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参考国外关于辅导项目的实证研究,就辅导员共性、教育环境中辅导工作的理论性基础、辅导工作(项目)类型、影响辅导效果的实际操作进行了综述。结合国内高校辅导工作的现状分析,提出对未来辅导员工作(项目)优化方向的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辅导工作理论基础;辅导工作评估;朋辈辅导员
在有关对影响高等教育结果的各种因素研究中,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占据了更多的权重。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对青少年适应有贡献的保护性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一个研究是来自家庭之外的成年人对青少年的支持及其好处,即成年人通过辅导的形式,为青年人提供指导和鼓励。从广义上,辅导被定义为一种“在一个年长的、更加有经验的成年人与一个无关的、年轻的被辅导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成年人提供不断的引导,教诲以及鼓励旨在发展这个青年人的胜任力和性格”[1]。辅导关系可以非正式地发生,也可正式地通过结构化的项目发生。在正式的辅导项目中,成年人和年轻人进行匹配、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关系,从而能在相应的环境中提升积极的发展和成长。
在美国,基于学校的辅导项目在正式辅导项目中所占的比例超过70%,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基于学校的辅导项目呈现戏剧性的增长。以下的因素可能影响到这个增长。首先,由于国家对教育要求增加(如高出勤率、低退学率、学业成就等),与此同时,学校大量非学业项目上资源却相对减少(人员减少、开支收缩),志愿辅导员可以帮助减缓这些困境。其次,学校设施有着天然的结构性优势(如能更便利地接触到年轻人;更可能接受到专业人员的监测与督导),使得辅导项目相对容易推进。最后,时间以及金钱上的低成本使得基于学校的辅导很受欢迎。
根据上述我们可以推测出,在国外,基于学校的辅导项目中,辅导员辅导工作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和专业的教师不同,辅导员更倾向于对青年人的长期的、一般性的成长和发展进行辅导(如毕业、学业成功等)。
辅导的常见共性
有关辅导的定义是相当多的。尽管如此,辅导研究的学者们还是认为辅导具有以下的一些共同点[2]:
一是辅导关系是一种帮助性的关系,通常致力于对成就方面的帮助。辅导关系的主要动力是辅导者提供给被辅导者以援助和支持。这个支持可以采用很多形式,但它最倾向于帮助被辅导者在学校或者工作中获得成功。二是辅导者提供给被辅导者的特异性功能。可以归为以下三个功能的部分或全部:第一,情绪性以及心理性的支持;第二,对生涯或职业发展的直接援助;第三,角色示范。三是辅导关系是相互的关系。辅导双方从关系中彼此获益,这些好处可能是情绪性的或是实际具体的。四是辅导关系是个体的。辅导关系要求辅导双方之间直接的互动,该关系不一定是长期或者亲密的,但他们确实存在着信息的交换,这些信息往往难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
教育环境中辅导工作的理论性基础
不同的理论趋向影响了调查的重点以及强调了辅导关系中的不同方面,这也是指导辅导项目制定和设计的重要依据。当辅导项目的理论基础在不清晰的情况下,这个辅导项目将會比较随意,甚至不适当地发展,也很难获得合适的评估效果。根据文献有以下几种理论为辅导工作提供基本的框架结构。
一是学习投入度。相关心理学理论家认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投入度是教育和学业成就的一个好的预测因子。学者们总结: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的时间和努力越多,他们的成长和成就、教育体验越丰富,对学业的坚持就越明显,他们越可能会继续他们的学业。辅导可以被视为提升学习投入度的一个工具。辅导者将鼓励和驱动学生来加深他们在学习上的投入度。二是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理论致力于探索及减少压力的有害性影响、增加个体有效应对压力的能力。最常见的社会支持,即根据大量信息,相信自己被关心、受到爱护,是社会网络中的一员。豪斯(1981)提出四个广义上的社会支持类别:第一,情绪性支持(自尊、感受、信任);第二,评价支持(确认、反馈);第三,信息性支持(建议、指导性信息);第四,操作性支持(某类型的协助,金钱、劳动、时间)。很多的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社会支持是在预防压力或缓和人们对压力的负性效应上是有效的。从这个视角来看,辅导提供了情绪性、评价性、信息性以及操作性支持,预防和缓解了学生的压力,更好应对大学环境的要求。三是发展性支持。尽管不同的发展性理论强调了辅导员的重要性,但并没有专门的发展理论是针对辅导项目的。所谓的发展性支持,通常认为辅导员需要具备对被辅导者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的敏感性,知道自己如何可以去影响被辅导者,帮助被辅导者进入到超越目前阶段的认知水平。
