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两个加快”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两个加快”营造良好氛围
  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3月22日上午,由光明日报社、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四川党建期刊集团承办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座谈会在成都隆重举行。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和国防大学等国内四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及我省理论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研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丰富的精神内涵及宝贵的时代价值。
  3月21日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会见了来川出席会议的光明日报社总编辑胡占凡一行。刘奇葆在会见时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光明日报》大力宣传四川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重大成果,大力宣传四川化危为机、加快发展的巨大成绩,极大鼓舞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决心。刘奇葆希望光明日报社进一步加大对四川各项工作特别是对社科理论工作的支持,帮助我们提炼蕴含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加快发展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四川“两个加快”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胡占凡在会见时说,四川人民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人间奇迹,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财富。这次光明日报社与四川省共同举办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座谈会,就是要对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的思想和理念进行深入的研讨和总结,让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更好地激励人、鼓舞人。
  座谈会上,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国防大学、四川省委党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们先后发言,就“灾后重建检验中国共产党抵御风险能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生命根基”、“论汶川精神”、“灾后恢复重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四川灾后文化重建的价值取向”、“灾后重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等主题进行研讨,形成了一大批观点新颖、见解独到、意义重大的理论成果。
  胡占凡在座谈会上致辞时说,“5•12”汶川特大地震既是一场重大灾难,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一场重大考验。从本质上说,抗震救灾是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广大军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昂扬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效。抗震救灾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新初在座谈会上致辞时说,要最大限度发挥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政治效应、文化效应和社会效应。要深入挖掘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背后蕴藏的宝贵思想和伟大精神,从理论层面和思想高度把具体性经验提炼为普遍性的发展模式,把区域性的重建成就转化为全国性的发展信心,把阶段性的精神动力升华为长久性的精神财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出既鲜活生动、又广泛持久的教育感召作用。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明仁同志主持座谈会。德阳、雅安、绵阳等重灾市(州)党委宣传部代表在座谈会上作了发言。
  
  座谈会精彩发言摘登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
  郑权 (中央党校科研部副主任)
  两年来世人不断热议“中国式救灾模式”,一致认为中国特色的灾后救援创造了“抗震救灾”的伟大奇迹,而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则在灾后重建的巨大成就中进一步显示了其抵御、化解风险的执政能力。
  灾后重建自始至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在抗震救灾的同时,党中央就在思考着震后灾区人民的生存状况,明确提出了灾后恢复重建要“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
  灾后重建始终坚持尊重自然、科学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的高度尊重。中国共产党坚持抗震救灾各种信息的充分收集和研究,灾后现场资料的保存,在废墟垃圾处理场地和处理方式的选择、重建选址等问题上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支撑,不仅化解了种种风险,减少了地震灾害的损失,而且极大提高了灾后恢复重建的速度。
  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互相促进,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统筹兼顾的领导才能。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过程中,党中央始终强调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确保了全年任务的完成。国民经济总体仍然呈现较快增长,再次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熟、理性的大国执政党风范。
  应对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社会大动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社会协调能力。党在思想政治上的高度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优势。抗震救灾、恢复重建过程中,党的宣传部门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发挥了宣传引导群众、动员组织社会的强大作用。
  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开放的政党形象。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整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信息的公开、透明并接受监督,坦然接受海外的捐助,虚心提出要借鉴先进国家的震后重建经验。这种开放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积极融入世界、紧跟时代步伐的与时俱进精神风貌。
  
  ———————————————————————
  颜晓峰(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忠实履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神圣使命,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质。
  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能不能始终保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党的最高利益和最高追求的胸怀、境界、精神,能不能不辱使命、不负民望,是对党能否保持性质、坚持宗旨的重大考验。因此,越是长期执政越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越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到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面临的严峻挑战;越是执政资源多,越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利交易。历史经验深刻说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能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迟早都要垮台。
  今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着重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问题。指出要从着力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着力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着力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工作,着力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着力查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着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等方面,保证党的执政实践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特大地震灾害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广大党员干部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和检验,也是一次强力的震动和推动。特大地震灾害将广大党员干部心底蕴藏的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情深爱极大地激发出来,他们将党对人民群众的神圣职责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来。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组织救灾义不容辞,带领群众化悲痛为力量、从废墟上勇敢站立起来。广大党员舍生忘死、勇往直前,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冲得上去。我们的党、军队和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民军队和党员干部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这种精神是在生与死、血与火严峻考验中的本色反映,是激发出的内在力量。特大地震灾害是巨大的不幸,但在与灾难搏斗中砥砺出的精神品质、升华的精神境界,却是全党全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宗旨的精神动力。
  ———————————————————————
  
