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法也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同。期望对于人的行为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期待能影响学生的行为,积极的期望能促使学生进步。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正确运用“期待效应”,教育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期待效应 相信自己 期望 尊重
一、期待效应
“期待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首先发现的,他借用希腊神话中出现的主人公的名字,把它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他指出,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法也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同。期望对于人的行为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更加消极。期望者与被期望者之间由于期望而产生的这种因果关系,心理学上称之为“期望效应”。
二、期待效应在教育中的实际意义
(1)期望,让学生相信自己很“聪明”,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美国心理学家麦考尔1973年就通过研究证明,对正常儿童来说,其智商在2.5~17岁之间,会发生28.5分的变化,向提高或降低两个方向的改变都有可能。如果客观条件适宜,培养方法得当,中等智力的学生可以达到优等智力的水平。反之,优等智力的学生在恶劣的教育环境下,其智力完全可能由优变中。
(2)期望,让学生相信自己“我能行”,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往往依赖于教师的引导,通过参与和表现积累经验,发现自己,提高能力和适应性。而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他们的锻炼机会无疑就比一般学生多,这样就对一般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班主任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目光放在有利于学生未来身上,创造各种机会,让每个学生公平地参与班级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自己。在此过程中,学生树立了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
(3)期望,讓每个学生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帮助学生克服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的潜力只利用了10%,人类学家米德认为仅仅用了6%,学者奥托认为只有4%。他们都说明了一点: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每个人能做的,比他现在已经做的和相信自己能够做到的要多得多。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而他们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他们的期望和对待,尤其是教师的期望。因此,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得更好。
(4)期望,让学生感受到责任,建立学生不断进步的决心
托马斯在对人的行为与对环境的主观假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指出:“如果人们认为某一情境是真的,那么这一情境最后就会变成真的。期待,对学生与班级的影响是很大的。”一天教师在利用朝会时间教育孩子们:“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比自己的父母更强。”有个声音小声说:“小辉的爸爸是卖白粉。”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他爸爸还在坐牢。”“他妈妈也跑了。”那个叫小辉的孩子低下了头,针对这一突发状况,教师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对全部同学说:“老师不知道小辉的爸爸是做什么的,也不想知道,但是老师知道,小辉同学的学习很棒,也很乖,这就足够了,你们说对不对?”同学们大声地回答;“对!”小辉抬起了头。他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用自己的优秀洗刷父亲带给自己的耻辱,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连一道计算都绝少出错,这多难呀!大家的期望变成了一种责任,一种激励他要求自己更优秀的决心。
三、教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期待效应”呢?
(1)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设置对学生合理的期望,这是有效发挥期望效应的前提
学生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深入地、有计划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表现、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进行分析研究,捕捉学生个性的积极因素并以此为出发点,设置符合学生个性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期望,逐步引导他们前进。
(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是有效发挥期望效应的关键
“感人之心莫先于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青年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最潜在的前进力量、动力和向上的根源。它是高尚的、纯洁的心理品质,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青年的自尊心。”鼓励性的评价、积极的肯定等都能激励学生增强信心。
(3)分解目标,不断开拓进取,创造性地运用期望效应,做好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对学生应该有信心、爱心、恒心、耐心。班主任的期望既抽象又具体,是班主任主观要求与学生实际的统一,是理想化与现实性的统一。这种期望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品德、能力、学识并不是恒定的,它们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环境的发展而逐步变化。
(4)期待的运用方式:
1.交往式期待
老师在日常多与孩子一起活动,与之交往。相互了解程度加深,就必然增强彼此的信赖感,孩子会对老师言听计从。
2.任务式期待
老师在提出某项任务时要注意讲究民主的作风,让孩子参与想办法出主意,以此激发孩子的责任心、荣誉感和主人翁精神。
3.满足式期待
人都有各种自己的需求,孩子们也常常会提出种种要求。期待者要善于满足或帮助孩子达到合理要求,要学会说“可以”。
4.授权式期待
教师的职能不在于自己埋头苦干做了多少事,而是如何让孩子担任主角。把工作的设计、布置、各项任务的落实,及有关奖惩权全部授给他们,使其有权有责,他们便会尽职责想方设法提高工作质量。
5.宽容式期待
教师在孩子学习或工作不尽人意时切莫责备,而要予以宽容,使其自己反思品味失败的滋味。然后在适当的时候,与其分析失败的原因及应吸取的教训,告诉他“相信你下次一定能成功”。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只有用诚心对学生充满希望,才能去开启学生封闭的心扉,才能使学生对自己充满希望。教师的诚心使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师生间心里相融必然会产生“期望效应”。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期待效应 相信自己 期望 尊重
