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生命历程均严格遵守着生物界新陈代谢的规律,经历着从胚胎、出生、发育、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生命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衰老,属于生理性衰老;因疾病或其它因素而加速的衰老过程,则称为病理性衰老,人体衰老则是这两种衰老的综合。养生是指为保持健康而采取一系列积极主动的自我保健措施,目的在于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一、衰老的机制
世界各国对衰老机制的研究日趋热烈,但到目前为止,理论上没有重大突破。尽管有许多影响衰老的因素是不可以改变的,但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和改善生存的客观条件,达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人类的健康与寿命,15%取决于遗传基因,7%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10%取决于环境因素,60%取决于自我保健。由此可见,人类的健康与寿命,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衰老的表现
主要是结构萎缩,功能减退,适应力、抵抗力及免疫能力均下降。
1.血管系统。血管弹力纤维减少,弹性降低,动脉血管内膜逐渐粥样变性。冠状动脉硬化,使血管腔变窄,心肌血液供应减少,发生心肌营养不良,心肌萎缩,同时伴有心肌ATP酶活性下降,导致心肌收缩力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65岁的老人,心输出量仅为青年人的60%—70%。
2.呼吸系统。呼吸肌萎缩,胸廓变形、变硬,肺组织萎缩,弹性降低,肺活量减少。80岁老人与30岁年轻人相比,肺活量减少约50%。
3.消化系统。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咀嚼功能减弱。消化道平滑肌萎缩,运动减慢、减弱,故老年人常伴有便秘。消化腺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易引起消化不良。
4.泌尿系统。肾萎缩,肾单位减少,70岁时肾单位可降至出生时的1/2—1/3。肾对尿的浓缩功能减退,易致多尿。男性前列腺常发生肥大,从而导致排尿困难。
5.生殖系统。性腺萎缩,功能退化。
6.内分泌系统。由于下丘脑、垂体的老化,致使性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雌激素水平下降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之一。甲状腺功能降低使血中胆固醇含量增加,会加重动脉硬化;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对外伤、感染、手术有害刺激的应激能力降低。
7.神经系统。脑组织逐渐萎缩,脑重量日趋减轻,脑合成多种神经递质的能力皆有所下降,脑血流量减少。主要表现为动作不稳、不协调、反应迟缓、易疲劳、步履蹒跚、运动迟缓、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
8.感觉器官。各种感觉器官,如嗅觉、味觉、触觉、视觉、听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但主要的是视觉和听觉,即所谓“眼花耳聋”。
9.运动系统。骨骼肌萎缩,肌群体积变小,关节活性差,活动范围缩小。组成骨的无机盐中的钙含量逐渐减少,有机物中黏多糖减少,骨的脆性增加,因此老年人易发生骨折,且骨折后愈合缓慢。
三、养生之道
1.时刻保持健康的心理,乐观的情绪。世界精神卫生学会对健康的心理,曾提出:健康的个性(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个人的幸福感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创造力4条标准。不论发生什么事,都应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泰然处之,不悲观、不厌世、不怨天忧人,积极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同时要性格开朗、心胸坦荡、知足常乐,乐意为社会、为家庭、为他人从事各项有益的工作。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俗话说:“忧愁催人老,笑笑变年少”,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忧愁、焦虑、紧张、恐惧等状态,会使机体内分泌失调、脑血流量减少,甚至癌细胞也会乘机侵入。
2.适当的体力劳动。三国名医华佗告诫第子:“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被后人奉为至理名言。唐代名医,老寿星孙思邈也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西方哲学家伏尔泰的名言:“生命在于运动”更是妇孺皆知。适当的体力(包括体育运动和劳动)活动,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改善细胞的血液供应和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加肺通气和换气功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神经系统的调节力得到提高;免疫力增强;防止骨骼肌萎缩,使关节柔韧、灵活。
3.合理的生活方式。首先生活要有规律。许多动物试验证明:长期生活在无规律而多变的环境中的动物会很快衰老,其寿命比生活有规律环境中的动物短。其次要做到劳逸结合,要有合理的休息和睡眠。再一点就是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烟、嗜酒等。