  裴泽庆(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日本东部地区突发里氏9.0级超级大地震,那一幕幕灾难画面令人揪心,全世界为之愕然和震撼。固然,人类无法回避自然灾害。然而,人类可以选择携手应对巨灾挑战,共同探索重建经验,合力构建和谐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三年灾后恢复重建,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它不仅创造了世界救灾和重建史上的“中国奇迹”,更提供了集国力、制度、精神诸要素为一体的“汶川经验”。完全可以说,灾后恢复重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诠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不竭动力的鲜活样本,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
  科学规划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起点和基石。四川省委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结合起来,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与充分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和“后危机时代”产业转移趋势结合起来,在规划的价值取向、编制过程、实际成效等方面,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一是高度重视规划的科学编制。2008年8月,中央提出 “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 的灾后恢复重建总目标。随后,《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开征求意见并获得通过。紧接着,四川省灾后重建规划协调小组成立,数以百计的专家从全国各地集结并紧张投入工作,仅印制的各种研究报告和资料文件就多达5000万字。对口援建的十八个省市,均在科学论证基础上提出详尽切实的援建规划。
  二是高度重视灾害评估和功能分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开发强度、产业发展方向、人口集聚和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等综合评价指标,重建规划把规划区域明确划分为适宜重建区、适度重建区、生态重建区三种类型,这为恢复重建提供了科学参照。
  三是高度重视科学选址、科学避让、科学设防。在科学选址上,组织专家对26个受灾乡镇的迁建选址进行踏勘论证和科学决策;在科学避让上,明确提出 “三个避开”的原则,即避开地震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避开行洪通道;在科学设防上,集中技术力量合力攻关,编印颁发了《农房重建设计方案图集》、《抗震设计技术导则》、《施工技术导则》、《抗震构造图集》等。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
  张剑(教育部社科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为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提供了根本的保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任务急迫而艰巨,如果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势必会陷入被动、无序的低效状态。党的领导为恢复重建提供了坚强保障。
  灾后恢复重建充分展现了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和指挥能力。地震发生后,党中央立即作出部署,迅速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把抗震救灾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在恢复重建中,党中央周密组织、科学调度,建立了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区域协作、全民动员的工作机制,凸显了任何国家不能比拟的群众动员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一个国家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往往是衡量其制度优劣的重要尺度。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有效应对巨大灾难和突发事件的挑战,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集中力量办大事,创造灾后恢复重建的奇迹,离不开举国体制的承载和运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表现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目标,在科学决策与民主程序的基础上,动员和调配全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实施全国性的统一协调行动。建立对口支援机制是举国体制的集中体现。中央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战略,组织东部和中部18个省份支援地震受灾地区,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进行对口支援。对口支援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三年的实践证明,对口支援机制保证了救灾和重建物资、款项的均衡合理配置,为灾后恢复重建创设了高效的机制平台。对比世界其他国家救灾与重建的实践,举国体制的救灾与重建模式是十分有效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根本做不到的。
  集中力量办大事,创造灾后恢复重建的奇迹,离不开改革开放带来的雄厚经济实力。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迅速发展,为抵御、抗击巨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奠定了坚实的国力基础。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为扩内需、保增长,全国共规划4万亿元投资,其中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就占1万亿元。2009年,尽管财政形势十分严峻,但预算安排的中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高达1300亿元。所有这些,要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但我国的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以及指导思想上,拥有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具有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国高速而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发展道路成功的根本所在。邓小平同志晚年说过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他这里所说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有的优势。汶川灾后恢复重建的奇迹是这种独有优势的结果。
  
