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智慧,振奋人的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音乐,能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氛围,让学生的思想伴着音乐进发,拓宽思维空间,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引入 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23-01
新课标指出:“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让新课标这些新理念落到实处,显示语文课的活力,让学生享受语文真、善、美的熏陶?笔者认为,音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音乐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和感知、想象及思维能力,有着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之功效。因此,如果能把音乐在语文中恰到好处的运用,能为课堂教学创建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的情绪,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音乐导入新课,能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运用音乐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乘着音乐的翅膀自由翱翔在课堂上。比如我在教学《口技》导入新课时,在课堂上播放《百鸟朝凤》这首歌,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歌中“群鸟朝贺”的乐曲使学生对“口技”这一艺术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为后面理解文章中心“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作了很好的铺垫。音乐的导入,既参与教学,又激发兴趣,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得到了生动形象的感受,并很快将自己的这一感受融入课文,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二、欣赏音乐,感受课文时代背景。
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选取的不是跟学生同一时代的作品,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对那一时代的状况不了解,教学时,教师通常只作一些简单的背景介绍,方法陈旧、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感到语文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若我们在此时能借音乐这一辅助手段,选取与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一致的歌曲播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在教《土地的誓言》时,播放了《松花江上》这首歌,学生听着歌中悲伤的旋律,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强烈撞击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作者那浓郁的眷恋乡土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被学生深深的领会。学生很轻松的学完了课文。笔者正是借助音乐强烈的感召力,实现了这一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品味音乐,领悟课文思想内容。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播放,将学生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在音乐的浸润下,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凝练感人的歌词,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产生共鸣。如我教《背影》一文时,我就利用音乐渗透其中。这篇课文,就是要我们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在课文的最后我就播放了《两地书,母子情》这一首非常感人的歌:“孩子啊孩子,春天我想你,小燕做窝衔春泥,小燕做窝衔春泥。你在远方守边疆,何时何日是归期,何时何日是归期,依呀儿哟哟依。妈妈啊妈妈,春天我想你,咱家的果园可曾绿,妈妈啊妈妈我想你,……”。听完这首歌,很多学生都哭了。此情此景,我看出了孩子们已经真正理解了父母的爱,真正理解了《背影》中父子相爱相怜这一人间至尊至爱的情感。抓住这一契机,我问同学们: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爱,你们应当怎样对待父母?同学们畅所欲言:平时帮父母做饭,在他们生日时候送上我们亲手做的生日礼物……。歌曲不仅调动了课堂氛围,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配乐朗读,体会文章意境。
许多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反复揣摩,然后适当讲解学生是能体会的。如果再借助音乐这种情感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那学生就会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品味变深。如《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这篇课文语言晓畅有趣,很适合十几岁的少年朗读,讲授这篇课文时,我就把重点放在朗读上,在反复朗读中自然理解课文含义。上课时,我播放班德瑞的《森林狂想曲》,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品析课文,接着又变换朗读方式(全班朗读、分组朗读)。这节课中的很多背景音乐都选自班德瑞的《寂静山林》专辑,因为这些音乐节奏舒缓亲切,更重要的是,音乐中夹杂着不少大自然中的声音,如鸟鸣声、流水声、蝉鸣声,风格与内容与课文的风格内容相一致,而且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力。音乐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了一个相应的情景和轻松的环境,一节课在音乐中开始,在音乐中结束。学生在温馨、和谐、优美、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朗读、品析,音乐那欢快优美的节奏、旋律,将朗读者拉进了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中,使他们在文学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在情景交融的听、读中,自然地领悟了课文的真谛: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对大自然对生活充满爱,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灵去聆听和感悟,你就一定能听见生活中各种美好的声音的。
五、用音乐创设写作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作文教学历来都是语文老师感到困惑、棘手的问题,大多都感叹说:想教人作文很难。但本人在作文教学中发现,通过先播放乐曲再行文却常常可以化难为易。我在上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时,就用王宏伟唱的《儿行千里》开头:“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一会儿又要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兜……”,最后我又用阎维文的《母亲》作结:“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陷儿,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学生听了以后,泪流满面,深深领会了母爱的真谛:母爱就是母亲点点滴滴的付出,平时默默无闻的关心、叮咛……。学生的写作空间顿时得到了充分的拓展,课后佳作迭出:《我爱妈妈的唠叨》,全面地反映了“烦唠叨” “谈唠叨” “想唠叨” “爱唠叨”等真情实感,从妈妈的唠叨声中折射出妈妈那浓浓的爱;《老妈的问卷调查》,把妈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集中体现在一封短信与一份小小的问卷上,正所谓“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事实证明,在写作教学中若能恰当地运用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开拓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让音乐走进语文,不但可以增添语文的魅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而且还能让学生在音乐的陶冶和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引入 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23-01
