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信息产业部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达到200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的34%,对外贸出口的贡献率达到44%,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4年国际手机制造业发展表现出持续强劲的势头;全球手机产量逾6.7亿部,同比增速超过26%。伴随全球需求持续增长和更新换代加剧,2004年中国手机产量达到2.3亿部,拥有全球手机产量34%份额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手机生产中心。
2004年国际手机巨头和国产手机企业的生产规模都不断扩大,国内手机产能逐年增长,我国手机及套件产品出口额成倍增长,手机进出口贸易顺差扩大趋势日益增强。手机及套件产品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主力军。由于国内手机市场空间的压缩,必然造成全年手机内销压力增大和库存的增加,同时国外市场需求的增长也为手机出口打开了巨大的空间。
技术突破推动出口量增长,进口逐年递减
2004年1~12月我国出口手机及套件累计达到1.46亿部,同比增长53.19%;出口额累计达141.66亿美元,同比增长92.03%。进口方面,2004年1~12月份我国进口手机及套件累计1272.33万部,同比下降42.34%;进口额累计达到14.74亿美元,同比下降47.60%。2004年出口量在进出口结构中的比例增加10.78%。出口量在进出口总量中的比例升至91.99%。
与2003年单月出口量情况比较,2004年单月出口量大幅增长,平均每月增长422.56万部;2004年单月进口量高速衰退,平均每月锐减77.86万部。
目前,我国手机生产企业已掌握手机的结构外观设计、应用层软件开发、射频模块设计技术;配套元器件方面也实现突破;关键配套元器件等均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市场对多功能智能化高端手机的需求不断扩大。中国手机在功能上加快了向多媒体和数据功能过渡,从而为手机用户的扩展提供新的机遇。
2004年度1~3月份出口量激增,4月份开始又出现小幅下降,前两个季度的出口量增长变化平稳。从6月份开始出口量恢复性增长,8月份开始大幅增长。由于手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全球IT产业的回暖增加了手机等各消费电子厂商对电子零部件的需求。
进口方面,2004年进口量一直平稳发展。由于关键元器件的短缺因素,导致国产品牌手机企业因缺货危机的影响而调整生产计划。国产手机企业技术短板问题日益严重。
企业经营方式转变导致进出口地区结构变化
2004年,长三角地区出口能力迅速提升,华北地区出口水平降低。依然保持着出口量第一位置的广东省,依靠专业外包生产技术加大出口规模,但出口量同比增长份额减少了1.26%。位居第二的天津市市场份额减少2.10%。北京市主要手机出口厂商由于出口机芯到消费国再装配策略销售导致手机整机出口量下降,份额持续减少。上海、浙江和江苏等省市出口量份额持续增长。由于TCL与阿尔卡特、波导与西门子分别签定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生产、销售手机。手机产业的整合通过集合外方的技术和中方的销售渠道的优势,企业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拓展海外市场。
三资企业盘据出口市场,国内企业竞争实力增强
加工贸易仍是我国手机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2004年中国国产手机出口大部分份额依然被三资企业占据,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等手机品牌的中国制造产品开始遍布全球的分销网络。我国手机生产大多是为美国、欧盟等国或地区的企业进行加工贸易,在中国组装加工然后再投放到国际市场,包括返回其本国市场。随着我国国产手机厂商的综合能力逐渐加强,特别是国内企业与外资不同形式的合作,波导、TCL、海尔和夏新等国产手机出口量与日俱增。
美国和东南亚地区需求增长,欧洲市场潜力减弱
2004年,在中国手机及套件出口国家和地区中,美国与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份额大幅提高。由于我国作为全球手机加工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凸显,许多跨国公司将我国作为手机生产基地。如摩托罗拉公司在我国生产的GSM、CDMA手机中分别有79%、89%出口。与此相对应,欧洲各国为我国手机出口的第三大市场,2004年由于欧洲手机市场相对低迷,出口份额有所下降。中国香港是中国内地手机出口的第二大市场,由于2004年半加工贸易发展势头减弱,出口份额下降。中国手机对东南亚、非洲市场的出口规模虽然不大,但有所增长,这主要是国产品牌手机企业积极拓展出口渠道的成果。
信息产业部宣布,2004年中国手机产量为2.3亿部手机,其中出口的手机数量创记录的达到了1.4亿部。根据信息产业部2005年对手机制造商制定的目标,国家预计在2005年将能够生产2.6亿部手机。与2004年 同期相比增长13%.其中将有1.6亿部手机被出口到国外。特别是随着国内企业对国外市场深层次的挖掘,不断整合优化国内外资源,积极向海外市场出口手机已成为手机企业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有效渠道,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及企业扩大规模的需求使得拓展国际市场成为手机企业的共同选择。
