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专业认同影响大学生对待专业的态度、学习方式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大学生选择专业时存在从众行为,一味地选择高校的优势学科或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较少考虑专业素养和自身需求的匹配。为此,高校在招生、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要加强专业宣传,增强专业的柔性,建立创新型本科生培养模式,提供经常性的专业实践和训练机会,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促进大学生的专业学习。
[关键词]专业认同;专业学习;优势学科
[中图分类号] G4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138-04
大学阶段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主要是围绕专业展开。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专业认同可理解为“我是谁”及“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1]近些年,随着各种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社会影响力的增强,我国高校的分层化趋势加强。高考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先选高校,然后选专业。很多高考学生为了能进入理想的高校,往往在专业选择上服从调剂。同时,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存在从众现象,一味地选择高校的优势学科或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而较少考虑专业是否和兴趣相符。因此,进入高校后,并非所有的大学新生都喜欢或了解所学专业,当然也就谈不上认同所学专业了。在这种情 况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都受到一程度的影响,甚至有少数大学新生因为不喜欢所学专业而退学。
本研究在对大学新生的专业认同水平进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试图了解大学本科新生的专业认同特点,了解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选择志愿时专业认同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专业认同水平对学业成绩的正向促进关系是否存在?研究这些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高校在招生和培养环节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能使学生尽可能地选择到满意的专业,在本科学习阶段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一、概念界定
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与探究。具体表现为学习者能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与特长,在诸多专业中将某一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而将其他专业视为他者,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与该专业杰出者一样的人的反应。[2]
专业认同可分为认知、情感、价值观和行为四个子维度。专业认知是个人对专业的了解程度,是形成专业认同的基础。专业情感是个人对专业的态度,当对专业产生否定、抵触情绪时,表现在学习上将是学习者对学业的懈怠;而对专业产生积极情绪时,表现在专业学习上则是学习者会更加的投入和积极。专业价值观是指个人将专业与自己的学习、未来发展以及家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可专业的社会价值并愿意将专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等。专业行为包括内在的行为动机和外显的行为表现。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自2015年1月至3月及2016年1月至3月的两次问卷调查。调查采取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已完成一个学期学习的大学本科新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0份,回收率为90%,有效问卷262份,有效比率达到87.3%。参与调研的大学本科新生来自全国32所高校的56个专业。其中,男生138人,女生124人;管理类专业(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管理科学)116人,数理类专业(数学及应用数学、统计、物理)25人,工程类专业(工程造价、工程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环境、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自动化、建筑等)98人,人文类专业(日语、商务英语、审计、法学、广告学等)23人。专业选择志愿方面,自己选择专业的171人,遵从父母和他人意愿而选择专业的14人,调剂专业77人。学业成绩方面,成绩较差的58人,成绩中等的157人,成绩较好的47人。
(二)主要变量
1.专业认同。专业认同量表改编自秦攀博(2009)[3]和黄涛(2008)[4]的专业认同量表,共有40个题项,采用李克特五分值量表,从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到完全符合五个等级,依次赋值1到5分,分值越高,表示对专业的认同程度越高。
2.学业成绩。学业成绩分为较好、中等和較差三个类别,采取主观评价。
3.控制变量。研究对学生的性别、专业选择志愿、专业和学校等信息进行了调查。
(三)信效度分析
为了确保有效性,本文使用Amos20.0对专业认同量表维度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从表1可看出,卡方值/自由度介于1和3之间,GFI、NFI、TLI和CFI大于0.90,RMSEA小于0.08,RMR小于0.05,这些说明数据和模型拟合良好。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专业认知和专业价值观的组合信度值均大于0.70,这说明测量模型的构念信度良好。所有潜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量大于0.50,这说明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良好。总的来说,本文变量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专业认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专业认同总体情况
专业认同调查采用5分值量表,3分为理论中值,大于等于4为认同状态。
