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通过爱心,动机,需要等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 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注重学习本身,关心学习中的收获,享受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 爱心;动机;需要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期间,受激励的程度越高,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就越大,而且有长期的正向效应;反之,经常得不到肯定和激励,甚至有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不仅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提高,而且学习的自卑感会不断加深,从内心会产生对学习的厌倦。那什么是激励呢?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指教师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施加的外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建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促成学生智力因素得以最充分的发展。“学生不是待装的瓶, 而是待燃的火花”,所以我认为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点燃学生的学习智慧火花,而点燃这火花的最有效的方法应是对学生不断的激励。那如何充分发挥激励原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呢?下面从三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用爱心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艺术的顶峰——师生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实践证明,只有教师爱学生,而且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的爱时,师生间才能产生相互的感染效应。教师要做好工作,仅靠自己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学会鼓励,体谅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的爱戴。教育心理学中对动机和效果的研究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当教师作为行为的主体在施教过程中自觉追求一定的愿望或意图时,教师教育的方式方法会给学生带来与之相适应的实际效果。
学生在学习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不懂的情况,这时就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伸出热情之手,如用激励的话语“你再想想,你很聪明,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学会”,及时点拨,无论对与错,都让学生把话说完,并能体面的坐下。其实,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可能让学生愉悦一整天;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热心帮助,也许会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
鼓励是一种爱的表现,意味着赞许和期盼。实践证明,只要适时,适量,适度,循序渐进地给学生以鼓励,学生就会在轻松的情绪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师只有用爱来交换爱,用真诚交换真诚,才能赢得学生的爱。
二、用动机激励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与学生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动机刺激学生的学习,学习的成功又反过来强化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起动器”,而“起动器”的开启有多种途径。
首先要融洽师生关系,方可打开动机激励之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制约着学生学习动机的引起和维持。这一点往往易为人们忽视,误以为“教不教是教师的责任,学不学是学生的事情”,把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过程理解为教者单方面的纯知识传授,把教与学割裂开来,淡漠了搞好师生关系这一重要因素,学生也就冷漠了对语文的学习。我曾結识过这样一位同事,他本人能力极强,精语文,通数学,晓外语,还能快速解物理难题。可他在教学活动中,时时以自己的水准衡量学生,处处讲求师道尊严,动辄大加训斥,使学生对老师及其所教的学科“敬而远之”,无法引发起学习的动机,造成教学的失利。成功的语文教师都是十分重视融洽师生关系的,魏书生老师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的管理艺术,而其管理艺术的精髓就在于讲求“民主”,凡要求学生做的,都充分地与学生商讨,共同研定。他认为师生之间是“船工”和“过河人”的关系,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无数成败的事实启示我们:若教师能多一点“民主”之心,少一点“民王”之气,和学生建立起友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任务,一起解决问题,则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若师生关系紧张,相互之间不信任,及至于相互对立敌视,则会出现对抗心理,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阻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其次,要重视反馈作用,才能探准动机激励之道。反馈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往往产生正效应。一般的学生在每次考试、测验、作业乃至于课堂回答问题时都急于得到反馈,或得到满分,或超过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或越过了从未越过的及格难关,抑或是得到教师的好评,同学的赞誉,这些都可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学生充满上进心和好胜心,即便面对不理想的成绩,只要能得到及时的激励,常常也会咬咬牙,急起直追。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也要注重排除反馈所引起的负效应:成功带来的骄傲自满,失败造成的悲观泄气,以及甘居中游,不求上进等多种心理颓势,力求把这些不利因素杜绝于萌芽阶段。可见,“反馈”是教师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对学生施以动机激励的信息源、主渠道。
三、用需要激励
需要是人们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多层次多结构的,一般来说有求知的需要,创造的需要。教师通过学生对这些不同需要达到满足的过程,来引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是需要激励。比如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由于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积累,文字运用能力差,在确定写作训练的目标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并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知识积累丰富且文字运用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把确定文章的构思和立意作为训练的重点,而对于各方面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在素材积累和书写上下工夫。这样分层确定教育目标,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自己想要的“苹果”,获得自己心理需要的满足,并可以进一步激励他向更高层次的需要进步。这种需要激励,是需要“精心策划”的,有时会花费更多的精力认真备课,有时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给予指导,但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是非常积极的,有时会让学生终生收益。