  ———————————————
  冯颜利(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
  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活力和巨大精神力量。
  抗震救灾胜利的取得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顺利进行,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人民群众中的伟大实践,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抗震救灾中,领导干部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舍己救人、公而忘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救援人员在条件最艰苦、环境最险恶、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迎难而上、不畏险阻、奋力抢救、不怕牺牲;全国各族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抗震救灾中,无论是冒着生命危险从五千多米高空跳下的空降兵,还是远在异国他乡仍心系祖国的海外侨胞;无论是从全国各地赶赴灾区的广大志愿者,还是尽最大努力为灾区提供援助的普通大众,都是在以不同方式践行着社会主义荣辱观。抗震救灾深化了人们对荣与辱的认知,对是与非的明晰、对善与恶的评判,更加坚定起荣、是、善的道德意志。抗震救灾中所蕴含的社会新风尚和道德新规范注释和发展着社会主义荣辱观,整个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所营造出的精神氛围和塑造出的道德风貌都彰显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活力和巨大精神力量。地震灾害纵然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人民在与地震灾害斗争中凝铸起的荣辱道德标准和行为新规范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为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
  陈煦(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从灾难中升腾而起的汶川精神,令全世界再一次认识了中国,看到中国道路的灿烂前景。
  当代中国道路虽发轫于1949年,但它的力量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步展现出来。“5.12”特大地震灾难,或可视为对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道路的一次特殊而全面的检阅。
  这次能迅速夺取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主要依靠历经30年改革开放积聚强大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可以说,没有30年一心一意谋发展造就的综合国力,就没有这次救灾重建中强大的技术保障和物质支持,也难有规模空前的全民慷慨相助;没有30年全面推进的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就没有今天的应急救援体制,也难以出现18省市高质量、高水平的倾力援建;没有30年的政治民主进程和社会文明进步,就没有这次抗震救灾的透明高效,也难以形成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全民共识。汶川地震见证了中国道路的伟大正确,汶川地震更坚定了中国道路的不可动摇。
  中国道路在积聚起强大的国家力量的同时,还塑造出一种雄阔深厚的中国意志或中国精神。这种意志和精神聚焦在汶川地震事件中,则具现为感动世界的汶川精神。
  这是充满人性光辉的当代中国精神;
  这是稳定有序和高效科学的当代中国精神;
  这是执政党与群众血脉相连的当代中国精神;
  这是有高度向心性和凝聚力的当代中国精神。
  汶川精神,是以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积淀为底蕴,以改革开放积聚的国力为保障,以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为旗帜,以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为激发机制,汇聚升腾而起的伟大精神——或可总括为中华崛起之精神。
  
  
  ———————————————————————
  吴旭 (中共雅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最新延伸。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灾难,中华儿女同舟共济、生死与共。中华民族火速行动起来,在危急之际纷纷奉献爱心,伸出援助之手,形成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强大合力,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大爱无疆的仁爱之心。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最新拓展。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打响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从胡锦涛总书记“我坚信,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铿锵有力讲话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战斗力和大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最新升华。无论北川的整体迁建,还是汉源的复合重建和智力援建,无一不倾注着全国广大援建者的智慧和心血。两年多来,雅安已经完成所有重建项目任务的93%以上,汉源已从“立体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瀑电六台机组也全部并网发电。这些,无不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和大智无形的伟大壮举。
  如果把伟大民族精神比喻成一个“生命立方体”,那么中华民族的大爱无疆、大勇无畏、大智无形就分别是这个“生命立方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则是“丈量”它的“最好标尺”。因此,我们说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伟大丰碑,是伟大民族精神新时期的最新延伸、拓展和升华,其延伸的长度由民族凝聚力的深度所决定,拓展的宽度由民族战斗力的厚度所决定,升华的高度则由民族生命力的长度所决定。
  
  ———————————————————
  王晓刚(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三基地、一窗口”工程是展示中华民族创造奇迹的鲜活载体,是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样板,有利于激发人民坚定发展信心、升华精神财富、展示崭新形象。
  一是“三基地、一窗口”工程充分展示了灾区崭新精神面貌。“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创造了规模最大、难度最高、进度最快、效果最好的世界救灾史的奇迹。灾后重建三年来,灾区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社会和谐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展示了党中央和灾区各级党委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卓越的执政能力,印证了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激发了灾区人民“跳起摸高、高位求进”的坚定决心,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灾区的发展振兴。
  二是“三基地、一窗口”工程充分体现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三基地、一窗口”建设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的缩影,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成就的经典创作。通过“三基地、一窗口”的形式,把灾区人民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历程中感动的人、感动的事、感人的精神保留下来、呈现出来、发扬开来,发挥广泛持久的宣传教育作用,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三基地、一窗口”工程充分弘扬了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灾后重建取得的伟大成就,是科学发展观有力指导的结果,是中央和灾区各级党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援建省市广大重建工作者舍生忘死、顽强拼搏的结果,是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通过“三基地、一窗口”形式,能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切实增强社会公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把党心民心凝聚到“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上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李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建研究中心副主任)
  灾后重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机遇。主要反映在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胡锦涛总书记用24个字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具体体现在,从指导思想上,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坚持尊重自然,珍爱生命,以人为本,重建与发展有机统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方面,凝练形成了“守望互助,奉献社会,自力更生”的精神,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方面,彰显了中国政治制度优势和执政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由中央统一安排,发达地区对口支援灾区,国家治理民主有效,公开透明、全程监督、阳光赈灾,充分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从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则形成了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东汽精神”和志愿精神,共克时艰,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共建家园。灾难面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看到,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不仅增强了中国抗击灾难的物质基础,更深刻改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整体形象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力量。
  四川灾后重建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长存于社会之中,大众之中。伟大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四川灾后重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实践和有益的经验。
  