1.专业认知方面。主要考查大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要求、就业状况、专业地位及外界评价。调查显示,了解本专业的学生达到141人,占总体受试大学生的比例为53.8%;知道本专业对学习者素质的要求的学生人数为134人,占总体受试大学生的比例为51.1%;了解本专业的就业状况的学生人数为135人,占总体受试大学生的比例为51.5%;知道本专业在学校的地位的学生人数为181人,占总体受试大学生的比例为69.1%;知道外界对本专业的评价的学生人数达到150人,占总体受试大学生的比例为57.3%。
2.专业情感方面。主要考查大学生对专业的喜欢、接受和正面评价程度。喜欢学习本专业的学生达到157人,占总体的比例为59.9%;在内心里已经接受本专业的学生人数为158人,占总体的比例为60.3%;对本专业有比较正面的评价的学生人数166人,占总体的比例为63.4%;有151人对本专业产生了积极的感情,占总体的比例为57.6%;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很有信心的学生人数为156人,占总体的比例为59.5%;乐意从事和本专业有关的工作的学生人数为171人,占总体的比例为65.3%。 3.专业价值观方面。主要考查大学生对专业学习、个人努力和专业成就的看法。198人及时认真完成专业课程作业,占總体的比例为75.6%;194人将专业学习的进步归功于个人努力,占总体的比例为74%;225人认为专业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占总体的比例为85.9%;209人敬佩本专业领域有成就的专家,占总体的比例为79.8%。
4.专业行为方面。经常阅读专业书籍的人数仅为66人,占总体的比例为25.2%;主动了解专业领域的研究进展的人数仅为77人,占总体的比例为29.4%;花费很多时间在专业学习上的学生人数为102人,占总体的比例为38.9%;专业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达到159人,占总体的比例为60.7%。
专业认同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价值观和专业行为维度得分是各维度的有关题项得分的平均值。从表2可看出,大学本科新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价值观的均值都高于3,处于中上水平,专业行为相对较低,低于中等水平。
(二)专业认同的性别差异分析
从表3可知,男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高于女生,女生的专业价值观高于男生。在对男生、女生的独立样本检验之后发现,男生、女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价值观没有显著差异,但男生的专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女生(T=2.003,P=0.046)。
(三)专业认同的专业类别差异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本科新生的专业认同情况我们发现,管理类大学本科新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价值观和专业行为水平低于理学类、工程类和人文类,除了管理类和理学类在专业情感的组间差异显著之外,在其他维度的组间差异都不显著,具体如表4所示。
(四)专业认同的专业选择差异
专业选择志愿不同的大学本科新生在专业认同各维度存在差异,具体如表5所示,调剂进校的本科生一年级学生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价值观和专业行为上显著低于自己选择志愿的学生,自己选择志愿的学生和在父母及他人意愿下选择志愿的学生在专业认同各维度的差异不显著。
(五)专业认同的学业成绩差异分析
由于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只考查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在专业认同各维度是否存在差异。从表6可看出,不同学业成绩的大学本科新生在专业认同各维度存在显著差异。成绩较好的大学本科新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显著高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成绩中等的大学本科新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价值观和专业行为显著高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中等和成绩较好的大学本科新生在专业价值观的差异不显著。
(六)专业认同的高校差异分析
国内高校大多设立了较高的转专业门槛,譬如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成绩需要在原专业排名10%,或有关课程成绩不低于75分,转入和转出人数比例有限制,等等。在所调研的高校中,只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学生可自由调整专业。从表7可看出,转专业难度低的高校的大学本科新生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价值观和专业行为上显著高于转专业难度高的高校学生。
在262位受试对象中,仅有6名学生来自一般本科高校,其他都是一本以上高校。本研究根据高校是否是211高校对学生的专业认同各维度进行比较。从表8可看出,211高校的大学本科新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价值观和专业行为都显著高于非211高校的学生。
(七)专业调整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前述专业调整难度低的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高于专业调整难度高的高校学生。为了考查专业调整和学业成绩的关系,本研究追踪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级成功实现专业调整的学生的学业成绩水平。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工在线网站的校获奖名单,不考虑新生获奖情况,统计在调整专业之后的两年至少获得1次校铜奖以上的人数。在2012级转专业的194人中,114人获奖,占比58.76%,而各年级的平均获奖率在40%左右。在转入管理学院的35人中,19人获奖,其中2人获得最高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在转入物理学院的53人中,30人获奖,其中2人获得郭沫若奖学金。转入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的3人全部获奖,其中1人获得郭沫若奖学金。在转入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15人中, 7人获奖,其中1人获得郭沫若奖学金。2012级共有34人获得郭沫若奖学金者,其中转专业的人数为6人,占比17.6%。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实现专业调整的大学本科新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学习效率更高,专业发展更好。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表明,第一,大学本科新生的专业认同总体处于中上水平,仅在专业行为方面低于中等水平。第二,大学本科新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在性别方面的差异不显著,在专业、专业选择志愿、高校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管理类专业的大学新生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价值观和专业行为方面显著低于理科类专业的学生。自己选择专业的大学新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调剂进校的大学新生。可自由调整专业的高校新生专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转专业门槛高的高校新生;211高校的大学新生在专业认同各维度也显著高于非211高校的大学新生。
