形式,所以一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以急板出现,接着却是戏剧性降速的缓板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安排了快板的小步舞曲,最后以同样快板的轮旋曲结尾。
这部作品最特别的焦点,是第二乐章。缓板乐章却用了平常用于第一、第三快板乐章的“呈示发展再现”奏鸣曲形式,贝多芬在乐曲指示上,除了“缓板”,还加上了“忧伤”——“用各种光影变化的色调,来描写悲伤者的心情”。
貝多芬耳朵听力恶化,无法不悲伤,无法忽视自己心中的沮丧与挫折。听力的衰退,也让他转而对视觉的效果格外敏感,他似乎想要用视觉的强调来弥补听觉。他近乎绝望地努力说服自己,音乐不见得只能依靠声音与听觉。
正是这种我们知其荒谬的努力,让这个乐章分外悲伤。在这个乐章里的贝多芬,是一个纯然的表现主义者。他一心一意只要表现悲伤的不同面貌,专心到完全不在意那不断旋紧的和声,配合优美到无奈的旋律,刻画了那么深的哀伤与忧郁,以致音乐完全没有诉说哀伤之后,进而发泄哀伤积郁的功能。
罗曼·罗兰称这个乐章为“时代的史诗,宏伟地体现出人们的精神”,如果真的这样,那贝多芬所要体现的时代,或罗曼·罗兰感受的时代,必然有着本质性的哀伤沉痛啊!
不过,这个伟大的乐章绝对不能单独听。其沉痛哀伤毕竟是与急板乐章中的愉悦风格对比、对照呈现出来的。更重要的,要连着听到贝多芬第三乐章的安排,我们才更能明了第二乐章真正的心理冲击。
回到里赫特的故事,看看他在布达佩斯到底做了什么?饱受前苏联统治钳制,又具备最挑剔艺术思考能力的里赫特,领会了贝多芬的纯粹描述用意,固执地反复用惊人音色变化表现那不放松的悲伤张力,让全场听众都感染了挥之不去的沉重,唤醒了自己心中不敢或不愿面对的悲伤经验,仿佛一生所有的痛苦全都伴随音乐回来了。乐章结束,每个人都被钉压在座位上,动都不能动,更发不出一点点声音来。绝对的静默之后,里赫特终于抬起手,弹下第三乐章的第一个音符。啊,他指下发出歌唱般的音乐,仿佛来自天堂,如此甜美温暖。于是刹那间,全场紧绷的哀伤全然释放,大家都哭了。为音乐而哭,为人生而哭,为自己的痛苦也为自己救赎的希望而同声一哭……
(林冬冬摘自《想乐:发掘五十首古典音乐的恒永光彩》)
在三十二首中,如果只能选择一首,那么我选的,却是没有那么有名的第七号D大调奏鸣曲。
当年正在巅峰状态的前苏联钢琴家里赫特,到布达佩斯访问演出,演奏这首奏鸣曲时出现了神奇的状况——在一个音符上,一半以上的听众竟然同时掉下泪来。
这首贝多芬早期的作品,创作于1798年,用的是当时贝多芬野心勃勃极力开发的“大奏鸣曲”形式,所以一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以急板出现,接着却是戏剧性降速的缓板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安排了快板的小步舞曲,最后以同样快板的轮旋曲结尾。
这部作品最特别的焦点,是第二乐章。缓板乐章却用了平常用于第一、第三快板乐章的“呈示发展再现”奏鸣曲形式,贝多芬在乐曲指示上,除了“缓板”,还加上了“忧伤”——“用各种光影变化的色调,来描写悲伤者的心情”。
貝多芬耳朵听力恶化,无法不悲伤,无法忽视自己心中的沮丧与挫折。听力的衰退,也让他转而对视觉的效果格外敏感,他似乎想要用视觉的强调来弥补听觉。他近乎绝望地努力说服自己,音乐不见得只能依靠声音与听觉。
正是这种我们知其荒谬的努力,让这个乐章分外悲伤。在这个乐章里的贝多芬,是一个纯然的表现主义者。他一心一意只要表现悲伤的不同面貌,专心到完全不在意那不断旋紧的和声,配合优美到无奈的旋律,刻画了那么深的哀伤与忧郁,以致音乐完全没有诉说哀伤之后,进而发泄哀伤积郁的功能。
罗曼·罗兰称这个乐章为“时代的史诗,宏伟地体现出人们的精神”,如果真的这样,那贝多芬所要体现的时代,或罗曼·罗兰感受的时代,必然有着本质性的哀伤沉痛啊!
不过,这个伟大的乐章绝对不能单独听。其沉痛哀伤毕竟是与急板乐章中的愉悦风格对比、对照呈现出来的。更重要的,要连着听到贝多芬第三乐章的安排,我们才更能明了第二乐章真正的心理冲击。
回到里赫特的故事,看看他在布达佩斯到底做了什么?饱受前苏联统治钳制,又具备最挑剔艺术思考能力的里赫特,领会了贝多芬的纯粹描述用意,固执地反复用惊人音色变化表现那不放松的悲伤张力,让全场听众都感染了挥之不去的沉重,唤醒了自己心中不敢或不愿面对的悲伤经验,仿佛一生所有的痛苦全都伴随音乐回来了。乐章结束,每个人都被钉压在座位上,动都不能动,更发不出一点点声音来。绝对的静默之后,里赫特终于抬起手,弹下第三乐章的第一个音符。啊,他指下发出歌唱般的音乐,仿佛来自天堂,如此甜美温暖。于是刹那间,全场紧绷的哀伤全然释放,大家都哭了。为音乐而哭,为人生而哭,为自己的痛苦也为自己救赎的希望而同声一哭……
(林冬冬摘自《想乐:发掘五十首古典音乐的恒永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