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人事部围绕人事人才信息化工作,认真梳理了业务需求,研究制定了发展建设规划,多次请专家分析论证,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申请,使人事人才信息化在国家“十一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中占有一席之地。
人事管理的角色、方法都在变化,传统的人事管理在逐步地向现代人事人才资源管理过渡。
我国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面临着观念转变、资源共享、经费紧缺等问题。
我国人口多,相对人才总量也多,在国家诸多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如何管理人才、管好人才是各级人事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职能正在从单纯管理的职能向“管理 服务”的职能转变,政府生产力具有了现实的含义。如何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更好地为公众、企业服务,成为公共部门人才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责。同时,人事管理的角色、方法都在变化,传统的人事管理在逐步地向现代人事人才资源管理过渡。如何融合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事人才资源管理,是摆在政府部门面前的重大实践课题。人事管理信息化迫在眉睫,人事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起步比海关、社保、税务等部门都要慢些。正因为这样,人事部信息中心主任刘海库的心情也更为急迫。
人事人才需要信息化
据刘海库介绍,人事部是政府人事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管理的人才总量达到几千万,除负责人事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还要负责政府行政部门的500余万公务员、4000多万专业技术干部、1600多万流动人才的管理、数万名军转干部的分配安置等。如此多的人群,如此宽泛的范围,用传统工作方式来管理的确是越来越不适应了。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事人才信息化发展较慢。人事业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有关人事人才数据的统计时间相对滞后,统计标准也不尽统一,导致在人事人才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统计数据不准确,误差大;工作效率低,管理成本高;服务不及时、不到位。人们意识到亟需一种强有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作为支撑,以满足人事人才管理发展的需要。
2003年是一个分水岭。2003年12月,中央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全国人才会议召开后,按照国务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人事部加快了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对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做了详尽的规划,从实际应用出发,开始了基础电子政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
急用先行 网上报名
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在的人事人才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
首先,全国人事系统网络建设不断普及和发展。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人事部门普遍开展了网上信息发布、网上政策咨询、网上人事业务审批、网上人才市场、网上人事考试报名与录用等为社会公众服务的项目,增加了人事工作的透明度,拉近了人事部门与社会公众的距离,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效率,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其次,信息化基础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事信息化基础建设原来一直比较薄弱,2004年,人事部利用现有条件,在有关部门和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基本建成人事人才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启动了人事人才基础数据库建设试点,修订颁布了人事人才信息指标标准,自主研发了一批适应人事部门特点的应用软件,在全国推荐使用。
第三,利用网络不断加强为公众提供人事人才服务。例如,上海市人事局将所有审批项目全部搬到网上进行,建立网上人事局,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广州市人事局建立大学生网上择业快速路,在人事局、学校、用人单位和公安户籍部门之间架起协同办公环境,为应届毕业生择业、就业和办理落户手续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青岛市人事局实现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网上发放与管理;江苏省人事厅推行一单式服务,即向所有来省人事厅办事的单位或人员提供一张统一的人事服务单。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和国际职员后备人员的网上招考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最早时候的招考是统一在北京报名、考试、面试,后来改成了在当地报名、当地考试。自从中央国家机关在社会上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制度实行以来,全国每年报考人数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起初,国家在各省都设报名点,每年累计花费的场地、人工成本费用高达数百万元。从2000年起,招聘方式逐步变单一的现场报名为现场与网上并举,到2002年开始全部取消现场报名,一律改为网上报名。网上报名不但节省了场地、人工成本,同时也增强了报名的安全性。对于考生个人来说,一方面,考生全部在网上报名,可以随时了解各单位的招聘名额及报考比例,有利于考生及时调整报考方向,填报志愿;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考生报考成本。拿新疆的考生来说,早些年报名考试需要来北京,吃住行等方面的开销需上千元,自从实现了网上报名,从登录网站到网上准考证领取,只需花几元钱就能完成。
2005年10月15日,全新的中央、国家公务员招考系统上线运行,当时是每天近5000万次的网站点击量。刘海库形容当时的心情是“又忐忑、又激动”。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网上报名运行13天,累计报名81万多人,经审核报名合格50多万人,13天内登录访问网站的人数达4.6亿人次,共接受来自423万个IP地址的访问点击,系统、平台、带宽和人员都经受了考验,2007年11天的考试网上报名,有百万人参与,15.8万人点击访问人事部的网站。
困难很多 信心十足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刘海库坦承依然存在不少难题。
首先是观念问题。很多地方的人事部门还是习惯传统的做法,要做到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人事人才管理,要实现全业务、全流程、全覆盖还很遥远,还要有相当长的一个过程,还需艰苦不懈的工作。
其次是资源共享的难题。就拿公务员招考来说,涉及了电信、公安、教育等多个部门,需要部门间的通力配合。以2006年公务员招考报名为例,累计报名81万多人,经审核报名合格者有50多万人,其中有不少是虚假报名、冒名顶替,甚至有恶意捣乱。为确保考生顺利报名,及时排除干扰,确定真伪,工作人员要一一核对信息,工作量之巨大可想而知。刘海库感慨地说,如果能实现资源共享,多部门协同就好了。
最后是经费紧缺问题。信息化建设投入大、见效慢,特别是人事部门的信息化,大部分是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直接收益和马上收益比较难,各级财政投入都较少,发展较慢,维护运行困难,就连公务员的网上招考平台都是人事部自己凑钱开发的。
不过,近几年事情有了转机。人事部认真梳理了业务需求,研究制定了发展建设规划,多次请专家分析论证,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申请,使人事人才信息化在国家“十一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将给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带来机遇,经费问题也将得到部分解决。应该说,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的条件会越来越好。刘海库对此充满信心。