辅导工作类型
目前,很多学校辅导项目还是一个以通过辅导提升个体韧性的预防性质的辅导,少部分是自我发展成长性质的。在韧性视角下,辅导关系被认为在帮助个体克服危险因素,进而获得成功方面具有积极影响。例如:在一个缺少积极因素甚至较差的亲子关系中,其他的成人辅导员可能有助于补偿父母关系的缺失或加强亲子关系,而作为一个保护性的因子来运行。基于每一个辅导项目关注的水平和强度,预防性的辅导项目通常采用以下三个形式:
一是一般性的。倾向于对所有的群体成员,如HIV预防。二是选择性的。针对群体中的某个亚群体,通常处在某个困难体验的平均危险之上,如新生适应。三是指示性的。设计给那些高风险的孩子,如有着严重的行为和学业困难的人。
影响辅导效果的实际操作
杜博伊斯等[3]总结了一些常见的辅导项目的实际操作组成。包括投入的时间长度、沟通的频率、辅导员的筛选、辅导员的培训、辅导员的匹配、结构性的活动、辅导关系的监测、个体的督导、辅导员支持小组、持续的辅导员培训。这些具体操作内容被认为决定了辅导项目的实施和发展。其中,有关辅导者与被辅导者之间的沟通频率以及时间处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有几个操作内容是致力于支持辅导员的,如匹配前的筛查和培训、匹配之后的支持和督导。 辅导工作的现状以及未来辅导工作的优化方向
一是目前高校辅导工作的现状。在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在当前的辅导工作中,工作量以及工作强度日益增加,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而辅导员的工作形式还较为传统和单一,使得高校辅导员处在一个高负荷的运转模式中。在理论和实践中,高校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评估和激励体系也略显不足。这种现状的后果之一就是无从对辅导的工作内容进行取舍和优化组合,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效果。为了在新时代的思政工作中扮演好这些角色,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形式、工作内容、评估体系和激励手段也要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变。二是探讨未来辅导工作的方向。学校的社会工作者以及咨询机构担负着辅导项目的设计、执行、监测和评估的责任。从国内(以北京大学为例)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有关对辅导员的培训,以及小组督导已经开展,但对辅导工作的理论基础、目标以及评估方法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结构,这影响了对辅导员工作的效果评估以及进一步培训内容的设计和制定。为了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效果和效率,未来的辅导员工作结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对传统的辅导项目进行效果评估,形成有效的辅导项目结构化流程。根据辅导项目的理论框架(增加学业投入,社会支持等),形成某些结构化的辅导活动,通过对某些变量的前后测,或设置对照,形成一套有效的辅导项目执行以及评估流程,并根据实际过程中的问题形成改进方案,进而对辅导项目的某些环节(如辅导的频率、时间、个体督导)进行优化。有关该主题的辅导可以以这种流程化的方法来推进,提高辅导的效率,减少辅导者的个人压力。以新生适应辅导项目为例,可以思考哪些活动内容可以促进大学新生融入集体,以何种形式、怎样的频率以及多长时间来展开辅导,哪些变量对新生的适应过程产生积极影响等。第二,新型辅导项目制定、设计、执行、监测与评估。结合新形势、新動态,针对高校学生中的热点现象和共性问题,设计并执行新的辅导项目,是未来需要开展的工作之一。例如:针对抑郁学生的网络支持项目、性少数群体的心理健康辅导等,这些特殊的议题对辅导员具有更高的挑战性,如何设计制定好有效的培养和辅导方案直接决定了辅导的效果。第三,进行辅导项目的科学分流,加强心理中心的专业后援力度。目前,国内高校辅导员承担着所在院系的所有学生的所有辅导工作。而辅导关系的建立决定了很多的辅导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必然造成辅导员在单位时间内的实际工作超负荷,也影响了辅导工作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些困境,需要根据辅导项目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流,如重点难点学生推荐给学校的心理机构,一般问题学生分流给年资较轻的辅导员,而介于两者之间的问题辅导交给有经验的辅导员。与此同时,为了对辅导员提供更多的支持,个体形式或小组的督导以及连续型培训也有必要加强。第四,培养朋辈辅导员,实现助人到自助的新型辅导项目。尽管辅导在定义中界定了是发生在一个年长的人和一个较年轻的人之间的关系,但有关朋辈辅导的研究认为,辅导也可发生在朋辈之间[4]。