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选择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发展速度快,全面归纳国内职业选择的总体研究状况,发展研究方向,意义重大。本文利用CNKI数据库,通过归纳分析对其进行综述,对我国职业选择研究工作的现状进行总结,从中归纳出现状研究、影响因素研究、策略研究、借鉴研究、行业研究等五大类型,并提出一些研究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供学界探讨。
【关键词】职业选择;文献综述;CNKI数据库
正确的职业选择是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可以说,职业指导的研究就是职业选择的研究。它肇始于上世纪初,随着全球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时代分工的日益细化,这一论域以其鲜明的实践性,吸引了许多学科专家的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的职业选择研究正式起步,关于职业选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研究的文章数量也逐年增加,现就这一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做一个较为系统的回顾,为后续者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研究概述
为了从整体上对我国职业选择研究现状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选择以“职业选择”为关键词,以CNKI数据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四个主要数据库作为检索对象,截止2008年10月4日,从关键词方向进行检索,可检索到298文献。经人工筛选,将人物访谈、报道、通讯、年鉴目录等非学术论文的文献剔除,将一些使用“职业选择”为关键词,但论文主旨并非研究职业选择的学术论文剔除,从中寻找具有一定程度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得到共计242篇学术文献,其中218篇期刊论文,18篇优秀博硕士论文,5篇重要会议论文,1项科技成果。经过归纳分析,对其进行整理归类,并在此基础展开研究。
我国关于职业选择问题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初。当时清华学校在1916年建立了与择业相关的机构,其后社会上一些择业与求职的机构也开始建立。但是由于民国时期的种种历史条件,职业选择方面的研究与工作受到极大限制,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采用的是国家分配的办法。因此,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研究一直无所建树。我们可以检索到发表最早的文献是俞文钊1965年在心理科学发表的第十五屆国际应用心理学代表大会[1],他在文章中提到了苏、美、英、法、波、匈等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职业选择给予了注意,但只有短短几句话,且认为那些国家对职业选择问题的研究的观点和方法是很荒谬的。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直到1981年,赵履宽、王子平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发表论文指出:“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职业选择权是个人决策权中最主要的一种权利。”[2],职业选择的研究才开始逐步出现。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研究开始兴起。进入21世纪后,随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职业变换,职业选择研究开始步入高潮。
目前职业选择的研究论文与其他研究领域虽然不多,且大部分是以中学生、大学生及青年为研究对象,但从各位学者的研究角度来看,已基本形成一个比较粗略的类别体系,可以概括为下列几类:(1)现状研究,主要针对我国职业选择的现状进行概括性描述以及问题对策分析;(2)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针对职业选择观和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研究;(3)策略研究,主要对我国劳动者如何进行职业选择,即职业选择策略和方法的研究;(4)借鉴研究,主要针对引入国外研究成果、测量量表、研究方法等,或进行中外对比研究;(5)行业研究,主要针对不同职业的群体的特征研究;(6)其他,量特征不明显,难以归类的类型。鉴于其他类型的文章总体数量少,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成果,自身体系不明确,因此本文不详细阐述。
1.1 现状研究
到目前为止,对职业选择进行现状描述、现状分析为主的概述性文章,在CNKI数据库中占有80多篇,占30%左右。它们主要从宏观层面论述职业选择。对于帮助我们了解、掌握职业选择的重要性、现状、发展趋势有一定帮助;对于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指导劳动者正确选择职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此类文章往往偏重描述,较少论证,“问题—对策”型文章较多,对于其所提供的对策是否科学、合理、有效,则较少进行论证。不同作者在不同文章给出的对策存在雷同现象,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当然,取得的成绩还是相当多的,很多研究者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其中的先行者有湖北工学院的涂燕山、刘汉忠[3],黑龙江省伊春师范学校的张涛[4],重庆社科院徐宪等[5]。1993年,张武华在青年探索上发表了论青年职业选择与社会发展一文,根据当时我国青年择业观念的发展变化的一些新动势,探讨社会需求与青年择业态度的最佳关系。明确提出“青年如果要想能参入社会,必须完成职业选择。”[6]胡小林、张宗海的论跨世纪青年的职业选择,基本概括了我国90年代青年职业选择的概况[7]。南京理工大学的林健通过研究发现无论是在首职业还是当前职业的选择上,我国员工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性,然而自主性仍处于较低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员工的当前职业满意度、兴趣—职业匹配度以及能力—职业匹配度的整体状况令人担忧[8]。龙立荣,彭平根等人将国外的职业选择量表运用到学生职业选择研究中,对我国的职业选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9]。
1.2 影响因素研究
