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复杂环境TBM隧道设计及工程对策

来源 :铁道标准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ps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川藏铁路高海拔、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辅助坑道设置条件差等工程特点,根据川藏铁路隧道工程建设总体要求和规划特征,结合已掌握的地质及环境条件,从选用原则和适应性方面对TBM设备选型进行论述,提出川藏铁路隧道TBM的选型建议;结合建筑限界、接触网悬挂布置方式、高海拔地区绝缘距离、空气动力学效应、防排水、结构参数等因素,研究确定川藏铁路隧道TBM断面尺寸和支护参数;最后,结合以往类似工程,研究拟定了TBM应对川藏铁路隧道重大工程问题的对策。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解决川藏铁路在复杂条件下的施工难题,以川藏铁路大渡河特大桥为工程依托,通过数值分析得到大桥锚洞与隧道的合理施工方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大渡河特大桥采取先施工锚洞再施工隧道的施工方案能够更好地保证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需注意软弱破碎带的围岩加固、支护与监测;结合隧道锚变形、隧道锚与岩体间的剪应力和塑性区分布等计算结果,发现隧道锚极限抗拔主要由隧道锚与岩体间的剪应力控制,抗拔安全系数为6.0;隧道先施工时,拉萨侧锚洞施工对靠近洞口的隧道影响最大,需加强对相邻段近接隧道的位移监测。
目前,隧道工程支护结构以系统支护为主,缺乏对局部支护的研究和应用。为实现隧道支护结构的合理化设计,基于隧道无支护开挖后的围岩破坏区分布特征,研究局部支护和系统支护的划分标准与方法,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确定将隧道开挖后边墙区域深度大于1 m、拱部深度大于0.5 m的破坏区作为隧道潜在塌方区域,并将此作为支护对象;(2)当隧道无潜在塌方区域时,判定隧道自稳,即设计断面小于临界稳定断面,无需支护;拱墙潜在塌方区域占比小于30%,可采用局部支护方案;拱墙潜在塌方区域占比在30%~60%,可采用分区不等强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