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如何影响晚清士人的阅读结构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ke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西学东渐”   阅读结构  晚清变局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西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就已出现,指西方传来的佛学。晚明时期,西学有了新的含义,主要是指由传教士传入到中国的西方科技、文化及其作品。晚明和清中前期,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世界地图、新奇器物等,已为宫廷和士大夫所熟知。然而,至清康熙时期,因中西礼仪之争,中国禁止传播天主教,雍正、乾隆时期,又相继谕令禁之,西学由此几乎陷入停滞状态。然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沿海沿江多个城市被迫开放成通商口岸,国门由此洞开。欧美传教士、商人和官员等在通商口岸传教、经商、驻军,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也随之一拥而入,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

晚清“西学东渐”经历的四个阶段


  晚清西学东渐,按照学者熊月之的观点,可大致划分为四个不同阶段:1811—1842年,为初创阶段。1807年9月,英国人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几经周折,到达澳门和广州。马礼逊是西方第一个到达中国大陆的基督新教传教士,也是揭开新一轮西学东渐序幕的第一人。1811年,他在广州出版了第一部近代中文西书,具有开创性意义。经过十多年努力,1823年,他将《新约》《旧约》全部重新翻译出版,取名《神天圣书》,这是第一部完整的《圣经》中译本。同时,他也对中国的儒家经典,如《三字经》《大学》等很感兴趣,将之翻译成英文。此外,他还编印了中国第一部《华英字典》。1815年,英国传教士米怜(William Milne)和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主要向中国读者介绍基督教,但也有一些介绍西方历史文化和自然科学的内容,为近代第一份中文期刊。因清政府政策限制,传教士主要在南洋一带活动,他们在马六甲、新加坡、巴达维亚等地建书院、印刷书籍、办报刊等,在东南亚当地传播西学,对华人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时期,共出版中文书籍和刊物147种,大部分为宗教读物,另有30多种介绍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书籍。这些书刊都是早期“知识仓库”的重要一部分,对清代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
  1843—1860年,为第二阶段,此时西学蔚然成风。这一时期,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加上香港,共出版各种西书434种,其中3/4为宗教类宣传物,其余则为人文社科、天文、数学、医学等书籍。英国传教士、医生合信(Benjamin Hobson)编译了大量西方医学作品,其中《全体新论》为近代最早的解剖学译作。其它领域的开创性译作也层出不穷,如《算法全书》《天文问答》《代微积拾级》《重学浅说》《植物学》等,分别是数学、天文学、高等数学、力学、植物学等领域的第一部近代译作。
  一些开明的中国士人,如魏源、徐继畬、梁廷枏等,开始从西学译作中汲取营养,了解西方的政治、经济、地理和科技等。一些知識分子开始积极参与翻译西学的工作。例如,李善兰与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后九卷,终于使之完璧。1859年,两人通力合作翻译的《谈天》,对太阳系结构、万有引力定律、太阳黑子等都有所涉及,自成体系,享有盛誉,曾多次重印。
  1860—1900年,西学进入另一个新阶段。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全国兴起,西方先进的技术成为迫切需求。为培养急缺的翻译人才,京师同文馆于次年创立。全国各地的翻译和出版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这些译书机构,既有教会系统的,如广学会、益智书会,也有官办的,如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天津机器局,还有民办的,如商务印书馆、时务报馆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地位的提升,上海成为西学传播的核心城市。全国的译书机构,除在广州、北京的几个城市之外,大部分都集中在上海。仅上海一地,翻译出版的西学著作就占全国总量的77%,质量较高,影响最大。
  这一时期,传教士深入各地传教、讲演西学,新式学校在全国各地开花,报刊杂志种类繁多。由此,西学的受众从之前的上层社会逐渐扩大至基层民众。上自光绪皇帝、封疆大吏,下至童生秀才、普通百姓,从沿海城市到内地乡野,从宫廷到民间,都在议论西学。一些开明的传统士大夫,身体力行,提倡西学。