人事管理的角色、方法都在变化,传统的人事管理在逐步地向现代人事人才资源管理过渡。
我国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面临着观念转变、资源共享、经费紧缺等问题。
我国人口多,相对人才总量也多,在国家诸多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如何管理人才、管好人才是各级人事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职能正在从单纯管理的职能向“管理 服务”的职能转变,政府生产力具有了现实的含义。如何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更好地为公众、企业服务,成为公共部门人才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责。同时,人事管理的角色、方法都在变化,传统的人事管理在逐步地向现代人事人才资源管理过渡。如何融合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事人才资源管理,是摆在政府部门面前的重大实践课题。人事管理信息化迫在眉睫,人事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起步比海关、社保、税务等部门都要慢些。正因为这样,人事部信息中心主任刘海库的心情也更为急迫。
人事人才需要信息化
据刘海库介绍,人事部是政府人事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管理的人才总量达到几千万,除负责人事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还要负责政府行政部门的500余万公务员、4000多万专业技术干部、1600多万流动人才的管理、数万名军转干部的分配安置等。如此多的人群,如此宽泛的范围,用传统工作方式来管理的确是越来越不适应了。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事人才信息化发展较慢。人事业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有关人事人才数据的统计时间相对滞后,统计标准也不尽统一,导致在人事人才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统计数据不准确,误差大;工作效率低,管理成本高;服务不及时、不到位。人们意识到亟需一种强有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作为支撑,以满足人事人才管理发展的需要。
2003年是一个分水岭。2003年12月,中央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全国人才会议召开后,按照国务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人事部加快了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对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做了详尽的规划,从实际应用出发,开始了基础电子政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
急用先行 网上报名
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在的人事人才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
首先,全国人事系统网络建设不断普及和发展。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人事部门普遍开展了网上信息发布、网上政策咨询、网上人事业务审批、网上人才市场、网上人事考试报名与录用等为社会公众服务的项目,增加了人事工作的透明度,拉近了人事部门与社会公众的距离,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效率,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其次,信息化基础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事信息化基础建设原来一直比较薄弱,2004年,人事部利用现有条件,在有关部门和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基本建成人事人才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启动了人事人才基础数据库建设试点,修订颁布了人事人才信息指标标准,自主研发了一批适应人事部门特点的应用软件,在全国推荐使用。
第三,利用网络不断加强为公众提供人事人才服务。例如,上海市人事局将所有审批项目全部搬到网上进行,建立网上人事局,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广州市人事局建立大学生网上择业快速路,在人事局、学校、用人单位和公安户籍部门之间架起协同办公环境,为应届毕业生择业、就业和办理落户手续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青岛市人事局实现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网上发放与管理;江苏省人事厅推行一单式服务,即向所有来省人事厅办事的单位或人员提供一张统一的人事服务单。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和国际职员后备人员的网上招考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最早时候的招考是统一在北京报名、考试、面试,后来改成了在当地报名、当地考试。自从中央国家机关在社会上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制度实行以来,全国每年报考人数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起初,国家在各省都设报名点,每年累计花费的场地、人工成本费用高达数百万元。从2000年起,招聘方式逐步变单一的现场报名为现场与网上并举,到2002年开始全部取消现场报名,一律改为网上报名。网上报名不但节省了场地、人工成本,同时也增强了报名的安全性。对于考生个人来说,一方面,考生全部在网上报名,可以随时了解各单位的招聘名额及报考比例,有利于考生及时调整报考方向,填报志愿;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考生报考成本。拿新疆的考生来说,早些年报名考试需要来北京,吃住行等方面的开销需上千元,自从实现了网上报名,从登录网站到网上准考证领取,只需花几元钱就能完成。
2005年10月15日,全新的中央、国家公务员招考系统上线运行,当时是每天近5000万次的网站点击量。刘海库形容当时的心情是“又忐忑、又激动”。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网上报名运行13天,累计报名81万多人,经审核报名合格50多万人,13天内登录访问网站的人数达4.6亿人次,共接受来自423万个IP地址的访问点击,系统、平台、带宽和人员都经受了考验,2007年11天的考试网上报名,有百万人参与,15.8万人点击访问人事部的网站。
困难很多 信心十足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刘海库坦承依然存在不少难题。
首先是观念问题。很多地方的人事部门还是习惯传统的做法,要做到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人事人才管理,要实现全业务、全流程、全覆盖还很遥远,还要有相当长的一个过程,还需艰苦不懈的工作。
其次是资源共享的难题。就拿公务员招考来说,涉及了电信、公安、教育等多个部门,需要部门间的通力配合。以2006年公务员招考报名为例,累计报名81万多人,经审核报名合格者有50多万人,其中有不少是虚假报名、冒名顶替,甚至有恶意捣乱。为确保考生顺利报名,及时排除干扰,确定真伪,工作人员要一一核对信息,工作量之巨大可想而知。刘海库感慨地说,如果能实现资源共享,多部门协同就好了。
最后是经费紧缺问题。信息化建设投入大、见效慢,特别是人事部门的信息化,大部分是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直接收益和马上收益比较难,各级财政投入都较少,发展较慢,维护运行困难,就连公务员的网上招考平台都是人事部自己凑钱开发的。
不过,近几年事情有了转机。人事部认真梳理了业务需求,研究制定了发展建设规划,多次请专家分析论证,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申请,使人事人才信息化在国家“十一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将给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带来机遇,经费问题也将得到部分解决。应该说,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的条件会越来越好。刘海库对此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