本研究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首先,高校在招生时要加强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特色、就业等方面的宣传,尽量录取第一志愿的学生。新生入学时,高校要加强对专业培养方案的宣传,减少学生在专业选择时的从众行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价值观水平。
其次,高校可适度降低转专业难度,增强专业的柔性。目前,只有极少数高校在较大范围内允许本科生调整专业。很多高校实行专业大类招生,学生可以在专业大类的多个专业之间进行选择,但专业大类之外的专业选择仍有较高限制。总的来说,大多数高校的转专业门槛较高。很多对所学专业认同低的学生只能痛苦地继续专业学习,逃课、学习懈怠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增强专业培养过程的柔性,允许学生重新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成功实现专业调整的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学习效率更高,专业发展更好。对于不能转专业的学生,要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促进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同时,可通过设立第二学位和开设更多的平台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再次,建立创新型本科生培养模式,为本科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专业实践与训练的机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并非固定不变,其在参与专业活动的过程中能逐渐形成高度的专业认同,从而提升本科生教育的整体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Beijaard D., Verloop N., Vermunt J. D., teachers’ per?鄄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 exploratory study from a personal knowledge perspective[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0(7):749-764.
[2] 王顶明.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22.
[3] 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 黄涛.上海地区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卷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陈 明]
[关键词]专业认同;专业学习;优势学科
[中图分类号] G4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138-04
大学阶段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主要是围绕专业展开。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专业认同可理解为“我是谁”及“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1]近些年,随着各种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社会影响力的增强,我国高校的分层化趋势加强。高考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先选高校,然后选专业。很多高考学生为了能进入理想的高校,往往在专业选择上服从调剂。同时,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存在从众现象,一味地选择高校的优势学科或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而较少考虑专业是否和兴趣相符。因此,进入高校后,并非所有的大学新生都喜欢或了解所学专业,当然也就谈不上认同所学专业了。在这种情 况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都受到一程度的影响,甚至有少数大学新生因为不喜欢所学专业而退学。
本研究在对大学新生的专业认同水平进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试图了解大学本科新生的专业认同特点,了解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选择志愿时专业认同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专业认同水平对学业成绩的正向促进关系是否存在?研究这些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高校在招生和培养环节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能使学生尽可能地选择到满意的专业,在本科学习阶段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一、概念界定
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与探究。具体表现为学习者能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与特长,在诸多专业中将某一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而将其他专业视为他者,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与该专业杰出者一样的人的反应。[2]