而朋辈在年龄相似、背景相似上的优势,也被认为具有传统的辅导员以及专业人员所不具有的一些辅导特点,如感觉更容易被理解接受,以及更加容易地可接近性等。有关辅导工作的项目的评估也发现,一些结构化的项目完全可以利用朋辈辅导员来开展,如新生选课辅导、预防HIV的行为管理项目等。而由于辅导关系的互惠性,朋辈辅导不但帮助了被辅导者,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辅导者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的能力。与此同时,也会从被辅导者那获得一些其他方面的对己有利的信息等(如辅导新生选课,但对方是一个具备很强情绪管理的同辈),从而达到了助人而自助的目的。朋辈辅导员的筛选、培训以及实施辅导项目的过程,也是一个帮助辅导员不断缩小被辅导对象和范围的过程。有助于缓解辅导员人员不足和精力时间有限的困境。
总之,国内高校的辅导工作有其本土化特点,一方面,渗透性强,工作开展积极主动,服务内容涵盖范围广;另一方面,缺乏边界,大包大揽。这些特点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辅导效果既有积极性的影响,也有限制性的影响。希望通过对有关辅导工作实证研究的梳理,加强辅导工作的理论指导,以及实际效果的评估意识,为未来辅导员工作的效果提升以及辅导员自身的工作热情保持提供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Rhodes, J. Stand by me: the risks and rewards of mentoring today’s youth[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3.
[2]Jacobi,M.Mentoring and Undergraduate Academic Success: A Literature Review[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1(4):505-532.
[3]DuBois,D.,Holloway,B.,Valentine,J.,et al.Effectiveness of mentoring programs for youth: A meta-analysis[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02(30):157-198.
[4] 刘艳.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模式探新—以浙江大学朋辈会心团体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88-89.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责任编辑:翟 迪]
关键词:辅导员;辅导工作理论基础;辅导工作评估;朋辈辅导员
在有关对影响高等教育结果的各种因素研究中,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占据了更多的权重。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对青少年适应有贡献的保护性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一个研究是来自家庭之外的成年人对青少年的支持及其好处,即成年人通过辅导的形式,为青年人提供指导和鼓励。从广义上,辅导被定义为一种“在一个年长的、更加有经验的成年人与一个无关的、年轻的被辅导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成年人提供不断的引导,教诲以及鼓励旨在发展这个青年人的胜任力和性格”[1]。辅导关系可以非正式地发生,也可正式地通过结构化的项目发生。在正式的辅导项目中,成年人和年轻人进行匹配、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关系,从而能在相应的环境中提升积极的发展和成长。
在美国,基于学校的辅导项目在正式辅导项目中所占的比例超过70%,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基于学校的辅导项目呈现戏剧性的增长。以下的因素可能影响到这个增长。首先,由于国家对教育要求增加(如高出勤率、低退学率、学业成就等),与此同时,学校大量非学业项目上资源却相对减少(人员减少、开支收缩),志愿辅导员可以帮助减缓这些困境。其次,学校设施有着天然的结构性优势(如能更便利地接触到年轻人;更可能接受到专业人员的监测与督导),使得辅导项目相对容易推进。最后,时间以及金钱上的低成本使得基于学校的辅导很受欢迎。
根据上述我们可以推测出,在国外,基于学校的辅导项目中,辅导员辅导工作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和专业的教师不同,辅导员更倾向于对青年人的长期的、一般性的成长和发展进行辅导(如毕业、学业成功等)。
辅导的常见共性
有关辅导的定义是相当多的。尽管如此,辅导研究的学者们还是认为辅导具有以下的一些共同点[2]:
