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单证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及养成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ang1982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并由这种欲望引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它是一个人终身得以持续发展的不二法宝。
  关键词:问题意识; 缺失;养成
  本人近年来主要从事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几年的教学经历中,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学习难度较大,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被动,缺乏“问题意识”。我这里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遇到问题时,有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并由这种欲望而导致学生自主、主动地通过思考、翻阅教材或其他资料来探寻答案;或者通过同学间相互探讨和积极向老师请教,以达到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愿景。
  高职生中绝大多数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不动脑思考,思维的程度低,缺乏对知识的形成背景、发展动因和实践的有效性等问题的认真思考。所以,学习效果也不好。分析学生学习中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探寻“问题意识”的养成途径,笔者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十分亟需的。
  一、学生在学习中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及其影响分析
  (1)学生的年龄、心智的发展原因。我们的学生,是由初中直接升入高中。初中的学生,思维的自主性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有的学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为提高分数和升学率,相关知识点会对学生进行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并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重复练习。而学生则疲于听老师讲,按老师要求记笔记,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而很少有时间自己发现不懂的问题,也很少有机会自主思考解决之道。客观上,一个知识点经过反复讲练,学生确实容易掌握。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其思维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充分锻炼。
  (2)对专业的错误认识形成了缺乏“问题意识”的不良学习习惯。从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特点来看,不管哪一门科目,其内容的介绍基本上是靠大篇幅的文字叙述来完成的,不像理科、工科专业,有大量的公式图表,学习要靠思考和推理活动来完成。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会认为专业知识无非是一些事实和规定性的东西,根本没有思考的价值和必要,只要背背就行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惰性越来越大,完全没有“问题意识”。
  (3)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思、善思、多疑的意识和习惯。没有帮助学生形成“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我学会了方法”比“我学会了”更重要的认识。往往老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些问题我都讲过几遍了,学生还是不会做。其实,这主要是由于老师在备课时,将他认为的重点和难点先总结出来,然后平铺直叙地告诉学生怎样去做,而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问题。事实证明,老师直接将重点、难点和解决思路、方法讲给学生听的效果,远不如给学生机会让他自己发现问题,而更能让他产生深刻印象并产生解决它的强烈欲望。而这种欲望,将会指引学生更主动、更有目标、更专心地学习。不论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解决问题,还是最终解惑于老师的讲解,其效果都将明显高于老师直接的讲解。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根据学生年龄发展规律,合理地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发现问题。职校生由初中升入,初中阶段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习惯并未养成,而且对抽象的专业理论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也很低,很多同学无法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时,老师应更多地注重知识形成背景的介绍,突出特定的背景下存在着的矛盾,由矛盾的存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关注,然后鼓励学生思考矛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然后,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认识突破矛盾的途径、方法,解决矛盾。
  (2)纠正学生对专业课的错误认识,使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动脑思考,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问题意识”。专业课的突出特点就是实用性,它是对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所以,任何的专业理论知识或操作规范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以实践为依托,并能更好地为实践服务的科学提炼。如果学生能明确这一点,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的角度去体会理论的规定,就形成了习惯性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教师在备课上课时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所以,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常要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3)重新调整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要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为强化学生的主体实践的模式,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在做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或独立、或与同学合作、或向寻求老师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比如,在单证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改变教师先讲解单据的格式,说明每一项目应该怎么填,然后再让学生做的这种模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发现哪些栏目不会填,进而去仔细阅读有关该栏目的填制规范。或者,就同学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出错的内容,设计成改错题,通过让学生挑出错误并改正的方法,帮助学生抓住要点,强化学生记忆。有时学生会找不出任何错误,这就会使他们的思维高度集中起来,这时,老师的讲解就会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通透感,会让学生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满足感。这种方式的教学,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单据制作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要点。
  结语:问题是思考的源头和动力,有了问题,思考了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思想才会放射出智慧的火花,学生才能能动地分析解决学习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才能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转变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并将这种意识渗透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乐于“思考问题”,善于“探索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也将是其踏上工作岗位后持续发展的不二法宝。
  (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
其他文献
[email protected]问:我的孩子6岁半,在幼儿园上大班,老师说他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要么和其他小朋友说话,要么自己鼓捣玩具。请问,这是不是多动症的表现?如何处理才好?
学校文化建设关系到人的成长方向与质量。近几年,我校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激励教育特色理论体系。学校依托激励教育文化内核,在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研、课程开发几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激励教育的文化内核可以归纳为四个字一以人为本,即学校的一切活动必须以依靠人、为了人、发展人为理念,以调动人的自主性、积极陛和创造性为途径,培育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创造能力为目标。  一、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生成、任务和内
玄学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两晋之际玄学在理论上发展到极至,其影响开始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葛洪早年深受儒家学说熏陶,又是官方道教理论的创立者,无论是
期刊
楚简《太-生水》“托其名”之“名”是天地初开时的“混沌”名。“混沌”就是“清浊”或“清混”(也作“清浑”),即《太-生水》中之“青昏”。因此,髻笤应厘定为“青昏”而非“请
近年来,江西省新余市立足“教育强市,文化兴市”战略高度,引领全市教育管理者和师生“走读”学习,探索出“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深度融合的素质教育新模式。  一是开展课堂革新,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引领教师转变理念,展示教学技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成果丰硕。  二是体教融合,提升学生体艺素养。积极探索体教融合模式,发展特色体育项目
《孙子兵法》在商业经营中有着非常的启发作用。书中很多军事论断如兵为诡道、致人而不致于人、避实而击虚、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等完全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商业活动。
文章从本传、地方志资料研究和遗址考察等方面,考证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客耕东莱”的时间为公元167—184年,具体地点为东莱郡昌阳县(今文登市)长学山。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和谐互动。“和谐”是师生之间互尊互爱,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当好学生的合作者、引路人、知心朋友、探究伙伴,用美妙的童心和赤诚的爱心,搭建起师生情感的桥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以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饱满的热情,从音乐中学习音乐,从音乐中获得美感体验,感受到音乐之美。   一、创造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妈妈说:“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爸爸的节日!”小朋友,你能在今年6月的月历上找到这一天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