专业认同可分为认知、情感、价值观和行为四个子维度。专业认知是个人对专业的了解程度,是形成专业认同的基础。专业情感是个人对专业的态度,当对专业产生否定、抵触情绪时,表现在学习上将是学习者对学业的懈怠;而对专业产生积极情绪时,表现在专业学习上则是学习者会更加的投入和积极。专业价值观是指个人将专业与自己的学习、未来发展以及家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可专业的社会价值并愿意将专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等。专业行为包括内在的行为动机和外显的行为表现。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自2015年1月至3月及2016年1月至3月的两次问卷调查。调查采取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已完成一个学期学习的大学本科新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0份,回收率为90%,有效问卷262份,有效比率达到87.3%。参与调研的大学本科新生来自全国32所高校的56个专业。其中,男生138人,女生124人;管理类专业(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管理科学)116人,数理类专业(数学及应用数学、统计、物理)25人,工程类专业(工程造价、工程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环境、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自动化、建筑等)98人,人文类专业(日语、商务英语、审计、法学、广告学等)23人。专业选择志愿方面,自己选择专业的171人,遵从父母和他人意愿而选择专业的14人,调剂专业77人。学业成绩方面,成绩较差的58人,成绩中等的157人,成绩较好的47人。
(二)主要变量
1.专业认同。专业认同量表改编自秦攀博(2009)[3]和黄涛(2008)[4]的专业认同量表,共有40个题项,采用李克特五分值量表,从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到完全符合五个等级,依次赋值1到5分,分值越高,表示对专业的认同程度越高。
2.学业成绩。学业成绩分为较好、中等和較差三个类别,采取主观评价。
3.控制变量。研究对学生的性别、专业选择志愿、专业和学校等信息进行了调查。
(三)信效度分析
为了确保有效性,本文使用Amos20.0对专业认同量表维度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从表1可看出,卡方值/自由度介于1和3之间,GFI、NFI、TLI和CFI大于0.90,RMSEA小于0.08,RMR小于0.05,这些说明数据和模型拟合良好。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专业认知和专业价值观的组合信度值均大于0.70,这说明测量模型的构念信度良好。所有潜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量大于0.50,这说明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良好。总的来说,本文变量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专业认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专业认同总体情况
专业认同调查采用5分值量表,3分为理论中值,大于等于4为认同状态。
1.专业认知方面。主要考查大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要求、就业状况、专业地位及外界评价。调查显示,了解本专业的学生达到141人,占总体受试大学生的比例为53.8%;知道本专业对学习者素质的要求的学生人数为134人,占总体受试大学生的比例为51.1%;了解本专业的就业状况的学生人数为135人,占总体受试大学生的比例为51.5%;知道本专业在学校的地位的学生人数为181人,占总体受试大学生的比例为69.1%;知道外界对本专业的评价的学生人数达到150人,占总体受试大学生的比例为57.3%。
2.专业情感方面。主要考查大学生对专业的喜欢、接受和正面评价程度。喜欢学习本专业的学生达到157人,占总体的比例为59.9%;在内心里已经接受本专业的学生人数为158人,占总体的比例为60.3%;对本专业有比较正面的评价的学生人数166人,占总体的比例为63.4%;有151人对本专业产生了积极的感情,占总体的比例为57.6%;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很有信心的学生人数为156人,占总体的比例为59.5%;乐意从事和本专业有关的工作的学生人数为171人,占总体的比例为65.3%。 3.专业价值观方面。主要考查大学生对专业学习、个人努力和专业成就的看法。198人及时认真完成专业课程作业,占總体的比例为75.6%;194人将专业学习的进步归功于个人努力,占总体的比例为74%;225人认为专业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占总体的比例为85.9%;209人敬佩本专业领域有成就的专家,占总体的比例为79.8%。
4.专业行为方面。经常阅读专业书籍的人数仅为66人,占总体的比例为25.2%;主动了解专业领域的研究进展的人数仅为77人,占总体的比例为29.4%;花费很多时间在专业学习上的学生人数为102人,占总体的比例为38.9%;专业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达到159人,占总体的比例为60.7%。
专业认同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价值观和专业行为维度得分是各维度的有关题项得分的平均值。从表2可看出,大学本科新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价值观的均值都高于3,处于中上水平,专业行为相对较低,低于中等水平。
(二)专业认同的性别差异分析
从表3可知,男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高于女生,女生的专业价值观高于男生。在对男生、女生的独立样本检验之后发现,男生、女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价值观没有显著差异,但男生的专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女生(T=2.003,P=0.046)。
(三)专业认同的专业类别差异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本科新生的专业认同情况我们发现,管理类大学本科新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价值观和专业行为水平低于理学类、工程类和人文类,除了管理类和理学类在专业情感的组间差异显著之外,在其他维度的组间差异都不显著,具体如表4所示。
(四)专业认同的专业选择差异
专业选择志愿不同的大学本科新生在专业认同各维度存在差异,具体如表5所示,调剂进校的本科生一年级学生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价值观和专业行为上显著低于自己选择志愿的学生,自己选择志愿的学生和在父母及他人意愿下选择志愿的学生在专业认同各维度的差异不显著。
(五)专业认同的学业成绩差异分析
