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类补偿是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重要研究课题,该文拟通过建立影响生态效益因子的分类标准,提出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计算公式,并采用泉州市集体生态公益林的基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索完善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机制。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111-03
福建省现有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实行按实际面积计算定额补助,具有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的优点,但也存在补偿标准与森林发挥的生态效益不相关,确定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不合理。本文拟在建立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方面开展积极的探索,以期进一步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
1 影响生态效益的因子
生态公益林发挥生态效能的大小取决于生态公益林的数量与质量。数量指生态公益林的面积,质量则涉及生态公益林的多个方面。质量指标理论上可以分别计算,但由于每个小班生态公益林发挥的生态效能不同,不可能计算每个小班的生态效能。为便于操作,可以简化分类分级,根据生态公益林的实际情况,影响生态公益林质量因子包括:生态公益林的区位、地类、立地、树种、龄组等指标。
1.1 区位影响因子 依据生态公益林因害设防的基本原则,生态区位不同,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能也不同。根据生态区位的脆弱性和重要性,我国把生态公益林分区位分为一级保护(严格保护)、二级保护(重点保护)和三级保护(一般保护)3个保护等级。一般而言,保护等级越高,发挥的生态效能越大,补偿标准应该越高。因此,可以把生态效益区位影响因子划分为3个等级,一级区位为一级保护,二级区位为二级保护,三级区位为三级保护。
1.2 地类影响因子 生态公益林地类可分为乔木林地、竹林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要造林地、苗圃地、迹地和宜林地8个地类。一般而言,排序越靠前,生态效能越大,为方便分析影响生态效益的因子,将生态公益林的地类合并为5个等级的地类,一级地类为乔木林地,二级地类为竹林林地,三级地类为灌木林地主要是茶叶、柑橘等经济林,四级地類为疏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五级地类为苗圃地、无林地。
1.3 立地影响因子 生态公益林立地条件分为Ⅰ类地、Ⅱ类地、Ⅲ类地和Ⅳ类地,在同等条件下,Ⅰ类地的林木生长比后面地类的林木生长好,发挥的生态效益高,应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因此,可将生态公益林立地条件划分为4个等级,一级立地为Ⅰ类地,二级立地为Ⅱ类地,三级立地为Ⅲ类地,四级立地为Ⅳ类地。
1.4 树种影响因子 生态公益林树种众多,不同的树种发挥的生态效能不同。为便于分析计算,根据优势树种组成合并分为3级,一级树种为阔叶树类,二级树种为松木类,三级树种为杉木类。
1.5 龄组影响因子 蓄积量是生态公益林发挥生态效能的重要因子之一,但蓄积量是一个动态变化指标,调查工作量大。根据林木的生长特性,一般林龄越长,林木蓄积量越大,蓄积量与林龄正相关,用林龄龄组指标替代蓄积量指标更容易分析计算。根据林龄龄组情况,将龄组指标分为4级,一级龄组为幼龄林,二级龄组为中龄林,三级龄组为近熟龄林,四级龄组为成、过熟林。
2 分类补偿计算公式
设定一个地区的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总额为T,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总额(T)现有分配办法按生态公益林面积确定的生态公益林基础补偿资金(SF0)与因效能不同而相应增加的生态公益林效能补偿资金(∑Sx F0Ex)之和。
设定推导分类补偿的生态公益林量化计算公式如下:
T=SF0+∑Sx F0Ex= F0(S+∑Sx Ex)
式中:T为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总额;S为生态公益林面积;F0为年基础补偿资金标准;Sx为不同类别生态公益林面积;Ex为不同类别生态公益林因效能不同而相对于年基础补偿资金标准相应增加的补偿资金调整系数。
计算分类补偿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关键在于确定不同类别生态公益林比例系数Ex。在实际计算补偿资金时,可以通过调整补偿系数改变某一类别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引导林农发展特定一类别的生态公益林。如:要引导林农发展阔叶树,可以调高阔叶树补偿标准增加的比例系数;要引导林农保留高龄级生态公益林,可以调高补偿标准增加的高龄级生态公益林的比例系数。
3 分类补贴实证分析
当一个地区已确定生态公益林补偿金额为T元后,生态公益林面积S和不同类别生态公益林面积Sx可以根据森林资源统计数据确定,在确定不同类别生态公益林调整系数Ex后,根据公式可以计算出年基础补偿资金标准F0,然后可以根据公式再计算到具体类别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资金。