  1900—1911年,为第四阶段。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一些仁人志士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失望,开始关注日本,留日渐成风潮。受此影响,西学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开始改变。之前,中国主要直接翻译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作品。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作品,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随着留日学生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掌握了日文,并且日文中多有汉字,这就给翻译带来了诸多便利。1900年之后,从日文转译成中文的西学著作开始增多,成为西学输入的主要来源。所译西书,人文社科比重逐渐增高。三年间,历史、文学、哲学、法学等著作有327种,占61%。这与之前译书偏重自然科学的情况,刚好相反。这十余年间,也是西学译著的爆发期。据统计,仅从日文、英文和法文编译的西书,至少有1599种,此数量是之前九十年间编译西书总数的两倍多,约占整个晚清译书的70%,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
  按照学科属性,西学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及综合类,涉及政治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数理化、天文学、医学、生物学、农学等几乎所有近代学科。如此繁多的西书,不断出现在市场,充实中国士人的“知识仓库”。因翻译出版的西书多达数千种,初学者往往不得门径,常会陷入泥淖,故亟需书目指南。1894年,康有为赴广西讲学,留下《桂学答问》。之后,其弟子梁启超又编纂《西学书目表》,金针度人,引导士人阅读西书。该书广受追捧,一时“洛阳纸贵”。维新派人士叶瀚认为梁启超的书目“不便于初学”,于是又新纂《初学读书要略》,为学子提供西学入门读书法。《湘学新报》创刊伊始,便策划推出了“书目提要”专栏。这也成为徐维则《东西学书录》的重要参考来源。西书指南的出现,为士人提供了学习西学的方便门径,士人多以之为重要参考,这无形中进一步强化了新的“读书秩序”。

西学的发展影响了传统士人的“读书秩序”


  西学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科举考试。1876年,上海格致书院正式成立。格致书院为近代中国最早的中西合办的新式学堂,聚集了一批当时重要的西学人物,如徐寿、华蘅芳、王韬、傅兰雅、林乐知等。晚清著名的思想家和政论家王韬担任院长期间,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西学,将新知识纳入考试范围。19世纪末,传统的科举制度面临着不得不改革的大趋势,一些维新人士顺应形势,推广西学。1891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创设湖北算术学堂和方言商务学堂,之后又開办矿业学堂、工业学堂、自强学堂等,将数学、商务、外语等西学纳入学习范围。1894年,江标出任湖南学政,力主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江标饱览西书,熟悉西学,反对传统的八股取士,认为西学具有实际效用,积极将算学、天文、化学、医学等西学纳入考试范围,使各方面的实用人才脱颖而出,为实现富强之道选拔人才。三年后,徐仁铸继任,一上台就发布了《湘士条诫》《轩今语》等,继续引导学生学习西学,增加西学在考试中的比重。考试和选材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一些士人的人生命运。
  西书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士人的“读书秩序”,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王韬年少时,曾随其父熟读四书五经,18岁时考中秀才。1847年,他到上海探亲期间,参观了墨海书馆。王韬对馆内的活字印刷机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为他以后的人生转折埋下了伏笔。次年,为维持生计,他到墨海书馆工作。十余年间,他与传教士合作翻译出版了《圣经》《华英通商事略》《重学浅说》《西国天学源流》等重要西学著作。同时,他还阅读了众多西书,如《大英国志》《大美联邦志略》等。1867年底,受友人帮助,王韬赴欧洲各国游历。访欧两年间,他遍览法国、英国等国名胜古迹,曾拜访过法国著名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ulien),并应邀赴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做学术演讲。回国后,他将自己的游历收入《漫游随录图记》,并在《华字日报》、上海《申报》等处连载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后来,他又将21万字的《普法战纪》单独出版发行,引起李鸿章等人的重视。该书传入日本后,受到日本读者的欢迎。1874年,他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在报上发表800多篇政论文章,宣传变法和自强,对后来康有为等人的思想有着较大影响,被誉为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先驱。
  康有为少年时期曾受到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四书五经了如指掌,受宋明理学影响较大。1874年,17岁的康有为第一次看到《瀛环志略》,始知外面的大千世界。之后,他多方搜求西书,从西学中汲取营养,逐渐萌生了维新变法的思想。蔡元培同样自幼年便在传统的私塾读书,对儒家经典烂熟于心,青年时代的蔡元培是传统士人的一个典型代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牵动着无数士人的心,身为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多方搜求战情,并开始对日本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他广泛涉猎《日本新政考》《东槎闻见录》等一系列西书。通过饱览西书,他开始同情维新派,主张变革。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开始学习日语,对西学的认知也进入了新阶段。不久,他开始参考日本译本,编译了一批西书,如《哲学要领》《中国伦理学史》等。蔡元培不仅是西书的读者,同时,他也不断将西学吸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为晚清“知识仓库”贡献了自己的思想资源。