由于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只考查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在专业认同各维度是否存在差异。从表6可看出,不同学业成绩的大学本科新生在专业认同各维度存在显著差异。成绩较好的大学本科新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显著高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成绩中等的大学本科新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价值观和专业行为显著高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中等和成绩较好的大学本科新生在专业价值观的差异不显著。
(六)专业认同的高校差异分析
国内高校大多设立了较高的转专业门槛,譬如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成绩需要在原专业排名10%,或有关课程成绩不低于75分,转入和转出人数比例有限制,等等。在所调研的高校中,只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学生可自由调整专业。从表7可看出,转专业难度低的高校的大学本科新生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价值观和专业行为上显著高于转专业难度高的高校学生。
在262位受试对象中,仅有6名学生来自一般本科高校,其他都是一本以上高校。本研究根据高校是否是211高校对学生的专业认同各维度进行比较。从表8可看出,211高校的大学本科新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价值观和专业行为都显著高于非211高校的学生。
(七)专业调整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前述专业调整难度低的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高于专业调整难度高的高校学生。为了考查专业调整和学业成绩的关系,本研究追踪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级成功实现专业调整的学生的学业成绩水平。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工在线网站的校获奖名单,不考虑新生获奖情况,统计在调整专业之后的两年至少获得1次校铜奖以上的人数。在2012级转专业的194人中,114人获奖,占比58.76%,而各年级的平均获奖率在40%左右。在转入管理学院的35人中,19人获奖,其中2人获得最高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在转入物理学院的53人中,30人获奖,其中2人获得郭沫若奖学金。转入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的3人全部获奖,其中1人获得郭沫若奖学金。在转入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15人中, 7人获奖,其中1人获得郭沫若奖学金。2012级共有34人获得郭沫若奖学金者,其中转专业的人数为6人,占比17.6%。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实现专业调整的大学本科新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学习效率更高,专业发展更好。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表明,第一,大学本科新生的专业认同总体处于中上水平,仅在专业行为方面低于中等水平。第二,大学本科新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在性别方面的差异不显著,在专业、专业选择志愿、高校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管理类专业的大学新生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价值观和专业行为方面显著低于理科类专业的学生。自己选择专业的大学新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调剂进校的大学新生。可自由调整专业的高校新生专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转专业门槛高的高校新生;211高校的大学新生在专业认同各维度也显著高于非211高校的大学新生。
本研究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首先,高校在招生时要加强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特色、就业等方面的宣传,尽量录取第一志愿的学生。新生入学时,高校要加强对专业培养方案的宣传,减少学生在专业选择时的从众行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价值观水平。
其次,高校可适度降低转专业难度,增强专业的柔性。目前,只有极少数高校在较大范围内允许本科生调整专业。很多高校实行专业大类招生,学生可以在专业大类的多个专业之间进行选择,但专业大类之外的专业选择仍有较高限制。总的来说,大多数高校的转专业门槛较高。很多对所学专业认同低的学生只能痛苦地继续专业学习,逃课、学习懈怠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增强专业培养过程的柔性,允许学生重新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成功实现专业调整的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学习效率更高,专业发展更好。对于不能转专业的学生,要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促进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同时,可通过设立第二学位和开设更多的平台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再次,建立创新型本科生培养模式,为本科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专业实践与训练的机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并非固定不变,其在参与专业活动的过程中能逐渐形成高度的专业认同,从而提升本科生教育的整体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Beijaard D., Verloop N., Vermunt J. D., teachers’ per?鄄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 exploratory study from a personal knowledge perspective[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0(7):749-764.
[2] 王顶明.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22.
[3] 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 黄涛.上海地区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卷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