一是辅导关系是一种帮助性的关系,通常致力于对成就方面的帮助。辅导关系的主要动力是辅导者提供给被辅导者以援助和支持。这个支持可以采用很多形式,但它最倾向于帮助被辅导者在学校或者工作中获得成功。二是辅导者提供给被辅导者的特异性功能。可以归为以下三个功能的部分或全部:第一,情绪性以及心理性的支持;第二,对生涯或职业发展的直接援助;第三,角色示范。三是辅导关系是相互的关系。辅导双方从关系中彼此获益,这些好处可能是情绪性的或是实际具体的。四是辅导关系是个体的。辅导关系要求辅导双方之间直接的互动,该关系不一定是长期或者亲密的,但他们确实存在着信息的交换,这些信息往往难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
教育环境中辅导工作的理论性基础
不同的理论趋向影响了调查的重点以及强调了辅导关系中的不同方面,这也是指导辅导项目制定和设计的重要依据。当辅导项目的理论基础在不清晰的情况下,这个辅导项目将會比较随意,甚至不适当地发展,也很难获得合适的评估效果。根据文献有以下几种理论为辅导工作提供基本的框架结构。
一是学习投入度。相关心理学理论家认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投入度是教育和学业成就的一个好的预测因子。学者们总结: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的时间和努力越多,他们的成长和成就、教育体验越丰富,对学业的坚持就越明显,他们越可能会继续他们的学业。辅导可以被视为提升学习投入度的一个工具。辅导者将鼓励和驱动学生来加深他们在学习上的投入度。二是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理论致力于探索及减少压力的有害性影响、增加个体有效应对压力的能力。最常见的社会支持,即根据大量信息,相信自己被关心、受到爱护,是社会网络中的一员。豪斯(1981)提出四个广义上的社会支持类别:第一,情绪性支持(自尊、感受、信任);第二,评价支持(确认、反馈);第三,信息性支持(建议、指导性信息);第四,操作性支持(某类型的协助,金钱、劳动、时间)。很多的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社会支持是在预防压力或缓和人们对压力的负性效应上是有效的。从这个视角来看,辅导提供了情绪性、评价性、信息性以及操作性支持,预防和缓解了学生的压力,更好应对大学环境的要求。三是发展性支持。尽管不同的发展性理论强调了辅导员的重要性,但并没有专门的发展理论是针对辅导项目的。所谓的发展性支持,通常认为辅导员需要具备对被辅导者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的敏感性,知道自己如何可以去影响被辅导者,帮助被辅导者进入到超越目前阶段的认知水平。
辅导工作类型
目前,很多学校辅导项目还是一个以通过辅导提升个体韧性的预防性质的辅导,少部分是自我发展成长性质的。在韧性视角下,辅导关系被认为在帮助个体克服危险因素,进而获得成功方面具有积极影响。例如:在一个缺少积极因素甚至较差的亲子关系中,其他的成人辅导员可能有助于补偿父母关系的缺失或加强亲子关系,而作为一个保护性的因子来运行。基于每一个辅导项目关注的水平和强度,预防性的辅导项目通常采用以下三个形式:
一是一般性的。倾向于对所有的群体成员,如HIV预防。二是选择性的。针对群体中的某个亚群体,通常处在某个困难体验的平均危险之上,如新生适应。三是指示性的。设计给那些高风险的孩子,如有着严重的行为和学业困难的人。
影响辅导效果的实际操作
杜博伊斯等[3]总结了一些常见的辅导项目的实际操作组成。包括投入的时间长度、沟通的频率、辅导员的筛选、辅导员的培训、辅导员的匹配、结构性的活动、辅导关系的监测、个体的督导、辅导员支持小组、持续的辅导员培训。这些具体操作内容被认为决定了辅导项目的实施和发展。其中,有关辅导者与被辅导者之间的沟通频率以及时间处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有几个操作内容是致力于支持辅导员的,如匹配前的筛查和培训、匹配之后的支持和督导。 辅导工作的现状以及未来辅导工作的优化方向
一是目前高校辅导工作的现状。在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在当前的辅导工作中,工作量以及工作强度日益增加,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而辅导员的工作形式还较为传统和单一,使得高校辅导员处在一个高负荷的运转模式中。在理论和实践中,高校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评估和激励体系也略显不足。这种现状的后果之一就是无从对辅导的工作内容进行取舍和优化组合,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效果。为了在新时代的思政工作中扮演好这些角色,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形式、工作内容、评估体系和激励手段也要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变。二是探讨未来辅导工作的方向。学校的社会工作者以及咨询机构担负着辅导项目的设计、执行、监测和评估的责任。从国内(以北京大学为例)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有关对辅导员的培训,以及小组督导已经开展,但对辅导工作的理论基础、目标以及评估方法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结构,这影响了对辅导员工作的效果评估以及进一步培训内容的设计和制定。