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社会对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对部分大学生不学无术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分析当前大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对当前大学生教育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人生指导;教学管理;科学研究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是,恢复高考建立学位制度不到四十年,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当前大学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部分大学生不思进取、不学无术的现象还存在。究其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点:
一、大学与高中的生活、学习脱节,缺乏必要过渡
现今,高中教育阶段学校普遍管理严格,学生除了学习,很少有其他活动自由。学生进入管理相对宽松的大学之后,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继续保持高中时期锐意进取的势头,踌躇满志,一如既往地努力拼搏,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绷紧的神经一下放开,顿如脱缰野马,忘乎所以,在大学刚开始的短短时间内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就发生突变,变得腐化懒散、不思进取,大学四年就这样浑浑噩噩度过。出现这种现象,有学生自身的原因,然而学习、生活的氛围发生改变,学生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也可以说,高中阶段的紧张、以他律为主的学习生活与大学阶段宽松、自律的环境没有合理的过渡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高校在新生入学阶段要加强对新生的引导与管理,不要让学生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下来,要循序渐进地逐步放手,等学生慢慢适应了新的环境,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氛围,再还以“自由”。
二、缺乏人生指导
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会感慨大学四年盲目、糊涂地过完了,除了毕业证和遗憾,什么也沒有得到,这一现象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虽然学生进入大学时已经基本算是成年了,生理、心理都趋于成熟,精力也非常充沛。但在进入大学之前的整个阶段他们大多都是按部就班地学习、考试、升学,基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独立能力较差,自学、自律等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形成。到了大学,学习、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绝大多部分的时间都可以自由支配,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面对五彩斑斓的世界难免迷失,不知道往哪儿走。但是,如果不让他们接触社会,仍然像中学阶段一样把他们禁锢在教室里,脱离生活实际,他们极易成为书呆子,更不利于健康成长。
因此,在学生普遍阅历不足的背景下,对他们的人生引导和教育必不可少。大学生非常需要学校和教师在学习、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引导、激励,以及必要的职业规划指导。
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思索、定位人生,规划未来,还应该配合一定的社会实践,什么事情都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经历现实生活,从生产生活实际中获得经验,仅仅在头脑中揣摩、浮想是不够的,学校应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大学生参与社会生产实践,大学生本人和集体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都会参加一些社团组织,这对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丰富校园生活都大有益处,但是一些社团仅停留在交流共同爱好、结识朋友上,没有想到参与社会实践,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给予合理的引导。
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思想贫瘠、精神空虚的现象,如大学生犯罪、自杀、怪癖等,都是这一现象的极端表现。大学本应该是“思想库”,应崇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部分学生只是学会了行动自由,并没有充分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充实思想、创造创新,他们大多缺乏人生历练、人生思考。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多种价值观交织,多元文化并存,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遵纪守法、遵守道德规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三、不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
教学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很多学生都深有感触。目前,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模式和风格基本相同,教师都是备课认真,讲课沉稳而不乏风趣。但是,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大都相近,学校之间也容易相互效仿。然而各个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却不尽相同,用相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生源较差的院校学生与生源较好的院校的学生相比,接受能力肯定不同,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同。这样不但会影响教学效果,长此以往,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课堂听不懂,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就会产生厌学心理。高校教师要根据学生基础和特点,有针对性、有侧重地选取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此,对生源不佳的院校和难度较大的科目,笔者认为其课堂应确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加强课堂管理,杜绝对学生不闻不问,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心灵变化,并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学管理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大学都意识到对学生要“宽进严出”,然而,还是有部分学校没有把握好“严出”这一环节,考试之前划范围、给题目,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不思进取、不重视日常学习积累的坏毛病。一些学生通过“临时抱佛脚”就取得了比平时用功“烧香”的学生更好的成绩,甚至拿到了奖学金,这对认真学习的学生是极不公平的。同时,认真学习的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和取得好成绩也不得不放弃正常的学习方式,而走上机械记忆、模仿样题的“套路”。长此以往只会对学生造成更为不利的影响。
