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个传奇的诞生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kk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尔·拉格斐传》


  这本书是时尚大帝卡尔·拉格斐的首部中文传记。他站在时尚圈顶端,却说自己是劳动阶级,每天工作16小时,60年如一日;和安迪·沃霍尔拍电影;收藏城堡,做室内设计;玩摄影,办影展;创立出版公司,开书店……
  作者采访了卡尔·拉格斐身边的37位亲友,查阅了无数文字及影像资料,书写了这位传奇设计师精彩绝伦的一生,书里亦收录了他的127张珍贵照片。
  20世纪60年代末,也就是卡尔来巴黎十五年后,媒体终于可以正确拼写卡尔·拉格斐这个名字,开始花大量版面对他展开报道,满大街跟随他的行踪,向他提问,试图弄清这个创意百出,开始在法国占有一席之地的德国人到底是什么来头。简单来说,媒体对他充满好奇。
  1968年5月,在距离街垒巷战千米以内的地方,卡尔双手抱臂、泰然自若地迎接著名女性向电视杂志《周日男女》团队来自己的巴黎公寓采访。在动乱的5月,节目组感兴趣的话题是男士内衣。卡尔身穿白色高领毛衣、乳白色套装,发缝偏分,留出长长的黑色鬓角。他躺在两张面对面放置的白色靠背椅上,两腿交叉,脚上穿着米色长靴。他目光柔和,瞳仁漆黑。站在时尚专家的立场,他有理有据地针对当日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态度中包含了一切。“在我看来,内衣也是衣服。‘内’字几乎带有贬义。毕竟不管是穿内衣还是穿其他衣服,整个人都必须舒适自然。” 在服装领域有什么问题需要说出个所以然,来找卡尔吧。
  三十七岁时,这个“通晓多种语言的无国籍人士” 已经在为二十多家品牌画设计图,“每年创造将近两千款服装及配饰” 。这样全球独一无二的奇人奇事值得登上十三小时每日电视新闻专题报道。1970年4月,一场新访谈播出,这次地点换成了卡尔的办公室。镜头前,传奇人物有了特定造型:头发更长,衣服的颜色更深,双眼隐藏在大大的墨镜之后。摄影机录下他指导模特儿的样子。他的眼神尚未被完全挡住,始终流露出温柔的表情,与他坚定的语调格格不入。“我可以做一系列昂贵的连衣裙,也可以做一系列便宜的连衣裙;我可以做一系列套头毛衣,也可以做一系列泳衣,但是我绝不会做两次一样的东西,哪怕是发布到另一个国家。” 后来,就连当年记者界的领军人物伊夫·穆鲁西也邀请卡尔于1972年1月参加演播室专访。卡尔·拉格斐欣然接招:为女歌手达尼设计一套荡妇造型。廣大电视观众被一举征服。与此同时,纸媒也聚焦于这个拥有多重身份的低调年轻人。“卡尔·拉格斐……影响了许多品牌及时尚潮流。波普风、媚俗风、马裤、撑架裙,都是他超前想象出来的。” 卡尔的执行力令人啧啧称奇。“在法国,他设计蔻依(他的实验室)的奢侈成衣系列、蒂姆维尔的针织品、Z先生的人造皮草、内雷的手套……在意大利,马里奥·华伦天奴的鞋,还有各式泳衣、帽子、包袋、珠宝、纺织品……在德国和英国,各式套头毛衣。” 所有人都看得心醉神迷,只有卡尔持续开路前进。
  他永远邀约满满。两个时装系列之间,两场采访之间,这位时装设计师都在仔细塑造自己对外的形象,并频频光顾他最爱的地点,置身于花神咖啡馆精雕细琢的细木结构之间,享受着高雅文艺的知识分子约会的氛围。彼时,在花神咖啡馆,所有人都已知道他是谁。
  只有为了逃离越南战争赶来巴黎的美国年轻人科里·格兰特·蒂平对卡尔的职业一无所知,但他觉得卡尔每次中午现身都很迷人。“我在纽约见过很多奇人,但从来没见过卡尔这样的。他总是戴满戒指、珠宝等配饰,不可思议,简直令人敬畏。” 不得不说在20世纪70年代初,巴黎圣日耳曼德佩区到处洋溢着平庸的小资情调,满大街的布雷泽和高领毛衣。相比之下,卡尔自带一股风流,简直如同画中人物,打扮考究,色彩柔和,比例严谨,同时又完美演绎了波普潮流的现代感,一时间引发轰动。他穿不同衬衫时都会以同样的方式搭配印花绉绸披巾,牛仔裤上总是系着带有巨型环扣的腰带,与时代风貌大相径庭,充满新鲜感。拉格斐在个人穿衣风格中重现了他为蔻依创造的女装设计法则,精心而持续地设计自己在镜头前的表现。他希望超越自己原来的形象:那个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敞篷车逛遍巴黎的神秘德国人。他再也不是巴黎上流社会谨小慎微的旁观者,他已一跃成为华贵显赫的巴黎代表之一。
  他会点一杯最爱的可口可乐,专心阅读,并不时看一眼戴在衬衫外面的表,哪怕没有在等任何人。
其他文献
The Kooples 2020春夏系列  一眨眼,2020年恋爱季就带着一股甜蜜的龙卷风席卷而来。大胆而直接的姑娘,都毫不避讳地用“爱你的形状”把自己从头到脚打扮了个遍。而保守含蓄的,则依旧小心翼翼地选择着“人畜无害”的浪漫粉红色,把自己包裹得像颗甜到心里的草莓味糖果,无不为这个甜蜜的节日注入了无比高调的爱意。  爱,这件事从来都不需要刻意掩饰。其实,“爱你的形状”早已悄悄将时尚圈攻陷,心形装饰
期刊
