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pingdu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转课堂是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与学的顺序颠倒,以实现教学的人性化。随着翻转课堂的日益成熟,将翻转课堂融入课堂教学中成为高职教学的新思路。因此,应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翻转课堂应用于高职课堂的可行性,构建新型的高职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统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1-0067-04
  翻转课堂即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采用先学后教方式,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对教师而言,翻转课堂使知识的传授迁移到了课外,课堂时间用于更深层次的学习,利用更多时间教给学生学习运用知识的技能,教给学生如何挖掘问题,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可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并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高职教育目前普遍采用的是项目式教学模式,这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效果明显,但伴随项目教学的深入开展,出现了课堂上教学内容多而上课时间有限,导致重要知识点和比较难的知识点无法展开教学的新问题。
  翻转课堂的教学策略是将所学内容分为两大类:学生学习大纲和教师教学大纲,将学生的学习分为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这样可以明确学生预习的目的性,同时将学生课前学习的部分制作成微课,降低学习预习的难度。教师的课堂教学即可从繁杂的知识点讲解中解脱出来,通过项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将微课中的知识运用到项目实践中。微视频的制作可使学生的课前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的学习节奏也完全由自己把握,从而可消除由于基础差异给学生带来的自卑感和给教师授课带来的困惑。
  根据前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对学生而言,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有如表1所示之差异。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与传统课堂相比较,翻转课堂课前任务比较多,要预先学习课堂内容,要完成课前测试,但缺少了课后巩固环节和课后作业,因此,总的来说,学生任务没有增加,只是传统课堂上需要课后做的工作提前到了课前。但从学习效果看,传统课堂上枯燥盲目的预习变成了目标明确的预习,传统课堂上盲目的听课变成了带着问题找教师答疑。
  对教师而言,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有如下页表2所示之差异。从表2中可以看出,与传统课堂相比较,教师课前要制作微视频,批阅作业从课后移到了课前,课堂教学从知识点讲解变为答疑,而且有了更多时间引导学生完成综合案例,教师课前制作微课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但也因此避免了因为学生基础差异和接受能力差异而带来的知识点的反复讲解。另外,对“计算机基础”这类全校公共课程,可以由领导统筹安排,全体授课教师分工完成。因此,对教师而言,总的工作量并没有增加很多。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根据从出版社和相关兄弟院校了解到的情况,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基本上包括以下内容:计算机基础部分、操作系统、Office 2003/2010、计算机网络安全,但由于课程时间有限,主要精力仍在讲授Office上。很多学校也在实现分类教学,但只是对案例素材选取上做了分类,教学内容仍然基本统一。
  教学方式普遍采用机房授课,边讲边练;部分学校实施了分类教学,但只是教学案例上的分类,教学知识点仍然统一。所以说,计算机应用课程可以说是Office的专业化培训,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但缺乏学位教育的目标。
  最近几个学期,笔者发放了600多份调查表,调查目前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学生满意度,得到的反馈是:
  文科类学生(包括医护学院、艺术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对目前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比较满意,但学生仍然愿意增加教学内容,比如开设图形图像处理、网页制作、Flash等课程。
  工科类学生(包括电子、通讯、网络)普遍认为教学内容简单,很多内容可以自学,希望增加计算机语言、图形图像处理等课程。
  授课教师则认为有很多新东西想传授给学生,但课时不够。目前教学只停留在Office应用软件的学习上,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欠缺。学生基础差异大,有近一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后自学完成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可见,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过于注重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技能培养,而忽略了高层次的思维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欠缺。
  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教会学生挖掘问题,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变成解决问题的实验室成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翻转课堂的教学经验,根据我国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即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能力”,应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翻转课堂应用于基础类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一)无限网络、移动设备的普及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快速发展起来,曾经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教育资源,如今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人分享。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教育实验室对移动教育的定义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相对于传统教学,移动学习的特点是学习便捷性、教与学的个性化、交互多样性、情境相关性。
  (二)微视频的优势使其应用于翻转课堂成为可能