到目前为止,对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在CNKI数据库中有90多篇,占有30%以上的比例。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开展对职业选择各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论证”型文献不少,且大部分文献都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对策。随着中国就业体制的改变,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目光投向择业影响因素研究,有研究综合因素的,也有研究个别因素的,有研究职业选择过程的,也有研究职业决策的。从目前搜集到文献来看,褚卫东是较早研究个性对职业选择影响的[10];朱文彬是较早研究价值观对大学生职业选择影响的[11];李建芹则认为只有把人的气质特点与职业活动的要求协同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12];李旭旦、吴燕认为一个人在择业上的自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所拥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13];高海燕、邓红研究了等级观念对职业选择的影响[14],有一定的中国特色;赵志群则介绍了国外职业选择的研究理论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15];方珏则从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决策心理加工过程入手挖掘影响其决策的因素[16],为我们研究职业选择影响因素带来了新的视角;安徽大学的张发恒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职业选择的理论和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基于社会学观点建立了一个职业选择模型,并系统分析了职业选择影响因素[17];吉林大学的纵瑞雪则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效能感等方面考察了男女大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异同[18];王金营探讨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積累在个人生命周期中实现职业选择的作用[19];李黎明、张顺国则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角度研究了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20];赵海涵从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角度入手,通过决策分析方法讨论个体劳动者理性择业的影响因素[21];陈银娥从特殊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教育投资与职业选择问题[22];唐靖、姜彦福则运用社会心理学家Bandura的自我效能观点和三元交互理论,从自我效能与创业环境互动的角度考察了初生型创业者的职业选择,[23]为创业影响因素作出了注解。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开始从心理学角度转向和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研究。但研究对象基本集中于大学生首次选择职业,对行业员工,再就业劳动者关注不多,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这一类研究目前都仅停留于对影响因子的确认和寻找,对于因子是如何影响劳动者选择职业的研究很少。
【关键词】职业选择;文献综述;CNKI数据库
正确的职业选择是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可以说,职业指导的研究就是职业选择的研究。它肇始于上世纪初,随着全球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时代分工的日益细化,这一论域以其鲜明的实践性,吸引了许多学科专家的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的职业选择研究正式起步,关于职业选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研究的文章数量也逐年增加,现就这一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做一个较为系统的回顾,为后续者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研究概述
为了从整体上对我国职业选择研究现状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选择以“职业选择”为关键词,以CNKI数据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四个主要数据库作为检索对象,截止2008年10月4日,从关键词方向进行检索,可检索到298文献。经人工筛选,将人物访谈、报道、通讯、年鉴目录等非学术论文的文献剔除,将一些使用“职业选择”为关键词,但论文主旨并非研究职业选择的学术论文剔除,从中寻找具有一定程度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得到共计242篇学术文献,其中218篇期刊论文,18篇优秀博硕士论文,5篇重要会议论文,1项科技成果。经过归纳分析,对其进行整理归类,并在此基础展开研究。
我国关于职业选择问题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初。当时清华学校在1916年建立了与择业相关的机构,其后社会上一些择业与求职的机构也开始建立。但是由于民国时期的种种历史条件,职业选择方面的研究与工作受到极大限制,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采用的是国家分配的办法。因此,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研究一直无所建树。我们可以检索到发表最早的文献是俞文钊1965年在心理科学发表的第十五屆国际应用心理学代表大会[1],他在文章中提到了苏、美、英、法、波、匈等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职业选择给予了注意,但只有短短几句话,且认为那些国家对职业选择问题的研究的观点和方法是很荒谬的。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直到1981年,赵履宽、王子平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发表论文指出:“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职业选择权是个人决策权中最主要的一种权利。”[2],职业选择的研究才开始逐步出现。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研究开始兴起。进入21世纪后,随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职业变换,职业选择研究开始步入高潮。