难民援助在做实实在在的事  西旺卡·达纳帕拉是斯里兰卡人,出生于一个外交世家。他刚加入难民署的时候便被派遣到柬埔寨工作。  当时的柬埔寨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冲突后,所有的柬埔寨人民正在期待拥有和平的未来。1991年《巴黎和平协定》签署,这份协定结束了冲突,并要求联合国担当维和机构,同时努力让这个国家恢复正常,这无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联合国承担了非常艰巨的维和任务。  其中,联合国难民署的任务是为难民回
期刊
当地时间2020年2月24日,科比·布莱恩特的追悼会在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举行,这里曾经是科比退役前打拼了20载的湖人队主场。追悼会的主题为“生命的礼赞”,众多NBA球星和社会名人出席,乔丹、奥尼尔、瓦妮莎等人致辞,以送别这位NBA传奇巨星。追悼仪式的日子为美国当地时间2月24日,2号、24号也恰好是科比二女儿吉安娜、科比生前的球衣号码。斯台普斯中心搭建了一个平台,周围摆放了33643朵玫瑰花,33
期刊
当地时间2020年2月24日,美国登月背后的传奇人物、被称为“人肉计算机”的美国宇航局(NASA)前弹道计算数学家凯瑟琳-约翰逊(Katherine Johnson)逝世,享年101岁。  凯瑟琳·约翰逊是NASA第一批非洲裔女性之一,也是第一位在NASA工作报告上写下自己名字的女性。“NASA想要去月球,约翰逊就让他们愿望成真。”外媒这样描述约翰逊在美国太空机构的成绩。  在为NASA工作的33
期刊
01  《决胜法庭》热播开启中国首部检律大剧  2020年1月20日,全景展现新时期检察工作新风貌的时代大剧《决胜法庭》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定档发布会。该剧已于2020年2月2日起登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每晚19:30 两集连播,优酷、爱奇艺、腾讯每晚24 点同步更新。此剧以青年检察官胸怀理想抱负,在司法实践中历练成长为主线,生动讲述了检察官高剑、助理检察官傅小柔等在办案中抽丝剥茧、还原事实真相的
期刊
孙松林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多媒体教研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技术指导专家;IEEE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高级会员、ACM会员、IEICE会员;常年受邀在工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部委和企业集团做相关讲座。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信号处理、视频编码与通信。在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期刊
德国柏林当地时间2020年2月29日,经过为期9天的紧张看片,柏林国际电影节各大奖项相继发布,伊朗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执导的电影《无邪》最终夺得最佳影片金熊奖。今年的金熊奖主竞赛单元共有18部作品入围。美国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获得评审团银熊奖,韩国导演洪尚秀获得最佳导演,德国演员葆拉·贝尔和意大利演员艾力奥·吉马诺分别获得最佳女演员和男演员,意大利编剧迪诺森佐兄弟凭借《烂故事》夺得最佳
期刊
娜塔莉·萊特 构筑梦中花园  娜塔莉·莱特  Nathalle Lete  法国艺术家,为世界各地的品牌创作。她的画作常见于服饰、家居装饰、文具、陶瓷和纺织物。她在世界各地举办个展,并于2015年,在法国鲁贝的艺术与工业博物馆举办了个人作品回顾展,现居巴黎。  提到法国巴黎,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夕阳西下的埃菲尔铁塔、倒映着树木与建筑的圣马丁运河以及落叶纷飞的卢森堡公园。但对于生活在巴黎的艺术家娜
期刊
当地时间2020年2月20日,意大利佛罗伦萨,阿根廷艺术家托马斯·萨拉切诺(Tomas Saraceno)名为“Air"的展览在斯特罗齐宫举行预展。展览让人不禁想起早在201 2年艺术家同在意大利打造的透明薄膜城堡,那座高65英尺(约合20米)城堡,全部由透明薄膜构成,人们走在上面可体验漫步云端之感。  托马斯·萨拉切诺于1973年出生于阿根廷,现生活、工作于德国法兰克福。托马斯·萨拉切诺的第一社
期刊
“我总是联想到酒的一生,想到它是个有生命的东西。活着的,有生命的。我总会想到,葡萄生长的那一年里都发生了什么,阳光是如何洒满大地,而下雨的话,又会是什么样子。人们又是怎么照顾那些葡萄和采摘的。如果是一瓶陈酒,那么已经有多少照顾过那些葡萄的人已经死去。我总是想酒是如何不断地生长变化的,就好比今天我如果打开了一瓶酒,它的味道一定和其他任何一天打开的时候有所不同。因为酒是有生命的,而且它在不断地变化并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