2004年国际手机制造业发展表现出持续强劲的势头;全球手机产量逾6.7亿部,同比增速超过26%。伴随全球需求持续增长和更新换代加剧,2004年中国手机产量达到2.3亿部,拥有全球手机产量34%份额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手机生产中心。
2004年国际手机巨头和国产手机企业的生产规模都不断扩大,国内手机产能逐年增长,我国手机及套件产品出口额成倍增长,手机进出口贸易顺差扩大趋势日益增强。手机及套件产品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主力军。由于国内手机市场空间的压缩,必然造成全年手机内销压力增大和库存的增加,同时国外市场需求的增长也为手机出口打开了巨大的空间。
技术突破推动出口量增长,进口逐年递减
2004年1~12月我国出口手机及套件累计达到1.46亿部,同比增长53.19%;出口额累计达141.66亿美元,同比增长92.03%。进口方面,2004年1~12月份我国进口手机及套件累计1272.33万部,同比下降42.34%;进口额累计达到14.74亿美元,同比下降47.60%。2004年出口量在进出口结构中的比例增加10.78%。出口量在进出口总量中的比例升至91.99%。
与2003年单月出口量情况比较,2004年单月出口量大幅增长,平均每月增长422.56万部;2004年单月进口量高速衰退,平均每月锐减77.86万部。
目前,我国手机生产企业已掌握手机的结构外观设计、应用层软件开发、射频模块设计技术;配套元器件方面也实现突破;关键配套元器件等均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市场对多功能智能化高端手机的需求不断扩大。中国手机在功能上加快了向多媒体和数据功能过渡,从而为手机用户的扩展提供新的机遇。
2004年度1~3月份出口量激增,4月份开始又出现小幅下降,前两个季度的出口量增长变化平稳。从6月份开始出口量恢复性增长,8月份开始大幅增长。由于手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全球IT产业的回暖增加了手机等各消费电子厂商对电子零部件的需求。
进口方面,2004年进口量一直平稳发展。由于关键元器件的短缺因素,导致国产品牌手机企业因缺货危机的影响而调整生产计划。国产手机企业技术短板问题日益严重。
企业经营方式转变导致进出口地区结构变化
2004年,长三角地区出口能力迅速提升,华北地区出口水平降低。依然保持着出口量第一位置的广东省,依靠专业外包生产技术加大出口规模,但出口量同比增长份额减少了1.26%。位居第二的天津市市场份额减少2.10%。北京市主要手机出口厂商由于出口机芯到消费国再装配策略销售导致手机整机出口量下降,份额持续减少。上海、浙江和江苏等省市出口量份额持续增长。由于TCL与阿尔卡特、波导与西门子分别签定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生产、销售手机。手机产业的整合通过集合外方的技术和中方的销售渠道的优势,企业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拓展海外市场。
三资企业盘据出口市场,国内企业竞争实力增强
加工贸易仍是我国手机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2004年中国国产手机出口大部分份额依然被三资企业占据,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等手机品牌的中国制造产品开始遍布全球的分销网络。我国手机生产大多是为美国、欧盟等国或地区的企业进行加工贸易,在中国组装加工然后再投放到国际市场,包括返回其本国市场。随着我国国产手机厂商的综合能力逐渐加强,特别是国内企业与外资不同形式的合作,波导、TCL、海尔和夏新等国产手机出口量与日俱增。
美国和东南亚地区需求增长,欧洲市场潜力减弱
2004年,在中国手机及套件出口国家和地区中,美国与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份额大幅提高。由于我国作为全球手机加工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凸显,许多跨国公司将我国作为手机生产基地。如摩托罗拉公司在我国生产的GSM、CDMA手机中分别有79%、89%出口。与此相对应,欧洲各国为我国手机出口的第三大市场,2004年由于欧洲手机市场相对低迷,出口份额有所下降。中国香港是中国内地手机出口的第二大市场,由于2004年半加工贸易发展势头减弱,出口份额下降。中国手机对东南亚、非洲市场的出口规模虽然不大,但有所增长,这主要是国产品牌手机企业积极拓展出口渠道的成果。
信息产业部宣布,2004年中国手机产量为2.3亿部手机,其中出口的手机数量创记录的达到了1.4亿部。根据信息产业部2005年对手机制造商制定的目标,国家预计在2005年将能够生产2.6亿部手机。与2004年 同期相比增长13%.其中将有1.6亿部手机被出口到国外。特别是随着国内企业对国外市场深层次的挖掘,不断整合优化国内外资源,积极向海外市场出口手机已成为手机企业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有效渠道,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及企业扩大规模的需求使得拓展国际市场成为手机企业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