一、期待效应
“期待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首先发现的,他借用希腊神话中出现的主人公的名字,把它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他指出,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法也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同。期望对于人的行为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更加消极。期望者与被期望者之间由于期望而产生的这种因果关系,心理学上称之为“期望效应”。
二、期待效应在教育中的实际意义
(1)期望,让学生相信自己很“聪明”,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美国心理学家麦考尔1973年就通过研究证明,对正常儿童来说,其智商在2.5~17岁之间,会发生28.5分的变化,向提高或降低两个方向的改变都有可能。如果客观条件适宜,培养方法得当,中等智力的学生可以达到优等智力的水平。反之,优等智力的学生在恶劣的教育环境下,其智力完全可能由优变中。
(2)期望,让学生相信自己“我能行”,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往往依赖于教师的引导,通过参与和表现积累经验,发现自己,提高能力和适应性。而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他们的锻炼机会无疑就比一般学生多,这样就对一般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班主任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目光放在有利于学生未来身上,创造各种机会,让每个学生公平地参与班级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自己。在此过程中,学生树立了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
(3)期望,讓每个学生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帮助学生克服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的潜力只利用了10%,人类学家米德认为仅仅用了6%,学者奥托认为只有4%。他们都说明了一点: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每个人能做的,比他现在已经做的和相信自己能够做到的要多得多。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而他们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他们的期望和对待,尤其是教师的期望。因此,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得更好。
(4)期望,让学生感受到责任,建立学生不断进步的决心
托马斯在对人的行为与对环境的主观假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指出:“如果人们认为某一情境是真的,那么这一情境最后就会变成真的。期待,对学生与班级的影响是很大的。”一天教师在利用朝会时间教育孩子们:“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比自己的父母更强。”有个声音小声说:“小辉的爸爸是卖白粉。”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他爸爸还在坐牢。”“他妈妈也跑了。”那个叫小辉的孩子低下了头,针对这一突发状况,教师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对全部同学说:“老师不知道小辉的爸爸是做什么的,也不想知道,但是老师知道,小辉同学的学习很棒,也很乖,这就足够了,你们说对不对?”同学们大声地回答;“对!”小辉抬起了头。他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用自己的优秀洗刷父亲带给自己的耻辱,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连一道计算都绝少出错,这多难呀!大家的期望变成了一种责任,一种激励他要求自己更优秀的决心。
三、教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期待效应”呢?
(1)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设置对学生合理的期望,这是有效发挥期望效应的前提
学生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深入地、有计划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表现、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进行分析研究,捕捉学生个性的积极因素并以此为出发点,设置符合学生个性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期望,逐步引导他们前进。
(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是有效发挥期望效应的关键
“感人之心莫先于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青年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最潜在的前进力量、动力和向上的根源。它是高尚的、纯洁的心理品质,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青年的自尊心。”鼓励性的评价、积极的肯定等都能激励学生增强信心。
(3)分解目标,不断开拓进取,创造性地运用期望效应,做好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对学生应该有信心、爱心、恒心、耐心。班主任的期望既抽象又具体,是班主任主观要求与学生实际的统一,是理想化与现实性的统一。这种期望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品德、能力、学识并不是恒定的,它们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环境的发展而逐步变化。
(4)期待的运用方式:
1.交往式期待
老师在日常多与孩子一起活动,与之交往。相互了解程度加深,就必然增强彼此的信赖感,孩子会对老师言听计从。
2.任务式期待
老师在提出某项任务时要注意讲究民主的作风,让孩子参与想办法出主意,以此激发孩子的责任心、荣誉感和主人翁精神。
3.满足式期待
人都有各种自己的需求,孩子们也常常会提出种种要求。期待者要善于满足或帮助孩子达到合理要求,要学会说“可以”。
4.授权式期待
教师的职能不在于自己埋头苦干做了多少事,而是如何让孩子担任主角。把工作的设计、布置、各项任务的落实,及有关奖惩权全部授给他们,使其有权有责,他们便会尽职责想方设法提高工作质量。
5.宽容式期待
教师在孩子学习或工作不尽人意时切莫责备,而要予以宽容,使其自己反思品味失败的滋味。然后在适当的时候,与其分析失败的原因及应吸取的教训,告诉他“相信你下次一定能成功”。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只有用诚心对学生充满希望,才能去开启学生封闭的心扉,才能使学生对自己充满希望。教师的诚心使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师生间心里相融必然会产生“期望效应”。
参考文献
[1]沅芷.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M].新华出版社,1999.
[2]许永福.中小学心理健康[M].开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