  随着译书的增多和受众的普及,一大批西书中出现的新名词、新概念、新术语,开始在社会各阶层流行。或许,今人对一些名词,如社会、抽象、政党、民权、主义、观念、唯物、主观等,早已习以为常,然而在当时,这些都是新出现的名词术语。这其中,很多都是从日本引入。当然,这些新名词的普及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受到了层层阻力。张之洞,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力主添设新学科、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学堂、建铁厂等。他主张新旧兼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对一些新名词,却颇为反感。张之洞有次批阅公文时,看到文中有“新名词”,遂批曰“新名词,不可用”。一位年少的下属见状,便顺手递了张字条给他,上曰“‘新名词’亦‘新名词’,不可用”。张之洞看到后,又惭又怒,竟日不语,埋首故纸堆,想从中找寻古书依据,却寻而不得,只好作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新名词无孔不入,已渗入社会方方面面,所以即便是那些对新名词十分反感和排斥的人,也不得不使用新名词,否则,“几不能开口动笔”。由此可见,西学已渗入社会的方方面面,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深远影响。
  (作者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责编/银冰瑶    美编/杨玲玲
其他文献
我国刑事案卷移送制度采全卷移送,有助于法官做好充分的庭审准备.全卷移送制度在庭前给法官带来的预断难以保障其心证形成于庭审之中,与审判中心主义相背离.日本刑事司法受公
我国期货市场操纵的现行规制框架是一种以单一的价格操纵条款为核心的反操纵立法体系.在价格操纵的规制框架之下,以人为价格为核心的构成要件的证明较为困难,且极易因为受到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是否有起诉期限、如何确定起诉期限,理论和实践对此有“普通期限说”“无期限说”“特殊期限说”三种争论.基于公益诉权及时行使、法律关系及时稳定
【关键词】大数据 社区 治理和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新环境的日新月异,促进现代技术和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是目前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運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在疫情防控日益常态化的当下,社区作为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
3月24日,梁平区迎来久违的好天气,阳光洒在文化镇的文化河上,清澈透亮的河水反射着金色的波光。  河边的文化污水处理厂内,员工蔡祖志拿着长长的漏网正在清理二次沉淀池里的浮渣。  天气逐渐回暖,文化河的水量也逐渐增加,要保证文化河的水质,将变得更加困难。  2020年10月,毗邻的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任市镇老街村将污水管网并入文化镇,这让日均处理能力仅有100立方米的文化污水处理厂压力陡升。  “为保
期刊
早年,他投身革命,参加过开国大典和抗美援朝,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离休后,他又在家乡致力于奖学助学活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报党恩,为人民服务,已是他生活的常态,成为
期刊
春末夏初,东坡湖畔,白鹭翩翩,满目青翠映水天。眉山市东坡区苏祠街道金龙社区居民张书明在邻里中心的餐厅吃过午饭后,沿着湖边散步。  “出家门几步就是邻里中心的餐厅,两荤两素才12元,菜品丰富又实惠。”78岁的独居老人张书明口中的邻里中心,是今年3月份新建的,里面不仅有老年人能享受的便民餐厅和平价理发、康复理疗等日间照护,还有公益图书馆、公益电影、艺体免费培训等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养
期刊
日光照到屋檐,她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日头落到山下,她才捶捶疲累的腰板走出车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不满30岁的彝家女子已经与蚕茧打了整整13年的交道.一如她的名字——
期刊
“两项改革谱新篇,黄坪旧貌换新颜;顺向调整三村合,空间扩大资源多;农旅融合兴产业,羌家民宿有特色;省市县乡齐发力,乡村振兴开新局;集体经济大发展,父老乡亲笑开颜.”这是平
期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统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要推动银行工作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确保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到银行工作的各个环节。  2019年以来,成都银行党委立足市属金融国企的实际,以党建品牌建设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标准打造“金融先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