以分析生态公益林区位影响因子为例,设定三级区位年单位面积基础补偿资金标准F0,二级区位比三级区位发挥的生态效益大,应根据增加的生态效益比例相应增加生态公益林效能补偿资金,二级区位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应等于基础补偿资金标准为F0加上F0乘于根据二级区位增加生态效益而相应增加补偿资金调整系数E2区之和,但三级区位作为计算基础标准,其相应增加生态公益林效能补偿资金的比例E3区等于0,其他影响因子可以同理依此类推。本文以泉州市作为分类补贴总体进行实证分析:
3.1 泉州市生态公益林基本情况 泉州市现有集体生态公益林面积S为247683.7hm2,不同类别的生态公益林面积Sx分别为:按区位分,一级生态公益林面积
30216.9hm2,二级生态公益林面积119115.7hm2,三级生态公益林面积98351.1hm2;按地类分:乔木林地面积212740.8hm2,竹林林地面积4470hm2,灌木林地面积19496.5hm2,疏林林地(含未成林造林地)面积7855.9hm2,无林地(含苗圃地)面积3120.5hm2;按立地类型为:Ⅰ类地面积6281.8hm2,Ⅱ类地面积28193.9hm2,Ⅲ类地面积83775.5hm2,Ⅳ类地面积129432.5hm2;按优势树种分:阔叶树类面积129486.4hm2,马尾松类面积98107.7hm2,杉木类面积20089.6hm2;按龄组分:幼龄林面积35526.1hm2,中龄林面积138050.1hm2,近熟林面积33597.6hm2,成(过)熟林面积40509.9hm2。 3.2 泉州市不同类别生态公益林调整系数 为确定不同类别生态公益林调整系数Ex,深入全市12个县(市、区),通过座谈论证,首先确定生态公益林不同类别影响因子最高的增加补偿资金调整系数,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各县(市、区)普遍认为三级地类的灌木林地主要是茶叶、柑橘等经济林,经济林原则上不适宜于作为生态公益林,五级地类的苗圃地、迹地和宜林地没有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不应再发放生态公益林的补贴,所以,三级和五级地类增加的补偿资金调整系数确定为-1.0后将对冲减少基础补偿资金,三级区位中三级地类和五级地类的实际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为0。确定不同类别各影响因子生态公益林比例系数Ex,如表1所示。
3.3 泉州市不同类别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 本文以泉州市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为例,全市市级以上政府财政投入补偿资金总额T为89166120元,根据公式计算的生态公益林基础补偿资金标准F0为78.57元/hm2·a。根据F0可以计算生态公益林不同影响因子增加的补偿资金(F0Ex),详见表2。
根据泉州生态公益林现状,并以本文补偿资金调整系数为依据,通过公式计算可知:泉州市一级区位的乔木林分、立地條件为Ⅰ类地、优势树种为阔叶树、龄组为成(过)熟林的生态公益林最高年补偿标准达628.57元/hm2·a,是三级区位的未成造林地(或疏林地)、立地条件为Ⅳ类地、优势树种为杉木、龄组为幼龄林的生态公益林只可得到年基础补偿标准78.57元/hm2·a的8倍,部分无林地和经济林界定为生态公益林,但在改变林地属性前,不享有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其他不同类别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可以依此类推。综上所述,不同类别的生态公益林,其补偿标准不同,基本可以反映不同类别生态公益林发挥生态效益的差异。
4 分类补偿结论与建议
(1)根据本文的公式和模式开展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不同类别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不同,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更为合理,有利于引导经营者根据生态公益林发挥生态效益的差异调整经营管理方向,有利于调整优化生态公益林结构和布局。
(2)本文提出的生态公益林不同影响因子与相应增加的补偿资金调整系数,基本符合泉州市生态公益林的基本情况,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增减影响因子和调整系数。
(3)本文的公式和模式可用于一个省、一个设区(市)或一个县(市、区)分类计算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当前,在全省开展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的条件可能并不具备,建议以县为单位开展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试点,然后总结试点经验进行推广。
(4)本文对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开展了有益探索,但许多理论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志云,郭正福.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确定[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5(3):19-25.
[2]张志华.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价研究综述[J].林业调查规划,2009(3):72-75.
[3]蒋良勇,邹冬生,胡长青,等.对完善生态补偿体系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92-95.
[4]范雅君,张银龙,蔡邦成.我国生态补偿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49- 13652.