4.科学的饮食。我国古代的《养生镜》主张饮食有六宜,尤为精辟。1.食宜早,早、晚餐均不宜迟;2.食宜缓,饮食应细嚼慢咽;3.食宜少,饮食不可过量,所谓“八分饱、活到老”;4.食宜暖,宜吃温热食物,亦不可过热,生冷宜少;5.食宜淡,包括五味要淡,不可偏嗜;6.食宜软,吃熟烂的食物,利于消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更要讲究营养,即根据代谢特点科学地进行营养饮食的调配。
一、衰老的机制
世界各国对衰老机制的研究日趋热烈,但到目前为止,理论上没有重大突破。尽管有许多影响衰老的因素是不可以改变的,但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和改善生存的客观条件,达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人类的健康与寿命,15%取决于遗传基因,7%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10%取决于环境因素,60%取决于自我保健。由此可见,人类的健康与寿命,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衰老的表现
主要是结构萎缩,功能减退,适应力、抵抗力及免疫能力均下降。
1.血管系统。血管弹力纤维减少,弹性降低,动脉血管内膜逐渐粥样变性。冠状动脉硬化,使血管腔变窄,心肌血液供应减少,发生心肌营养不良,心肌萎缩,同时伴有心肌ATP酶活性下降,导致心肌收缩力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65岁的老人,心输出量仅为青年人的60%—70%。
2.呼吸系统。呼吸肌萎缩,胸廓变形、变硬,肺组织萎缩,弹性降低,肺活量减少。80岁老人与30岁年轻人相比,肺活量减少约50%。
3.消化系统。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咀嚼功能减弱。消化道平滑肌萎缩,运动减慢、减弱,故老年人常伴有便秘。消化腺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易引起消化不良。
4.泌尿系统。肾萎缩,肾单位减少,70岁时肾单位可降至出生时的1/2—1/3。肾对尿的浓缩功能减退,易致多尿。男性前列腺常发生肥大,从而导致排尿困难。
5.生殖系统。性腺萎缩,功能退化。
6.内分泌系统。由于下丘脑、垂体的老化,致使性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雌激素水平下降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之一。甲状腺功能降低使血中胆固醇含量增加,会加重动脉硬化;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对外伤、感染、手术有害刺激的应激能力降低。
7.神经系统。脑组织逐渐萎缩,脑重量日趋减轻,脑合成多种神经递质的能力皆有所下降,脑血流量减少。主要表现为动作不稳、不协调、反应迟缓、易疲劳、步履蹒跚、运动迟缓、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
8.感觉器官。各种感觉器官,如嗅觉、味觉、触觉、视觉、听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但主要的是视觉和听觉,即所谓“眼花耳聋”。
9.运动系统。骨骼肌萎缩,肌群体积变小,关节活性差,活动范围缩小。组成骨的无机盐中的钙含量逐渐减少,有机物中黏多糖减少,骨的脆性增加,因此老年人易发生骨折,且骨折后愈合缓慢。
三、养生之道
1.时刻保持健康的心理,乐观的情绪。世界精神卫生学会对健康的心理,曾提出:健康的个性(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个人的幸福感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创造力4条标准。不论发生什么事,都应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泰然处之,不悲观、不厌世、不怨天忧人,积极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同时要性格开朗、心胸坦荡、知足常乐,乐意为社会、为家庭、为他人从事各项有益的工作。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俗话说:“忧愁催人老,笑笑变年少”,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忧愁、焦虑、紧张、恐惧等状态,会使机体内分泌失调、脑血流量减少,甚至癌细胞也会乘机侵入。
2.适当的体力劳动。三国名医华佗告诫第子:“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被后人奉为至理名言。唐代名医,老寿星孙思邈也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西方哲学家伏尔泰的名言:“生命在于运动”更是妇孺皆知。适当的体力(包括体育运动和劳动)活动,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改善细胞的血液供应和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加肺通气和换气功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神经系统的调节力得到提高;免疫力增强;防止骨骼肌萎缩,使关节柔韧、灵活。
3.合理的生活方式。首先生活要有规律。许多动物试验证明:长期生活在无规律而多变的环境中的动物会很快衰老,其寿命比生活有规律环境中的动物短。其次要做到劳逸结合,要有合理的休息和睡眠。再一点就是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烟、嗜酒等。
4.科学的饮食。我国古代的《养生镜》主张饮食有六宜,尤为精辟。1.食宜早,早、晚餐均不宜迟;2.食宜缓,饮食应细嚼慢咽;3.食宜少,饮食不可过量,所谓“八分饱、活到老”;4.食宜暖,宜吃温热食物,亦不可过热,生冷宜少;5.食宜淡,包括五味要淡,不可偏嗜;6.食宜软,吃熟烂的食物,利于消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更要讲究营养,即根据代谢特点科学地进行营养饮食的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