四、缺乏科研引路
大学不仅要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常规型人才,还要培养出能为社会进步起到带领作用的高精尖人才、创新型人才。大学不能没有精英,必须有人胜任科学研究,具备创新能力。有些学生表现出了对科学的兴趣,能够讨论某些问题,能够进行相当程度的分析综合研究,但他们还只停留在口头辩论和网络非正式发文的层次。太多的本科生四年了还不会查资料搜文献,不知道数据库,不会写论文,也不会调查,不会做实验。这不能不说是个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没有给予适当的引导,他们常常有一种错误思想倾向,认为本科生知识不够,不具备科研能力,特别是普通院校本科生没必要也不可能做科研。
这种观念是不对的。真正的科学研究应该来自内心的兴趣和愿望,有的学生在大学之前甚至很小的时候已经对某个领域有了兴趣,对某个问题已经有了新颖的见解,或者发现了新问题,好奇心、探究愿望十足,这样的孩子实际是科研的好苗子,但由于得不到引导而无法前进下去,可以说等到大学才接触科学研究本来已经迟了,而现实却是他们即使到了大学仍然没有机会做研究,这样对本来很有潜质的研究型人才是一种耽误和浪费。为什么大学生科学研究的资格和机会如此不易获得,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的问题。
因此,在本科阶段,学生尝试做科研大有必要。学生需要必要的启蒙和引导,大学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有科研潜力的人才,引领他们走上科研道路,早日接触研究圈子,早日学会查阅文献撰写论文,为以后正式从事科学研究做铺垫。尤其对那些有学术理想的学生,早日有的放矢地做科研,接触圈内人士,可以较早明确研究方向,掌握研究方法,形成相关知识网络,通过针对性学习和交流,早日“站在巨人的肩上”,就有更多的机会登上更高的层次。
教师引领学生接触科学研究不仅仅面向重点院校的学生,也包括生源较差的普通院校的学生,因为不能用高考成绩的高低来分辨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兴趣,考试分数不高的学生未必就对科学没有兴趣,也不能断定他们没有更好的创造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总之,虽然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但是只要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给予更多的重视,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多一些爱心和付出,必能使这种状况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杨江水,税强,何先刚,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
质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2005,(5).
[2]霍玉秀.大学生自主学习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海
外英语,2010,(6).
[3]彭博,梁燕.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与
思考[J].学周刊,2016,(6).
责编:群 平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人生指导;教学管理;科学研究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是,恢复高考建立学位制度不到四十年,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当前大学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部分大学生不思进取、不学无术的现象还存在。究其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点:
一、大学与高中的生活、学习脱节,缺乏必要过渡
现今,高中教育阶段学校普遍管理严格,学生除了学习,很少有其他活动自由。学生进入管理相对宽松的大学之后,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继续保持高中时期锐意进取的势头,踌躇满志,一如既往地努力拼搏,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绷紧的神经一下放开,顿如脱缰野马,忘乎所以,在大学刚开始的短短时间内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就发生突变,变得腐化懒散、不思进取,大学四年就这样浑浑噩噩度过。出现这种现象,有学生自身的原因,然而学习、生活的氛围发生改变,学生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也可以说,高中阶段的紧张、以他律为主的学习生活与大学阶段宽松、自律的环境没有合理的过渡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高校在新生入学阶段要加强对新生的引导与管理,不要让学生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下来,要循序渐进地逐步放手,等学生慢慢适应了新的环境,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氛围,再还以“自由”。
二、缺乏人生指导
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会感慨大学四年盲目、糊涂地过完了,除了毕业证和遗憾,什么也沒有得到,这一现象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虽然学生进入大学时已经基本算是成年了,生理、心理都趋于成熟,精力也非常充沛。但在进入大学之前的整个阶段他们大多都是按部就班地学习、考试、升学,基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独立能力较差,自学、自律等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形成。到了大学,学习、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绝大多部分的时间都可以自由支配,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面对五彩斑斓的世界难免迷失,不知道往哪儿走。但是,如果不让他们接触社会,仍然像中学阶段一样把他们禁锢在教室里,脱离生活实际,他们极易成为书呆子,更不利于健康成长。
因此,在学生普遍阅历不足的背景下,对他们的人生引导和教育必不可少。大学生非常需要学校和教师在学习、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引导、激励,以及必要的职业规划指导。