[5]胡长清.湖南省公益林保护建设分析与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5):8-12,25.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111-03
福建省现有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实行按实际面积计算定额补助,具有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的优点,但也存在补偿标准与森林发挥的生态效益不相关,确定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不合理。本文拟在建立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方面开展积极的探索,以期进一步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
1 影响生态效益的因子
生态公益林发挥生态效能的大小取决于生态公益林的数量与质量。数量指生态公益林的面积,质量则涉及生态公益林的多个方面。质量指标理论上可以分别计算,但由于每个小班生态公益林发挥的生态效能不同,不可能计算每个小班的生态效能。为便于操作,可以简化分类分级,根据生态公益林的实际情况,影响生态公益林质量因子包括:生态公益林的区位、地类、立地、树种、龄组等指标。
1.1 区位影响因子 依据生态公益林因害设防的基本原则,生态区位不同,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能也不同。根据生态区位的脆弱性和重要性,我国把生态公益林分区位分为一级保护(严格保护)、二级保护(重点保护)和三级保护(一般保护)3个保护等级。一般而言,保护等级越高,发挥的生态效能越大,补偿标准应该越高。因此,可以把生态效益区位影响因子划分为3个等级,一级区位为一级保护,二级区位为二级保护,三级区位为三级保护。
1.2 地类影响因子 生态公益林地类可分为乔木林地、竹林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要造林地、苗圃地、迹地和宜林地8个地类。一般而言,排序越靠前,生态效能越大,为方便分析影响生态效益的因子,将生态公益林的地类合并为5个等级的地类,一级地类为乔木林地,二级地类为竹林林地,三级地类为灌木林地主要是茶叶、柑橘等经济林,四级地類为疏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五级地类为苗圃地、无林地。
1.3 立地影响因子 生态公益林立地条件分为Ⅰ类地、Ⅱ类地、Ⅲ类地和Ⅳ类地,在同等条件下,Ⅰ类地的林木生长比后面地类的林木生长好,发挥的生态效益高,应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因此,可将生态公益林立地条件划分为4个等级,一级立地为Ⅰ类地,二级立地为Ⅱ类地,三级立地为Ⅲ类地,四级立地为Ⅳ类地。
1.4 树种影响因子 生态公益林树种众多,不同的树种发挥的生态效能不同。为便于分析计算,根据优势树种组成合并分为3级,一级树种为阔叶树类,二级树种为松木类,三级树种为杉木类。
1.5 龄组影响因子 蓄积量是生态公益林发挥生态效能的重要因子之一,但蓄积量是一个动态变化指标,调查工作量大。根据林木的生长特性,一般林龄越长,林木蓄积量越大,蓄积量与林龄正相关,用林龄龄组指标替代蓄积量指标更容易分析计算。根据林龄龄组情况,将龄组指标分为4级,一级龄组为幼龄林,二级龄组为中龄林,三级龄组为近熟龄林,四级龄组为成、过熟林。
2 分类补偿计算公式
设定一个地区的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总额为T,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总额(T)现有分配办法按生态公益林面积确定的生态公益林基础补偿资金(SF0)与因效能不同而相应增加的生态公益林效能补偿资金(∑Sx F0Ex)之和。
设定推导分类补偿的生态公益林量化计算公式如下:
T=SF0+∑Sx F0Ex= F0(S+∑Sx Ex)
式中:T为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总额;S为生态公益林面积;F0为年基础补偿资金标准;Sx为不同类别生态公益林面积;Ex为不同类别生态公益林因效能不同而相对于年基础补偿资金标准相应增加的补偿资金调整系数。
计算分类补偿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关键在于确定不同类别生态公益林比例系数Ex。在实际计算补偿资金时,可以通过调整补偿系数改变某一类别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引导林农发展特定一类别的生态公益林。如:要引导林农发展阔叶树,可以调高阔叶树补偿标准增加的比例系数;要引导林农保留高龄级生态公益林,可以调高补偿标准增加的高龄级生态公益林的比例系数。
3 分类补贴实证分析
当一个地区已确定生态公益林补偿金额为T元后,生态公益林面积S和不同类别生态公益林面积Sx可以根据森林资源统计数据确定,在确定不同类别生态公益林调整系数Ex后,根据公式可以计算出年基础补偿资金标准F0,然后可以根据公式再计算到具体类别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资金。
以分析生态公益林区位影响因子为例,设定三级区位年单位面积基础补偿资金标准F0,二级区位比三级区位发挥的生态效益大,应根据增加的生态效益比例相应增加生态公益林效能补偿资金,二级区位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应等于基础补偿资金标准为F0加上F0乘于根据二级区位增加生态效益而相应增加补偿资金调整系数E2区之和,但三级区位作为计算基础标准,其相应增加生态公益林效能补偿资金的比例E3区等于0,其他影响因子可以同理依此类推。本文以泉州市作为分类补贴总体进行实证分析:
3.1 泉州市生态公益林基本情况 泉州市现有集体生态公益林面积S为247683.7hm2,不同类别的生态公益林面积Sx分别为:按区位分,一级生态公益林面积
30216.9hm2,二级生态公益林面积119115.7hm2,三级生态公益林面积98351.1hm2;按地类分:乔木林地面积212740.8hm2,竹林林地面积4470hm2,灌木林地面积19496.5hm2,疏林林地(含未成林造林地)面积7855.9hm2,无林地(含苗圃地)面积3120.5hm2;按立地类型为:Ⅰ类地面积6281.8hm2,Ⅱ类地面积28193.9hm2,Ⅲ类地面积83775.5hm2,Ⅳ类地面积129432.5hm2;按优势树种分:阔叶树类面积129486.4hm2,马尾松类面积98107.7hm2,杉木类面积20089.6hm2;按龄组分:幼龄林面积35526.1hm2,中龄林面积138050.1hm2,近熟林面积33597.6hm2,成(过)熟林面积40509.9hm2。 3.2 泉州市不同类别生态公益林调整系数 为确定不同类别生态公益林调整系数Ex,深入全市12个县(市、区),通过座谈论证,首先确定生态公益林不同类别影响因子最高的增加补偿资金调整系数,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各县(市、区)普遍认为三级地类的灌木林地主要是茶叶、柑橘等经济林,经济林原则上不适宜于作为生态公益林,五级地类的苗圃地、迹地和宜林地没有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不应再发放生态公益林的补贴,所以,三级和五级地类增加的补偿资金调整系数确定为-1.0后将对冲减少基础补偿资金,三级区位中三级地类和五级地类的实际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为0。确定不同类别各影响因子生态公益林比例系数Ex,如表1所示。
3.3 泉州市不同类别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 本文以泉州市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为例,全市市级以上政府财政投入补偿资金总额T为89166120元,根据公式计算的生态公益林基础补偿资金标准F0为78.57元/hm2·a。根据F0可以计算生态公益林不同影响因子增加的补偿资金(F0Ex),详见表2。
根据泉州生态公益林现状,并以本文补偿资金调整系数为依据,通过公式计算可知:泉州市一级区位的乔木林分、立地條件为Ⅰ类地、优势树种为阔叶树、龄组为成(过)熟林的生态公益林最高年补偿标准达628.57元/hm2·a,是三级区位的未成造林地(或疏林地)、立地条件为Ⅳ类地、优势树种为杉木、龄组为幼龄林的生态公益林只可得到年基础补偿标准78.57元/hm2·a的8倍,部分无林地和经济林界定为生态公益林,但在改变林地属性前,不享有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其他不同类别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可以依此类推。综上所述,不同类别的生态公益林,其补偿标准不同,基本可以反映不同类别生态公益林发挥生态效益的差异。
4 分类补偿结论与建议
(1)根据本文的公式和模式开展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不同类别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不同,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更为合理,有利于引导经营者根据生态公益林发挥生态效益的差异调整经营管理方向,有利于调整优化生态公益林结构和布局。
(2)本文提出的生态公益林不同影响因子与相应增加的补偿资金调整系数,基本符合泉州市生态公益林的基本情况,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增减影响因子和调整系数。
(3)本文的公式和模式可用于一个省、一个设区(市)或一个县(市、区)分类计算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当前,在全省开展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的条件可能并不具备,建议以县为单位开展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试点,然后总结试点经验进行推广。
(4)本文对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开展了有益探索,但许多理论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志云,郭正福.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确定[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5(3):19-25.
[2]张志华.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价研究综述[J].林业调查规划,2009(3):72-75.
[3]蒋良勇,邹冬生,胡长青,等.对完善生态补偿体系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92-95.
[4]范雅君,张银龙,蔡邦成.我国生态补偿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49- 13652.
[5]胡长清.湖南省公益林保护建设分析与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5):8-12,25.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