  ———————————————————————————————————
  
  杨先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所所长)
  “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形成了灾后重建精神,谱写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新篇章。灾后重建精神,融会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在灾后恢复重建实践中的强烈影响,体现在无数平凡琐细、默默无闻、静水流深的灾后重建工作生活之中,蕴含于无数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攻坚排难的干部群众内心精神世界。从灾区人民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的生动实践所呈现的新面貌,把灾后重建精神的特点概括为:“坚韧自强、公正和谐、感恩奋进、人人奉献”。
  灾后重建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生动、最直接、最鲜活的实践产物,其积极高尚的精神因素“自强、公平、和谐、感恩、奉献、奋进”,是客观的价值关系或价值事实在人们主体观念中的反映,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核心的主导作用,容易为人民群众普遍接受、深刻理解和广泛掌握,有效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使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可以把灾后重建精神等具有反映积极向上的时代特征、带有社会普遍健康心理、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价值理念,作为核心价值观建构和培育参考、借鉴的精神因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加深入人心。
  
  
  —————————————————————
  李明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都江堰二王庙在地震时殿宇垮塌,唯独李冰的塑像巍然不倒。不倒的李冰塑像成为四川人的一种精神象征。四川人民的精神家园基础来自于数千年巴蜀文化的积淀,这使得灾区群众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巴蜀文化是巴蜀地区的本土居民和源源涌进的外来移民在千百年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培育的优秀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孕育出四川人忍辱负重、愈挫愈勇、敢为人先、智慧包容的精神气质。这种文化精神基因,一直都存在于四川人的生命血液中,每到历史的紧要关头,它有如运行的地火井喷而出,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5·12”特大灾难,集中彰显了川人众志成城、大爱无疆的高尚品格,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顽强意志,乐观豁达、知恩图报的人性光辉。所有这一切,都是灾后精神家园建设的根基和依托。
  创造了灾后重建伟大奇迹的巴蜀大地,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的窗口。通过建设北川地震纪念馆、映秀镇震中纪念地、汉旺东汽地震工业遗址纪念地、深溪沟地震遗迹纪念地,以更加集中地展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和四川人民抗震救灾的时代风貌和精神力量。
  在绵竹市汉旺镇,不屈的东汽人真正做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东汽精神”是在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形成的一种勇于拼搏、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中的升华。在重建现场,一大批内容深刻精辟、语言生动形象的标语和口号层出不穷,来自灾区群众的“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来自援建者的 “晴天抢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日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等,鼓舞斗志,催人奋进。在援建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文化交融,进一步体现了民族团结,增强了民族自信。这是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最核心的文化动力。
  灾区精神家园建设是文化自信意识的大力彰显。灾区精神家园建设使得灾区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灾区群众的重建精神和感恩文化展现了四川新形象新风貌新境界。举国援建体制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的“大爱文化”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体现了无比强大的中国力量。
  