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思索、定位人生,规划未来,还应该配合一定的社会实践,什么事情都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经历现实生活,从生产生活实际中获得经验,仅仅在头脑中揣摩、浮想是不够的,学校应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大学生参与社会生产实践,大学生本人和集体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都会参加一些社团组织,这对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丰富校园生活都大有益处,但是一些社团仅停留在交流共同爱好、结识朋友上,没有想到参与社会实践,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给予合理的引导。
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思想贫瘠、精神空虚的现象,如大学生犯罪、自杀、怪癖等,都是这一现象的极端表现。大学本应该是“思想库”,应崇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部分学生只是学会了行动自由,并没有充分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充实思想、创造创新,他们大多缺乏人生历练、人生思考。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多种价值观交织,多元文化并存,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遵纪守法、遵守道德规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三、不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
教学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很多学生都深有感触。目前,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模式和风格基本相同,教师都是备课认真,讲课沉稳而不乏风趣。但是,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大都相近,学校之间也容易相互效仿。然而各个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却不尽相同,用相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生源较差的院校学生与生源较好的院校的学生相比,接受能力肯定不同,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同。这样不但会影响教学效果,长此以往,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课堂听不懂,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就会产生厌学心理。高校教师要根据学生基础和特点,有针对性、有侧重地选取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此,对生源不佳的院校和难度较大的科目,笔者认为其课堂应确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加强课堂管理,杜绝对学生不闻不问,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心灵变化,并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学管理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大学都意识到对学生要“宽进严出”,然而,还是有部分学校没有把握好“严出”这一环节,考试之前划范围、给题目,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不思进取、不重视日常学习积累的坏毛病。一些学生通过“临时抱佛脚”就取得了比平时用功“烧香”的学生更好的成绩,甚至拿到了奖学金,这对认真学习的学生是极不公平的。同时,认真学习的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和取得好成绩也不得不放弃正常的学习方式,而走上机械记忆、模仿样题的“套路”。长此以往只会对学生造成更为不利的影响。
四、缺乏科研引路
大学不仅要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常规型人才,还要培养出能为社会进步起到带领作用的高精尖人才、创新型人才。大学不能没有精英,必须有人胜任科学研究,具备创新能力。有些学生表现出了对科学的兴趣,能够讨论某些问题,能够进行相当程度的分析综合研究,但他们还只停留在口头辩论和网络非正式发文的层次。太多的本科生四年了还不会查资料搜文献,不知道数据库,不会写论文,也不会调查,不会做实验。这不能不说是个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没有给予适当的引导,他们常常有一种错误思想倾向,认为本科生知识不够,不具备科研能力,特别是普通院校本科生没必要也不可能做科研。
这种观念是不对的。真正的科学研究应该来自内心的兴趣和愿望,有的学生在大学之前甚至很小的时候已经对某个领域有了兴趣,对某个问题已经有了新颖的见解,或者发现了新问题,好奇心、探究愿望十足,这样的孩子实际是科研的好苗子,但由于得不到引导而无法前进下去,可以说等到大学才接触科学研究本来已经迟了,而现实却是他们即使到了大学仍然没有机会做研究,这样对本来很有潜质的研究型人才是一种耽误和浪费。为什么大学生科学研究的资格和机会如此不易获得,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的问题。
因此,在本科阶段,学生尝试做科研大有必要。学生需要必要的启蒙和引导,大学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有科研潜力的人才,引领他们走上科研道路,早日接触研究圈子,早日学会查阅文献撰写论文,为以后正式从事科学研究做铺垫。尤其对那些有学术理想的学生,早日有的放矢地做科研,接触圈内人士,可以较早明确研究方向,掌握研究方法,形成相关知识网络,通过针对性学习和交流,早日“站在巨人的肩上”,就有更多的机会登上更高的层次。
教师引领学生接触科学研究不仅仅面向重点院校的学生,也包括生源较差的普通院校的学生,因为不能用高考成绩的高低来分辨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兴趣,考试分数不高的学生未必就对科学没有兴趣,也不能断定他们没有更好的创造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总之,虽然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但是只要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给予更多的重视,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多一些爱心和付出,必能使这种状况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杨江水,税强,何先刚,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
质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2005,(5).
[2]霍玉秀.大学生自主学习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海
外英语,2010,(6).
[3]彭博,梁燕.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与
思考[J].学周刊,2016,(6).
责编:群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