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激励因素的作用是应该的,也是可行的。当然,这种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关键词】 爱心;动机;需要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期间,受激励的程度越高,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就越大,而且有长期的正向效应;反之,经常得不到肯定和激励,甚至有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不仅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提高,而且学习的自卑感会不断加深,从内心会产生对学习的厌倦。那什么是激励呢?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指教师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施加的外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建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促成学生智力因素得以最充分的发展。“学生不是待装的瓶, 而是待燃的火花”,所以我认为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点燃学生的学习智慧火花,而点燃这火花的最有效的方法应是对学生不断的激励。那如何充分发挥激励原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呢?下面从三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用爱心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艺术的顶峰——师生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实践证明,只有教师爱学生,而且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的爱时,师生间才能产生相互的感染效应。教师要做好工作,仅靠自己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学会鼓励,体谅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的爱戴。教育心理学中对动机和效果的研究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当教师作为行为的主体在施教过程中自觉追求一定的愿望或意图时,教师教育的方式方法会给学生带来与之相适应的实际效果。
学生在学习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不懂的情况,这时就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伸出热情之手,如用激励的话语“你再想想,你很聪明,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学会”,及时点拨,无论对与错,都让学生把话说完,并能体面的坐下。其实,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可能让学生愉悦一整天;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热心帮助,也许会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
鼓励是一种爱的表现,意味着赞许和期盼。实践证明,只要适时,适量,适度,循序渐进地给学生以鼓励,学生就会在轻松的情绪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师只有用爱来交换爱,用真诚交换真诚,才能赢得学生的爱。
二、用动机激励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与学生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动机刺激学生的学习,学习的成功又反过来强化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起动器”,而“起动器”的开启有多种途径。
首先要融洽师生关系,方可打开动机激励之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制约着学生学习动机的引起和维持。这一点往往易为人们忽视,误以为“教不教是教师的责任,学不学是学生的事情”,把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过程理解为教者单方面的纯知识传授,把教与学割裂开来,淡漠了搞好师生关系这一重要因素,学生也就冷漠了对语文的学习。我曾結识过这样一位同事,他本人能力极强,精语文,通数学,晓外语,还能快速解物理难题。可他在教学活动中,时时以自己的水准衡量学生,处处讲求师道尊严,动辄大加训斥,使学生对老师及其所教的学科“敬而远之”,无法引发起学习的动机,造成教学的失利。成功的语文教师都是十分重视融洽师生关系的,魏书生老师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的管理艺术,而其管理艺术的精髓就在于讲求“民主”,凡要求学生做的,都充分地与学生商讨,共同研定。他认为师生之间是“船工”和“过河人”的关系,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无数成败的事实启示我们:若教师能多一点“民主”之心,少一点“民王”之气,和学生建立起友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任务,一起解决问题,则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若师生关系紧张,相互之间不信任,及至于相互对立敌视,则会出现对抗心理,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阻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其次,要重视反馈作用,才能探准动机激励之道。反馈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往往产生正效应。一般的学生在每次考试、测验、作业乃至于课堂回答问题时都急于得到反馈,或得到满分,或超过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或越过了从未越过的及格难关,抑或是得到教师的好评,同学的赞誉,这些都可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学生充满上进心和好胜心,即便面对不理想的成绩,只要能得到及时的激励,常常也会咬咬牙,急起直追。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也要注重排除反馈所引起的负效应:成功带来的骄傲自满,失败造成的悲观泄气,以及甘居中游,不求上进等多种心理颓势,力求把这些不利因素杜绝于萌芽阶段。可见,“反馈”是教师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对学生施以动机激励的信息源、主渠道。
三、用需要激励
需要是人们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多层次多结构的,一般来说有求知的需要,创造的需要。教师通过学生对这些不同需要达到满足的过程,来引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是需要激励。比如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由于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积累,文字运用能力差,在确定写作训练的目标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并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知识积累丰富且文字运用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把确定文章的构思和立意作为训练的重点,而对于各方面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在素材积累和书写上下工夫。这样分层确定教育目标,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自己想要的“苹果”,获得自己心理需要的满足,并可以进一步激励他向更高层次的需要进步。这种需要激励,是需要“精心策划”的,有时会花费更多的精力认真备课,有时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给予指导,但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是非常积极的,有时会让学生终生收益。
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激励因素的作用是应该的,也是可行的。当然,这种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