新课标指出:“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让新课标这些新理念落到实处,显示语文课的活力,让学生享受语文真、善、美的熏陶?笔者认为,音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音乐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和感知、想象及思维能力,有着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之功效。因此,如果能把音乐在语文中恰到好处的运用,能为课堂教学创建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的情绪,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音乐导入新课,能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运用音乐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乘着音乐的翅膀自由翱翔在课堂上。比如我在教学《口技》导入新课时,在课堂上播放《百鸟朝凤》这首歌,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歌中“群鸟朝贺”的乐曲使学生对“口技”这一艺术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为后面理解文章中心“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作了很好的铺垫。音乐的导入,既参与教学,又激发兴趣,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得到了生动形象的感受,并很快将自己的这一感受融入课文,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二、欣赏音乐,感受课文时代背景。
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选取的不是跟学生同一时代的作品,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对那一时代的状况不了解,教学时,教师通常只作一些简单的背景介绍,方法陈旧、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感到语文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若我们在此时能借音乐这一辅助手段,选取与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一致的歌曲播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在教《土地的誓言》时,播放了《松花江上》这首歌,学生听着歌中悲伤的旋律,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强烈撞击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作者那浓郁的眷恋乡土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被学生深深的领会。学生很轻松的学完了课文。笔者正是借助音乐强烈的感召力,实现了这一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品味音乐,领悟课文思想内容。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播放,将学生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在音乐的浸润下,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凝练感人的歌词,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产生共鸣。如我教《背影》一文时,我就利用音乐渗透其中。这篇课文,就是要我们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在课文的最后我就播放了《两地书,母子情》这一首非常感人的歌:“孩子啊孩子,春天我想你,小燕做窝衔春泥,小燕做窝衔春泥。你在远方守边疆,何时何日是归期,何时何日是归期,依呀儿哟哟依。妈妈啊妈妈,春天我想你,咱家的果园可曾绿,妈妈啊妈妈我想你,……”。听完这首歌,很多学生都哭了。此情此景,我看出了孩子们已经真正理解了父母的爱,真正理解了《背影》中父子相爱相怜这一人间至尊至爱的情感。抓住这一契机,我问同学们: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爱,你们应当怎样对待父母?同学们畅所欲言:平时帮父母做饭,在他们生日时候送上我们亲手做的生日礼物……。歌曲不仅调动了课堂氛围,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配乐朗读,体会文章意境。
许多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反复揣摩,然后适当讲解学生是能体会的。如果再借助音乐这种情感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那学生就会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品味变深。如《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这篇课文语言晓畅有趣,很适合十几岁的少年朗读,讲授这篇课文时,我就把重点放在朗读上,在反复朗读中自然理解课文含义。上课时,我播放班德瑞的《森林狂想曲》,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品析课文,接着又变换朗读方式(全班朗读、分组朗读)。这节课中的很多背景音乐都选自班德瑞的《寂静山林》专辑,因为这些音乐节奏舒缓亲切,更重要的是,音乐中夹杂着不少大自然中的声音,如鸟鸣声、流水声、蝉鸣声,风格与内容与课文的风格内容相一致,而且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力。音乐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了一个相应的情景和轻松的环境,一节课在音乐中开始,在音乐中结束。学生在温馨、和谐、优美、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朗读、品析,音乐那欢快优美的节奏、旋律,将朗读者拉进了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中,使他们在文学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在情景交融的听、读中,自然地领悟了课文的真谛: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对大自然对生活充满爱,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灵去聆听和感悟,你就一定能听见生活中各种美好的声音的。
五、用音乐创设写作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作文教学历来都是语文老师感到困惑、棘手的问题,大多都感叹说:想教人作文很难。但本人在作文教学中发现,通过先播放乐曲再行文却常常可以化难为易。我在上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时,就用王宏伟唱的《儿行千里》开头:“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一会儿又要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兜……”,最后我又用阎维文的《母亲》作结:“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陷儿,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学生听了以后,泪流满面,深深领会了母爱的真谛:母爱就是母亲点点滴滴的付出,平时默默无闻的关心、叮咛……。学生的写作空间顿时得到了充分的拓展,课后佳作迭出:《我爱妈妈的唠叨》,全面地反映了“烦唠叨” “谈唠叨” “想唠叨” “爱唠叨”等真情实感,从妈妈的唠叨声中折射出妈妈那浓浓的爱;《老妈的问卷调查》,把妈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集中体现在一封短信与一份小小的问卷上,正所谓“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事实证明,在写作教学中若能恰当地运用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开拓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让音乐走进语文,不但可以增添语文的魅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而且还能让学生在音乐的陶冶和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大大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