目前职业选择的研究论文与其他研究领域虽然不多,且大部分是以中学生、大学生及青年为研究对象,但从各位学者的研究角度来看,已基本形成一个比较粗略的类别体系,可以概括为下列几类:(1)现状研究,主要针对我国职业选择的现状进行概括性描述以及问题对策分析;(2)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针对职业选择观和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研究;(3)策略研究,主要对我国劳动者如何进行职业选择,即职业选择策略和方法的研究;(4)借鉴研究,主要针对引入国外研究成果、测量量表、研究方法等,或进行中外对比研究;(5)行业研究,主要针对不同职业的群体的特征研究;(6)其他,量特征不明显,难以归类的类型。鉴于其他类型的文章总体数量少,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成果,自身体系不明确,因此本文不详细阐述。
1.1 现状研究
到目前为止,对职业选择进行现状描述、现状分析为主的概述性文章,在CNKI数据库中占有80多篇,占30%左右。它们主要从宏观层面论述职业选择。对于帮助我们了解、掌握职业选择的重要性、现状、发展趋势有一定帮助;对于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指导劳动者正确选择职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此类文章往往偏重描述,较少论证,“问题—对策”型文章较多,对于其所提供的对策是否科学、合理、有效,则较少进行论证。不同作者在不同文章给出的对策存在雷同现象,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当然,取得的成绩还是相当多的,很多研究者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其中的先行者有湖北工学院的涂燕山、刘汉忠[3],黑龙江省伊春师范学校的张涛[4],重庆社科院徐宪等[5]。1993年,张武华在青年探索上发表了论青年职业选择与社会发展一文,根据当时我国青年择业观念的发展变化的一些新动势,探讨社会需求与青年择业态度的最佳关系。明确提出“青年如果要想能参入社会,必须完成职业选择。”[6]胡小林、张宗海的论跨世纪青年的职业选择,基本概括了我国90年代青年职业选择的概况[7]。南京理工大学的林健通过研究发现无论是在首职业还是当前职业的选择上,我国员工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性,然而自主性仍处于较低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员工的当前职业满意度、兴趣—职业匹配度以及能力—职业匹配度的整体状况令人担忧[8]。龙立荣,彭平根等人将国外的职业选择量表运用到学生职业选择研究中,对我国的职业选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9]。
1.2 影响因素研究
到目前为止,对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在CNKI数据库中有90多篇,占有30%以上的比例。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开展对职业选择各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论证”型文献不少,且大部分文献都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对策。随着中国就业体制的改变,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目光投向择业影响因素研究,有研究综合因素的,也有研究个别因素的,有研究职业选择过程的,也有研究职业决策的。从目前搜集到文献来看,褚卫东是较早研究个性对职业选择影响的[10];朱文彬是较早研究价值观对大学生职业选择影响的[11];李建芹则认为只有把人的气质特点与职业活动的要求协同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12];李旭旦、吴燕认为一个人在择业上的自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所拥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13];高海燕、邓红研究了等级观念对职业选择的影响[14],有一定的中国特色;赵志群则介绍了国外职业选择的研究理论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15];方珏则从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决策心理加工过程入手挖掘影响其决策的因素[16],为我们研究职业选择影响因素带来了新的视角;安徽大学的张发恒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职业选择的理论和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基于社会学观点建立了一个职业选择模型,并系统分析了职业选择影响因素[17];吉林大学的纵瑞雪则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效能感等方面考察了男女大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异同[18];王金营探讨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積累在个人生命周期中实现职业选择的作用[19];李黎明、张顺国则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角度研究了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20];赵海涵从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角度入手,通过决策分析方法讨论个体劳动者理性择业的影响因素[21];陈银娥从特殊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教育投资与职业选择问题[22];唐靖、姜彦福则运用社会心理学家Bandura的自我效能观点和三元交互理论,从自我效能与创业环境互动的角度考察了初生型创业者的职业选择,[23]为创业影响因素作出了注解。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开始从心理学角度转向和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研究。但研究对象基本集中于大学生首次选择职业,对行业员工,再就业劳动者关注不多,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这一类研究目前都仅停留于对影响因子的确认和寻找,对于因子是如何影响劳动者选择职业的研究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