为了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效果和效率,未来的辅导员工作结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对传统的辅导项目进行效果评估,形成有效的辅导项目结构化流程。根据辅导项目的理论框架(增加学业投入,社会支持等),形成某些结构化的辅导活动,通过对某些变量的前后测,或设置对照,形成一套有效的辅导项目执行以及评估流程,并根据实际过程中的问题形成改进方案,进而对辅导项目的某些环节(如辅导的频率、时间、个体督导)进行优化。有关该主题的辅导可以以这种流程化的方法来推进,提高辅导的效率,减少辅导者的个人压力。以新生适应辅导项目为例,可以思考哪些活动内容可以促进大学新生融入集体,以何种形式、怎样的频率以及多长时间来展开辅导,哪些变量对新生的适应过程产生积极影响等。第二,新型辅导项目制定、设计、执行、监测与评估。结合新形势、新動态,针对高校学生中的热点现象和共性问题,设计并执行新的辅导项目,是未来需要开展的工作之一。例如:针对抑郁学生的网络支持项目、性少数群体的心理健康辅导等,这些特殊的议题对辅导员具有更高的挑战性,如何设计制定好有效的培养和辅导方案直接决定了辅导的效果。第三,进行辅导项目的科学分流,加强心理中心的专业后援力度。目前,国内高校辅导员承担着所在院系的所有学生的所有辅导工作。而辅导关系的建立决定了很多的辅导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必然造成辅导员在单位时间内的实际工作超负荷,也影响了辅导工作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些困境,需要根据辅导项目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流,如重点难点学生推荐给学校的心理机构,一般问题学生分流给年资较轻的辅导员,而介于两者之间的问题辅导交给有经验的辅导员。与此同时,为了对辅导员提供更多的支持,个体形式或小组的督导以及连续型培训也有必要加强。第四,培养朋辈辅导员,实现助人到自助的新型辅导项目。尽管辅导在定义中界定了是发生在一个年长的人和一个较年轻的人之间的关系,但有关朋辈辅导的研究认为,辅导也可发生在朋辈之间[4]。而朋辈在年龄相似、背景相似上的优势,也被认为具有传统的辅导员以及专业人员所不具有的一些辅导特点,如感觉更容易被理解接受,以及更加容易地可接近性等。有关辅导工作的项目的评估也发现,一些结构化的项目完全可以利用朋辈辅导员来开展,如新生选课辅导、预防HIV的行为管理项目等。而由于辅导关系的互惠性,朋辈辅导不但帮助了被辅导者,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辅导者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的能力。与此同时,也会从被辅导者那获得一些其他方面的对己有利的信息等(如辅导新生选课,但对方是一个具备很强情绪管理的同辈),从而达到了助人而自助的目的。朋辈辅导员的筛选、培训以及实施辅导项目的过程,也是一个帮助辅导员不断缩小被辅导对象和范围的过程。有助于缓解辅导员人员不足和精力时间有限的困境。
总之,国内高校的辅导工作有其本土化特点,一方面,渗透性强,工作开展积极主动,服务内容涵盖范围广;另一方面,缺乏边界,大包大揽。这些特点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辅导效果既有积极性的影响,也有限制性的影响。希望通过对有关辅导工作实证研究的梳理,加强辅导工作的理论指导,以及实际效果的评估意识,为未来辅导员工作的效果提升以及辅导员自身的工作热情保持提供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Rhodes, J. Stand by me: the risks and rewards of mentoring today’s youth[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3.
[2]Jacobi,M.Mentoring and Undergraduate Academic Success: A Literature Review[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1(4):505-532.
[3]DuBois,D.,Holloway,B.,Valentine,J.,et al.Effectiveness of mentoring programs for youth: A meta-analysis[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02(30):157-198.
[4] 刘艳.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模式探新—以浙江大学朋辈会心团体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88-89.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