  —————————————————————
  郝跃南(中共德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爱心奉献、鼎力支援与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干部群众的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共同铸就灾后美好新家园,感恩与奋进,顺势顺理成为这场文化动员的主旋律。
  ——“感恩奋进”是对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伟大实践的高度提炼。面对这场特大地震灾难,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生命至上、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决策、科学指挥,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共同扛起国之危难;解放军、志愿者、医疗工作者等千里驰援,形成抗击灾难的强大力量;十九个对口援建省市,组织精干力量、动用资源,夜以继日,在灾区建起了最宽阔的道路、最安全的学校、最现代的医院、最漂亮的民居。灾区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对这一切深切感受、铭记不忘,将感恩之情化作奋发图强、重建家园的强大动力。既积极争取外来援助,更坚持自强自立自救,从困境中奋进,从灾难中崛起,用自己的勤劳双手,重新建起美好的家园。不到三年时间,我们创造了抗震救灾的奇迹、灾后重建的奇迹和加快发展的奇迹,向世界展示了令人惊叹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精神。巨大的外援力量、顽强的自我图强,构成了抗击特大地震、重建美好家园伟大实践的两个基本层面,“感恩奋进”正是对这伟大实践的高度概括。
  ——“感恩奋进”是灾区人民情感意志的最真切表达。“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德报恩”。感恩是每个人基本的道德素质和品质操守,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内容。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民切实感受了太多的令他们终身铭记、终身感恩的事迹,“感恩”、“感谢”、“感激”,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正是这种品格,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几千年不绝不灭。特大地震使灾区山河变形、家园毁损、生命陨落、身体伤残,可人民自强不息的意志没有震垮,他们创造出人类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伟大奇迹,向世界展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铭记感恩,自强不息,这正是三年来灾区人民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是灾区人民情感意志最真切的表达。将“感恩奋进”提炼出来作为文化动员的主旋律,顺应时势、顺应民心。
其他文献
县作为乡村的头,城市的尾,在整个政治社会结构中始终居于特殊地位。对上,是国家政权的一个台柱、一个支撑脚;对下,则连接着整个社会,是国家政权与社会的一个接触点。故此,不少学者提出”中国政治改革应当从县一级破题”的观点。    3月3日,我省召开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部署会议。经省委同意,我省确定成都市锦江区、泸州市龙马潭区和巴中市南江县为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县(区)。  古往今来,县级政权
期刊
自今年9月1日起,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3500元。3500元数字背后有哪些具体条款?个税起征点提高以后又将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最近,我国修改了个人所得税法,自今年9月1日起,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每月3500元。按照这个规定,纳税人数由现在的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  有网友据此认为:“中国只有2400万人的
期刊
7月13日,四川省科协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继2006年之后四川省第二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主要结果。结果显示,2010年四川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2.8%,比2006年提高1.8个百分点。这个比例略高于全国中、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分别为2.6%和2.3%)。调查还显示,四川人最希望子女当医生。据悉,此次调查也是全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一部分。    2.8%的四川人有基本科学素养  四
期刊
“四川发展与国家战略完全合拍,在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结构调整也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实现2万亿元目标,含金量将大增。”    据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GDP)9300亿元,已接近万亿。专家预测,今年我省GDP总量有望迈入2万亿元大关,这意味着四川从GDP万亿元俱乐部跨入2万亿元俱乐部仅用了4年。  省统计局总经济师熊建中称,按以往经验,我省上半年GDP总量一般占全年GDP总
期刊
近40人死亡,约200人受伤——7月23日,这是令中国铁路人心中悸痛的一个日子,也是中国铁路史上让人悲伤的一天。  追尾!这本应局限于汽车行驶中较为常见的事故,竟然不可思议地在身形庞大、技术先进的两列动车上发生了。  那么,这起“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乘客生命不能白白消失,人们衷心希望,事故原因能早日查明,引以为戒。    追问一:行车安全系统为何失效?  D301
期刊
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团结带领旅游局全体党员干部成功创建曾家山AAA级风景区;他,封闭苦战200天,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完成了计划两年完成的艰巨任务,创造了灾后重建的“明月峡速度”,让明月峡景区旧貌换新颜;他用坚定的党性在峡谷栈道上谱写出了一曲敢于抢抓机遇、顽强拼搏、不胜不休、追求卓越的英雄赞歌……他就是广元市朝天区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乔大鸿,人称旅游战线上的“拼命三郎”。多年来,他不惧困难,不怕苦累,
期刊
2600多名党员,2600多面旗帜!  52个基层党组织, 52座坚强的战斗堡垒!  2011年6月,建党90周年前夕,四川九洲电器集团公司党委被中共四川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一五”时期,四川九洲电器集团公司以党建促发展,书写了世人瞩目的发展新篇:从年工业产值50亿元到百亿元,企业仅用了3年时间,创造了发展加速度!  “党建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九洲集团董事长张正贵如是说
期刊
古人云:“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为政之道,首在择人。”  公选恰恰切中了治国之道和为政之道,因而近年来已成为国家选人任人的重要渠道和方法,国家也在法律层面上开展了公选法规的制定实施。  中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中这样表述:“到2015年,每年新提拔厅局级以下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应不少于三分之一。”  从1995年开始,在公选的落地、开花及持
期刊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增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四川省商务事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省商务厅切实履行主管部门的职责,首次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纳入省商务事业发展规划,先后颁发了《四川省商务厅关于建立厅属院校办学指导机制的实施意见》和《四川省商务厅关于建立厅属院校办学投入机制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建立四川商务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有力促进商
期刊
近年来,雅安市环境保护局认真贯彻雅安市委“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的战略新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服务与监管并重、支持与限制并举”,以“促发展、惠民生”为主线,以深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抓手,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机制创新和能力建设为保障,防范环境风险,改善环境质量,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取得显著成效。    高举生态文明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