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男,33岁.因ESWL术后出现间歇性便血8 d伴皮肤巩膜黄染4 d于2006年8月6日入院.查体:体温38.3℃,脉搏120次/min,血压120/73mm Hg(1 mm Hg=0.133 kPa),皮肤巩膜黄染,全腹胀。
【机 构】
:
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33岁.因ESWL术后出现间歇性便血8 d伴皮肤巩膜黄染4 d于2006年8月6日入院.查体:体温38.3℃,脉搏120次/min,血压120/73mm Hg(1 mm Hg=0.133 kPa),皮肤巩膜黄染,全腹胀。
其他文献
患者,男,42岁.因尿频、血尿、下腹部肿物1个月于2007年6月17日入院.查体: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下腹部膨隆,可触及20 cm×15 cm×13cm大小肿物,质中等、表面光滑、边界清,肿瘤上界达脐上2 cm,不易推动.双侧精索静脉增粗.实验室检查:血t-PSA 0.55 ng/ml,f-PSA 0.13 ng/ml。
我们采用动物模型方法,观察骶髓上损伤后逼尿肌兴奋收缩功能的变化,探讨骶髓上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DH)的发生机制。
2006年5月至2008年8月,我们在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中,应用输尿管夹技术防止结石滑动和尿液溢出,提高了手术效率,现报告如下。
例1,21岁.因右侧阴囊肿胀3个月于2008年11月入院.查体:阴囊右侧10 cm×6 cm×8 cm肿块,质韧,无压痛,皮肤无红肿,右侧精索增粗,睾丸、附睾未扪及.彩色多普勒超显示:右侧阴囊形态失常,阴囊壁不均匀增厚,该区查见大小约6 cm×8 cm的弱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内部血流信号丰富,该团块包绕右侧睾丸,睾丸受压,形态失常,睾丸内回声均匀,边界清楚。
患者,男,45岁.因右侧下腹隐痛4个月入院.无尿路刺激症状,无结核病史.尿常规WBC 3~5个/HP,尿细菌培养及脱落细胞学检查阴性.B超检查示右肾积水,右输尿管结石.IVU示右肾积水,右输尿管下段狭窄.CT平扫示右输尿管下段4.0 cm×0.8 cm结石。
患者,73岁.因反复水肿2年、排尿困难2 d于2007年lO月18日入院.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无肉眼血尿,无排尿困难.尿蛋白8.4 g/24 h,PSA 3 ng/ml。
患者,男,70岁.体检B超检查发现双侧肾上腺占位4个月于2008年5月30日入院.20年前左胸腹外伤致左侧膈疝,曾行膈疝修补术.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项检查未见异常,血糖正常,无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系列化验正常。
患者,女,46岁.因左肾囊性占位性病变于2006年4月2日人院.因上腹不适就诊于消化科,无腰痛及排尿症状.体检无阳性体征.腹部超声示左肾上极6.7 cm×5.4 cm×6.4 cm囊性病变,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囊壁厚约1.5cm,质地均匀,囊内壁光滑,囊内可见多个不全中强回声分隔。
近年来,在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的领导和全体泌尿外科医师的辛勤努力下,我国在前列腺癌(PCa)诊治方面取得了很多可喜的进步.客观地讲,我国PCa诊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是许多欧美发达国家早年经历过的.因此,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开展一些规范化工作,并不断认真总结,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PCa诊治水平。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导管阻断技术在下腔静脉瘤栓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经CT、MRI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确诊为肾或肾上腺肿瘤合并肝后型或肝下型下腔静脉瘤栓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0~76岁,平均51岁.右侧肿瘤11例,左侧1例.肾肿瘤11例,肾上腺肿瘤1例.12例均于术前经皮穿刺右侧颈内静脉,于瘤栓近心端下腔静脉内预置一球囊导管,术中经导管充盈球囊阻断下腔静脉后,再行下腔静脉瘤栓切除