  微视频以其时间短,知识点单一,占用内存小,便于上传和下载,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方便播放等特点,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同时,微视频还以其可以重复播放、可以随时暂停播放、可以随意测试学习效果等特点,能够满足各种基础的学习者进行学习。   (三)当代大学生具备网上学习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接触互联网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利用网络交友、娱乐、阅读、购物,大部分对互联网已经产生了依赖心理,网上操作能力非常娴熟,对他们而言,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已经具备查找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具备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并对其加工处理的能力。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翻转课堂自出现以来,受到国内外教育者关注,并且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好,但在国内目前大多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很少。笔者将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从学生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效果和考试成绩几个方面都有提高。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特点以及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可将翻转课堂基本流程分为三个阶段:
  课前:教师资源准备,学生观看视频并进行相应的测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三个教学模块(Word、Excel、PowerPoint)均采用案例教学,每部分分别安排3个左右案例,知识点是在案例完成过程中根据需要穿插讲解,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前需要将这些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做成微课,并配备适量练习题,例如,Word部分的多级编号的插入,分节符、分页符的区别,如何插入目录,如何为文档插入复杂的页眉页脚,Excel中的函数向导对话框的使用方法,复杂函数功能及应用方法,排序、筛选、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数据透视图、切片器、图表操作方法,PowerPoint部分的创作演示文稿的建议、动画制作、照片处理、母版应用等。学生课前可根据学习大纲观看相应的视频并完成对应测试题。
  课中:教师对重点、难点、知识点巩固讲解,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课堂上根据学生课前测试成绩讲解相应知识点,然后教师公布综合案例,引导学生对综合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寻找解决路径,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后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完成或自行完成综合案例。例如,在“办公用品采购”案例中,题目要求学生设计“办公用品采购”登记表,因为学生从未涉及过类似文档记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表,了解一般类似问题应该记录哪些项目,有没有简单快速的记录方法,哪些字段可以自动生成,等等;在“员工综合信息统计分析”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例如,对什么样的问题适合采用分类汇总统计,对什么样的问题应该采用数据透视表统计,在用图表时,引导学生发现各种类型图标的应用侧重点;在学习“用PowerPoint今日深圳宣传演讲稿”时,课堂重点放在如何删选演讲内容、如何展示演讲内容、如何使演示文稿吸引观众眼球等软实力上面。
  课后:学生查漏补缺,教师优化视频和测试题目。学生课堂综合案例完成过程中,如果还有知识点不懂或不会灵活应用,可以自己重新观看视频或到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或找教师答疑,教师课后根据学生课前测试情况和课堂综合案例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优化课前学习视频和课前测试试题、补充视频等工作。
  对于以上翻转课堂操作流程,相应的图形化描述如图1所示。
  四、翻转课堂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及效果
  (一)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1.课程基本信息
  以计算机应用课程中Excel部分的复杂函数为例,给出一次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VLOOKUP函数和SUMIF函数应用。
  学生来源:2015级电信学院三个班级。
  课程难点:复杂函数的应用(以VLOOKUP函数和SUMIF函数为例),分为两个层次,分别为: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函数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2.传统教学方法与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比分析
  如下页表3所示。
  3.翻转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如下页表4所示。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
  笔者在2015届新生中发放了200份问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回答“翻转课堂是否会增加你课后学习任务”时,选择“会”的学生占25%,选择“不会的”占75%;回答“你是否希望老师继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时,选择“继续采用”的学生占68%,选择“不采用”的学生占32%;回答“不希望老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的原因”时,选择“看不懂视频”的学生占36%,选择“习惯了以往的教学”的占32%,选择“其他”的占32%;回答“微视频制作量决定你是否观看微视频”时,选择“会”的学生占75%,选择“不会的”学生占25%。
  |
  在高职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掌控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从长远来看,尤其是全校性的公共课这种受益面很广的课程,是很值得尝试的。这种教学模式可解决由于学生基础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带来的课堂教学困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视频。高质量的微视频是翻转课堂的基础,视频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课前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对于全校性基础课程,可以调动一线教师参与翻转课堂的积极性,使更多教师投入到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中,制作出优质的微视频,以保证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
  其次,要关注学困生。真正优质的课堂教学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满意,而翻转课堂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很难很快适应,因此,一定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前测试情况,帮助学困生找出问题,耐心帮助和指导他们,让他们从内心接受翻转课堂,教会他们如何预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再次,课前预习成绩应计入期末成绩。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期末成绩的构成包括学习态度、作业和期末考试几个部分。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为了督促学生课前观看视频和完成课前测试,有必要将课前测试成绩计入期末成绩,而且至少应占期末成绩的10%以上。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64.
  [2]刘健智,王丹.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评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68-71.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5):46-51.
  (责任编辑:王恒)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